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字的构造教学目的 1.掌握传统“六书”理论2.能用“六书”理论分析常用汉字的结构。教学重点重点讲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介绍学界对“转注”的认识。附带介绍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教学内容1.“六书”的定义、例证。2“六书”评议。3“新三书说”。课时安排 四课时教学方式多媒体讲授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一、六书例说 汉字的表意功能,是由字符内在的构形来体现的。字符内在的构形相当复杂,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能大体阐明这些规律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保氏(周代掌管教育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贵族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段话告诉我们:周代的小学共上六门功课,即礼、乐、射、驭、书、数这“六艺”。“六书”是这六门功课中的一门。“六书”的“书”,本是“书写”之义,后来也指写出来的字。“六书”应当是识字课,即向小学生讲授已造之字的形体结构及读音含义,使小学生识得,相当于现代的语文课。但“六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周礼中没有具体说明。)但是没有具体的六书名目。到了汉代,有三位学者对“六书”的名称进行了解说:第一个是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第二个是郑众,据郑玄周礼注所引,郑众认为:“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第三个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指出“六书”的名称,而且分别给它们下了定义。他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班固、郑众、许慎三人对“六书”名称的解说,虽有差异,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而依班固的次第。人们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说法,即:(1) 象形;(2) 指事;(3) 会意;(4) 形声;(5) 转注;(6) 假借。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清以后一般采用的名称及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几点说明:第一,汉字非一时一地一人创造,故非先有六书而后造字,而是先有汉字,后有人总结出造字(及用字)之法。(汉字已经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字;而“六书”之说直到春秋时期才出现。“六书”实际上是后人在分析了相当数量的已成之字的基础上所归纳出来的理论。由于这种理论符合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因而它一旦被总结出来,就被用来作为学校识字教学的基本内容,并被用来指导再造新字。事实上,在“六书”说提出之后所创造的大量新字,都是自觉地按照“六书”理论、特别是“形声”之法创造的。因此,把“六书”称为汉字的造字理论,是恰当的。) 第二,六书之中,前四种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后二种则属用字方法(按:实即字的形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即后世所说的“四体二用”。以下分别说明“六书”:(一)象形 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二字,是动宾关系,“象”是“摹拟”、“描摹”之义,“形”是外界物体的形态、形象;“象形”指“描摹外物形象”的造字方法。“诘诎”是“曲折”、“屈曲”之义。许慎的意思是:“象形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描画那个外界物体,笔划线条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变化,日、月二字就是用这种方法造的字。”象形造字法的特点,是直观摹拟人眼能够看见的、有具体形象的外物。 例字如日月山水人手目,木鱼虫鸟马牛弓,车、虎、止、又、女、行、贝、鼎、皿、页、眉、文、州、瓜、果、龟等。 象形字可分为两类:1、独体象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象形。独体如日、月、水、火是也。合体者,从某而又象其形,如眉从目而以囗象其形,箕从竹而以囗象其形,衰从衣而以囗象其形,畴从田而以囗象耕田沟诘屈之形是也。独体之象形,则成字可读;附于从某者,不成字不可读。”象形字中独体占绝对多数,它们是完整、单独的形体结构,不可以拆开来分析,如“羊”、“牛”、“手”、“山”、“鸟”、“隹”、“鱼”、“刀”、“人”、“大”、“子”、“女”、“齿”、“爪”、“井”、“毛”、“文”、“心”、“户”、“戈”、“斤”、“目”、“又”、“木”、“犬”、“皿”、“矢”、“禾”、“瓜”、“水”、“它”、“田”、“矛”、“臣”、“自”、“肉”、“米”、“臼”、“网”、“衣”、“舟”、“耳”、“虫”、“角”、“豆”、“贝”、“身”、“豕”、“豸”、“车”、“虎”、“鹿”、“兔”、“象”、“鼠”、“燕”、“龟”,等等。