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织造布后整理复习题.doc_第1页
非织造布后整理复习题.doc_第2页
非织造布后整理复习题.doc_第3页
非织造布后整理复习题.doc_第4页
非织造布后整理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经老师纠正过,基本正确,希望大家认真准备,取得好成绩!)多选:5*4 名词解释:5*4简答题:8*5 论述题:2*10一名词解释1.临界胶束浓度(CMC):使溶液表面张力达最低值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小 浓度,也是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刚刚形成胶束的浓度。2.磨绒:非织造合成革经涂层剂浸渍处理后,利用磨料对表面进行磨削以得到绒面革的外观的加工过程。3.轧液率:织物经浸轧后的增重率,即浸轧后与浸轧前的重量之差与浸轧前重量的百分比。4.极限氧指数系:能维持聚合物燃烧的氮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中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称为聚合物的极限氧指数(LOI) ,简称氧指数5.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6.表面张力:作用于液体表面单位长度上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单位为N/m,用 表示。 7.浊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8.临界溶解温度: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大,当达到某一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增加,该温度称为临界溶解温度。二其它1. 各种功能整理的目的及其用途(答案不太全,仅供参考,可能是选择题,着重理解)柔软整理:目的:非织造布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化学粘合剂、助剂或高温烘燥的影响,会引起手感粗糙、僵硬的缺点,这限制了非织造布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用途:使卫生棉料、各种清洁擦拭布等卫生、防护方面的非织造用品有较好的柔软性。拒水整理:目的:用途:医用防护材料、一次性卫生防渗材料、户外运动拒水非织造布、装饰用品、工业领域亲水整理:目的:提高纤维(非织造布)的吸湿、传湿和排湿作用。用途:A.日常生活:婴儿一次性尿布、宇航员尿巾、妇女卫生用品、餐巾、手帕、绷带、脱脂棉等。B.农用保水剂、土壤保水剂 C.用作医疗卫生材料 D.工业吸水剂E.食品工业:包装材料、保鲜材料、脱水剂、食品增量剂等。抗静电整理:目的:非织造布与人体姐狐臭产生吸附、点击现象使人体有刺痛感,非织造布带静电后易吸尘、易沾污,非织造布带静电后引起意外事故,静电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抗静电整理来避免这些危害。用途:薄型丙纶非织造布在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中的抗静电整理,涤纶针刺非织造布过滤材料抗静电整理抗菌整理: 目的:非织造材料在医疗用品、卫生保健、日常生活物品、汽车内饰材料中使用越来越多;纤维材料又是极易吸附细菌的。用途:具有抗菌性能的非织造布在医疗卫生、日常生活、保健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阻燃整理:目的:(1)绝大多数常用合成聚合物材料在空气中是可燃或易燃的。(2)与天然聚合物材料相比,合成聚合物材料在燃烧时会产生 更多的有毒且具腐蚀性的气体和烟尘。用途:再生棉阻燃汽车沉淀毡、涤棉混合阻燃抗静电非织造布、PP纺粘非织造布阻燃整理抗紫外整理:目的: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大量地排放氟里昂之类的氯氟化烃化合物,使地球的保护伞即大气层日益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地球两极及我国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地球的保护圈即臭氧层变薄变稀,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因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用途:紫外线屏蔽剂、紫外线吸收剂芳香整理:目的:渲染和优化环境气氛、彰显个人形象、具有心理和生理上的医疗保障功能用途:室内装饰用非织造布、配饰、芳香医疗保健用非织造布2. 亲水整理的途径(1) 分子结构的亲水化:通过聚合或共聚的途径,在纤维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中引进大量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同时提高纤维的吸湿性和吸水性。 (2) 共混纺丝:纺丝之前,把亲水性物质混入高聚物熔体,共混,然后按常规纺丝方法进行纺丝,得到亲水性纤维。 (3) 纤维表面微孔化、异型化:在纤维表面产生微孔异性截面,增强毛细效应。(4) 表面接枝:利用各种方法使亲水性单体在合成纤维的表面进行接枝聚合,以改善合成纤维的亲水性。(5) 亲水整理:将亲水整理剂均匀而牢固地附着在纤维表面从而形成亲水性的整理方法3. 抗紫外线的测试方法(1) 直接测试法:人体测试法和变色褪色法(2) 仪器测试法:紫外线强度累计法、分光光度计法等。指标:紫外线透过率、紫外线遮挡率、紫外线防护系数(UPF)、穿透率4. 抗静电性能评价指标摩擦电压、摩擦电荷密度、起始放电电位、静电半衰期、比电阻5.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按化学式归类):(此题要活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6.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任选四个即可)阻燃机理:(1)吸热作用;(2)覆盖层作用;(3)气体稀释作用;(4)熔滴作用;(5)提高热裂解温度;(6)降低燃烧热;(7)凝聚相阻燃;(8)气相阻燃;(9)微粒的表面效应。(1)吸热作用:阻燃剂具有高热容量,可在高温下发生相变、脱水或分解等热分解反应降低纤维材料表面和火焰区的的温度,减慢热裂解反应的速率。如:三水合氧化铝分解时可释放出3个分子水,转变为气相需要消耗大量的脱水热。(2)覆盖层作用:阻燃剂受热后熔融形成玻璃状覆盖层,成为凝聚相隔绝氧气、阻止可燃气体的扩散、阻挡热交流如:在高温下硼酸可脱水、软化、 熔融而形成不透气的玻璃层粘附于纤维表面(3)气体稀释作用:阻燃剂受热分解释放出大量不燃气体(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等)将可燃气体浓度稀释到燃烧极限以下或使火焰中心氧气不足,并具有降温作用。(4)熔滴作用:(5)提高热裂解温度:引入芳环或芳杂环、引入金属离子络合物提高纤维的耐热性、炭化程度(6)降低燃烧热:降低裂解后释放出的可燃气体的燃烧热,减少热反馈。(7)凝聚相阻燃(液相和固相);凝聚相反应以改变纤维大分子的热裂解反应历程,促进其发生脱水、缩合、环化、交联等反应,增加炭化倾向。(8)气相阻燃:通过阻燃剂的热分解产物,在火焰区大量捕捉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降低其浓度,从而抑制或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 含卤素阻燃剂在高温下释放出卤原子和卤化氢,按下列反应消除自由基,抑制放热反应,产生阻燃作用:(9)微粒的表面效应: 在可燃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惰性微粒,可起到吸收燃烧热,降低火焰温度作用,且会如同容器壁那样,在微粒的表面上将气相燃烧反应中的高能量氢自由基转变成低能量的氢过氧自由基,从而抑制气相燃烧。7. 涂层附着机理物理机械附着、吸附结合、化学结合8.抗菌非织造布的抗菌机理。(一)、释放机理经抗菌整理的非织造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宜的温度或湿度,自动释放出抗菌剂,其释放量足以抑制或杀灭细菌和真菌的繁殖。(二)、再生模式再生模式是在非织造布上加一层化学整理剂,它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地再生抗菌剂。除了用化学方法来产生和释放抗菌剂外,还可使用缓释微胶囊技术。即将有效的抗菌剂作为芯层包埋在其它物质的囊壁中,在使用过程中抗菌剂缓慢渗出并发挥抗菌作用。(三)障碍或阻塞作用这种原理是在织物表面施加一层惰性的物理障碍层或涂层,防止微生物穿过织物,达到静态抑菌的效果。用障碍或阻塞机理来使织物不受微生物侵害的膜有两类:1、惰性的物理障碍层或涂层,它是一层阻止微生物穿过织物的膜。2、直接有表面接触活性的膜,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使用惰性的物理障碍层或涂层作防护层,一般比直接有表面接触活性物质的涂层要多添加一些。9. 亲水整理产品的方法和指标(方法见第2题“亲水整理的途径”)亲水性能评价:(1)毛细管效应:一定时间内吸液上升高度(2)回潮率:一定温湿度下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质量比(3)水滴扩散时间和面积:水滴扩散速度和面积(4)吸水率和相对吸水率:浸入水中,平衡后吸收水分的量(5)保水性:经离心分离后牢固吸附水的能力(6)表面接触角10.评价非织造布阻燃性能的方法极限氧指数法、垂直燃烧法、水平燃烧法、45斜面燃烧法、热辐射源法、片剂法11. 染料对纤维进行染色的过程 (1)定向转移:染料随染液的运动而逐渐靠近纤维界面,并依靠扩散接近纤维表面; (2)吸附:染料与纤维的分子间力足够大时,会迅速被纤维表面吸附; (3)扩散: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 (4)固着:染料在纤维内部固着。12.物理柔软整理和化学柔软整理的作用原理(1)机械搓曲柔软整理原理:通过对非织造布进行揉搓或压缩以降低其刚性,而达到柔软的目的。