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尔梅游历考(简化).doc_第1页
阎尔梅游历考(简化).doc_第2页
阎尔梅游历考(简化).doc_第3页
阎尔梅游历考(简化).doc_第4页
阎尔梅游历考(简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天启三年(1623)春至天启七年(1627)秋。主要途经淮安、扬州、江阴、镇江、南京等地。第二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崇祯元年(1628)春,阎尔梅以恩选入都,遍游京师诸名胜后返沛。详考如下:崇祯元年(1628),阎尔梅至京师,住在真空寺。张谱载:“戊辰崇祯元年陕西饥,流贼大起。山人二十六岁,以恩贡入都,寓真空寺,相文按:山人自本年以选贡入都,至辛巳罢公车,凡四年,皆在京师”。其主要游历的风景名胜如下:1、西山全集卷二杂体七古卷五有出都门往游西山诗。2、皇姑寺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自西山步游至皇姑寺诗。3、西苑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有西苑诗。4、石经山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石经山诗,题下自注云:“即小西天,亦曰白带山,亦曰芯题山,芯音梭,瑞草也,他山所无。”按:石经山在今天北京房山县西南。5、戒坛山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诗戒坛山,题下自注云:“即马鞍山,正统中勑如幻律师传戒。”按:戒坛山在北京西门头沟区。内有戒坛寺。 王汝涛.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寒食坐戒坛松下有感诗。按:戒坛寺内有五松,根宛如龙蟠于地,经数百年。 王汝涛.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6、西峰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西峰觅山后诸洞诗。按:西峰即戒坛山极乐峰。 王汝涛.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7、潭柘寺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潭柘寺诗。按:寺在北京西郊石景山,戒坛寺北。 王汝涛.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8、天坛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有天坛集饮偕杨维斗廷枢沈伯叙明伦袁公白征李存我待问秦宏甫镛张天如溥万年少寿祺酒主人则徐九一汧张受先采戊辰夏初事 诗,诗中自注云:“时高阳李国主政,以同乡枢辅孙公言,特举姚文毅公,文文肃公得俞旨。戊辰三月事。”9、玉泉山、裂帕湖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玉泉山看裂帕湖诗,题下自注云:“一名西湖。”10、建文,景泰二陵、卧佛寺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从玉泉西游历建文景泰二陵至卧佛寺诗,诗中自注云:“卧佛寺有莎萝树二株,甚古。”11、碧云寺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碧云寺诗。按:寺在北京西郊香山公园北门外。 王汝涛.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12、洪光寺、香山、来青轩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从洪光寺转下香山至来青轩宿诗,诗中有注云:“轩内有嘉靖万历御笔。”13、海淀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游海淀诗。第三次游历本次游历于崇祯三年(1630),阎尔梅赴京参加乡试,亦于此年归沛。