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乡土资源开辟习作沃土Word 文档 (2).doc_第1页
用乡土资源开辟习作沃土Word 文档 (2).doc_第2页
用乡土资源开辟习作沃土Word 文档 (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乡土资源开辟习作沃土福建省罗源县凤山小学 张 良 从大学走进小学,从城市进入农村,不到半年的时间让我深深领略到乡土农村的伟大魅力。田头小学地处山腰,居高临下扫视一周,眼前可以浮现村部庙宇前的露天电影,大岭的黄昏,坊塘的甘蔗林,九龙潭的赛车场这里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只有昏暗灯光传出的狗吠;没有干净便捷、应有尽有的购物商场,只有乡音四起、百相汇集的农贸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本真的乡土农村,为我的习作教学打开了一扇资源的大门。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他们普遍厌作文,怕作文。如何让学生乐于习作,并有话可写,有感可抒呢?我尝试着将他们引领到一个真实的写作空间,这个空间即由乡土乡土资源造就。到底何谓“乡土资源”呢?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课程资源,指的就是小学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方面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想而知,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既可以让习作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下,我就如何发挥乡土特有的乡土资源优势,丰富学生的习作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贴近乡土生活,写下水文。当写下水文成为一种习惯,我能从更细节处点评学生的习作;当书写乡土风土人情时,我在欣赏,也在感悟。我将自己捕捉到的点告诉学生,学生以此触类旁通,开阔了思路。 农村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用好自己,写贴近生活的下水文,用自己的笔触去感受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青翠的群山、甘醇的泉水、清新的空气 、飘香的茶 憨厚的人通过写学生熟悉的环境,当作范文为学生引路,进而让学生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如,四年级语文园地一的习作教学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景观,写一篇习作。在教学时,我对习作要求做了延伸,让学生写身边的景物。在指导前,我写了篇我们麻雀式的校园。文章主要围绕学校面积小、设备全的特点展开描写,同时按从校内到校外,从凤凰树到温馨的小班级详略介绍。学生通过对照实物赏析范文,很自然地想到很多可写的景观,同时领会到该抓哪些点写,要按怎样的顺序写。二、走进乡土生活,积淀写作素材。乡土农村,家家有低矮的条石房,放逐的家禽,走在田间小路可见碧野中的鱼塘,俯背劳作的农民。傍晚,当村部大喇叭响起明天会更好时,老人会搬着小凳陆续走向村部,那里即将放映下乡的露天电影。当鞭炮声绕山间时,村里的歌仔戏也快开唱了这些是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是宝贵的课程资源。然而,由于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对于农村生活,他们司空见惯了,麻木到不想提及。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用“心”看农村生活,去深切地体会其中蕴涵的美呢?在学动物朋友一组课文时,白鹅、猫、母鸡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动物。班上的王晓宝同学家的鱼塘边里养有一群鹅,而这鱼塘恰巧在学校附近。在教授白鹅前,我组织学生去和那群鹅“亲密接触”一番。不料,鹅老爷们很不和善,见人就追,连小主人王晓宝也没放过。我们只好心有余悸地在远处观望,一番“品头论足”后,发现这群鹅也有可爱之处。经历这么一场虚惊,孩子们对鹅有了复杂的感受。当天的观察鹅的日记中,孩子们的思想与鹅老爷碰出了火花,各有所思且感受独特。这不仅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很好的写作素材,同时学起课文来孩子们有话可说,理解也深刻多了。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在与鹅“亲密接触”后,班上的炎坤同学告诉我他家的狗能抓老鼠喂鱼。我一听,觉得挺有意思,便让他回去“跟踪”下具体过程,作文课上再来汇报。他很自豪地接下了这项任务,邀上班里的几个玩伴去他家的鱼塘。在之后的作文课上,那几个学生“回放”了的狗抓鼠喂鱼,主人捞鱼赏狗的场景。这些活生生的情境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三、引进校外资源,借别人的眼写社会生活。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目前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社会所拥有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小学可挖掘社会资源更是有限。如何从有限的社会资源中提取精髓为教育所用呢?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而在农村小学,由于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必须考虑的安全因素等,学生的学习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本,没有很好地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相联系。为突破这一瓶颈,我们与集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建。他们会定期送科普下校,孩子们从中了解到神州七号如何升天,宇航员在太空的吃穿住行,太空漫步,进而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出20年后的太空之旅。集美是个著名的侨乡,陈嘉庚倾资兴教,爱国爱乡的活教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集美人。当林忠阳老师将嘉庚史声情并茂地讲述时,孩子们沉静了,他们第一真切感受到原来嘉庚精神离得如此近。家乡的嘉庚爷爷、我的嘉庚心都发自农村孩子幼小的心灵关工委、林忠阳还有很多的社会人士,他们来到农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外界的窗。孩子们借着这些“眼睛”,写心中的感悟。四、悟出特色,用乡土童谣美化习作。 “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龟吹萧,鳖打鼓,水鸡扛桥目吐吐,田婴举旗叫辛劳,火萤担灯来照路,螳螂缀桥穿绿裤”。一首琅琅上口的天乌乌流传了多年,当孩子们又一次念起这首童谣,可以意识到:乡土童谣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它们同样可以成为乡土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乡土童谣以儿歌的形式,配合游戏、动作表演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教育、地方传统生活习惯教育、教孩子们学会观察自然现象等,渗透了乡土的传统文化,不失为向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好载体。如,在教孩子们念唱摇婴仔歌时,通过对内容的剖析,孩子们感悟到父母如何含辛茹苦养育子女,从而理解父母。在语文园地七写给爸爸妈妈的信中,孩子们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乡土童谣以简短的篇幅、押韵的韵律美,堪称简短文学作品的范例。挖掘这一乡土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对乡土童谣进行调查、整理记录,并在课中进行交流学习。从语调诙谐、布满情趣的童谣中,让学生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