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长株潭3+5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从综合效益、特色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集聚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从综合评价、特色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三个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集聚效应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关键字:集聚与分散;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效益;特色;环境影响Analysis of the use of the principle of accumulating and diffus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nomyTake Chang-Zhu-Tan 3+5 metropolitan region as an exampleAbstract: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accumulative effect and the diffusive effect in us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ang-Zhu-Tan 3+5 metropolitan region, analyze from comprehensive effects, social effects and ecological effects. And buil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of the accumu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ocial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evaluation, and then draw a conclusion.Key words:Accumulate and diffuse;Chang-Zhu-Tan metropolitan region;Comprehensive effects;Characteristic;Environment impacts1 引言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集聚与分散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看到城市集聚、产业集聚带来的巨大效益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度集聚反而会给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集聚与分散要注意把握一个合适的度,避免集聚不经济情况的发生,做到经济又安全公平地进行经济地理空间组织。城市群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城镇组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呈群层状协调发展的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交通网络为依托,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群的形成具有集聚性,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城市分布在此地区达到了较高的密度。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群也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位于我国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自2007年12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长株潭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城市,株洲、湘潭为次中心城市,“点线面”式的空间结构,资源、要素、经济活动等在此地区高度集聚,长株潭城市群得到了更为有利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并逐渐向周围地区辐射。2 案例陈述21 长株潭城市群概况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既有绿色带隔离,又有高速路网联接,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城市群资源。区域内盆地与丘陵间错、城镇与乡村交织,形成独特的空间组合;良好的山体、水域、绿心生态开敞区,构成独特的生态本底,农业科技、市场体系、物质装备和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好。京广、浙赣、湘黔、湘桂等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珠、上瑞高速及106、107、319、320四条国道贯通,水运内联湘资沅澧、外达长江,黄花国际机场吞吐量超过800万。集中了全省3/4的研发人员、80%的科技成果。2006年专利申请居中部城市群前列,湖南多年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16元。以占全省13.3%的土地、19.5%的人口,实现了全省37.9%的GDP;城市化率53.5%,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表1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面积一览表地 区面积(k)地 区面积(k)长沙市区947.27湘潭县1052.70株洲市区535.39湘乡市336.20湘潭市区279.74韶山市127.80长沙县1218.8赫山区228.50望城县970.36湘阴县378.64浏阳市427.10汨罗市204.00宁乡县317.31云溪区23.68株洲县602.70屈原管理区72.19醴陵市725.80合 计:8448.1822 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一核三带辐射联动”的空间构架。一核:指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三带:岳阳长株潭衡阳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联通带动湖南发展最重要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进一步扩大南北向综合交通走廊的优势,聚合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长株潭益阳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长株潭向西辐射带动湘西北地区发展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引导城市群制造业沿长沙-益阳-常德快速路带状布局,打造西线工业走廊。长株潭娄底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长株潭向西辐射带动湘中地区、进而带动湘西地区发展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重点提升沿线湘潭、湘乡、娄底等城镇的能源原材料工业。23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和保障条件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具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1980年代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长株潭经济社会综合实力领先湖南,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与各级城镇协调发展,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作用日益增强,科教文化资源全国突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在全国拥有一定优势,为长株潭在新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株潭城市群所在的湖南省东部城镇密集地区近年发展迅速,为长株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实现长株潭辐射全省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纽带。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政策条件。但是,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中心城市,资源节约压力较大,湘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案例来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9)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3 效果分析及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的应用评价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湖南省东北部,由长沙、株洲、湘潭市组成,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株潭城市群长期作为湖南省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在城市集聚的有利背景下,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现已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轻纺、食品、化工、制药、印刷为主体的综合工业体系。城市群教育科技实力雄厚,拥有60多所高等院校和为数众多的科研机构,是我国重要的智力资源密集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呈高度集中分布的状态,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地区的集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株潭城市群是产业集聚、城市集聚效应的反映,长株潭城市群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资本优势。另外长株潭三市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互补性、相似性也为长株潭城市群从整体区域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构建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从空间结构上看,长株潭城市群的群体空间特性已经开始显现,区域整体空间结构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低水平均衡空间格局转向“点轴+外围”的极化空间格局,并且逐渐开始展现网络空间特征,其核心是三级点轴系统。长株潭城市群的三级点一轴系统是依托“两纵两横”轴线和湘江生态走廊为区域发展的骨架。4条发展轴线与区域中的节点组合已经基本形成了区域的“井”字形点轴系统,呈现出网络特性。这样的空间结构已经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形成“圈层+点轴”的空间结构,以增强城市群对全省的辐射和牵引能力。其中“点”指的是包括中心城市长沙、株洲、湘潭在内的各级城市,“线”主要是各级城市间的联系,而“面”是指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城市集聚而产生的协同效应。