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单位: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证书:建设部城规编第(021001)深圳市深规勘设计字第12003012号编制时间:2006年06月出图专用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刘仁根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副院长: 朱荣远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 范钟铭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主管: 朱荣远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规划三室主任: 张立民 高级城市规划师王 瑛 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 张若冰 高级城市规划师梁浩 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 陈 晖 规划师助理柯凡 助理城市规划师张 妮 规划师助理梁 峥 高级工程师覃 原 高级工程师陈惠进 工程师陈晚莲 工程师乔学鹏 工程师冷清夫 高级工程师周路燕 工程师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中心区及中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部分 文 本第二部分 总图图则第三部分 分区图则及地块分图图则第四部分 规划说明书第五部分 地块控制指标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中心区及中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 本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1第三章 地块划分及编码2第四章 土地使用性质2第五章 土地开发强度3第六章 公共设施规划4第七章 道路交通4第八章 绿地控制5第九章 环境景观5第十章 环境保护6第十一章 道路竖向及场地竖向6第十二章 市政工程7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中心区及中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 本9第一章 总 则第 1.1 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则、图纸、说明书。本文本是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中心区和中部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第 1.2 条 本次规划的编制依据为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2001-2020)、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第 1.3 条 本规划的适用范围为:东莞松山湖新城大道、莞深高速公路和松山湖湖体所界定的围合区域。总用地面积15.94平方公里(含水面)。第 1.4 条 本规划是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的后续规划,不再重复城市设计部分相关内容,具体操作时应对照使用。第 1.5 条 本规划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承接与落实原则:执行上层次规划的要求,严格落实。 效益与集约原则:优化城市功能组合,实现土地利用的较高经济效益和集约化。 人文设计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尊重自然环境,将保护自然生态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结构与特色原则:注重山水生态自然格局,重点塑造多中心格局,塑造特色空间特征。 操作与弹性原则:考虑可操作性,兼顾灵活性和建设时序,整理和延续已建、已批的土地功能,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 城市标准分区原则:采取不同标准分区的对应性设计。第 1.6 条 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及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东莞市的有关政策、法律、规范相关条款的规定。第 1.7 条 本规划涉及的所有技术指标(本规划中特别注明者除外)均依据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确定。第 1.8 条 在规划范围内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以及市政工程建设,均应以本规划的要求为依据进行。第 1.9 条 本规划所确定的配套设施用地范围,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时确需略有修改的,须报市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第 1.10 条 本规划未确定具体规模的配套设施,将规定适当设施等级和规模,在后续规划阶段须报市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第 1.11 条 本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执行。