下面我们式举数例,供大家参考:子:(利簋)(傳卣)(觚)(召伯簋)(簋)(辛巳簋)(簋)(艅尊)(馭八卣)(鼎)(小臣邑斝)(卣三)(尊)(簋)(三年壺)(格伯簋)(史頌簋)(弔上匜)(大作大仲簋)(戍甬鼎)(爵文)(子爵)(子父己觶)(子簋)(子觚)(子妥鼎)(子辛卣)(子且己卣)(子父庚爵)(小子射鼎)(北子甗)(女子鼎)(貉子卣)(者女觥)(弔單鼎)山: 1535(父丁觚)(父壬尊)(父乙簋)(且庚觚)(山御簋)(山簋)(毓且丁卣)(啟尊)(啟卣)(啟卣)(奢)(奢)(中山侯鉞)門: (門且丁簋)(元年師兌簋)(師酉簋)戹: (彔伯簋)(毛公鼎)(鎛)冊: 0308(木工鼎)(方彝)(尊)(令簋)(作冊卣)(作冊大鼎)(方彝)(方彝)(輔師簋)(輔師簋)(師簋)(卣)(卣)(簋)(朢簋)(朢簋)(吳方彝)(諫簋)(免盤)(師虎簋)(弭弔簋)(師酉簋)(豆閉簋)(師父鼎)(休盤)(壺)(簋)(頌鼎)(頌鼎)(頌壺)(頌簋)(克鼎)(元年師兌簋)鬲:0434(召仲鬲)(盂鼎)(令簋)(令簋)(鬲尊)(鬲弔)(戈父辛鼎)(盂鼎二)(簋)(毛公鼎)(多友鼎)(單伯鬲)(仲父鬲)(虢仲鬲)(伯姜鬲)(南姬鬲)(南姬鬲)(南姬鬲)(榮伯鬲)(鄭師父鬲)(鬲)(同姜鬲)(旂姬鬲)(仲父鬲)(善夫吉父鬲)(鄭羌伯鬲)(鄭興伯鬲)(魯伯駟父鬲)(魯伯愈父鬲)(魯伯愈父鬲)(邾伯鬲)(郳鬲)(樊夫人龍嬴鬲)(季貞鬲)鬳:0436(鬳戈)(見甗)(師甗)(王孫壽甗)(子邦父甗)鼎: 1146(方彝文)(父乙鼎)(父乙鼎)(父己尊)(父辛爵)(卣文)(卣文)(鼎觚)(鼎爵)(鼎文)(卓林父簋)(作父己鼎)(簋文)(雍伯原鼎)(作冊大鼎)(作冊大鼎)(鼎)(鼎)(作寶鼎)(芮公鼎)(昶仲鬲)(邾伯鼎)(作旅鼎)(鼎)(先鼎)(弔父鬲)(小臣鼎)(鼎)(霍鼎)(冉鼎)(無鼎)(釐鼎)(釐鼎)(伯鼎)(鼎甗)(父丁鼎)(鼎)族徽铭文中的一些鸟类象形字B187(鳥魚鼎)(鼎文)(且甲卣)(父甲卣)(父癸鼎)(父癸尊)(斝文)(癸尊)(簋文)(觚文)(爵文)(父癸爵)(父癸爵)(父乙尊)(父甲鼎)(爵文)(婦觚)(父乙女田告卣)(鳥獸形爵)(尚觶)B188(父乙簋)(父癸爵)(尊)(方彝)(方彝)(作冊大鼎)(父己觶)(君妻子鼎)族铭中的蝙蝠B192(子尊)(子尊)(子爵)(子爵)(子爵)(子觚)(子盉)隹:0598【隹】,鳥之短尾總名也。象。凡隹之屬皆从隹。(宰角)(戍甬鼎)(艅尊)(乙亥鼎)(小臣邑斝)(具隹爵)(隹父己尊)(我鼎)(井侯簋)(麥鼎)(天亡簋)(何尊)(隹壺爵)(卣)(臣辰盉)(宅簋)(次卣)(尊)(榮簋)(公貿鼎)(沈子它簋)(尊)(伯中父簋)(鬲攸比鼎)(克鐘)(師克)(盂爵)(楚嬴匜)(公孫父匜)(子盆)(般中盤)(白者君盤)(白者君匜)(番君鬲)(光伯簋)(者減鐘)(者減鐘)鹿:1612(貉子卣)(貉子卣)(命簋)(命簋)羊:0615(羊卣)(羊簋)(丁羊鼎)(鼎文)(羊爵)(簋)(爵文)(爵文)(父庚鼎)(父辛觶)(羊父癸觶)(甚鼎)(盂卣)(弔德簋)(盂鼎二)(師簋)(鼎)(羊子戈)(鄂君啟舟節)(羊車觚)虎 :B194(簋文)(簋文)(簋文)(簋文)(尊文)(父乙壺)0773(大師簋)(大師簋)(方鼎)(九年衛鼎)(九年衛鼎)(衛盉)(彔伯簋)(師酉簋)(師酉簋)(師虎簋)(師虎簋)(吳方彝)(伯鼎)(師簋)(番生簋)(毛公鼎)(訇簋)(召伯簋)(召伯簋二)(師兌簋)(師兌簋)(姬鬲)(虎簋)(散盤)(旅虎)(旅虎)象1596(且辛鼎)(師湯父鼎)(鄂君啟車節)魚1878(鳳魚鼎)(魚父乙卣)(魚父乙卣)(魚父乙鼎)(魚父乙鼎)(魚父乙鼎)(魚父乙爵)(魚父丙爵)(魚父丁鼎)(父丁魚尊)(魚父丁爵)(魚父己卣)(魚父己卣)(魚作父己尊)(魚作父庚尊)(魚父癸鼎)(魚父癸簋)(魚父癸觶)(魚父癸壺)(父癸魚卣)(魚鼎)(魚鼎)(魚鬲)(魚盤)(魚觚)(魚爵)(魚爵)(魚羌鼎)(魚女觚)(魚從鼎)(魚從卣)(魚伯卣)(戍鼎)(伯魚簋)(伯魚簋)(伯魚簋)(伯魚卣)(伯魚鼎)(犀伯鼎)(伯旅魚父)(鄘伯簋)(伯魚父壺)(伯魚父壺)(毛公鼎)(番生簋)(穌妊鼎)(魚匕)豕B196(鳥獸形爵)(亞鼎)(父甲爵)(爵)(父癸尊)犬犬1623(戍鼎)(員鼎)B197(父己卣)(父辛尊)(鼎文)B198(亞觶)(父乙爵)(子自卣)(父丙鼎)牛B204(鼎文)(鼎文)有些族徽铭文中的人或动物形体都很象形B217(父辛鼎)(作從簋)(作從簋)(屯簋)(父丁方彝)(作父辛尊)(父己觶)(作父丁尊)(屯鼎)(父癸器)(父辛鼎)(父癸爵)B001(父辛卣)(婦鼎)(逋簋)(夫甗)(商尊)(且癸卣)(父丁觚)(觶文)(斝文)(父辛觚)(作父丁觚)(父乙角)(父丁鬲)(父辛觶)(父癸爵)(復尊)(鉦文)(鉦文)(尊文)(匕己爵)(母爵)(鼎)(獻侯鼎)(婦未于鼎)B014(簋文)(父癸觶)(父辛甗)(父癸觶)(父庚爵)(父辛簋)(母癸甗)B016(且丁尊)(且丙觚)(父乙尊)(父己簋)(觚文)(簋文)(甗文)爵0832(爵爵)(父癸卣)(爵且丙尊)壺1683(隹壺爵)(媯壺)(事壺)(孟父壺)(史懋壺)(史僕壺)(師朢壺)(殷句壺)(頌壺)(殳季良父壺)(周壺)(周壺)(虞司寇壺)(虞侯政壺)(鄧孟壺)(鄭楙弔壺)(保母壺)(保母壺)(伯公父壺)(曾伯陭壺)(陳侯壺)(伯壺)(伯壺)(首壺)(壺)(壺)(皆壺)(散車父壺)(伯魚父壺)(番匊生壺)(中伯壺)(內大子伯壺)(芮公壺)(觴仲多壺)(呂王壺)(右走馬嘉壺)(魯侯壺)(洹子孟姜壺)(洹子孟姜壺)(公子土斧壺)(薛侯壺)(杞伯壺)(杞伯壺)(陳喜壺)箙 0718(盤文)(箙父乙簋)(父乙尊)(戉箙卣)(箙參父乙盉)(戉父癸甗)(隹父己尊)(啟卣)(父庚鼎)(子壺)(箙爵)(冊戉父辛卣)(且乙卣)(戈文)黾B004(父辛卣)馬1597(戊寅鼎)(鼎)(宅簋)(作冊大鼎)(馭觥)(盂鼎)(召卣二)(揚鼎)(次卣)(吳方彝)(衛盉)(五祀衛鼎)(九年衛鼎)(公臣簋)(公臣簋)(方彝)(師同鼎)()(簋)(元年師兌簋)(師兌簋)(休盤)(散盤)(格伯簋)(格伯簋)(格伯簋)(師簋)(師簋)(簋)(簋)(大簋)(大簋)(守簋)(史頌簋)(史頌簋)(虢季子白盤)(兮甲盤)(右走馬嘉壺)(鄂君啟車節)(白亞臣)(壺)(壺)(郾侯簋)(司馬南弔匜)龍1887(龍母尊)(龍子觶)(昶仲無龍鬲)(昶仲無龍鬲)(昶仲無龍匕)(樊夫人龍嬴匜)(樊夫人龍嬴壺)(郘鐘)蠆 2135(鼎文)(卣文)(爵文)(爵文)(戈文)(父己卣)龜2148(龜父丙鼎)(龜父丁爵)戈2029(罍文)(簋文)(簋文)(卣文)(尊文)(戈盉)(戈辛觶)(戈父丁簋)(戈父丁簋)(戈妣辛鼎)(作且己罍)(戈爵)(戈盤)(戈父戊盉)(家戈父庚卣)(豦簋)(伯鼎)(無鼎)(不簋)且2272(己且乙尊)(D受且丁尊)(且癸父丁簋)(且乙卣)(且己父辛卣)(且己父辛卣)(乃孫作且己鼎)(亞耳尊)2、合体象形象形字中合体很少,它们是在独体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一些象形笔划,表示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这些附加的象形笔划,不能单独成字。