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问题的发现.doc4.doc_第1页
学术问题的发现.doc4.doc_第2页
学术问题的发现.doc4.doc_第3页
学术问题的发现.doc4.doc_第4页
学术问题的发现.doc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学术问题的发现(上) 上集介绍了文学研究基本程序的几大环节。本集将介绍疑问式、对比式的研究型阅读方式。好,大家好,今天咱们讲学术论文写作的第四讲,这一讲的题目是叫做学术问题的发现 因为学术研究的首要一点就是能够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前提又在于善于读书。所以说一个搞研究的人要非常喜欢读书,读书越多越好。不读书始终无法进入研究的领域。所以平常就说,谁学问大,谁读书多,这一点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只会生硬地读书、简单地读书,读书的数量并不能够跟他的学问成正比。也就是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善读书,要讲究读书的方法,然后你才能发现学术问题。简单地讲,也就是说我们大学生、研究生,就是要从学习型的阅读而转向研究型的阅读。 知识型的阅读它的重点在记忆,而研究型阅读它的重点在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就是要发现问题。或者换句话说,辨析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如果展开来讲,我认为知识型阅读和研究型阅读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也就是说你弄清了这三个方面,你就知道我读书,大学高年级、研究生时期的读书是和中学生、大学低年级的读书是有差别的。那么这三个方面都是哪三个方面呢?一 疑问式阅读 研究型阅读的方式之一叫做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以前有一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使人聪明”。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在初级学习的阶段,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 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持有的态度。左东岭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说要怀疑一切。无论是谁,只要他放在我的面前,我去读他的书,我都要对他进行质疑。 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这些论文,我要读的时候我就要质疑它,我们要时时地质疑,他这样说有道理吗?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吗?等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穷追不舍,一问到底,直到水落石出为止。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没有什么好客气的。就是我不信任你。你一定要完全说服我,打消了我的疑虑,我才认为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游记的作者问题。疑问式阅读的例证之一:西游记的作者问题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我们在中学和大学本科的学习中, 都被告知这个作者就是淮安人吴承恩,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来加以记忆,并且在考试的时候毫不迟疑地写上它。否则的话不给分,否则的话你考试不及格。你必须把它当成一个知识点来记忆,这没有问题。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不能如此地轻信, 因为现存的明代百回本西游记这些书当中都不题撰人,也就是说都没有说它的作者是谁。一直等到清初刊刻西游证道书的时候,才说是元代道士丘处机所作。也就是说到清代还没有把著作权安到吴承恩的头上,还处于未定阶段。 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经过胡适、鲁迅等学者的考证,才认定是明代中期的吴承恩所作,那么我们大家知道,由于胡适和鲁迅这两位先生是现代学术史上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们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同时也就有很高的公信力。人们都很信任他们的学术实力与学术结论,后来他们的看法也就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这成为一个知识积累在仓库当中去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增量。 这两位学者的研究就把这个问题给定下来了。但是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其中是存在漏洞的,这个漏洞是什么呢?因为胡、鲁两位先生他(们)所依据的最直接的材料是明代天启年间撰修的淮安府志,这个淮安府志其中在它的第19卷, 这一卷的名字是艺文志一,在艺文志一里边它是这样说的:“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淮安府志艺文志一这个多少卷是一个方框,也就是说失去的这个卷数,还有一部书叫春秋列传序,再有一个就是西游记了。也就是说在艺文志当中记载了吴承恩的三种书, 射阳集是他的诗文集,春秋列传序非常明显,是经学方面的著作,而西游记被排在了第三位。后来清代乾隆年间的吴玉搢在山阳志遗当中,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的记载和小说中所使用的淮安方言,提出了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这样一种说法, 也就是说,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吴玉搢,并且得到了他的同乡阮葵生、丁晏等人的响应。也就是说,这几位淮安老乡他(们)认为自己的乡人吴承恩写了这个西游记,但是其中还是存在有疑点的,这个疑点是什么呢? 这个疑点是在封建社会官方所修的方志当中,是从来不收通俗小说的,也就是说官方修的这些地方志,通俗小说都是不入流的东西,在封建时代,这些不会作为正经的东西被官方所修的方志当中收进去。这是历来的惯例。 也就是说,一般史书、方志都不会收这样的书,也就是通俗小说。淮安府志是不是一个例外呢,淮安府志收了通俗小说,为什么要收通俗小说?编写方志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收通俗小说?