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2010年度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1页
煤矿2010年度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2页
煤矿2010年度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3页
煤矿2010年度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4页
煤矿2010年度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矿2010年度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2185 更新时间:2010-6-30 -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必须编制井下防治自燃发火专项措施。由于我矿一分区所开采煤层均属容易自然发火煤层,自然发火期最短23天,属一级自然发火矿井,为了杜绝2010年度发生火灾事故,特编制此措施。一、2010年我矿一分区防灭火重点区域根据2010年采掘接续计划我矿一分区防灭火重点区域有以下地点:1、采煤工作面:Y120201综采工作面、Y120202综采工作面、Y120203综采工作面2、掘进工作面:Y120203上运巷、Y120204上运巷及切眼、13采区西翼回风大巷、12采区辅运下山、12采区回风下山、+1058m检修绕道、Y120201回撤通道、Y120206回风巷、Y120202回撤通道、Y120204上运巷(机头段)、Y120205上运巷及切眼、13采区+950m回风巷、12采区胶带下山、+950m胶带巷、13采区东翼胶运下山、Y120206上运巷及切眼、12采区边界泄水巷、13采区东翼回风下山、12采区+900m水仓、13采区+950m辅运巷、13采区西翼回风下山、13采区东翼辅运下山、13采区回风立井。3、采空区:Y252采空区、Y262采空区、Y110201采空区、Y110202采空区、Y110203采空区、Y110204采空区、Y110205采空区、Y110206采空区、Y120201采空区。4、机电硐室:+1058m变电所、水仓及水泵房;+1020m变电所;+900m水仓及水泵房。5、盲区盲点:+1213车场;+1142车场;+1058车场;12采区边界泄水巷;12采区回风大巷、12采区回风下山及各联络巷;12采区辅运巷、12采区胶带巷及各联络巷;12采区辅运下山、12采区胶带下山及各联络巷;Y120202上下运各联络巷;Y120203上下运各联络巷;Y120204上下巷各联络巷。二、2010年主要防灭火措施:2010年主要采取的防灭火措施:预测预报、注氮防灭火、灌浆注胶防灭火、均压通风防灭火等措施。1、预测预报一分区主要采取的预测预报方法有安全监测、束管监测、人工监测、采样分析等方法,以CO气体为早期预测预报的主要气体,以CO、链烷类、烯烃类气体、耗氧量为判断自然发火阶段和程度的标志性气体,辅以空气温度指标和空气气味、水雾等表象类特征对火灾进行预测预报。(1)安全监测系统:矿井安装有KJ-31N型安全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为自然发火监测的辅助系统,利用该系统的一氧化碳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对井下观测点的观测内容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监测点布置A)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布置在工作面回风巷距切顶线1.0m以内的上帮,安设CO传感器、CH4传感器;B)综采工作面:布置在回风巷距工作面煤壁线10米范围内,有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CH4传感器,其中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监测数据用于防灭火预测预报;C)综采工作面回风巷:布置在回风巷距离巷口10m处,有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