例如,“果”的下部是个“木”字,上部似“田”的部分,实际上是画了一只果子的俯视图形,表示它是长在“木”上的果实。又如,“巢”的下部是个“木”字,中部是鸟窝的形象,上部像三只站在窝上的鸟形;这个字的意思是:筑在树上的、鸟所住的窝。再如,“朿”的意思是树上所长的刺,字形从“木”,中间部分是刺的形状,等等。果 (果簋)(果簋)(蔡公子果戈)瓜 (命瓜君壺)須 (須生鼎)(周)(昜弔)(伯孝)(季)(伯其)(弭弔)(遣弔)(立)(伯多父)(弔)(鄭義伯)眉 【睂(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睂之,上象頟理也。凡睂之屬皆从睂。【武悲切】(小臣簋)(周鼎)(周簋)(伯簋)(九年衛鼎)胃 (吉日壬午劍)朿 (癸甗)(乎簋)(趠鼎)牢 (貉子卣)(爵文)象形字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车就画一辆车的形状,马就画一匹马。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形可象的,复杂的事物更难以象形,所以靠这种方法造字,是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的。说文里有象形字264个。象形字的数量虽然只有几百个,但它们是汉字的构成基础,是创制成千上万个会意字、形声字以及部分指事字的基本要素。(二)指事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二字,是动宾关系,“指”是“指明”、“指出”之义,“事”表示“具体的含义”;“指事”是“指明具体含义所在”的造字方法。“视”是“看”的意思,“识”表示“认识”、“识得”,“察”表示“仔细审察”、“细致地察看”,“见”表示“看出”、“领会”之义。许慎的意思是:“指事这种造字方法,就是人们一看到所造的字的形体就能识得,经过仔细地辨认审察,就能看出或领悟到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用这种方法造的字。”许慎这几句话,是从人的认识的两个阶段来说的:“视而可识”是感性认识阶段,强调对字的外部形体的感知;“察而见意”是理性认识阶段,强调对字的意义内涵的领会。指事造字法的特点,是以“象形”的手段,来表示比较抽象的概念。指事造字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记符号表示意义所在的造字法。如:本 、末 、朱、亦 、刃 、寸 、面等字,分别表示树根、树梢、树干、腋窝、刀刃、寸口和脸面等意义。另一种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造字。 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符号的指事字比较容易理解。如“刃”字是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之所在;“亦”(腋)字是在“大”(即“人”)字的两侧加两点,表示“腋下”之义;“寸”字是在“又”(本义为“右手”)字下面加一点,表示靠近手腕的“寸口”之义;“叉”字是在“又”字中间加一点,“象指间有物”(段玉裁语),表示“手指与物相错”之义;“朱”字是在“木”字中加一笔,表示“朱”本指“赤心木”; “血”字是在“皿”字上加点,表示古代盟誓时滴入“皿”中的鲜血,等等。 用纯粹抽象符号表示的指事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例如,“上”字的篆文字形,是在一长横上面加一短横,表示甲物在乙物之上;“下”字则是在一长横下面加一短横,表示乙物在甲物之下。又如:“一”、“二”、“三”、“亖”等字,也都是纯粹符号性的指事字。 前一种指事字,虽然带有抽象符号,但从整体上来看,它们仍然是象形字。后一种指事字,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人们把外物之形在头脑中抽象化之后描摹出来的形象,如“上”、“下”二字中的长横、短横,泛指任何具体事物。因此,段玉裁指出:“指事亦得称象形。” 关于“指事”与“象形”的区别,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讲得十分深刻:指事字是“象人意中之形”,而象形字则是“象人目中之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指事之别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赅众物,专博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上、下所赅之物多,日、月只一物。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 指事这种造字法,能产性最低,因而指事字最少。但指事字也是会意字、形声字的构成要素,是汉字孳乳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天0003(鼎文)(天尊)(盂鼎)(頌壺)(洹子孟姜壺)(蔡侯盤)(中山侯恣鉞)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的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自古至今指事字极少。说文里只有129个,汉代以后没有再用此种方法造指事字。(三)会意许慎说文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二字是动宾关系,“会”是“会合”、“汇合”之义,“意”指字的含义;“会意”是“会合两个或几个字的含义,以成一字之义”的造字方法。“比”是“并放”、“紧挨”、“紧靠”的意思;“类”即字类,这儿指两个或几个字形;“谊”在后代常写成“义”(“谊”是古本字,“义”是后代通用的假借字),是“含义”的意思;“以”,用以,用来;“见”,即“显现”、“显露”;“指撝”,义同“指挥”,这儿表示“所指向的新意义”。