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交换学生心得技术总结.doc_第1页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交换学生心得技术总结.doc_第2页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交换学生心得技术总结.doc_第3页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交换学生心得技术总结.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交换学生心得 哲学 B96104039 崔麐前言 其实这一趟在德国交换一年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想是人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中会改变得很快,不管是个性上、生活习惯还是观念上都是。许多之前的计画、准备都会显得不再合适,因此我会建议以后要去国外交换的学生不要给自己设限说我一定要在交换期间做哪些事,或是说完全参照其他交换学生的生活规划。对於有志以后出外留学的人来说,交换学生最可贵的其实是一个人独立在异乡生活的经验,探索新环境的同时也是一个更深刻认识自己的机会。以下就分别以德国与台湾之间生活、国情、学术、文化的差异与交流来分享我的经验与看法。壹、生活 初到柏林,第一个认识的就是交通。柏林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城市,台北市大约只有它的四分之一。由於环状的城市规划,市中心虽然大众运输相当方便,但是在辽阔的郊区没有单车或汽机车代步会显得窒碍难行。以大学位於郊区的宿舍为例,搭公车再转地铁需要花上半小时以上,若要去市中心采买的话肯定超过一小时。如果是夜归时公车已经停开的话,从地铁站到宿舍的距离约三公里,走路就要半小时,这个距离大概可以从台北市的西区走到东区。记得一开始注册、银行开户、买保险、办户籍的时候常常一整天大半时间都在通勤,能够有效利用的时间变得很少。 住宿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国际学生村,所以相较於其他地方碰到各国学生的机会更高。一开始会碰到的问题通常都不会是语言的问题,而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琐碎问题,举凡网路、洗衣、室友的卫生习惯等等。由於宿舍的房间内没有接网路,一开始室友和你不熟也不愿意和你共享他们自己办的无线网路,所以前几个礼拜我根本没有网路可以用。后来我开始打扫大家共用的公共空间如厨房、厕所、客厅等等,慢慢取得室友信任后,他们就愿意和我共用网路、洗衣机等等,不需要冒著零下十五度的大雪到外面花钱洗衣、上网。后来进住的大陆室友们就是因为不愿意分摊打扫工作,所以在分摊网路费的时候我的印度室友就暗地里偷收他们两倍的钱。这个经验其实相当宝贵,因为各国人的行为思考模式有时候真的和我们有相当的差异,但是只要你不吝於付出,就不会吃闷亏。 另一件让我学习到很多的事情就是日常三餐的饮食。在德国因为人工贵,所以东西只要是有人服务过的都会变得很贵,像是处理过切好的水果或是沙啦就硬是比原来的蔬果贵上两三倍。以普通的餐馆为例,他们进餐厅习惯第一件事就是点饮料,不管是啤酒还是矿泉水,几乎都是台币一百起跳,像样的主餐则是台币四百起跳,一顿饭吃下来以男生的食量来说,如果身上没有个七八百块大概就要有留在餐厅洗碗盘的心理准备了;连路边的小吃如沙威玛、大亨堡之类的也是台币一百起跳。基本上一个月的零用钱扣掉房租每个月约一万块就已去掉大半,实在不可能天天吃外面,更何况宿舍位於郊区,斜对面只有一个大公墓,总不能要吃个饭还先搭车到市中心。所以在这一年里头,我从连葱和蒜苗都分不清的生活白痴,变成三餐都自己买菜回来煮。一开始会觉得一整天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吃饭上面,从备料、烹调到吃饭、洗碗盘常常花超过三个小时,完全没有时间做正事。但是后来习惯之后手脚变快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省了很多钱。 在天气这方面则真的是完完全全无法适应。