第 1.12 条 本规划由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若需修改,必须符合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第 2.1 条 本片区的发展目标是:以湖水、湿地、沟谷和丘陵独特的生态安全网络为骨架、以各种交通服务模式为基础,形成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以多中心提供多种城市服务功能的核心性地区,成为园区的行政、科教、技术和生态核心,以高科技生产研发和居住为主。集中反映城市发展建设标准和新的产业服务配套功能。第 2.2 条 本片区的功能定位是: 形成园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环境特征和核心功能地区 形成直接和集中反映松山湖产业园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建设标准的地区 形成最为主要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地区第三章 地块划分及编码 第 3.1 条 本规划主要结合道路界线、已批用地红线、自然岸线、地形边界以及本次规划确定的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等要素划分地块。地块编码由街坊或功能组团代码+地块代码组成。第 3.2 条 本规划地块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并有利于土地出让。第 3.3 条 规划所确定的地块界线,并不一定代表确实的用地红线范围,在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第 3.4 条 鼓励较大规模用地整体性开发建设,允许地块合并使用。第 3.5 条 公共绿地用地应整体设计和建设,除必要的小型配套设施外,不应细分用于其它建设。第四章 土地使用性质第 4.1 条 依据本片区的功能定位,确定本片区的主要土地用途为:行政办公、科研教育、居住、文化娱乐、公共设施及公共绿地。各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详见本图则“图表”。第 4.2 条 规划区土地使用性质原则上按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市用地分类”的标准分至中类,部分已明确性质的地块分至小类。第 4.3 条 在土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使用性质、用地界线及用地规模必须符合文本和规划图纸的规定。因建设发展需要,土地使用性质、用地界线及用地规模可以进行调整,但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获规划主管部门的批准。(2)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宜在同一大类别用地范围内调整。(3)变更应同时符合用地与建筑相容性的规定。(4)变更解释文件应附在本规划文件内(包括审批文件、变更说明及相应的图纸)。第 4.4 条 图则所确定的土地用途是对未来土地使用的控制与引导,现状合法的土地用途与图则规定用途不符的,原则上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使用功能;一旦这类土地要求进行改造与重建时,必须与图则规定的用途相符。第 4.5 条 图则所确定的公共配套设施及市政设施,若安排在土地使用权已出让的地块内,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在有需要的时候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当补偿。第 4.6 条 图则所确定的地块界线,并不一定代表确实的用地红线范围,在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第 4.7 条 图则对所有地块均规定了两类土地利用性质:一类是指“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性质”;二类是指“须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变更的土地利用性质”; 第 4.8 条 居住用地规划(R)第 4.8.1 条 居住区用地是本规划区的次要功能用地。第 4.8.2 条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居住配套设施用地。第 4.8.3 条 居住配套设施用地中包括小学、幼儿园等用地。第 4.8.4 条 本规划区居住用地面积区公园区的东部。lvdi ang yong di 380.44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23.87%。第 4.9 条 公共设施用地(C)第 4.9.1 条 公共设施用地是本规划区主要的功能用地之一。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文化娱乐用地、旅游设施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等。第 4.9.2 条 行政办公用地位于松山湖湖面北端,礼宾大道南端。第 4.9.3 条 商业金融业用地主要位于红棉路、沁园路和礼宾大道围合的街坊。主要功能为商务办公、商业、文化设施等。第 4.9.4 条 公共设施用地面积269.25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6.90%。