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首先以长沙为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区位条件优越的长沙首先成为工业和商贸的集聚地,区域内逐渐形成了一个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中心,随着长株潭地区交通的进一步改善,区域内、外经济活动联系加强,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连接这一块地区,使得长株潭地区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中心,并吸引着更多的资源、要素的集聚,并向周围空间辐射。当然,集聚与分散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看到城市集聚、产业集聚带来的巨大效益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度集聚反而会给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在集聚与分散的结合中把握了一个合适的度,避免集聚不经济情况的发生,做到了经济又安全公平地进行经济地理空间组织。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运用集聚与分散相结合指导建设和发展过程,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成果,下面运用效果分析,综合效益、特色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表2 长株潭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因子层子因子层方案层内涵和特征长株潭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综合评价交通联系强度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密度交通的便捷性铁路密度海河交通密度总体规模GDP总量经济实力政府财力城市区域规模财政收入建成区面积群内城市体系非农业人口比重标准城市化水平群内城市发育度大中小城市结构和合理性中心城市地位(长沙)首位城市非农业人口城市群基本能量首位城市第三产业产值首位城市为城市群内其他城市服务的可能性特色评价科技指数对关联产业的科技贡献率产业具有市场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创造的GDP特色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关产业政策政府对发展区域特色的支持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发展水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保护环境措施的执行土地利用情况地区土地是否合理利用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3.1 综合效益及综合评价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湖南省经济高速增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并努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取得了重大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下文从综合效益的三个方面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效益,并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从综合评价、特色评价和环境评价三个方面来评价长株潭城市群集聚与分散的决策。3.1.1 经济效益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显露出了其作为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势头,长株潭一体化形成的经济核心区即将成为湖南省乃至我国中部地区具有强大搏动功能的“经济心脏”。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集聚形成了产业集群,大量的以某一产业为特色的发展中心发展起来。长株潭城市群为了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更加侧重于在群内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强调群内的交流甚于群外的交流。长株潭融资规划根据国家的批复和长株潭综改方案要求,依托长株潭“3+5”城市群的发展目标预测,2010年到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将保持年均12.2%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GDP将达到3.53万亿,10年GDP总计达23万亿。(源自2010年06月23日新浪新闻资料)(源自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表3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GDP增速一览表时 间GDP增速“七五”期间(1986年1990年)6.6%“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10.5%“九五”期间(1996年2000年)9.7%“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10.3%2006年12.2%2007年14.5%2008年12.8% (根据腾讯新闻资料自绘表格)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进年来湖南省GDP增速较快,而长株潭城市群贡献超4成。长株潭三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7个城市群的经济运行情况中,长株潭城市群更是显露出了其作为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势头。长株潭城市群不仅在七项评测中有多项指标领先,还实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和财政增收最快两项第一,同时以7833.5元的人均在7个城市群中排名第三,首次进入前三名。长株潭一体化形成的经济核心区即将成为湖南省乃至我国中部地区具有强大搏动功能的“经济心脏”。3.1.2 社会效益长株潭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从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的基础。它不仅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保障的基础,更是区域发展的先决条件。对长株潭城市群来说,区域内水系、平原、山地分布的自然格局及城镇布局特点,结合环境影响而划分的生态功能区,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生态基础设施为要素,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等因子的空间分布,形成了长株潭地区独特的基础设施条件,对本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长株潭地区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等的建设,实现了长株潭交通网络化,为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前提条件。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有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长沙、湘潭、株洲三座城市呈品字型格局,两两相距30至50公里,构成了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实施产业集聚,促进了长株潭地区交通网络化,为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有利的条件。3.1.3 生态效益长株潭城市群在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将生态效益放到发展的进程中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心式生态型城市群,长株潭三市之间有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处于城市群的核心部位,担负着维系城市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三市人们居住环境等重要作用。有了国内外众多特大城市发展不注重生态保护的前车之鉴,长株潭不再走传统扩张道路,发挥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营造绿心式生态型城市群、湘江生态带等生态区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实行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成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实现湖南省科学跨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战略制高点的需要。从长远看,低碳经济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通过提高效率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长株潭城市群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推动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不走传统式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更希望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不误。3.1.4 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评价综合评价效益,特别是综合效益是区域经济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检验决策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标准。综合效益就是在协调持续发展状态下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大,总体最优。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交通联系强度大、群内城市体系完整合理、中心城市地位(长沙)显著,可为其他城市提供服务,说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发育水平较高。另外,长株潭城市群GDP总量较高,增长速度快,说明本区经济实力较强。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通过区域经济系统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经济活动得其所,地理空间地尽其用,形成相宜和谐的局面,使经济活动之间的有利联系得以加强,不利联系消减,因地制宜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注重集聚与分散相结合,把握集聚与分散之间一个合适的度,避免出现两个极端;长株潭城市群注重区内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以减少区内经济差距;长株潭城市群内特色产业集聚,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想结合,如浏阳花炮的产业集聚现象,实现了区内特色与区际分工协作的协调发展;此外,长株潭城市群致力与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所以长株潭城市群现阶段符合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原则,达到了较高的综合效益。3.2 特色及特色评价长株潭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集聚。