许慎的意思是:“会意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把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形,会合它们的含义以成新字的字义,用来显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用这种方法造的字。”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相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如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这类意义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现。会意造字法的特点,是强调显示出新造字所要表达的概念(其中有许多是抽象概念)的意义。例如:武兵伐寇休见牧,北囚兼步莫相从。会意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一类是以义会意。以形会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如:林、比、众、品。一类是异体会意,如:逐、取、夹、益。下面分析一些例字:1以形会意 (1) 同体会意同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例如:“友”由两个“又”(右手)组成,表示双方友好“并”由两个“立”组成,表示两人并排站着“从”由两个“人”组成,表示一个人紧跟在另一个人身后“棘”由两个“朿”组成,义为“小枣丛生者”(“棘”树有刺,故从“朿”)“珏”由两个“玉”组成,“二玉相合为一珏”“轟”由三个“车”组成,义为“群车声也”“吅”(音)由两个“口”组成,义为“惊呼也”或“众人并呼” “品”由三个“口”组成,义为“众庶也”即“许多人” (音)由四个“口”组成,义为“众口也”。其他如“林”、“森”、“晶”、“淼”、“磊”、“比”、“众”等,也都是这类会意字。(2) 异体会意异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不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例如:“看”字由“手”和“目”组成,用“手”搭在额头为“目”遮阳,是常见的远看动作;“见”由“人”、“目”组成,义为“看见”。“牧”是“放牛”、“放牧”之义,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手持棒条(即“攴”字)赶“牛”。“罗”是用网捕鸟之义,甲骨文字形由“网”和“隹”(“鸟之短尾总名”)组成。“取”由“又”、“耳”组成,本指割取战俘左耳。“逐”由“止”、“豕”组成,表示一个人在追逐。“为”的本义是“役象”,甲骨文字形由“又”(或曰“手”、“爪”)、“象”组成。 “监”(本义是一个人对着盛了水的“皿”照看自己的形象,即“照镜子”)、 “武”(由“止”、“戈”组成,“止”即“趾”,表示脚;一个人扛了戈到前线去,表示有战事)。“祭”(由“又”、“肉”、“示”组成,义为“持肉享神”)、“莫”(太阳落到草丛里,本指“傍晚”)、“相”(以“目”对“木”,本指“仔细地察看”)、“企”(一个人踮起脚跟)、会意字都是合体字,是由独体的象形字、指事字会合而成的。因此,“会意”的能产性较强,可以表示的范围较广。但“会意”偏于主观,有时其含义很难准确地把握。例如,“美”字由“大”、“羊”组成,有人认为“美”本指外形,一个人(即“大”)头上戴了“羊”作装饰,就很“美”;也有人认为“美”本指味感,“大”的“羊”肉多,吃在嘴里感到肥“美”。又如,“好”字由“女”、“子”组成,“女”和“子”之间究竟是修饰关系(“女”的“子”)、主谓关系(“女”生“子”),还是领属关系(“女”人的“子”,妇女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好”)、并列关系(有“女”有“子”),很难说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以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准。上述二字,说文解字分别释为:“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好,媄也,从女子。”(“媄,色好也”。)因此,我们把“美”的含义定为“味美”,把“好”的含义定为“女子色美”。族徽铭文中具有会意性质的一些形体(簋文)(簋)(父辛甗)(父癸觶)(父庚爵)(父辛簋)(母癸甗)B016(且丁尊)(父己簋)(甗文)(父乙觶)武 止戈为武,意为行人荷戈出征,非止息兵戈之义也。信 说文:信,诚也。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言而由衷。(从大量岀土古文字资料看,“信”可能是一个从言、身声的字。)走 说文: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按夭,实即大也,大,人也,象人走路摆手之形)。(盂鼎)(訇簋)步 说文:“步,行也,从止、相背。”(子且辛尊)(父癸爵)(爵文)0195北 说文:“北, (乖)也,从二人相背。”徐灏注笺:“北、背古今字。”集韵:“北,违也。”唐兰释四方之名:“北由二人相背,引申而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莫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惠栋读说文记:“当作茻亦声。 ,今作莫,俗作暮。”(金文编0097)(父乙莫觚)(散盤)(晉公)(工太子劍)(中山王壺)寇 说文:“寇,暴也。从攴,完。”容庚金文编:“从人从攴在宀下,会意。”塵 说文:“ 鹿行扬土也。”集韵:“ ,塵,说文鹿行扬土也。或省,俗作尘。”寒 说文作 ,“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按从茻与艸同义,仌即冰之古文。折 说文:“折,断也。从斤断艸”隶省作折,从手。