这就必须加以说明,更何况这个方志当中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个西游记就是章回小说的西游记。 而这个疑问在进一步被落实。就是说在清代初年黄虞稷他撰写过一本书目,这个书目的名字叫做千顷堂书目。千顷堂书目是非常权威的一个明清时代的书目。很多人都使用这个书目。在千顷堂书目的第8卷史部地理类中,曾经有如下的著录。 因为我们都知道书目是记载各种书籍目录的著作,那么它在第8卷史部,也就是历史这个分类里面有一小类叫地理类,在地理类当中它有这样的一个著录: “唐鹤征南游记3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1卷。”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非常明显,在这儿它是把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地理类的游记加以著录的。我们怎么知道呢?因为在它前边,唐鹤征的南游记,在它后面,沈明臣的四明山游籍都是地理类的游记。吴承恩的西游记夹在这两本书中间,并且被置于地理类这一类当中, 非常明显,黄虞稷是把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一个地理类的游记而加以著录的。非常明显,从这些情况来看,胡适、鲁迅这两位先生所使用的证据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这些疑问一天得不到解决,你就不能相信他们两位老先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因为有问题,有疑问啊。因此,从章培恒先生提出了这一个疑问之后,就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多学者的呼应。尽管目前在没有更多,更有力材料出现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把吴承恩作为西游记的作者来使用,但必须清楚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敢不敢提疑问,是考验一个学者有没有研究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你作为一个学者,你要能够去质疑别人,并且真正能够抓住他的漏洞,提出怀疑。怀疑应该说是任何工作的第一步。 所以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什么叫“进”呢?就是进步、进展,你有了大的怀疑,你就有大的进步,你有了小的怀疑就只能有小的进步。你没有怀疑就永远不可能进步。 也就是说,你看什么人的东西都千真万确,都确然不疑,那你自己还有研究的能力吗? 在这儿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因此怀疑又是和存疑紧密相连的。怀疑和存疑一字之差,其实它(们)二者是有区别,但是又相互联系的。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怀疑和存疑一字之差,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左东岭 比如近些年来有人提出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作者著作权质疑的问题。疑问式阅读的例证之二:对二十四诗品的作者质疑的问题这本来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因为这其中的确存在疑点,正像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从唐代末年一直到明代中期,从来没有任何一家书目著录过二十四诗品。 这合乎伪书鉴定的一条重要标准,当然对此是可以进行质疑的。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比如明代人认为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所作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宋代人苏轼曾经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书黄子思诗集后提到过司空图的“二十四韵”,认为这“二十四韵”就是指的二十四诗品。 对此目前学术界也还是有争议的,所以质疑司空图的著作权是可以的,但否定其著作权就有些轻率。后来有些学者就颇为遗憾地采取了轻率的态度。轻率的第一步是不仅断然否定二十四诗品的作者为司空图,并进一步否定它是明代之前的著作; 轻率的第二步是又很肯定地断言这本书的作者是明代中期人怀悦。但是对这种轻率的结论,马上就有学者写文章指出,早于怀悦70多年的明代初期的人赵撝谦曾经在学范中就引用过二十四诗品,那么怀悦所作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同时在如何理解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的“二十四韵”的问题上,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最近还有人提出在直斋书录解题当中,曾经指出过司空图曾经有“诗格”方面的著作,认为这个“诗格”就是指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这就又把问题推到宋代去了。其实学术研究是有阶段性的,许多问题都不是可以一次性解决的。有了疑问就等于说提出了学术问题,它的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如果能够把提出的问题解决当然很好,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就不必勉强解决,不解决怎么办呢? 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把这些疑问存起来,等遇到了坚实的证据的时候,再去解决它。脑子中有一批问题被储存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所以说质疑和存疑是同等重要的,都属于疑问式阅读中应该留意的问题。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疑问式阅读。二对比式阅读研究型阅读方式之二是对比式阅读。对比式阅读就像疑问式阅读一样,它也属于研究型的阅读方式。 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且把它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这是知识型的阅读。知识型阅读要严选,就是说选那些经典的,选那些精炼的,然后自己去读,把这些知识牢牢地记忆住。 这是知识型的阅读经常做的。