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药物雾化吸入治疗肺部感染效果观察2007年3月第4卷第9期?药物与临床?不同药物雾化吸入治疗肺部感染效果观察尹军.孙俊聪(1.焦作市马村区人民医院,河南焦作415171;2.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1目的:探讨治疗肺部感染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将各种原因所致的肺部感染病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雾化液雾化吸入(庆大霉素+地塞来松+一糜蛋白酶+NS),观察组采用妥布霉素雾化液雾化吸入(妥布霉素+地塞来松+一糜蛋白酶+蒸馏水),均雾化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x:检验).结果:两组雾化吸入14d后,在痰量,呼吸音改善,哕音改善,胸片改善等方面,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结论:妥布霉素雾化吸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部感染是更为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妥布霉素雾化液;肺部感染;雾化吸入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16737210(2007)03(c卜06302肺部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保持呼吸道通畅,稀释和促进痰液排出,是治疗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除全身应用或口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外,雾化吸入已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而广泛应用.传统的药物选择常将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一糜蛋白酶+NS混合后作为雾化液吸入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经过观察上述药物雾化吸入后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从2004年12月2006年8月,我院改良雾化吸入液的药物配方,吸入治疗肺部感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部感染患者120例,按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086岁,平均(73.5+6.8)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8例,肺心病肺部感染14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2例,支气管扩张10例,小细胞肺癌合并肺炎6例.对照组男44例,女26例;年龄6284岁,平均(71.3+6.2)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急性发作16例,肺心病肺部感染14例,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13例,支气管扩张9例;小细胞肺癌合并肺炎8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男女性别进行卡方检验X2=0.21(P>0.05);两组患者年龄采用t检验.t=0.673(P>0.05).两组病例采用多列卡方检验,x=1.53,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1.2方法1_2_1雾化吸入病例入选标准痰多(约30ml/h),呼吸音低,无效咳嗽,湿哕音,胸片示肺叶,肺段分布一致的片状,均匀致密阴影1_2_2方法两组患者均全身应用抗生素,选择的药物与剂量及用法相同,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雾化液雾化吸入,即庆大霉素80000Ul0支;地塞米松5mgx10支,OL一糜蛋白酶4000Ux10支.溶入500mlNS中.每次取50ml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泰星注射液)0.6gx10支.地塞米松5mgx10支,OL一糜蛋白酶4000U10支,溶于500m/蒸馏水中,每次取50m】雾化吸入.两组均每日雾化3次.每次2030rain,均调节为最大雾量.两组连续治疗7d后,评价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1,2.3统计学处理采用x检验.2结果2.17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表1)表17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n,%)经x.检验2-=-10.341P<0.01,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3讨论超声雾化吸人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超声发生器的薄膜产生高频震荡,将药液击散成微细雾粒.然后被吸入气管,90%左右的雾粒在5m以下,可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使分泌物黏稠度降低,易于咳出.临床传统的雾化吸入液的配制为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一糜蛋白酶+生理盐水,但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了盐水不能和分泌物混合.对稀释或溶解分泌物是无效的回.生理盐水对病人湿化痰液不但没有明显的有利作用,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有害作用和潜在危险41.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同庆大霉素对气管黏膜系统的损伤较大,使气道黏膜上皮表面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而受损的纤毛系统完全修复一般需要46周.妥布霉素注射液为广谱抗菌素,其抗菌机理是由于抑制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及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最突出的特点主要对革兰阴性菌特别是绿脓杆菌有高效,其抗菌作用比庆大霉素强28倍旧.也比多黏菌素有效,且易溶于水,对热较稳定,水溶液在DH3-11时亦稳定;因此,使用妥布霉素雾化液吸入治疗肺部感染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组雾化液易于配制,使用方便,显效快,疗程短.在本组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病例中.观察组疗程为11.5d.平均雾化吸入时间12.5d.对照组平均雾化吸入时间24d.而且观察组所用的雾化液避免了庆大霉素所具有的损害听神经,肾毒性,过敏反应等副作用,除3例出现恶心外,未发现其他毒副作用.CHINAMEDICALHERALD巾国医药写掘63?药物与临床?2007年3月第4卷第9期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于爱华,张亚芳.杨文红(营口市中医医院.辽宁营口115000)摘要】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注射液100U加入0.9%生理盐水250rnl中,缓慢静滴,1次/d,连用10d.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溶栓,抗凝,抗纤溶及血小板抑制剂,评价临床疗效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溶栓,降纤,调节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低,从而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缓解临床症状.未发现因出血而终止治疗的患者.表明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结论: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溶栓降纤调节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低,从而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缓解临床症状.关键词1心绞痛:纤溶酶:纤溶系统【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3(C)一0640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关系密切,如不及时处理.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纤溶酶注射液具有抗凝,降纤,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调节纤溶的作用,根据纤溶酶的药理作用及基础研究结果.我们将其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并对其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估.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2月2006年12月的住院病人78例,均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第六版内科学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男49例,女29例,年龄557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吸烟史,病情程度及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所有入选患者用药前停用其他溶栓,抗凝,抗纤溶及血小板抑制剂.对照组使用硝酸酯类扩张冠状动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使用常规扩张冠状动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注射液100U加入0.9%生理盐水250rnl中,缓慢静滴,1次/d,连用10d.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检查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P1Tr)等指标.治疗后记录心绞痛平均每日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心脏事件(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同步12导联心电图定期描记.观察牙龈,皮肤,大便隐血,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学的变化.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检验水准=0.05.2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0d血液黏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两组无显着性差异.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心电图均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未见出血或出血倾向发生,有3例出现轻微头昏,1例面部潮红,灼热感,未影响继续治疗.3讨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严重并且有潜在危险的急诊状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原性猝死口1.目前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不完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血栓形成造成的不全堵塞,使管腔进一步狭窄,心肌缺血,缺氧加重21.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呈高凝状态.血管内不断形成非栓塞性血栓.成为心绞痛发作的基础.以往临床选择抗凝及溶栓药物联合连续使用,但易出现出血的副作用,使应用受到限制.纤溶酶具有降纤,抗凝,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调节纤溶系统的作用.观察组经治疗后可见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记数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问延长,说明其是通过降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从而发挥降纤和抗凝作用.每天100U小量应用,多次静脉滴注,有助于改善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失衡,减少新鲜血栓的发生率,防止了大剂量溶栓剂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研究显示,纤溶酶有效地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延长1Tr及AP1Tr.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阻止血栓形成.在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未发现两组有明显差异.但从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方面已见明显疗效.且未发现因出血而终止治疗者.因此可以说,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f11刘亮,李建平.静脉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J.新医学,2000,31(5):275-276.f21侯淑凤,万伟民,季雨峰-,J,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2,17(9):封二.(收稿日期:20070215)【参考文献】【1】苏庆芬,陈芬梅,阳隽.G5呼吸系统治疗仪的临床应用评价与护理fJ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5354.【2】DeanB.Evidencebasedsuetionmanagementinaccidentandemergency:avitalcomponentofairwaycarefJ1.AccidentandEmergencyNursing,1997,5(2):9298.【3】DrudlingMC.Reexaminingthepracticeofnormalsalineinstillationprior64中国医药导掘CHINAMEDICALHERALDtosuctioningJ.MedsurgNursing,1997,6(4):2092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