(盂鼎二)(翏生)(折觥)(毛公鼎)(師同鼎)(洹子孟姜壺)(洹子孟姜壺)兵 (簋)(庚壺)(尹鉦)(酓鼎)戒 (戒鬲)(戒弔尊)(中山王壺)樊 (氏樊君鼎)(樊君鬲)(樊君盆)(樊君盆)(樊夫人龍嬴盤)(樊夫人龍嬴匜)(樊夫人龍嬴壺)(樊夫人龍嬴鬲)(弔樊鼎)得0274(中得觚)(得鼎)(父乙觚)(得罍)(亞父庚鼎)(馭簋)(師旂鼎)(鼎)(兒鐘)(得觚)(亞父癸卣)(子禾子釜)(陳章壺)(中山王鼎)(壺)(宋公得戈)(虢弔鐘)(井人鐘)衛 (觚文)(爵文)(弓衛且己爵)(弓衛父庚爵)(子衛爵)(康侯簋)(衛宋尊)(七字衛簋)(廿三字衛簋)(五十七字衛簋)(裘衛簋)(裘衛簋)(衛簋蓋)(衛始簋)(賢簋)(賢簋)(衛子)(穌衛妃鼎)(衛夫人鬲)(衛昜甲泡)(廿一字衛鼎)(鬲攸比鼎)(鬲攸比鼎)(司寇良父簋)(司寇良父壺)屰 【屰】,不順也。从干,下屮,屰之也。(亞卣)(爵)(目父癸爵)興 【興】,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虛陵切】0420(壺文)(壺文)(父辛爵)(興鼎)(殷句壺)(鬲弔)為 【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王育曰:爪,象也。【薳支切】踢【】,古文爲象兩母猴相對。小徐本無。0440(鼎)(益公鐘)(弘尊)(周鼎)(周鼎)(周鼎)(周鼎)(伯自為簋)(伯自為甗)(弔父卣)(九年衛鼎)(姞氏簋)(雍伯鼎)(散盤)(召伯簋)(為甫人)(歸父盤)(大師子大孟姜匜)(弔男父匜)(司寇良父壺)(司寇良父簋)(鎛)(邾公華鐘)(曾伯陭壺)(鼎)(趙孟壺)(郘鐘)(郘大弔斧)(平鐘)(平鐘)(伯受)(曾子原彝)(陳逆簋)(陳侯因錞)(氏壺)(曾侯乙鐘)(曾侯乙鐘)(曾侯乙鐘)(中山王鼎)(中山王壺)(鼎)(立)(邾鼎)(東周左師壺)(廿七年)(十一年鼎)(中山王兆域圖)(陳喜壺)(鄂君啟舟節)(客鼎)(客鼎)(客鼎)(客鼎)(客鼎)(客鼎)(客鼎)(大鎬)(酓鼎)(酓鼎)(勺)(吉日壬午劍)(酓盤)(蔡侯鐘)(蔡侯鐘)(陳子子匜)埶(藝):(埶觚)(父辛簋)(方彝)(尊)(毛公鼎)(蔡侯殘鐘)秉0460(觚文)(秉t父乙簋)(秉觶)(秉丁卣)(班簋)(弔向簋)(井人鐘)(虢弔鐘)(秦公簋)兼 取 【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小徐本耳上無从。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小徐本無也。【七庾切】(衛盉)(九年衛鼎)(揚簋)(格伯簋)(格伯簋)(簋)(大鼎)(駒父)(楚簋)(楚簋)(番生簋)(毛公鼎)隻 【隻】,鳥一枚也。小徐本作鳥一枚曰隻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之石切】(父癸爵)(矢伯隻卣)(爵文)(卣文)(卣文)(師隻卣)(隻鼎)(鼎)(簋)(禹鼎)(工大子劍)集 【雧】,羣鳥在木上也。小徐本屋羣。从雥、从木。【秦入切】【集】,雧或省。小徐本作雥或省。(小集母乙觶)(作父癸卣)(作父癸卣)(父癸爵)(集簋)(毛公鼎)受 【受】,相付也。从、舟省聲。【殖酉切】(D受且丁尊)(受父乙觶)(亞中若癸簋)(何尊)(盂鼎)(盂鼎)(方彝)(伯簋)(頌簋)(頌簋)(頌壺)(師克)(善夫山鼎)(毛公鼎)(秦公簋)射 【】,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小徐本無也。从矢、身。【食夜切】【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射戟)(射女盤)(門射甗)家 【家】,居也。从宀、豭省聲。【古牙切】歭【()】,古文家。1182(家戈爵)(家戈父庚卣)(家卣)(缶鼎)(肇家鬲)(簋)(辛鼎)(伯家父鬲)(命瓜君壺)(氏壺)(亦有可能是一个从宀豭声的字。)監 【監】,臨下也。小徐本無也。从臥、省聲。【古銜切】翑【】,古文監从言。(史簋)(應監甗)(善鼎)(頌鼎)(頌壺)(頌簋)(頌簋)見【見】,視也。从儿、从目。小徐本作從目、儿。凡見之屬皆从見。【古甸切】(見尊)(見甗)(作冊卣)(作冊卣)視:【視】,瞻也。从見、示。小徐本作從見、示聲。【神至切】【(眎)】,古文視。【眡】,小徐本古文作【眡】。亦古文視。(揚鼎)(應侯鐘)(盤)(九年衛鼎)(駒父)(鐘)卿 【卿(卿)】,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从卯、皀聲。【去京切】(宰簋)(伊簋)(師虎簋)(鼎)(王臣簋)沙1818(五年師簋)(訇簋)(無鼎)(弭伯簋)(休盤)2以义会意 是指由两个以上(绝大多数是两个)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能说明或暗示字义。例如: 凭:说文:“凭,依几也。从几从任(段注改为“从任、几”,并谓“任几犹言依几也。)” 劣:说文:“劣,弱也。从力、少。” 扁:说文:“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此义现在用“匾”字表示。 尟:鲜少之“鲜”的本字。说文:“尟,是少也从是、少”“尟”有异体字作“尠”从“甚少”会意。“尟”“尠”现在都已并入“鲜”字。 昶:说文新附字:“昶,日长也,从日、永会意。” 甦:苏醒之“苏”或作“甦”,从“更、生”会意,现在已经并入“苏”字。 楞:边棱之“棱”的异体。 此外像耷、尖、尜、尘、甭、孬也属于这种造字方法形成的字。已经废弃的古代俗体字里,也有不少属于本类的会意字。如:(辩)、(嫩)、(归)、(斛)、(多)、(矮)、(暗)、(宽)闝(嫖)、(老)。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来表示新意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象形字多属独体,而会意字则是合体;象形字常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则表示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说文里会意字有1254个。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会意字是“合文”为字,是以象形或指事为构件的复合体,所以会意字可以拆形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独立表意的文。