在室内时还好,因为都有开暖气;但是在室外真的很冷,连夏天七月都常常出现 10 度的温度,冬天更不要说,整双脚几乎是冻在雪里头、寸步难行。有时候真的不能怪台湾大学生穿著随便,如果天气很冷的话谁愿意穿拖鞋海滩裤来上课;相对的我在德国时只要出门上课都会穿得相当正式,因为那样才温暖。 最后则要好好谈谈德国的单车现况,因为骑单车上山旅游是我最大的兴趣、休闲娱乐。因为地广人稀,在柏林市区几乎每一条人行道旁都有额外设置单车道,单车骑士有义务在上头骑乘,所以行人、单车、汽车分道基本上做得相当彻底;但也因此常在路口转弯处发生车祸,因为单车道和汽车道有一段距离,中间相隔的树木又多,单车骑士容易被忽视。但是出了郊区之后就完全没有这种单车道的设计,郊区道路又长又直又窄而且没有路肩,速限常常在时速七十公里以上,所以常会有汽车在你身旁以时速一百公里呼啸而过。说到底德国仍然是完全以汽车为主的国家,这点在路标上就显露无遗,在郊区几乎路标都是设计给汽车看的,甚至有时候一条路会突然有一段禁行单车,使得以单车旅行成为一件非常扫兴的事情。相较之下台湾虽然用路人较常违规,但是因为机车数量多,道路的建造上会比较宽敞而且有路肩,所以可以反过来说全台各地都有单车道,在台湾骑单车反而心理感觉上较为安全、畅快。 说了这麼多,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每个国家有他们自己的情况,常见政府官员出国考察,但是如果只是走马看花式的参访,常常只能看到表面美丽的假像;只有自己实际在当地独立长期生活过,才能了解到一些连德国人自己都抱怨不停的深层问题。此外,我们也看到食衣住行是一环扣著一环的,单单学习国外的某一个层面,很容易就忽略了其他的层面在台湾其实大大不同。下面就来谈谈更宏观的层面:国情。贰、国情 刚来德国的前半年,我读了很多新闻杂志周刊。和台湾的媒体相比就是政治、经济、社会、国际议题理性讨论的文章几乎要占去全部的篇幅,文化娱乐体育新闻反而占少数。这点也同样反映在电视节目和收音机广播上,甚至还可以看到对哲学专业议题的深入讨论,相较之下哲学在台湾是完全被忽视的。此外他们对每一个公共议题的讨论都会追踪很久,甚至还会整理过去几年不同党派对这个议题的看法,和台湾集体健忘的情况有很大的反差。不过硬要说的话,其实德国人也有一些根深柢固的意识形态,例如对於环保的强调。远的不说,连大学里参选学生会长时大部分的候选人都会强调他们的环保政策,甚至到了调涨学生餐厅费用在所不惜的地步。但是在超市里头蔬果肉类的购买仍然使用过量的塑胶袋,所以这其中有没有矛盾有时也很难说。 人民的素养则是最难观察的地方,因为柏林毕竟是一个国际城市,充满了许多外国人,有时也不能依此判断全德国人的纪律与公德心如何。以环境卫生来说好了,柏林其实相当脏乱。到处都有的喷漆不说,因为德国人不分男女普遍爱抽菸,所以地上的菸蒂有时候比落叶还多。到了冬天下雪的时候更是满街垃圾泥泞,俨然成了灰色世界。欧洲给人一种整齐乾净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空间大、建筑物的兴建有规划等因素而产生的错觉,和台湾的大众运输比起来,光是地铁内不得饮食这一点台北捷运就大胜了。至於遵守交通规则这一点也是见仁见智,闯红灯的行人还是看得到,超速就不用说了,德国人一坐上汽车的驾驶座就变成野蛮人了。 至於国际化与否则是完全颠覆我们的想像,德国其实是一个相当本土化的国家。走在大街上基本上是完全看不到英文的,就连电影院的好莱屋电影也都是德文配音的。人们当然爱讲德文胜过讲英文,如果你用德文交谈的话,通常能够获得更多实用的资讯,不然可能会被当成观光客敷衍。在书店也是,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德文书,英文是理所当然的外文,所以也有补习进修英文的书籍。所以不要再以为会英文就能走遍天下,当地的语言还是要学习,不然只怕吃了闷亏还不自知。参、学术 自由大学的选课系统在这几年才出现,但是被学生批评得体无完肤,被抱怨的地方不外乎限制过多、多此一举。不少教授根本不管网路上选课的情况如何,而是以实际到场的学生为准。其实选课系统背后真正的争议是洪堡的大学精神是否需要变革,在新制以前学生的选课是完全自由不受限的,只要学分数足够了就能毕业;新制却明显的将课程分门别类,区分必修与选修的课程,不少学生质疑这是大学变成职业训练所的现象,学生的修课变成以公司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学术研究自由荡然无存。