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doc_第1页
【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doc_第2页
【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doc_第3页
【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辅助网 【阳明心学】发现心灵的智慧19-20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19节 作者: 明朗之阳光 实践出真知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传习录 象人走路一样,走了一段才认得一段,走到叉路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渐渐到达要去的地方。 王阳明虽然强调知行合一,知与行齐头并进,但也强调首先应对已知的东西真切不断地用功,这样才能象走路一样,走了一段才认得一段,持之不懈,最后才能渐渐到达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凡事都应该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检验、完善所求的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犯了一种毛病,认为必须完全认识后才能采取行动。其实这就是上面王阳明所批驳的弊端。在王阳明看来,要等到完全认识天理与私欲后,才开始下克己的工夫是没有意义的,人只能在不断的行动中,才能逐渐完善自我,增进自己的认识。 有这样一对兄弟,两兄弟各是一家鞋业公司的老板,他们的公司都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只不过哥哥的鞋厂早开办了一年,但十多年过去后,他们的经营业绩却有天壤之别。哥哥的鞋厂已拥有数亿元的庞大资产,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弟弟的公司资产连哥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大客户,有时只能为哥哥的鞋厂接的订单进行加工,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我国刚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兄弟俩都是很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意识到干一番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都想办一家制鞋厂。 哥哥的行动力很强,作出决定后立即干了起来,请来懂技术的制鞋师傅,招聘工人,引进设备,仅半个月后,第一批产品就出来了。而弟弟呢,则多了一个心眼,他想过一年后,看看哥哥办厂顺不顺利,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自己是否行动。 刚开始时,哥哥的厂子很简陋,遇到了很多平时想不到的问题:生产出来的鞋无人问津,产品大量积压;由于产品销路打不开,资金链也就出了问题;资金链一出问题,各种问题也就出来了,工人的工资发不下,没钱采购原料,同时还要应付办厂所要面对的诸多繁琐的事务哥哥整天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忙得焦头烂额,几个月过去了,鞋没卖出几双,钱却赔进去了不少,人也瘦了一圈。看到这番情景,弟弟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鲁莽”行动,不然也象哥哥一样“惨”了。 在经历一年的坚持后,哥哥所付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回报,市场打开了,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工厂的一切工作也走上了正轨。 面对这一切,弟弟后悔莫及,马上也办起了鞋厂。但是这时各地的鞋厂早已如火如荼地开办了起来,他的鞋厂已毫无竞争优势了。 正所谓“先人一步处处黄金”,哥哥的鞋厂虽然只是早办了一年,但却占尽先机,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和众多的客户,拥有许多优秀的人才,鞋子的制作工艺和款式也领先于其他鞋厂的产品,在产品认知度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已经建立了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了该行业的龙头老大。 希望“知而后行”的弟弟呢,由于市场早已被大家瓜分得差不多了,接不到什么大额订单,经营业绩十分不佳。 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先学习再行动所产生效应的巨大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许多人正犯着那位弟弟所犯的毛病。他们希望先学到非常保险时,才开始去实践,以避免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其实从某种角度看,这正是人性中的弱点在影响着他们的决策,所谓“知而后行”只是一个害怕失败的借口罢了。所以这时一定要把敢于实践放在第一位,瞧准了创业机会就要毫不犹豫地去做,在行动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做,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有了问题,就要在思考中调整行动,增进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不然凡事光凭胆量去蛮干,不会总结教训,只会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什么也不会得到。 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可不察,何如?” 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传习录 梁日孚问:“程颐认为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这个看法对吗?” 王阳明说:“对于我来说,却没有这闲工夫,你且先去涵养自己的性情,只有穷尽了人之本性,然后才能穷尽物之本性。”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去做最能提升自己、促进人格完善的事,而不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无关的琐事上。 最重要的是,人要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充分发挥他个人的智慧,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万物的规律,从而应用这些规律来做好每一件事。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先改变自己,进而才能改变外在的世界。 面对不如意的外界环境,我们通常就是愤愤不平,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抱怨自己的不幸命运,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是白白地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地方,而丝毫无助于自己人生境界的提升。 与其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把它们用在挖掘自己的潜力上。 先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增强自己改造世界的信心与力量。等你内心的力量强大了,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时再看外面的世界,也许这个世界在你的眼中就不一样了,而你也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 庄子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卫国的国君很年轻,专横独断,致使民不聊生。