下面以湖南浏阳为为代表的花炮产业的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和本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长株潭城市群集聚效益中的特色产业。3.2.1 浏阳花炮产业集聚湖南浏阳是中国花炮之乡,产品驰名中外,经久不衰。从总体上来看,浏阳烟花有规模,产量比较大,出口量也大,约占到了中国烟花出口的50左右。浏阳市位于长株潭城市群,距长沙市区50km,是一个以生产花炮为特色的专业化产业聚集区,也是全国最大的花炮生产、销售和出口基地。这里生产的花炮以其独特的工艺、美观的造型、鲜艳的花色、响亮的声音、精美的装潢和浓郁的传统色彩而享誉世界。据调查,近几年来,浏阳花炮行业企业数、从业人员、花炮行业总产值等经济指标均呈现增加趋势,说明浏阳花炮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集聚程度逐步加强,有利地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花炮产业集群形成了浏阳花炮的品牌优势,为浏阳市带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中产业集聚的一大特色。3.2.2 旅游资源的开发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国内开发特色旅游较早的地区。最近几年不断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湖南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旅游景观丰富,长株潭地区以韶山、花明楼等红色旅游路线为主的特色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没有塑造湖南鲜明旅游的特色,主体不明显,品牌不突出,使湖南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挖掘湖南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湖南特色旅游产品,培植湖南特色旅游市场,深层次开发湖南特色旅游,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湖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加快旅游发展的合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壮大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将极大地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3.2.3 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湖南文化产业一直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好,从表4、5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区文化产业规模大,类型全,优势明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在全国名列前茅。长沙文化产业家底丰厚,在全国许多城市还在苦苦寻觅的时候时,长沙文化产业已显现出新气象。这与长沙近几年来不断推行文化强市政策,大力建设长沙城市文化软实力紧密相关。同时长沙文化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对推动长沙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起到明显效果。基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背景,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将继续良好的发展势头。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将传媒、出版、报业、动漫、文化旅游、休闲娱乐6大部门继续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内涵,侧重推广数字化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整合文化企业资源,提升市场营销水平,倾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引入新的文化因素,努力弘扬湖南特色,培育文化创意国际品牌。加强长沙市文化产业对于株洲、湘潭两市的带动作用,加强长株潭城市群对于湖南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表4 2008年湖南文化产业与工程机械、汽车制造业发展情况对比工程机械业汽车制造业文化产业总产值(亿元)500300617.9增加值(亿元)270150293.1(根据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资料自绘表格)表5 2007年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对比2007年广州市杭州市武汉市沈阳市郑州市长沙市GDP(亿元)7075.83142314130552486.72348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331.4490.2145137.5101.7223.8文化产业占GDP(%)4.711.954.64.54.19.5 (根据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资料自绘表格) 当然,长株潭城市群的特色产业集群远远不止这些,如今,长株潭城市群正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显示着强大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3.2.4 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评价特色评价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和市场经济相融合的产物。长株潭城市群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区内形成了较多特色经济集群,如上文提到的湖南浏阳花炮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等。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创新流域治理、生态网络建设、有序开发机制,展现湖南山水、生态、经济、文化特色”。说明长株潭地区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政府大力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围绕区域特色产品的培养和发展,制定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另外,长株潭地区高等学府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科技贡献率。3.3 环境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地区是湖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环境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该地区工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高楼林立,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但同时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影响。长株潭城市群致力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着重解决环境问题成了重中之重。长株潭城市群临近洞庭,通江达海,水陆空交通途径多样,四通八达,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矿藏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大。位于湘江下游,地势平缓,光、热、水资源丰富。地貌条件多样,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高,具有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旅游胜地的基础条件。虽然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实行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成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环境影响仍然较为突出。3.3.1 主要的环境影响 基于季风气候、地貌特征以及能源结构,大气环境相互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夏季高温;另外污染物难扩散,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容易积聚,形成酸性降水。 长株潭城市群以湘江为纽带联系格局,三城距离近,排污江段与取水江段交错,水资源调度和水质保护存在协调困难。另外,因为滨临长江,地势较低,在洪水季节容易遭到洪水的侵袭,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森林覆盖率虽高,但目前的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森林和植被生态效益有改善的余地。历史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仍需要多投入,多思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收获。3.3.2 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到了规划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规划实施带来的正面影响包括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规范城乡的开发行为,防止对生态敏感区的破坏;生态园区建设将起到增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湘江及其支流的环境综合治理,将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长株潭城市群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以紧凑空间结构建设城市,能够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规划实施后的关键负面影响在于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仍要占用一定土地资源,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规划既考虑了当前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锅店工作总结
- 事务公文总结课件
- 事业单位财务类课件
- 事业单位相关课件
- 乾海公共安全培训课件
- 老人跌倒坠床的预防与护理
- 公司消防安全培训策划课件
- 胃溃疡伴穿孔护理查房
- 《穷人》骆应华课件
- 手术护理新进展
- 2025年老年病学住院医师规培出科考试理论笔试答案及解析
- 激光武器物理课件
- 气瓶泄漏应急演练范文大全
- 2025年REACH 250项高度关注物质SVHC清单第34批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P102)
- DBJT15-110-2015 广东省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5年山东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解读及答案讲评(课件)
- 肺穿刺活检术前术后护理
- 智慧医院综合智能化规划设计方案
- 铝合金门窗讲课件
- 人教版-2025秋七级道法上册-2.7.2 共建美好集体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