但是这种阅读在习惯上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比如有许多本科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在进行某论题的研究的时候,常常会找来一些专家的著作或文章作为参考,当他们一家一家地阅读完这些文章之后, 就觉得讲得都是头头是道,却又不能肯定哪一家是最有道理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没有养成对比式的阅读习惯肯定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对比式阅读 其实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经常都是在对比当中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有比较才能鉴别”的道理,只是在许多时候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而已。也就是说你其实在不断地进行对比,你平时没有意识到。你认识事物,你不比较你怎么知道这个事物是有什么特点呢? 它之所以有特点,就是因为它跟别的不一样。你认识到这棵树是比较高的,那是因为你跟别的低的树比才知道它是高的。你知道这棵树是大的,那是因为有很多小树。所以认识事物很多时候都是在和别的事物当中对比,你才知道、认识它。 许多观点和见解你单个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可是一旦把不同专家的同类文章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那么究竟是谁犯了错误,是各方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都有一定的道理,还是因为种种的学术局限使这个论题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余地,等等, 总之,通过对比会为你留下一堆疑问,从而引起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这种对比往往是非常灵活的。 它可以是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的对比,这可以使我们更真实全面地认识它,弄清楚它丰富复杂的内涵。对比方式之一: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进行对比那么在这儿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归隐还是出仕,是中国古代文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提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亦忧,退亦忧。”这都是曾经中国古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意识。当然也是明代初期士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人们做出或退隐或出仕的选择,体现着当时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以及对于新朝的态度, 也就是说明代初期刚刚改朝换代,明代推翻了元代的统治,作为元代时期成长起来的文人,要不要替新兴的明朝出仕做官服务呢?这就是考察每一个人的态度问题。但要弄清每个人的态度又不是那么地容易,需要在对比中做出判断。 其中明代初期有一位大诗人叫高启,高启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对比式阅读的例证之一:高启对“出仕与归隐”的态度高启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个诗人,当明代建立起来之后,他也被请到朝廷,因为当时的朝廷国都在南京,请到南京去修史, 修史虽然不是做官,但毕竟是有了做官的起点,同时他也是很标准地为新王朝服务的。高启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什么呢?比如说他在为徐賁作蜀山书舍记的时候,非常羡慕徐賁这位朋友,他“不急进取”的隐居读书生涯,并发出感叹说: “而予也,北郭之野有土,东里之第有书,皆先人之遗也,日事奔走而不知返,宜有愧于幼文矣。”明高启高青丘凫藻集卷一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我看到徐幼文徐賁因为徐賁字幼文,我看到徐幼文都回家去隐居了,我比不上他,你就是说我跟徐幼文比,我的北郭之野有土,就是有田地,东里之第,也就是在他的家里边有书,都是我先人留下来的。 可是我还是天天在外面跑,而不知回家。真是有愧于徐幼文,跟他比我真是惭愧啊。那么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知道,高启是很愿意像徐幼文那样过隐居生活的。可是他在为晋陵的另一位姓徐的文人作野潜稿序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却又不同意他的归隐的选择,他说: “今乱极将治,君怀负所学,可终潜于野哉?”明高启高青丘凫藻集卷二意思是什么呢?现在你看国家从一个动乱的时代而趋于了天下大治,您怀着一肚子的学问应该为国家出力,应该为天下的太平出力,您怎么能够藏在田野里不出来呢?“潜于野哉”? 这其中什么才是作者的真实态度呢?一方面说我很羡慕徐幼文的归隐,我也想归隐,一方面又说,你应该出来为天下、国家服务,而不能够始终藏于你的田间。这其中什么才是作者的真实态度呢?这就需要认真进行比较,看一看两位姓徐的文人和作者关系的远近。 徐賁和高启同为北郭十友之一,又和杨基、张羽一起被时人称为“吴中四杰”,可以说高启和徐賁有着长期的交往和很深的友情,而和晋陵的这位姓徐的文人则是属于泛泛之交,也就是非常平淡的、平凡的这样一种交往,一般交往。 再结合高启自身的志趣,应该说向往归隐才是他真正的人生态度。但是到这儿还不行啊,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其他场合不赞成归隐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去思考。这是因为征聘隐逸、鼓励出仕是当时朝廷积极推行的政策。因为当时王朝刚刚建立,需要的官员很多,朝廷有很多位置是空着的,没人坐。 就需要鼓励一批人赶快出来填满这些位置,然后国家的机器好运作。不像今天大家争着做官,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做官。所以朝廷是鼓励做官的。高启在公开场合当然不能反对朝廷的政策,所以对一般所交说一些面子上的话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不是说高启这个人油滑,言不由衷,这叫得体,在对好朋友说话的时候和在公开场合说话的时候往往不一致。这不仅古代是如此,现代也是如此。刚才讲的是一个作家,一个对象他有不同的方面,我们通过这个不同的方面的对比,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 本集介绍了疑问式、对比式的研究型阅读方式。下集将继续介绍对比式、联想式的阅读方式,以及关于研究型阅读的三个注意事项。学术问题的发现(下)的字幕: 上集介绍了疑问式、对比式的研究型阅读方式。本集将继续介绍对比式、联想式的阅读方式,以及研究型阅读的三个注意事项。研究型阅读方式之二是对比式阅读。