详考如下: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有皇极门早朝诗,题下自注云:“庚午九月朔日。”按:乡试大约在二、三月,故阎尔梅该在本年初已入京师。据日删集中:“三刻与木居诗,则庚午、辛未年间乡居即事之所作也。”可知本年阎尔梅又回到沛县,刻与木居诗。第四次游历本次游历于崇祯四年(1631)至京师,暮春“罢工车”返。主要途经德州、武城、临清、清源驿、东昌府、张秋、安山驿、济宁,后抵家。详考如下:暮春,阎尔梅始由京师返乡。全集卷二杂体七古卷五有别都门诗。按:据诗中“近塞小儿吹胡笳,暮春杂落柳桃花”可知时当暮春。离京后,阎尔梅沿运河南下,至德州(今为山东德州市)后游程氏秀餐亭、访魏下茹西庄,此时已是五月。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有德州游程氏秀餐亭诗,题下自注云:“以下三首日删集旧刻,今录之。”按:诗中“小径泥荒落木重,深林五月似秋冬”可证此诗写于五月。再按:日删集刻于明崇祯八年乙亥,阎尔梅于崇祯四年罢工车,故此诗当为此次游京师后南归时所作。还有魏下茹西庄观射、端午饮下茹西斋时偕庄尚之卢德水诸友诗。按:魏下茹西庄观射诗中“胡尘”二字可证为早期作品;端午饮下茹西斋,时偕庄尚之卢德水诸友题中“端午”复证时当五月,由末两句“下第无颜归子舍,因逢高会且勾留”可见,此诗当作于“罢工车”时。再由德州继续南行至武城(今为山东武城)被苏黄中留下。第五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崇祯五年(1632)至崇祯六年(1633)。主要途经淮阴、高邮、扬州、苏州、杭州、归安、苏州、虎丘、常州、镇江、扬州、高邮、淮阴。第六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崇祯十一年(1638)暮春至崇祯十一年(1638)七月。过台庄(今为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在运河边),七月居沛。详考如下:全集卷二杂体七古卷五上有楚姬行诗,有序云:“戊寅春暮,过台庄,遇蒋木生,无意中谈及姬事,则木生为姬作押衙,今已有所属也。余即席率赋,时三月二十五夜。木生名政芝,宿迁人。”鲁谱载:“戊寅十一年,黄石斋以论杨嗣昌夺情事谪按察司照磨,七月,过泗亭,微服访山人。山人酌之于珠梅闸,赠以诗,石斋和之。”第七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崇祯十一年(1638)秋,具体何时归不详,当亦在此年内归,因次年阎尔梅居沛。具体途经任城(今为山东衮州)、东昌府。详考如下:鲁谱载:“戊寅十一年,黄石斋以论杨嗣昌夺情事谪按察司照磨,七月,过泗亭,微服访山人。山人酌之于珠梅闸,赠以诗,石斋和之。按:山人有与石斋论嗣昌夺情书,集中未载。九月,又遇之于任城,与之论明党,遂谒房考吕公于东昌守署。本集彰德吊房师吕公诗:霜天追忆戊寅秋,把酒谈兵光岳楼。谓此时也。”按:据阎尔梅黄山集序中云:“崇祯戊寅秋,石斋黄公论杨武陵夺情被谪,微服过泗亭,余酌之珠梅闸,公赋诗:私疑虎似猜微服,却以凤衰避耦耕云云。”可知鲁谱记载有误。当为秋季黄石斋过泗亭。第八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崇祯十三年(1640)春至八月。具体行迹当是先沿运河北上,春在北京,入夏后又沿运河经沧州、德州南下,回归故里。详考如下: 全集卷四七律南直隶集卷九之一上有云间遇同年殷伯岩诗。按:诗中首句云:“庚辰二月集燕京,别后中原楛矢鸣”可证二月在京师。入夏后,阎尔梅经沧州沿运河南下回归故里。全集卷二杂体五古卷四有沧州行诗,题下自注云:“沧州道中。”按:崇祯十三年干旱,据诗中“潞河数百里,家家悬柳枝。言自春至夏,雨泽全未施”知此诗作于此年,且是自北京南返途中经沧州所作。后至德州谒庄志持,时已夏季。全集卷二杂体五古卷四有鸿雁行别庄尚之时尚之留德州也诗,题下自注云:“时尚之留德州也。”按:据诗中“时维夏初晨,满洲芰荷开”可知,时当夏季。八月,已居沛。张谱载:“庚辰崇祯十三年盗掠沛县南关。山人三十八岁,春,在京师。八月,蘄水姚公过沛。山人乞为文学公墓志。选乡兵以御土寇。季弟亡。集中哭季弟坟上诗:琴亡屈指自庚辰是也。”按:据张谱,阎于崇祯十二年尚居沛,知阎必然是一月始北上京师,而又据诗云间遇同年殷伯岩中首句云:“庚辰二月集燕京,别后中原楛矢鸣”知阎尔梅二月已至北京。按当时实际交通情况,用一月左右时间便至北京必定去时也是沿运河北上。