CH4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其中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监测数据用于防灭火预测预报;D)皮带巷:布置在有皮带的运输巷的回风侧机头或机尾处,有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运输巷胶带运输机着火的防灭火预测预报;E)掘进工作面:在每个掘进工作面的回风流安装一台CO传感器,主要用于掘进工作面着火的防灭火预测预报;)风井总回和采区回风巷:在风井总回和采区回风巷各安装一台CO传感器,主要用于矿井着火的防灭火预测预报;监测方法系统每5分钟自动巡回监测一次,每1小时将监测数据的拟合值读入报表,每天生成一份报表,并逐日上报通风一队、通风科、通风副总、总工程师、矿长审阅,结合束管检测、人工检测、取样分析等综合判断自然发火危险性。()束管监测系统:矿井安装有GC-4085型束管监测系统,以该系统为自然发火监测的主要手段,对井下空气中的O2、CO、CO2、N2、CH4、C2H2、C2H4、C2H6等气体含量进行定时巡回监测,并具有历史数据记录、历史曲线分析和报表打印功能。监测点布置A)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布置三个测点,位于回风巷采空区距切顶线0、m处,采用束管埋管,交替前移。B)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布置一个测点,在工作面回风巷距切顶线1.0m以内的上帮。C)综采工作面:布置一个测点,位于回风巷上帮近顶板处,距离工作面煤壁10m左右。D)综采工作面回风流:布置一个测点,位于回风巷口15m处。监测方法正常情况下,每班监测1次,发现CO连续升高,每班监测2次。并将监测结果打印成报表,并结合人工检测数据,将连续15天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变化曲线图后逐日上报通风一队、通风科、通风副总、总工程师审阅,判断自然发火危险性。(3)人工检测:测点布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条规定:所有采掘工作面、硐室、使用中的机电设备的设置地点、有人员作业的地点都应纳入检查范围。根据矿井防灭火的需要,在以上地点重点检查、温度,每班检测2次,如果任何一处CO和温度异常,可随时根据变化情况设置测点,且增加每班观测次数。检测手段和方法用多种气体检测器、便携式CO报警仪,检测测点的CO、O2浓度;用温度计测定空气温度;用红外温度测定仪测定煤体表面温度。具体由瓦斯检查员负责检测。正常情况下每班检查2次,与其他监测手段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发火危险性。()采样分析测点布置:井下所有防火密闭、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回风流。检测手段和方法用多种气体检测器、便携式CO报警仪,检测测点的CO、O2浓度;用温度计测定空气温度;用红外温度测定仪测定密闭内温度。具体由防灭火检查员负责检测并进行每周一次采样分析;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回风流由瓦斯检查员负责每天进行采样分析;以上气样由监测中心站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逐日上报通风一队、通风科、通风副总、总工程师审阅,判断自然发火危险性。、注氮防灭火()注氮工艺在羊场湾矿一分区工业场地建有3套CAPSA980-1000型变压吸附制氮设备的制氮站,正常时两套工作,一套备用。工作面注氮方法为预先埋管注氮,即采空区埋管出氮口伸入采空区切顶线以内30米、60米、90米的位置,端头2米为打眼花管。地面制氮设备必须保证氮气产量10003/;产氮纯度97,供气压力0.6MPa。()采空区注氮量的计算采空区防火注氮量确定原则:采空区氧化带氧气浓度不大于5,工作面回风流中的氧气浓度不小于19。若采空区中CO浓度较高50ppm或者工作面下隅角CO浓度超限,或出现高温、异味等自燃征兆,都应加大注氮量。若发现工作面下隅角氧气浓度降低,应减小注氮量。