孔子的弟子颜回打算去卫国帮助处理国政,特地来向老师辞行。 孔子担忧地说:“唉,你去到卫国,恐怕会遭到不幸啊!从前那些修养境界很高的人,总是要让自己的心灵圆融无碍、日臻成熟后,才去扶助他人。现在,你的心性修养功夫还没到家,怎么可能纠正得了暴君的行为? 因为以你现在的智慧,还不足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还不能够掌握得失进退的时机,很容易给别人抓住把柄予以加害。 更何况对于名声和实利,就是圣人也不可能超越,何况是你呢?虽然这样,你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你就和我谈谈吧!” 颜回把自己修养的境界和将采取的应对方式,对老师作了汇报。 然而,孔子认为他的道德境界与做法,未必能感化卫国的国君。 颜回没办法了,只好虚心向老师请教方策。 孔子于是告诉了颜回“心斋”的要诀:“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用耳朵听,仅仅是听到声音而已;用心听,只听得进符合自己心意的内容。只有虚无的心境,才可以接纳各种事物。只有领悟了自然的规律,才能进入虚无的心境。虚无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颜回天资聪颖,在心性修养上也曾下过苦功,听到指点,一下就领悟了:“我在没有听到您的教诲前,实在就是个颜回。聆听了您的教诲后,就不知道颜回在哪里了。这可以叫做虚无空明的境界吗?” 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实在十分透彻。我再告诉你,假如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能听得进你就说,听不进你就不说。不去寻找当官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标榜什么目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空虚灵明的境域,那么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难。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本能的驱遣,便很难作假。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那视万物为空无的人,他那空明洁净的心灵中,只存在一片光明的境界,一切善与美的事物就能在他心中停留。如果不能停留,那就叫做表面端庄而实际上心慌意乱,精神没有专注。如果能够使听觉、视觉专注于内心而不受外界干扰,那么鬼神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这就是万物的变化,禹和舜,就是以此为要领治理了国家,也是上古圣人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道理,并以此化育了万民,何况普通的人呢!” 这一段话,孔子要求颜回不要在心中还有“自我”的形象,要以虚无自然的心态来应事接物,这样才能领悟到心中那本能的聪明智慧。如此才能进退合度,不去做勉强之事。 正象庄子中所说的,懂得道的人必定通晓事理,通晓事理的人必定懂得权变,懂得权变的人必定不会让外物伤害自己。道德高尚的人,火烧不了他,水淹不了他,寒暑害不了他,禽兽伤不了他。并不是说水火禽兽真的不伤害他,而是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进退谨慎,所以能够不受伤害。所以说:天性蕴于内心,人事显露于外,至德在于顺乎自然。懂得自然规律和人事的变化,本于自然,安于环境,能进能退,能屈能伸,那就是懂得了道的真谛,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游刃有余。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20节作者: 明朗之阳光 勇于直面现实 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传习录 王阳明对学生们指出: “各位做功夫时,千万不要助长它。上等智慧的人很少,学者没有超入圣人的道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这是做功夫的秩序。不可因为我从前用了功夫,而到现在这功夫不管用了,我还勉强装出一个没有破绽的样子,这就是助长,这种做法,连从前的那点功夫也给遗弃了。这可不是小小的错误。这就好比一个人走路,不小心跌了一跤,站起来就走,不要假装一副没有跌倒的模样来欺骗人。” 王阳明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完善自我,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客观规律,不能有助长之心,要敢于面对现实,接受自我。 在道德修养上不能有助长之心,要能接受现实,而在做其他事情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古时候,有个人拿着一封信到一富翁家借牛,富翁正陪客人说话,便接过信来看。他不识字,但又恐怕别人知道他不识字,便装模作样地打开信来看,然后对来人说:“知道了,等一会儿我亲自去就是了。” 听到富翁如此说,那个送信的人想笑又不敢笑,只得诺诺而退。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能接受现实和自己的人,他们妄图文过饰非,极力掩盖自己的缺点,结果反而闹出洋相,沦为笑柄。 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不能接受现实,甚至会危及到自己的事业和生命。 秦末项羽与刘邦楚汉相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凭着他的万夫不挡之勇,更兼挟着“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气势,横扫天下,鲜有敌手。刘邦则连吃败仗,不得不暂时向项羽俯首称臣。 后来在垓下之战中,项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中,军心瓦解,被刘邦大败,只身带着虞姬逃到乌江边,仰天长叹曰:“这是上天要要灭亡我,并非是我用兵不力的结果啊!” 这时项羽本来是想渡过乌江,逃回老家江东那边去的。但当撑船在那里等候多时的乌江亭长对他说:“咱们家乡江东虽然地方小点,但方圆有一千多里,人民有几十万,也足够您称王了。请大王赶快上船,我送您过江。附近只有我这儿有船,追兵到了,也没法再过江追您。”此时项羽却改变了主意,不打算过江了,他笑了笑对亭长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苟且偷生干什么?况且我带江东子弟兵八千人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个人随我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兄弟可怜我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我什么,我项羽的心中难道就不感到惭愧吗?”说完把爱马赠给乌江亭长,徙步与汉军死战,力竭而自杀。 为什么项羽开始想渡乌江逃回江东,后来听了乌江亭长的一番话,反而又不逃了呢?其中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心境太小了。以前当西楚霸王那么威风,面对诸侯们发号施令,没有谁敢不服从的,而现在吃了败仗,听乌江亭长说,渡过江去就只能在方圆一千多里的地方称王,他是一个十分爱面子的人,心里实在接受不了这个现实,这就导致了他作出了宁愿战死也不愿过江受人嘲笑的决定,从而丧失了卷土重来的机会,否则楚汉争霸、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可以说,一时的赢输胜败并不重要,怕的就是不能接受现实,连自己最宝贵的信心也输掉了。 在很多时候,相信命运由天而定的想法,即相信有某种神秘超自然的力量在掌控着自己行动的想法,都会逐渐侵蚀一个人的自信心。 也许在今天,我们都没有能正确理解古人所说的“天”的意思。“天”在哪里?有没有“天理”?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曾说过:“心的本体,无所不包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战国策中也说:“人心者,天也。”天就是人心,就是我们的思想;延伸开来,天理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