第 4.10 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第 4.10.1 条 规划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主要包括供电、供水、燃气、邮政、电信等用地和加油站用地。第 4.10.2 条 区级市政设施用地基本独立占地,其他级别市政设施用地可以考虑和设或附设,其具体布点位置可依据控规要求落实。第 4.10.3 条 加油站用地共2处,位于C02/F04地块内,具体选点和规模参照相关设计规范。第 4.10.4 条 110Kv变电站用地位于F07地块。第 4.10.5 条 规划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1.53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0.10%。第 4.11 条 公共绿地(G1)第 4.11.1 条 规划区的公共绿地包括城市公园、生态绿地、街头绿地和滨湖绿地。第 4.11.2 条 规划区的公共绿地将是松山湖园区大公园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园区公共 空间的主体。第 4.11.3 条 规划区的公共绿地面积268.84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6.87%。第 4.12 条 规划区各项用地规划汇总表详见表4.12。表4.12 用地规划汇总表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顷)比例(%)01R居住用地 合计380.4423.87其中R1 一类居住用地33.782.12R1/R2 一类/二类居住用地154.379.69R2 二类居住用地139.168.74其中R22公共服务设施11.170.70R6 中小学用地41.962.6302C公共设施用地 合计269.2516.90其中C1 行政办公用地7.990.50C2 商业金融用地67.824.26C3 文化娱乐用地29.721.87C5 医疗卫生用地14.830.93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148.899.3403M工业用地 合计116.667.32其中M1 高新科技产业用地(研发用地)116.667.3204S道路广场用地 合计249.6115.6605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合计1.530.10其中U1 供应设施用地0.400.03U2 交通设施用地0.780.05U4 环卫设施用地0.350.0206G绿地 合计282.4817.73其中G1 公共绿地(含水面)268.8416.87G2 生产防护绿地13.640.8607E水域及其它用地293.4918.42其中E1 水域293.4918.42总 计规划可建设用地1593.46100.00第 4.13 条 土地相容性第 4.11.4 条 本规划通过三类用地性质来明确土地的相容性类别。三类用地性质可在片区规划实施管理中根据城市发 展需要灵活控制。 一类性质:即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性质。主要依据规划的整体要求确定。 二类性质:参照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可以设置的建设项目,确定可相容的土地使用性质。(在地块指标控制表中土地相容性的“相容”一栏中表示) 三类性质:参照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可允许或不允许设置的建设项目,确定可相容的土地使用性质。(在地块指标控制表中土地相容性的“有条件相容”一栏中表示)第 4.11.5 条 主要土地相容类型 一般情况下,同一大类用地可以相容,也可与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设施相容。 居住用地可与商住相容,在适当条件下,可与办公相容。 商业性公共设施用地可与公共停车场项目相容,在适当条件下,可与商住、 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相容。 大型公共绿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与社会停车场、小型公共设施、小型市政公用设施等相容。第 4.11.6 条 各地块的土地相容性规定详“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第五章 土地开发强度第 5.1 条 图则确定中心区及中部地区建设规模总量为700万平方米,人口规模12.56万人。当实际开发建设的总量超过规划总量,会对本片区的交通、配套设施等带来影响时,应对图则进行必要的调校。第 5.2 条 若本图则中表达的地块用地面积和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因计算口径原因,与已出让土地的实际情况不符,总建筑面积将保持一致。第 5.3 条 在图则执行过程中,遇到以下特殊情况时,土地开发项目及建设总量应保持不变:(1) 对图则确定的地块进行合并开发的;(2) 对图则确定的地块进行细分开发的;第 5.4 条 容积率、建筑密度指标为上限指标,地块内开发建设时,指标不得超过规划中规定的指标。第 5.5 条 绿地率为下限指标,地块内的绿地率不得低于规划中规定的指标。第 5.6 条 各地块建设用地使用强度详见附件“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的规定。第 5.7 条 各地块建筑间距应满足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第 5.8 条 各地块退后红线距离等要求详见规划分图。