按采空区氧化带氧含量计算注氮量按采空区氧化带内氧含量及惰化指标计算注氮强度,其公式为:Q60Q漏(C1-C2-C3)/C3式中:Q-采面采空区注氮强度,m3h;Q漏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m3minC1采空区氧化带内初始氧含量;C2采空区氧化带内二氧化碳、甲烷等混合气体含量:C3采空区氧化带惰化指标规定的氧含量,可取5:根据其它矿的经验,假定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为30m3min,氧化带内初始氧浓度为15,二氧化碳和CH4等气体含量为2(具体取值可待试验综采面采空区埋管观测后进行确定),工作面采空区正常防火注氮强度为:计算得出:Q60Q漏(C1一C2一C3)C36030(1525)10540(m3h)按工作面氧含量计算允许最大注氮量Qmin60Q(C1一C2)/C2式中:Qmin按采面回风道允许氧浓度19计算的采空区允许最大注氮量,m3h;Q工作面风量,m3min:C1采面初始氧浓度,可取20:C2一工作面允许氧含量为19。实际计算时,应按采空区注氮量全部泄露到工作面和上运巷计算出允许最大注氮强度。综采面供风量设计为1799m3min,则最大充许注氮量为:Qmax60Q(C1一C2)/C230m3h()注氮条件采煤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采用持续开放式注氮的措施。()由通风队日常安排人员对机巷注氮埋管全面进行认真检查,确保管路正常使用,确保采空区埋管出氮口进入采空区30米。()对工作面的输氮管路进行全面的通气实验,发现问题及时维护,确保管路严密不漏气,控制闸阀可靠;工作面埋管采用塑料管时,必须保证管路平、顺、直,避免管路折曲而影响注氮。()注氮期间,束管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各传感器在原来的位置不变,且悬挂位置符合相关规定。()注氮期间两台制氮机组同时运转,要求制备的氮气浓度在97%以上,输氮压力在0.6Mpa以上,流量不低于00m3/h。()制氮车间安排专职维修人员在注氮期间值班。()注氮期间通风队做好各种记录,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究各类检测、监测数据,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每天检测、监测数据以日报送矿总工程师审阅。采煤工作面封闭式注氮防灭火措施()准备工作在工作面风、机两巷设置全断面板闭,机巷板闭设置于距工作面下出口56米处,风巷板闭设置在风巷口56米处;机巷封闭前由通风队负责安装一台局扇,并用风筒吊挂至板闭施工地点;由综采队负责提前将机巷距工作面下出口58米处的转载机和挡煤板拆除,挪出不少于3米宽的板闭施工位置并将电缆、液压管在相应位置的底板埋设起来;综采队在封闭前将机巷排水沟清理通畅,保证闭内出水顺利排除;通风队在施工板闭时需留设反水池以利排水。()封闭前的其他准备工作:通风队负责检查、维修井下的通风设施,保证系统稳定,通风正常;通风队认真检查地面及井下注氮系统、束管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确保停产期间注氮系统可靠,束管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制氮车间全面检修制氮系统,确保两套机组能正常运转;调度室负责组织检查上述工作面风、机两巷的通讯设施及各类线路,确保封闭期间井上、下的通讯通畅;通风队负责在封闭前组织人员对上述两个工作面对应地表塌陷区进行集中充填;封闭期间留守专人每天定时充填山缝;通风队负责将工作面风、机巷板闭施工处的供水管拆除一段,闭外加装控制闸阀,闭内若有存水将存水排干;安全监测传感器必须撤至板闭以外并能正常运转,随时监测,通风队负责按照传感器调校计划对闭外传感器按期调校;综采工作面所有支架在封闭前要处于闭锁状态。 ()封闭注氮的安全措施:注氮期间,束管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保持正常运行,监测结果每日上报有关领导。