第九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崇祯十四年(1641)至崇祯十五年(1642)返。主要途经淮安、金陵,后转入京师,崇祯十五年秋抵家。详考如下:崇祯十四年(1641)秋,阎尔梅离开沛县,移家淮上。全集卷四七律南直隶集卷九之一上有移家淮上有感诗,题下自注云:“辛巳年事。”张谱载:“辛巳崇祯十四年,山人三十九岁,三月二十九日,率所练乡兵破贼。秋,携家避乱淮上,访羽士陶震寅。潜丘札记:移寓杂兴诗注:余六岁时见家古古先生。相文按:潜丘生崇祯九年十二月,至是年为六岁,正山人避乱淮城时也”。在淮安住至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阎尔梅开始向南游历,至金陵遇顾扑。全集卷二杂体五古卷四上有书扇祝张端甫诗,题下自注云:“讳我襄,山阳人。”鲁谱载:“壬午十五年,四月,山人游金陵,过黄石斋,论流寇事,间与王穆如、周吴舫、王衡之辈一同按:山人读楼山堂遗稿诗:忆昔金陵岁在壬,秦淮箫鼓集同人。则是时,与会者有吴次尾。饮于秦淮酒楼,有妓顾眉者,闻山人名即赞曰:天下何人不识君。其为时所慕如此。”夏秋之交阎尔梅又至京师,九月份离开京师,返乡。张谱载:“壬午崇祯十五年,夏秋间,至京师。九月,出都。相文案:集中秋夜塔儿头即事诗自注:地在淮城东南六十里,再彭葬其先府君处。据南雷文定参议阎公神道碑:再彭父磻礎,卒于崇祯壬午二月,葬于淮上之蛟龙沟。丁俭卿柘塘脞录:潜丘先生葬郡城东南之学山墩。盖蛟龙沟、学山墩皆其地支垅之名,土人则总谓之塔儿头也。又据流寇议引谓:壬午夏秋间至京师,九月二十七出京,则送磻礎之葬应在九月出都之后矣”。第十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崇祯十六年(1643)春至秋,往来京师与沛县间。详考如下:鲁谱载:“癸未十六年,四十一岁,邑大水,山人复请于令如甲戌时。是年,倪鸿宝学士。一同按:列传:倪元璐为温体仁所忌,落职闲住。十五年,起兵部右侍郎。明年春,抵都。五月,起拜户部尚书。方仁植中丞、李映碧黄门、涂印海侍郎应诏入都,过夏镇,山人酌之西园,为竟夕谈。寻至京师,秋还沛。”第十一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至顺治二年(1645)四月。主要途经淮安、白洋河、徐州、丰沛间。详考如下: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朔,阎尔梅离开沛县至淮安。张谱载:“甲申崇祯十七年十月朔为清顺治元年。十二月,清以胡谦光摄沛令,山人绝之,将加害,适史公聘至,山人遂行。”第十二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八日至顺治三年(1646)春。主要途经徐州、下邳、淮安、庙湾、海上再返至庙湾、安东、坝头、清河、宿迁、马兰屯等。十八日,阎尔梅举家南迁至桓山,游桓山洞,白云洞。第十三次游历本次游历顺治四年(1647)至顺治五年(1648)秋。主要途经泗水、曲阜、衮州、钜野、范县、冠县、虞城、开封、西华、少林寺、扶沟、夏邑、虞城、淮安。详考如下:顺治四年(1647)清明前后,阎尔梅尚在沛县。全集卷二杂体五古卷四上有看花南阁同叶润山分赋诗,题下自注云:“讳廷秀,濮州人,时以廷杖谪居。”按:据诗中“寒食后三日,发兴寻花圃”句知,清明左右阎尔梅尚陪叶润山在沛。后,叶廷秀入山东榆园军,不久阎尔梅也跟至。张谱载:“丁亥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清顺治四年。叶润山入山东榆园军,山人亦走山东,联络四方诸豪杰。”具体行迹当为:阎尔梅先由山东泗水(今为山东泗水县),经曲阜(今为山东曲阜市),古庐城遗址至衮州(今为山东衮州)。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泗水道中诗。秋,阎尔梅携子炅至淮安,匿吴珊家。鲁谱载:“戊子五年,山人既屡却公车,四方多故,恐卒有不测,携其长子炅至淮,匿吴嵩三家,以嵩三之父与山人有连故也。有题万年少隰西草堂诗。”后,过万年少隰西草堂,归沛。第十四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顺治八年(1651)至顺治九年(1652)。具体行迹当是沿运河来去。详考如下:顺治八年(1651)中秋后,至京师,寓真空寺。鲁谱载:“辛卯八年,至京师,寓真空寺。戊申禊日诗注:辛卯冬,孝升携酒酌余真空寺,时偕谈长益、韩圣秋、赵友沂”。