包括克拉派克(Klupak)法、迈克雷克斯(Micrex)法(2)机械开孔和开缝柔软整理原理:机械开孔和开缝柔软整理主要是通过机械力使非织造布中一定的纤维彼此间失去联系,从而降低其刚性,以达到改善手感增加柔性和悬垂性的目的。包括水流喷射法、热针穿刺法、机械开缝柔软整理。(3)化学柔软整理是采用柔软剂对织物进行柔软整理的方法。柔软剂作用是减少织物中纱线间、纤维间的摩擦阻力和织物与人体之间的摩擦阻力。 13.对非织造布进行功能整理时,除需要考虑赋予其功能外,还应考虑哪些方面(答案不固定,自己扩展)附加功能的表现、不能破坏非织造布的原有性能、成本低、工艺上能否容易实现、所用范围的影响、稳定性(储存运输中不易挥发)、材料相适应度.14.非织造布的染色与印花的异同(一)共同点1.应用染料的染着、固色原理相似。2.所用化学助剂的物理与化学属性相似。3.同一品种纤维,若用同一染料染色和印花 可具有相似的染色牢度。(二)不同点1.染色溶液不加或加少量增稠性糊料,印花色浆加较多的增稠性糊料。2.染色溶液,染料易溶解,不加助溶剂。印花色浆,加较多助溶剂。3.染色时,染料渗透扩散充分。印花时,染料不易扩散渗透4.染色和印花对同一类型的染料可能有特殊的要求5.染色很少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染料拼色。印花经常使用不同类型染料15.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非织造布后整理中的应用(1)定义:主要是利用一些可形成膜的物质,进行核心物质包埋及胶囊化,制成一种直径在0.1-500m、常温下稳定的固态颗粒,而该物质原有的性质不受损失,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2)应用:(结合微胶囊在非织造布后整理中的应用答并做简单说明,没有固定答案)16.防水与拒水的区别 防水整理是指通过浸轧烘焙、涂层、层压、复合等手段,使布的表面结合上一层既不透气又不透水 的高分子薄膜材料,从而达到防水的目的。 拒水整理主要利用低表面张力的物质使非织造布的表面张力远远低于水的表面张力,从而使非织造布表面具有拒水的效果。17.涂层形成机理的类型有哪些溶剂挥发成膜、化学成膜、热熔成膜、凝固成膜18.试阐述理想的抗菌剂所具备的特征1.抗菌效率高 2.抗菌谱广 3.稳定性好 4.安全性高(毒性评价)5.相容性好,适于整理加工 6.价格便宜19.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构成:亲油(疏水)基:非极性,亲水(疏油)基:极性(1)疏水基: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主要是C8C20烃类,来自油脂或石油化学制品。具体包括饱和烃: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和环烷烃;不饱和烃:脂肪族及芳香族,双键和三键(具有弱亲水作用);其它:含氟或硅及其它元素,如碳氟烃,硅烷和硅氧烷以及疏水性聚合物等。(2)亲水基:羧基:COO,磺酸基:SO3 、硫酸酯基:OSO3 磷酸酯基:OPO3、氨基: NH2、 NHR 、 NRR 、N(CH3)3醚基:O、羟基:OH (3)连接基团 :亲水基和疏水基有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直接连接,即疏水基物料直接与无机或有机化学剂反应而成,如脂肪酸与氢氧化钠直接形成肥皂;另一种是借助中间基团作媒介而进行连接。这类基团包括:醚键,羧酸,氨基,酰胺基等。20.非织造布涂层的方法21.非织造布产品要获得色彩的途径。 染色、印花22.非织造布的烧毛整理原理及其应用 ( 烧毛与轧光会一起对比考)原理:利用绒毛与织物本体的温度差异。绒毛体积小而升温迅速,而织物体积大而升温较慢,故在烧毛时绒毛易于被烧掉,而织物则难于燃烧,且对布之强力的损伤甚微。23.轧光整理原理及其应用原理:轧光是利用轧光机加压光辊产生的机械压力,并借助于纤维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具有的可塑性,对非织造布进行表面光滑处理,使突出的毛羽及弯曲的纤维倒伏在非织造布表面,从而提高非织造布表面的光滑平整度。 24.结合拒水理论讨论提高非织造布拒水效果的途径。一共是三点:表面能、粗糙度、毛细效应,在PPT第六章,内容较多,需自己总结。25.论述凝固涂层(湿法涂层)的成膜机理。1.凝固涂层是一种利用溶剂与凝固剂的双扩散产生成膜聚合物的相分离(相转化)而凝固的成膜方式。湿法成膜过程:(1)水从涂层膜表面将DMF稀释或萃取。(2)当水和DMF在膜的两面进行双向扩散时,聚氨酯由溶解状态转变为聚氨酯 DMF水的凝胶状态,而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原来的溶液由单相(澄清)变为双相(浑浊),即发生了相分离。但是这种相分离不是固体聚氨酯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是聚氨酯的富相从其贫相中分离出来,同时伴随着溶液粘度的显著下降。(3)双向扩散继续进行,在凝胶相中,产生了固体聚氨酯的沉淀。(4)固体聚氨酯的脱液收缩,使涂层膜中产生了充满DMF水溶液的微孔,孔壁是固体聚氨酯。在以后的水洗、烘干过程中,除去DMF水溶液,即留下无DMF水溶液的微孔。2.根据聚氨酯指形结构的生成过程,可以理解凝固涂层各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