由通风队在风、机两巷板闭外分别安排瓦检员、维护人员各一人;瓦检员携带CO检测仪、瓦斯氧气两用仪、瓦斯检测仪和温度计每隔2小时对板闭内外的CO、CO2、O2、CH4浓度和温度进行检测,并及时将每次检查结果汇报通风调度;维护工负责随时检查板闭是否漏气,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专职瓦检员同时观察、记录压力情况,发现闭内压力过大时,可打开风巷板闭排气阀,控制流量排气,同时瓦检员站在10米以外检查回风流中的气体浓度,如检查发现O2%18%或 CO%0.0024% 或CH4%1%或CO2%1.5%时,必须关闭排气阀,汇报矿调度和有关矿领导,制定专项措施进行处理。封闭期间,确保机巷局扇24小时正常运转,一旦局扇停止运转,瓦检员必须立即关紧堵死板闭上所有管孔,撤出巷中所有人员,设置栅栏,汇报矿调度室进行处理。封闭期间两套制氮机组同时运转,要求制备的氮气浓度在97%以上,输氮压力在0.6Mpa以上。封闭注氮日期视具体情况而定,当闭内气体浓度连续三天CO浓度稳定在0.001%以下、O2浓度稳定在5%以下时可考虑停止工作面封闭注氮;汇报矿调度和相关领导后,制定专项措施恢复工作面通风。运转车间安排维修人员在注氮期间24小时值班。注氮期间通风队必须安排区干值班。注氮期间通风队做好各种记录,技术人员注意认真分析、研究各类检测、监测数据,寻找规律,总结经验。、灌浆注胶防灭火在羊场湾矿一分区工业场地已建成注胶车间,有贮土场、储水池、供电设备,井下敷设一套灌浆注胶管路。该系统可做为采煤工作面防灭火的重要手段。()灌浆注胶工艺工作面灌浆方法为预先埋管灌浆,即采空区埋管出浆口伸入采空区切顶线以内30米、60米、90米的位置,端头2米为打眼花管灌注泥浆:关闭水玻璃的出口阀门。打开供水阀门,根据计划注浆的流量和浓度调整水量;通水一段时间后使用装载机(推土机)把砂土从土场加入到定量送料机料箱内,定量送料机会按已设定的输送量把砂土均匀送上输送机,输送机把砂土送入制浆机;水也在制浆机的进料口位置加入,制浆机把水与砂土混合、搅拌制成均匀浓度浆液,并将浆液中大于8mm的颗粒滤出;浆液自流进入滤浆机,滤浆机将浆液中大于3mm的颗粒过滤出来,以免将输浆管路沉淀堵塞;合格浆液自流进入缓冲池,由渣浆泵(泥浆泵)送至井下注浆地点灌注凝胶:把水玻璃池出口管路阀门打开,调整阀门开度(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浮标确定)保证所需流量。使用系统供水部分进行水量控制和调节,使水玻璃与水的配比在8%10%以内(个别情况配比可在10%15%之间),开启渣浆泵。在注胶地点附近(100米内)用“煤矿用注浆机”按比例(25%)要求加入化肥(碳酸氢氨或碳酸氢钠),胶体通过钻孔或预埋管路注入火区或采空区。(2)设备概况注胶车间设备在风井附近已建成了注胶车间,内设办公室、自控室、库房。安装胶体制备机1台、滤浆机1台、定量送料机1台,、螺旋输送机一台、皮带输送机1台、化工泵1台、悬浮物添加机1台、渣浆泵2台、清水泵1台、潜水泵1台、ZM-5/1.8型井下移动式胶体压注机2台。贮土场、水源贮土场设计贮土量为400m3,供水池设在副井附近,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有两个容量为500m3的储水池。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制浆材料:黄土 贮土量:400m3基料贮量:15m3 制浆料最大输送量:40t/h最大供水量:60m3/h 注胶流量:60m3/h硅胶基料量:1.64.8t/h; 硅胶促凝剂量(2.5%):0.51.5t/h;稠化悬浮剂添加量:2060kg/h合胶体胶凝剂添加量:1336kg/h出口成胶时间:30秒10分钟(3)注胶量计算注胶用量:注胶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胶体隔离带的宽度、长度、高度和顶板的垮落状况等因素,按下式注胶量的大小进行计算:Qj=khIwn式中:Qj注胶量,m3;H注胶高度m,取5米;I胶体隔离带高度,m;N空隙率,取0.5;W 隔离带的宽度,m;K注胶有效系数,取1.2;注胶水量QsI=QjKS/(1+)式中:QsI制备胶体用水量,m3;Qj注胶量,m3;最大水土比KS水量制备系数,一般为1.101.25,取1.2。所需土量Qts=Qj/(1+)式中:Qj实际注浆量,m3;最小水土比取土量,考虑到土的运输损失,取1.1。悬浮剂(FHJ16)Wf=Qj式中:Wf悬浮剂,Kg;Qj注浆量,m3;配比率,取1胶凝剂(FAC2)Wf=Qj式中:Wf胶凝剂,Kg;Qj注浆量,m3;配比率,取0.64、均压通风防灭火:(1)适用条件井下工作面回风隅角及回风流中的CO浓度超过0.0024且呈上升趋势,温度升高或工作面发现其他发火征兆时,也可采取均压防灭火方法。