其实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经常都是在对比当中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有比较才能鉴别”的道理, 只是在许多时候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而已。这种对比往往是非常灵活的。它可以是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的对比,也可以在不同对象面对同一问题的时候而展开。对比的方式之二:在不同对象面对同一问题的时候进行对比 在这儿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庄子有许多注本和研究成果,但对于同一个篇章,同一个范畴,乃至同一个字句又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把这些不同的看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那么我们大家知道,庄子的第一篇是逍遥游,这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逍遥游,这大家都读过,都知道庄子的逍遥游,是很具有艺术想象力的一篇。可是对于这个题目当中的“逍遥”的解释各家就有许多不同。对比式阅读的例证之二:庄子逍遥游的多种释义晋朝人郭象认为适性就是逍遥,什么叫适性呢? 合乎自己的需求,合乎自己的兴趣就是逍遥。所以大鹏和小鸟之间,“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晋郭象逍遥游篇注他说大鹏和小鸟都可以拥有逍遥,它的原因在于“守分”,而只有“守分”了才能够“自适”,所以他说: “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晋郭象逍遥游篇注按照今天的例子,在郭象的眼中,大鹏和小鸟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都是逍遥。关键就在于你“守分”,什么叫守分?就是说我只做我能力许可之内的事,只做可能性内的事情。大鹏能飞三千里,那就飞三千里。你也不要去嘲笑小鸟,小鸟只能飞到树梢,你就飞到树梢。别贪恋着飞往天池。 你小鸟要想飞三千里,飞到天池,那就会觉得很辛苦的。所以“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都可以逍遥。就是你别做自己分外的事。但是东晋人支遁,他是个僧人,他却不同意郭象的说法,他说“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像桀和盗跖这些暴君、强盗, 他们这些人是以杀人为快乐,难道让他们适性了,让他们高兴了,也可以成为令人向往的逍遥境界吗?换句话说,小偷以偷到钱为快乐,那是不是让他快乐了,那我们大家都不快乐了。所以就说这些逍遥不能说都是等同的。所以支遁认为真正的逍遥是 “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是说,其实他讲的就是庄子中所说的和道合一的“无待”境界。也就是说你一定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你超然于环境之上,你才能够得到真正得到自由逍遥。这是支遁的解释。而宋代的林希逸在他注庄子逍遥游的时候,又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逍遥就是“乐”,而乐的前提也是“乘天地之正”,只不过他把“正”解释为“正理”,也就是达到了高尚的儒家道德境界,这就把逍遥的观念和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联系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宋代很多程朱理学是把符合天理作为一个人快乐的前提。 在这儿,宋人的解释,也就是林希逸的解释带有很明显的宋明理学的特征。通过这三者的对比,我们发现支遁的逍遥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和林希逸的解释则是深受魏晋玄学和宋代理学的影响, 从而显示出各家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一般地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的时候,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来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当然,还可以在古与今、中与外等不同层面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解进行对比,从而引出种种有价值的学术思考,在这儿限于时间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 对比是我们发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大专家,你自己跟他单个对面的时候,你不敢怀疑他,是啊,我们学术知识少,我们能力低,我们不敢怀疑这些大专家,可是,你如果把大专家和大专家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大专家之间也有矛盾,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他们之间相互地对比,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缺陷,就可以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出疑问的方式。这叫做对比式的阅读。三 联想式阅读 研究型阅读的方式之三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 一般是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他的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 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我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我所说的联想式阅读。联想式阅读的例证:对王阳明哲学的联想比如说我在阅读王阳明全集的时候,自然遇到了他哲学的核心理论良知说。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叫“致良知”,所以良知成为他的核心理论。这本来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是当我发现良知的主要特征,是以人心先天就拥有性善为核心,同时具有自然和虚灵的特性的时候,我马上就想到了我正在从事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研究, 性灵说的主要口号是袁宏道所提倡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他所说的性灵也都是具有自然和虚灵的鲜明特征。