全集卷四七律南直隶集卷九之一上有中秋张崇者李玉弢见访诗。按:由诗中前两句“村居衫履半蒙戎,削枣南园八月中。花社久荒生翠薜,草堂新构植青桐”可知作此诗时时间地点,可见中秋时还在家中。全集卷五七排卷十上有燕市吟诗。按:据诗中首句“别久真空寺,重游满目悲”知此非初至京师所写,而是在明亡后阎尔梅首次入京师所作,故内容多能正确分析明亡之因。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京师杂咏诗。按:王汝涛、蔡印生撰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将此诗编入康熙四年十二月阎尔梅入都所作,但据诗中丑诋清廷内容,且与燕市吟结尾流露出的反感清廷的感情相似,故应也作于此时。张谱亦载:“辛卯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除夕,与谈长益共卧真空寺。见本集除夕与谈长益同宿雨若署中分韵诗自注。相文案:山人此次入都,殆欲以觇清廷动静,非徒为免祸而来,观集中京师杂咏八首、燕市吟长律皆此时所作也”。是年除夕,与谈允谦居京师真空寺。全集卷五七律江西集卷九之八上有除夕与谈长益同宿雨若署中分韵诗,诗中自注云:“辛卯除夕与谈长益共卧京师真空寺,今辛丑矣,可叹。”顺治九年(1652)春在京师四月,复沿运河返沛。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上有韩圣秋谈长益丁野鹤公酌饯余于真空寺作此别之诗,题下自注云:“壬辰四月。”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上有潞河庞家嘴僧舍偶作诗。按:据诗中“千场黄麦打,两岸白盐铺”和“画船皆逆上,南去一人无”知此时正麦收时节,阎尔梅离京沿运河南返,潞河指北运河,庞家嘴(今为天津市武清区杨村南入天津界处)在北运河旁。第十五次游历(山东多些)本次游历起于顺治九年(1652)八月于顺治十一年(1654)八月返沛。主要途经徐州、夏镇、珠梅闸、大名、高唐、禹城、齐河再至济南,逾一年,由济南南游,经方山、泰山、姚庄、莱芜、汶上,后抵家。详考如下:顺治九年(1652),八月朔,阎尔梅被捕,鲁谱壬辰九年载:“先是山左起事者兵败亡命。漕督沈文奎捕得之,词连山人,并仲弟尔羹父子,俱被逮”。全集卷三五律南直隶集卷八之一有发难诗,题下自注云:“壬辰八月初一日。”八月十二日阎尔梅被押解至徐州,交总河杨芳兴。张谱壬辰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鲁谱壬辰九年皆载:“十二日移檄,总河杨方兴以八县兵拥山人北去”。十三日,以八县之兵拥阎尔梅北去。全集卷三五律南直隶集卷八之一有沈文魁移檄总河杨芳兴以大军拥予北去诗,题下自注云:“八月十三日。”按:据此诗当知张谱、鲁谱所记:“十二日移檄,总河杨方兴以八县兵拥山人北去”有误,当为十二日,阎尔梅由沛县被押至徐州,十三日,起程,方以八县之兵“拥山人北去”。随后,至夏镇(今山东省微山县)。全集卷三五律南直隶集卷八之一有过夏镇山东微山县山人在此建家园别亲友北去诗。在珠梅闸(夏镇北不远运河上)与马镇山、杨太和告别。全集卷三五律南直隶集卷八之一有马镇山杨太和携酒珠梅闸相送竟夜乃别谢之诗。后至大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下大名狱。鲁谱壬辰九年载:“十二日,移檄,总河杨方兴以八县兵拥之北去,过夏镇,送者阗咽,无不流涕。山人骑一驴,破帽布衣,意气自若,抵大名下狱”。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大名府杂咏诗,题下自注:“此旧在大名狱中诗也。今录之,凡二首。”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有魏郡冬吟诗,题下自注:“壬辰事。”按:大名:古魏郡。该诗其三有“一阳初返舍,百物尽知时”知秋天将尽,“冬至”即将到来。十二月初七,阎尔梅被移下济南狱。全集卷四五律南直隶集卷八之三有从大名抵济南道中作诗,题下自注:“壬辰十二月初七。”途经高唐(今为山东聊城市高唐县)、禹城(今山东禹城)、齐河(今山东齐河)。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高唐至禹城道中,齐河道中望岱诗。十二月十五日,抵济南,下济南狱。