第六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第 6.1 条 本地区的配套设施包括松山湖地区区级公共设施和为内部片区服务的配套公建及市政设施。图则中配套设施是依据上层次规划和本地区的人口规模综合确定的,当实际人口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需对此进行检讨。第 6.2 条 本地区内配套设施设置详见“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表4.3)。第 6.3 条 公共设施区包括小学和幼儿园等居住配套设施。第 6.4 条 按照上层次规划所确定的多中心模式,建设不同服务类型的公共服务中心。第 6.5 条 滨湖路沿线以若干个集中服务区方式均匀安排布置基础服务设施:公厕、停车场地、小型服务点等。第 6.6 条 本图则规定的配套设施是为本地区服务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设施,不得随意减少数、量或压缩规模。第 6.7 条 配套设施的建设必须满足相应的防护、环卫等规范要求。第 6.8 条 同一红线地块内的小区级配套公建,其具体位置可局部调整。第 6.9 条 公园以及公共绿地内的公厕、垃圾站等设施应选择在方便、适用、不影响景观的位置进行安排,并满足环卫规范要求。第 6.10 条 规划区内配套设施设置详见表6.10 “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表6.10 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设施类别项目名称总量规划用地备 注教育设施幼儿园8C03/C07/C13/C15/E06/E09/D05/D08独立占地/附设小学3C14/F03/E11独立占地初中3C14/F03/E12独立占地寄宿制高中3C14/F03/E12独立占地高等学校1F04独立占地医疗卫生设施区级医院1F02独立占地门诊部4C08/C13/E01/H06可附设文娱设施文化中心2B01/E09独立占地文化活动站6C08/C13/H06/E01/D05/E01可附设影剧院3B01/C16/H06独立占地或附设区级图书馆1B04独立占地体育设施综合体育活动中心1F04与东莞理工合用商业设施综合市场2E01/C16独立占地肉菜市场2E01/C16独立占地环卫设施公共厕所25A06/A12/B01/B05/C05/C08/C13/C16/D01/D08/E01/F04/F10/H06/G09/ G12/G14/G24/G30/G33/G35/G37/G39/G43/G45独立占地或附设垃圾中转站4A12/F04/G14/G24(水上垃圾)独立占地,选点参照环卫专项规划垃圾收集站(含环卫工人作息站)5B05/C05/C15/D05/E01可附设或功能区配建道路交通设施公交首末站2C02/E10独立占地社会停车场(库)18A11/B01/B02/B05/C08/C13/C16/D01/ E01/H06/G09/G12/G30/G33/G35/G37/ G39/G45独立占地或附设加油站2C02/F04独立占地电力设施变电站1F07独立占地通信设施邮政支局3C16/F04/H06可附设电信分局1B02可附设广播电视中心1B02独立占地给水排水设施污水泵站1A13独立占地第七章 道路交通第 7.1 条 交通规划策略: 目标指向策略; 多元交通方式策略; 公共需求优先策略。第 7.2 条 园区内部主要城市机动交通道路包括:新城大道、兴园-红棉路、沁园路、大学路、 玉兰路、新竹路、礼宾大道、S7西段(沁园路至学府路段)及学府路。第 7.3 条 景观休闲功能道路:滨湖路。第 7.4 条 规划区道路分为三类共五种: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组团路、景观路。城市主干道:新城大道、沁园路、大学路、兴园-红棉路、玉兰路、礼宾大道 城市次干道:新竹路、S7西段(沁园路至学府路段)、学府路景观路:滨湖路第 7.5 条 图则确定的地块内部道路,可在下层次详细蓝图编制时进行深化,但需按照法定程序,对法定图则确定的道路进行修改。第 7.6 条 本片区的机动车位配置标准按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第 7.7 条 新建用地停车位应严格按有关标准配置,已建成的用地,停车位不足的应鼓励增设停车场及使用社会停车场库。第 7.8 条 大型公建项目应超量配建公共停车位;鼓励条件适宜的配建停车场向社会开放。第 7.9 条 所有停车场应为残疾人提供不小于总数1.5%的停车位,专位专用。第 7.10 条 礼宾大道规划目的之一为庆典活动景观轴线空间,因此在必要时间对机动车实行限时通行。第 7.11 条 步行系统应按相关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第 7.12 条 结合未来地铁站的设置,安排地下过街人行通道或天桥。第 7.13 条 地下人行通道的设置应满足:出入口应直接与街道的人流集中集散处相连(不应占用人行道空间);最小净宽度不小于5米;全天候通行。第八章 绿地控制第 8.1 条 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如下: 形成重要的城市特征; 形成城市未来生长的空间逻辑; 大公园系统有组织收集雨水的重要依托; 大公园系统是城市公共性空间资源的重要构成;第 8.2 条 本次规划结合原生景观资源,强调松山湖中心地区自然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的设计,沿宽阔的洼地组织公共开放湿地绿化空间。构成城市空间标志的山体形成可以观景和作为景观的公共开放山地绿化空间。第 8.3 条 规划区内绿地系统控制内容包括中央公园、生态绿地、街头绿地、城市道路绿地滨湖绿地以及地块内部附属绿地。