独体的象形字不可拆开自不待言,就是合体的象形拆开之后其中也有一部分不能成文。指事字似乎可以拆开,可拆开之后一部分是文,另一部分却是指事符号也不是文。这是表面上的复合体与独体区别。实际上构成会意字的文与象形、指事单独使用的文是有本质不同的。单独使用的文只表示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的人或物,不与他人他物相关联;而构成会意字的人或物,则不再处于独立和静止的状态,它们彼此之间必定存在着外部或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新的有机体、表达一个新的意思-会意字的字形和字义。概而言之,象形、指事是以独体、静态而名物,会意则是以合体、动态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字则多为动词。会意造字法冲破了象形、指事的局限,扩大了造字的范围。象形和指事造字多只能对单一的、静态的事物(包括人)而进行图形示意。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又不是孤立和绝对静止的,它们在运动过程中彼此关联,就形成了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行为和现象。要为这种种行为和现象造字,象形和指事显然不能胜任。于是古人采用了这样的手法:把表示有关事物的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让人们通过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其中的意思(即字义),这就是会意造字法。(四)形声 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注:“以事为名,谓半事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成其名。” 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造字法。形符(也叫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例如:杞、问、物、江、裹等等。形符(也叫作意符)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 声符表示该字的读音形声造字法的产生与运用,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语言中凡是无物可指、无形可象、无意可会的词,都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新字来记录。说文里有形声字7706个,占绝大多数。例字:溯觀漢字源頭遠,撫膺浩歎蒼黔功。另如:村、淚、氫、鐳、鈦、鳩、案。形声构成的原理是音义两合。但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即有些形声字是后起字,是从原有的较古远的字为了区别加旁而成的。具体讲有两种情况:1、加意符(形旁)构成今字:如益溢 它蛇 然燃云雲 止趾 莫暮 食蝕 采彩 取娶辟避 昏婚 其基 辰娠 景影 禽擒2、加声旁(声符)构成今字:如食饲 自鼻 网罔(后加意符成網) 在形声字中,形旁(意符)表示的是字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因此对于形声字的形旁应予重视,对一些常见的形旁(即说文等字书中的部首)应予以理解记忆。如贝、言、金、木、纟(m)、辶(辵chu)、阝(在左为阜,在右为邑)、口、欠、心、扌、氵、竹、骨、彳(ch)、彡(shn)、灬(火)、宀(min)厂(hn,山崖)、广(yn)、廴(yn,长行也)、 (左)、 又(右)、攴(p)、户、女、弓、斤、王(玉)、酉、门、鬥、页(xi)、鸟、隹(zhu)、车、穴、走、耳、皿、豆等,对正确理解形声字都有很大的好处。(建议学生练字时临习说文部首)。形声字声符和形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涕洛汝松鲋防钱滴稍骸。这一类最为常见。(2)左声右形:都鄙影彰彩鸡雉朗颜(3)上形下声:旻屈苖景苹零茗爸菜(4)上声下形:吞召紊裳布蠹堡盅资(5)声符在角:麋旗還(6)形符在角:颖栽裁 (7)内声外形:固圆裹裏衷衢(8)内形外声:闽闻哀雠关于汉字构造,我们有以上四类就基本可以说清了。但六书中还有转注、假借两类,这里也简要解说一下。(五)转注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历史上对转注的解释分歧最大,大致有形转、声转、义转三说。其中清代戴震、段玉裁等人的互训说影响较大。1、江声六书说:“建类一首”指说文同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就是说,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转注。2、戴震六书论:“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转注就是互训。3、朱骏声:“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转注就是词义引申。清人曹仁虎也曾对转注有所论述。他在转注古义考里说:“夫说文考、老之说,最为古义。晋唐诸儒,皆遵守之而无有异说。然则欲定转注之义,仍当以说文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二语求之。既曰建类一首,则必其字部之相同;而字部异者,非转注也。既曰同意相受,则必其字义之相合;而字义殊者非转注也。说文于转注特举考、老以起例,而考字从丂得声,则必其字音之相近;而字音别者,非转注也。”曹还订出转注的三个条例:形通、义同、音近。转注是文字孳乳和应用的法则。转注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方言不同而产生的。