(2)采用方法及原理均压防灭火有调节风窗调压、局扇调压、风窗局扇调压等方法。我矿一般采取风窗局扇联合降压调节法进行均压防灭火。在进行风窗局扇联合降压调节时,通风队须在风巷设置好两道调节风门,在机巷安装好局扇,按照风量分配方案进行风量调节,确保工作面风流的压能比原来有所降低。通风队必须保证风、机两巷的风门闭锁完好,均压风机必须设专职瓦检员进行看管,执行专用开关及专用线路并挂牌管理。(3)注意事项在均压通风实行后,通风队测风员必须每天对工作面风量进行测定,均压风门的完好性和风量每天随瓦斯日报表上报矿总工程师。当均压风机停转后,风机看管人员应立即电话通知调度室,并立即打开风门,专职瓦检员检查气体浓度,若CH41%,CO21.5%或CO0.0024%或O218%时,必须按灾害预防处理计划中的灾害事故撤人路线进行撤人断电。工作面实行均压防灭火时,由通风队另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三、管理措施(1)采煤工作面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尽量减少顶煤,浮煤必须清理干净,提高回采率,减少采空区遗煤。对自燃煤层的采空区,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止漏风的措施,与采空区相连通的地表裂隙应及时进行充填,以减少地面裂隙漏风,防止井下自燃发火,一般裂缝采用人工充填,充填工作由通风队指派专职人员进行,放假期间安排山缝充填工照常作业,如遇特殊情况,通风队可临时加派人员协助进行此项工作;通风科应加强山缝充填质量的日常检查,对充填不合格的山缝督促重新充填。回采工作面结束后必须在45天内封闭采空区,封闭的密闭、防火墙质量必须符合质量标准,每周对密闭进行一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闭内、外气体浓度、密闭质量、内外压差等。在采煤工作面安装和回收时必须编制专项防灭火措施并严格落实。(2)掘进工作面防灭火措施所有掘进巷道安排巡回瓦检员每班不少于两次到迎头检查气体浓度和温度,并查看巷道内其他情况,如果发现CO浓度大于0.0024%或有温度异常、巷道顶帮有挂红、挂汗、煤油味等发火征兆时,必须立即撤离,及时汇报通风队、矿调度室以及有关领导进行处理。(3)机电硐室防火井下消防材料库,并备有足够的消防器材且不得挪做他用。井下变电所、水泵房、电机车修理间等机电硐室防火门、防水门,于在停产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施工队加强防灭火供水管路系统(与防尘系统共用)的维护,保证所有皮带运输巷道每隔50米、其它巷道每隔100米设有一个三通阀门且完好;地面消防水池水量充足,存贮不少于200立方米的水量以保证灭火所需。井下车场发生火灾时,可利用消防材料库的消防材料或主扇反风的办法,防止火灾范围扩大或影响其它工作地点。井下和硐室内不准存放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井下使用的润滑油、棉纱、布头和纸等(包括用过的),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指定专人定期将用过的易燃物送地面处理,不准乱扔乱放,严禁将剩油、废油泼洒在井巷和硐室内。井下消防点的检查,在停工前进行重点检查,发现消防点不够或消防器材不够、过期,应及时补充落实。(4)日常防火管理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火柴、打火机等各类火种入井。井口和井下电器设备,必须有防雷电和短路的保护装置。井口房和主扇房附近20米内不得有烟火或火炉取暖,暖风炉不得与井筒直接相通,须通过散热器达到预热空气的目的。井下所有作业人员都要掌握和熟悉自己工作区域内灭火器材的放置地点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加强所有入井作业人员对于井下识别自然发火征兆、火灾预防知识、灭火知识、避灾路线及避灾知识方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矿井及人员的整体防灾、抗灾能力。配合教育部门加强不允许入井作业人员破坏防治自燃发火的设施,保证入井人员能够识别自燃发火征兆,在井下发现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