第 8.4 条 沿松木山水库保留现状水面和良好的植被岸线,依托滨湖路严格控制滨水建设后退范围,对于毗邻滨水地区的已批建设用地,其用地红线与开放水面的自然岸线最少相距水平距离50米,而对于未来滨水地区建设,建筑控制红线与开放水面的自然岸线最少相距水平距离为100米。如用地外侧为滨湖路则距滨湖路路沿石线最少相距水平距离20米。所留设空间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仅为城市公共开放绿化空间,如需要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必须经管委会审批。第 8.5 条 中央公园是园区重要的大规模集中公共空间之一,山水环境为主的自然生态主题公园,内部设计提供完善的步行自行车道路和小型服务设施。第 8.6 条 对于滨湖绿地,可在环湖局部地段呈组团或呈带状布置高耸的水杉树种,强调水杉种植与水岸形态的关系,创造具有自然感和韵律感的标志性景观。第 8.7 条 松山湖湖岸绝大部分应建设缓坡软质岸线,控制使用硬质人工驳岸,以体现人性化、亲水性的环境特征。第 8.8 条 公园绿地建设应注重保留现状富于景观效果的树木。近期可适当保留景观较好的荔枝林,以保证城市在近期能拥有较好的绿化景观效果。第 8.9 条 生态湿地类绿地需要进行生物群落以及植物种类的详细设计,并注重自然雨水的收集功能。体现特殊生态景观价值。第 8.10 条 各类公共绿地应根据功能和空间特征,合理进行植物配置,选择树种、树形、颜色,发挥遮荫或造景作用。第 8.11 条 公共空间的绿化种植应具有整体、和谐的景观效果,小型公共空间应避免种类杂乱的植物配置。第 8.12 条 规划强调各功能地块的绿化环境建设,保证绿地率。第 8.13 条 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均为法定永久型非建筑用地,除小型园林建筑和绿化生产管理的少量建筑物、构筑物及必要的配套设施外,严禁建设其他性质的建筑,任何单位严禁以任何理由改变用地性质。第 8.14 条 各类性质用地的绿地率应符合“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中的规定,各类用地的绿地率指标均为下限,不得随意降低。第 8.15 条 主次干道两侧的绿化带,应按照规划作为公共绿地予以控制,并使其连续和完整,保证形成城市街道整体空间秩序和景观效果。第 8.16 条 所有地面停车场均应林荫化绿地化建设,与周边的公共绿化空间景观协调。并保证地面材料的高渗水性。第 8.17 条 绿地系统(大公园系统)以及植物种植应进行专项规划设计。第九章 环境景观第 9.1 条 规划区应在已完成的整体城市设计的指引下,合理而有序地进行建设,形成与松山湖自然资源品质相当、富于特征的高标准城市地区。第 9.2 条 中心区及中部地区的城市特征应突出表现为以松山湖面、山体、沟谷和湿地等资形成的适宜建设量的生态格局型城市地区。第 9.3 条 详细的规划区建设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进行适宜性建设条件分析,结合自然,创造出符合城市整体要求和场所特征的城市空间。第 9.4 条 加强公园、绿地、街道、建筑环境等各类场所的绿化建设,提升园区整体环境增加附加值和综合品质竞争力。第 9.5 条 严格落实公共空间用地,建立中央公园和环湖绿地为核心的景观网络,使之成为相对稳定、不随城市功能调整而改变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用地,以保证生态化景观城市特征的实现。第 9.6 条 步行系统应结合人流活动区和林荫环境布置。第 9.7 条 规划区的景观系统应延续松山湖南区景观系统脉络,建立以松山湖水体景观、自然浅丘地貌景观、公共绿地景观、城市道路景观和城市建筑空间相辅相成的综合城市景观系统。第 9.8 条 规划区整体城市景观应突出开放空间与建筑群体空间的对比,强调生态绿化为主的城市特征。严格按照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城市景观秩序。第 9.9 条 根据不同性质的用地,控制建筑退后红线距离和建筑高度,形成舒适的空间尺度,和良好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第 9.10 条 公共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外部公共空间的融合与渗透关系,形成外向性服务的公共开放空间特征。第 9.11 条 鼓励结合地铁站、地下停车场等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 9.12 条 规划区内的景观与环境设计应符合已完成的城市设计以及相关规划管理规定和上述规划要求,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保证街道景观的连续性、协调性。 合理布置街道家俱,为人们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街道空间。 公共空间必须为所有人(包括残疾人)提供安全舒适的通道。 建筑外墙所采用的材料不得产生给行人及司机带来不适或威胁其安全的光反射。 沿街公共建筑应及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应进行夜间照明设计,并符合新城整体夜间照明规划要求。 临街广告与标识的设置应统一规划,避免影响建筑物及公共环境的景观效果。 街道标识应清晰、明确、规范、统一,保证公共空间的视觉质量。第十章 环境保护第 10.1 条 保证园区以松山湖为核心的整体环境的自然属性,特别是绿色为主的视觉特征和湖水水质的维持。第 10.2 条 确保环境设施以及环境空间的用地落实。特别是公共绿地以及道路绿地不受侵占。第 10.3 条 制定专项的环境保护规划。第 10.4 条 保证绿化树种的平稳过渡,特别是处理本地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演替。第 10.5 条 保证湿地空间的完整和生物环境的多样性,并不断维持湿地系统的循环和平衡。