同一事物,甲乙两地异名异音,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现了异形异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转注字的字形特点:转注字之间意符和偏旁相同,如桥与梁都在木部,呻与吟都在口部。转注字的字义特点:转注字之间含义相同,如考与老可以互相训释,是同义词。许慎列举考、老二字,有以下特点:(1)同一形符,(2)二字音近,(3)二字为同义词(说文:“考,老也”;“老,考也”)。根据说文,其他的转注字如:迎与逆、妹与媦、邦与国、顶与颠、讽与诵等等。因此,今天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为:转注指具有同部首、同音(或音近)、同义关系的一组字之间的关系。如顶、颠;蓧,苗;咽、嗌;舟、船、舸。(以上各组在说文中均为互训)。章太炎在国学略说小学略说里对转注、假借有精辟的论述:“假借之与转注,正如算术中之正负数。有转注,文字乃多;有假借,文字乃少。一义可造多字,字即多,转注之谓也;本无其字,依声託事,如令、长是,假借之类也。转注、假借,就字之关联而言。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就字之个体而言。虽一讲个体,一讲关联,要皆与造字有关。如戴氏所云,则与造字无关,乌得厕六书之列哉!”(六)假借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指某词有音无字,便借同音之字代替。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创制毕竟迟滞于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多寡与词语的多寡毕竟不能完全对等。因此当有的词语没有对应的文字来记录时,人们就想到了借用已有的同音字的办法。这就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比如古人已造了一个“求”字,本义指皮衣。而又有“要求”的“求”这么一个概念,无法造字,便借这个“求”来表示。这样就造成了一字表示两个词的情况。后来为了区别,便另造“裘”字来表示皮衣的意思。再如秦汉时设立郡县,一县的长官,万户以上的称“令”,就是借“发号施令”的“令”字;万户以下的称“长”,就是借“长远”的“长”字。又如“族”本指箭头,俗作“族类”之“族”;“戚”本指一种大斧,俗作“亲戚”之“戚”;“来”本指小麦(甲骨文、小篆都像麦形),借作“来往”之来”;“而”本指颊毛(像胡须的形状),借作连词或代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之”本指“往”、“到去”,借作助词或代词;“亦”本指腋下的部位,借作副词。上述假借,都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也可以说是不用造字的造字法。至于本来已经给某词造了某字,但写字人临时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则属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叫做“通假”。关于“令长”二字,说者意见不同,一般认为此二例字未当,因为它们的情况是引申而非假借。但也有人认为广义的假借也可包括引申,即将假借分为引申本义的假借(如令、长、西、能、乌),以及纯粹借音的假借(如汝、難、易、新、 莫、而等)。为方便起见,我们一般把假借只理解为无意义联系、纯粹借音的假借。假借不直接造字,但它往往间接地造字,即通过假借迫使相关的词造出新字,如益、暴、奠、其、求、孰、然。六书中的假借与具体文章中的通假字不同。二者相同的是借字(同音字)表词,但根本上不同的是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章太炎在文始中说:“若本有其字以声近通用者,是乃借声,非六书之假借。”这里的借声是指通假,我们后面详谈。下面,我们举一些常见的假借字之例: 来,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周代一种“瑞麦”;被借为“行来”之“来”。 乌,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孝鸟也”,即乌鸦;被借为表语气的“乌呼”字。 朋,是个象形字,是“凤凰”之“凤”的古文;被借为“朋党”、“朋友”字。 韦,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相背也”(后来写作“违”);被借为“皮韦”字,表示熟牛皮。 而,是个象形字,本义是“须也”,即男人脸上的胡须;被借为虚词,可作连词、代词、语气词等。 权,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黄华木也”,即一种开黄花的树;被借为“权衡”字。 新,是个形声字,本义是用斧斤伐木;被借为“新旧”字。 难,是个形声字,本义是一种鸟名;被借为“难易”字。 易,是个象形字,本义是“蜥蜴”;被借为“难易”字。 容,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盛受”;被借为“容貌”字。 冯,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马行疾速;被借为“依冯(凭)”字和姓氏。 然,是个形声字,本义是“燃烧”;被借为虚词用,可作代词、连词等。 之,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出也”;被借为虚词用,可作代词、助词等。 其,是个象形字,本义是“簸箕”;被借为虚词用,可作代词、语气词等。 所,是个形声字,本义是“伐木声也”;被借为“处所”字,又借为虚词用。 则,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等画物也”,即“科则”、“准则”;被借为连词用。 是,是个会意字,本义是“正见”;被借为代词、判断词用。 若,是个会意字,本义是“择”;被借为动词、代词用,表“如”、“你”之义。 夫,是个象形字,本义是“丈夫也”,即成年男子;被借为虚词用,可作语气词、代词等。 何,是个形声字,本义是“担”(用肩膀挑);被借为疑问代词。 