反观台湾的大学,从以前到现在都一直是职业训练所。 在哲学系的课程部份倒是比较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来就是只有纯粹的学术研究。自由大学的哲学系课程有问题的是开课过於松散,初学的学生无法有系统化地了解哲学的全貌,进阶的学生则很难刚好碰到有课程和自己手上处理的议题有关。所幸只要是柏林大学的学生就可以到其他柏林的大学修课,例如洪堡大学的哲学系开课就相当齐全,光是师资数量上就多出自由大学二到三倍。 不过整个德国的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生比过高,印象中统计数据是七十几比一,导致班班客满,教学品质严重下降。此外,由於大学生和硕士生可以一同参与研讨课,使得原本需要紧密讨论的课程不是变成了演讲课就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难以聚焦。以台大哲学系为例,参与研究所的讨论课时通常只有四五人而已,在德国却动辄十数人。此外,人数过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彼此程度落差很大,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听不懂,有些学生却认为太简单根本不用多加解释,使得老师授课也很为难。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德语授课,即使使用的文本本来是英文,课堂上仍然采用德文的译本,这个现象是好是坏其实见仁见智,大陆和日本的学术界其实也是如此,台湾则是多以英语为主。不过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虽然德文没办法讲得和母语人士一样好,但是讲得快讲得顺不如讲得好,常见德国学生回答问题时扯一堆扯到老师都听不懂,我虽然讲起来支支吾吾也讲不多,但是老师却认为有说到重点。 也许在国外念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要修太多学分的这种负担梢远喑鲂矶嗍奔渥约憾潦椤谔宄馐巧峡我桓隼癜菥突舳鲂保斐纱蠖嗍蟛糠质奔涠荚谏峡危炊苌俣潦椤馓死吹鹿乙苍诙旖崾八潮阃瓿闪舜笞葱泄苹峒苹陌僖陈畚模鞘焙蛎刻炜梢远潦?12个小时,一个礼拜超过 500 页原文的进度,研究进行得很有效率,在课堂所得到的东西相较之下显得相当少。肆、文化 文化的交流是我最想谈也感触最深的部分。刚到德国的一个月之后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文化认同感的问题,那种不知道自己凭甚麼称得上是台湾人的感觉非常痛苦。吃了一整月的德国料理之后,我最后体认到我真的没有办法一整年都吃沙拉、马铃薯,啃火腿面包、喝啤酒,但是如果你走进亚洲超市,你又突然觉得你和日本人、韩国人、大陆人、泰国人、越南人等等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大家也都用吃米、用米酒炒菜、甚至用筷子吃饭,身为台湾人到底哪里特别?如果我们又只会烤蛋糕做甜点、喝洋酒或是调酒,台湾还有甚麼自己的文化? 真的是只有出国以后,我们才会慢慢知道为什麼我们是台湾人,但是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我开始从烹调和饮酒的文化慢慢深入,自己的饮食变得日益传统。但是当你有了自己对文化传统的坚持,外国人才会对你的国家和文化尊敬、感兴趣。像我做菜做到后来欧洲的室友不但很喜欢吃,甚至还主动去买酱油跟米酒来跟我学几道菜,此外我也跟台湾朋友以物易物换了几瓶金门高粱回来,光是聊烹调和酿酒就可以从晚上聊到天亮。 犹记得今年年初过农历年前,自己准备了一锅火锅配上公卖局的 34 度米酒头,那个味道让我留了好久的眼幔苏恻N久我才终於知道为什麼我有资格说自己是台湾人。这也是为什麼几乎在大城市里头大家都会有台湾留学生的同学会聚会,就是为了找回自己的文化认同,像我就当了柏林台湾同学会的干部一年,还主持了元宵晚会的活动。来国外交换不单纯只是到处看看增广视野,人格也会经过更多历练变得更为成熟。 另一方面,也只有待久了以后我才慢慢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