第 10.6 条 保证设置必要的管理措施,防止水体受到外来人为或生态污染。第 10.7 条 设置产业环境准入门槛,控制空气、水体排放、噪音、粉尘等工业污染。第 10.8 条 设置专职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定期公布环境监测指标。第十一章 道路竖向及场地竖向第 11.1 条 竖向规划依据:城市用地竖向设计规范CJJ83-99。第 11.2 条 竖向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体现生态原则。 满足各项工程建设场地及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 满足防洪、排涝、交通要求; 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在城市道路及用地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土石方、建筑物基础、防护工程的工程量, 兼顾城市景观要求。第 11.3 条 对于公园绿地,应注意保留现状地形的起伏变化,突出生态特征,减少工程量。 第 11.4 条 对于各类功能用地,在用地功能允许的条件下,以满足规范建设用地适宜坡度要求为原则,结合地形条件,采用平地、缓坡、台地等竖向设计形式。 第 11.5 条 对于规划区道路,设计标高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第 11.6 条 规划区内现状道路标高以现状为准,道路纵坡最小不小于0.3,最大不大于8(规范长度内)。第 11.7 条 规划区堤坝标高一般高于松山湖水库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标高1.0米以上。第 11.8 条 规划区场地标高一般高于道路标高约0.3米,并参照市政专项规划要求一般地块不低于27米,对于滨水亲水地区地块设计控制高程结合实际情况约定。第 11.9 条 对于绿地,建议保留现状地形的起伏变化。第十二章 市政工程第 12.1 条 给水工程规划第 12.1.1 条 规划区供水普及率为100%。第 12.1.2 条 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为9.81万立方米/日,平均日用水量为7.84万立方米/日。第 12.1.3 条 园区用水由东莞市中部及中西部供水工程连网供水。第 12.1.4 条 片区内供水管网连接成环,片区给水管网的设置要与总体规划相协调。第 12.1.5 条 给水管道沿线设消火栓,双管道路上两侧都设消火栓。道路上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第 12.2 条 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第 12.2.1 条 雨水量计算采用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设计重现期取1年,平均径流系数0.65。 2424.17(1+0.533lgp)q = (t+11.0)0.668第 12.2.2 条 雨水排水应根据地形和当地条件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尽量采用多出口排放,将雨水导入附近水系。第 1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儿科医院产业园区市场行情动态分析及发展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及未来5年市场数据中国正硅酸乙酯市场深度评估及行业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 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及未来5年市场数据中国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石灰岩矿开采及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潮汕市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北京国企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xx河段治理工程建设工程方案
- 2026年虚拟现实教育软件公司行政后勤综合管理制度
- 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工程实施方案
- 2025年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客运索道司机S2证考试题库
-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期中语文试题卷(简答)含解析
- 酒厂生产安全管理制度
- 充装站气瓶充装质量保证体系手册
- 老年人才价值开发路径-深度研究
-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带音标)
- 2024秋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Unit5 Fun Clubs Section A
- 《低压电工实操及考证》全套教学课件
- DBJ04-T 312-2024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标准
- 2025年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精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