耳,是个象形字,本义是耳朵;被借为句末语气词。 邪,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邑名;被借为语气词。 翁,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鸟的颈毛;被借为“翁姑”字。 族,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箭头(后来写成“镞”);被借为“宗族”字。 戚,是个形声字,本义是大斧;被借为“亲戚”字。 衰,是个象形字,本义是防雨的蓑衣;被借为“衰微”字。等等。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体)后二书:转注、假借用字法(用)四体二用“六书”小结:“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清代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性质。“四体二用”说认为:“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前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是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这类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比例虽小,只有几百个,但它却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元素。如象形字“人”,可组成从、比、北、休、卧、及、众等字,由这些字又可以组成更多的字。我们还必须了解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说文解字9353个字中,指事字129个,象形字264个,会意字1254个,形声字达7700个,占82.3%以上;在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个字中,形声字已占90%以上。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在造字初期,汉字字数少,倘若没有假借方法,汉字就难以发挥它记录汉语的作用。据统计,在甲骨文时期,按假借的办法来用字竟占90%;同时,它又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本为名词,指“簸箕”。当它借作代词或语气助词之后,只好为本义再造“箕”字。二、六书评议对许慎六书说,历代也有许多的诠释和质疑,有些学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理论上的漏洞和举例的乖舛。比如唐兰先生在举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说:“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各人有各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以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正因为如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三书说”,即“一、象形文字,二、象意文字,三、形声文字”。但是,他的“三书说”以及陈梦家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还有刘又辛的“三书说”(表形、假借、形声)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六书说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学说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所以仍未得以通行。分析六书说存在的问题,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不能概括造字的全面情况,有的字无法归入六书之中;二是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一定困难;三是他的性质不够明确,分类不尽合理;四是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密培训教材
- 预防痢疾的班会课件
- 爱心 传递温暖的主题班会课件
- 防汛抗旱知识教育
- 项目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乳腺超声分级标准解析
- 医院保洁安全培训
- 2025年爆破设备挖掘机械合作协议书
- 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招商引资报告
- xx河流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一例人工耳蜗植入术护理查房
- 2025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四色笔记
- 风电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砖砌围墙工程施工方案
- 人力资源管理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调研化学试卷【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L4自动驾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驾驶三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律常识题库及答案【典优】
- 暴雨天气的应急措施
- 光伏电站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