那么这种文学上的性灵说和王阳明哲学的良知说有无联系呢?因为他们都提倡自然和虚灵,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那么在相同性之下,它有没有关联呢?因为他们都处于明代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对许多大致相同的人生问题进行思考,因此性灵说有可能受到过良知说的影响。于是就进一步追踪下去,发现它们之间果然有联系,只不过不是完全直接的关联, 而是经过了许多中间的环节,诸如经过了王畿的自然良知说和李贽的童心说等,从而逐渐淡化了王阳明良知说的伦理色彩,而更加突出了他的真实自然和虚明灵慧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公安派性灵说既和良知说有关联,而又不同于良知说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弄清楚了公安派性灵说的源流问题,从而对明代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些看法后来就以从良知到性灵为题目发表了出来。那么也就是说,从读王阳明全集,它会联想到我正在从事的公安派的性灵说的研究, 通过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把这个东西变成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有了学术发现,也就形成了论题,也就写出了论文。要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联想式阅读的第一个环节:建立学术基点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自己的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这是一个环节,叫做建立学术基点。 联想式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去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 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联想的能力当然不全是方法的问题,它在许多的时候被人们称作“悟性”,而“悟性”的高低有时候又常常被视为先天的素质。联想式的阅读尽管不太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也就是说你的先天是不是聪慧,你的智商是不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那是后天决定不了的,但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者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这一点又是确然无疑的。所以联想式阅读实际上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联想式阅读我们还是应该经常加以训练, 先天加后天综合在一起就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悟性。在这一点上是非常重要的。三 关于研究型阅读的三个补充说明最后还要说明一点,这一点需要补充说明,说明什么呢? 就是上述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不同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关于研究型阅读的补充说明之一:三种阅读方式相辅相成那么什么叫做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呢?也就是说这三种它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它们之间是有内在的联系的,具体地讲是这样的:对比式阅读既可以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又可以萌发相互之间的联想;也就是说研究型阅读三种方式的关系:对比式阅读是基础;在这三种方式当中,对比式的阅读应当说是一个最基础的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进行了对比,然后才能产生疑问,才能具有联想,这是一个方面,研究型阅读三种方式的关系:对比式阅读是基础;联想式阅读可作为对比式阅读的一种方式;而联想式的阅读它的本身就是对比的过程,你想一想,联想,怎么联想呢?是在两个基点之间去进行联想,所以在联想的过程当中本身它就是一个对比的过程。 只不过这种对比不是在不同对象之间,而是与自己原有的学术基点之间的对比而已。具体地讲就是,对比式阅读的对象是在同一范畴、同一问题之内而展开的,联想式阅读它的对比往往是在相异的要素之间展开的。或者说,对比型阅读的各对比项往往是同时出场的。 也就是说,你把两本书,比如说我把郭象的注,我把支遁的解说,我把林希逸的注,当然了,还可以把陈玄英的书,还可以把陆长庚的注,把李贽的注,统统都摆到一个桌子上。比如说我在读庄子的时候,我可以用八种版本摊在桌子上一块儿对着读。这就是说,各种对比项它往往是同时出场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同时出场就是你可以相互对比出它们之间的差别、联系。而联想式阅读跟对比式阅读往往是有一点小的出入,这个小的出入就是什么呢?它的某些对比项往往是隐含着的;所谓隐含着的也就是说在你自己的脑子里装着呢。 因为你自己有什么样的学术基点,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思考的问题,你不可能摊在桌子上,你是始终储存在你的脑子里面的。当你看到你这个阅读对象的时候,你马上跟你脑子当中的记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联想式阅读的对比项往往不是同时出场的,这一点是非常有差别的。 这里说的联想式阅读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对比式阅读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和一般的对比式阅读是有区别的而已。这是第二个方面。研究型阅读三种方式的关系:对比式阅读是基础;联想式阅读可作为对比式阅读的一种方式;疑问式阅读的质疑通过对比提出。第三个方面,疑问式的阅读之所以能够产生质疑,也是和自己原有的学术积累相联系,并且通过反复的对比而提出的。 如果能够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那么也许将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交待的第一点。 那么我们要交待的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说知识型的阅读和研究型的阅读并不是那么截然分明的。也就是说,什么时候需要知识型的阅读,什么时候需要研究型的阅读,它是灵活处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