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上有大名总督马光辉移会总河杨芳兴总漕沈文奎特疏参余下山东按察司狱诗,题下自注云:“壬辰十二月十五日。”顺治十一年(1654),于去年十一月,阎尔梅已移宽侯所,鲁谱:“癸巳十年,在狱中,十一月,移宽候所”。是年春,阎尔梅仍在济南,于是便游玩了济南诸名胜,如历下,华不注,龙洞山,佛峪精舍,趵突泉,大明湖,北极宫等并留下了济南春游, 登华不注有感,趵突泉,北极宫临大明湖济南城内巨观也题之,游大明湖夜归,游龙洞山,题佛峪精舍等诗篇,鲁谱甲午十一年:“仍在济南,时司李詹谨之素重山人,阴护之。出入听山人便,以是得游目于趵突华不间”。暮春,阎尔梅开始由济南南下,他先至方山。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游方山诗,阎尔梅自注云:“即灵岩寺水经谓之玉符山在泰山后八十里。”按:由诗中“久客忘时序,来游适暮春”句,可知此诗当写于移宽侯所时,时当暮春。后阎尔梅继续向南游历,依次顺序是先游泰山,谒日观峰,再向东过姚庄抵莱芜,游藏龙峡。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诗泰山。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登太山,日观峰 诗,题下有自注云:“太山绝顶山崖上”,姚庄偕赵配五憬五信五共饮西园,游藏龙峡,题下自注:“在莱芜城西南十里。”后阎尔梅又折汶上,遇朱毅韬。全集卷四五律山东集卷八之三上有送朱毅韬归昆山讳肃诗其二有:“采风来汶上,送客返江南”。八月朔,阎尔梅终于由山东到达了家中。全集卷三五律南直隶集卷八之一上有山东夜归诗,题下自注云:“甲午八月朔日。”按:诗中其三有“旱魃三春酷,阳侯七月烖”指三月有虫灾,七月又有水灾,可知阎尔梅至汶上时当在七月了。第十六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顺治十二年(1655)至顺治十五年(1658)。主要途经虞城、归德、尹店、赵屯、七步、游高阳里、通许、朱仙镇、扶沟、伏村、洛阳、渑池、陕州、平陆、汾阴、河津、阌乡、华阴、长安、游甘泉九嵕、咸阳、少华山、杞县、游铁里河、通许、许州、禹州、大隗山、崆峒山、密县、杞县、临颍、杜郎、许州、登封、少林寺、杜郎、鄢陵、通许、杞县、睢州等。详考如下:山东司李三提不至,乃会徐州佥事以兵来,单臣素、李玉韬闻信,冒雨来候,兼有所商,山人谢之。八月十九日,山人方在冯尔常处夜饮,而兵已至,围南庄居宅,室人张氏、樊氏皆缢死。”张谱载:“乙未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山人五十三岁,居沛。初,山人之归也,顺治十二年(1655)初,阎尔梅往返于沛县、济南共三次。鲁谱载:“乙未十二年,仍在济南。初,山人出游一月,凡再三至百日许,蹔还又至,则促司李勘问。司李使谓山人,所以迟迟者愿为公地盍托有力者,山人不可。山人再还,凡三返,后遂不至。”按:阎尔梅此段行程应该是由运河至山东后沿济渠经寿张(今为山东阳谷县寿张镇)、范县(在今河南濮阳市范县东)至开州(今河南濮阳市)后又由滑县(今为河南安阳市滑县)抵东明(今为山东东明县)。第十七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顺治十六年(1659)春至康熙元年(1662)冬。主要途经寿张、范县、开州、东明、济源、猗氏、安邑、芮城、陕州、华阴、关中、咸阳、榆林、宁夏、兰州、枹罕、兰州、天水、永寿、武功、长安、曲江、鄠杜、兴平、凤翔、岐山、宝鸡、终南山、凤县、褒谷、汉中、保宁、成都、青神、峨眉、成都、汉中、兴安、郧阳、均州、襄阳府、武昌、樊湖、巴河、武昌、黄州、蕲州、庐山、九江德化、金坛、虎丘、扬州、宝应、淮安。详考如下:顺治十六年(1659)春,阎尔梅由河北入河南济源(今为河南济源市)。张谱载:“己亥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八年七月,山人五十七岁。正月,殓室人张氏、樊氏,乃复出游,由河北抵济源。鲁谱:复由河南之河北,取道修武。今案:集中从修武抵丹口诗有 久苦风沙游兴倦之句,知非此时语气也。”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历滑县开州抵东明访袁杜少诗,诗下有注云:“颛顼、帝嚳二陵在滑东北。毛河在大名北,漆园城在东明内,有庄子庙。铁丘在开州北,即蒯聩登望处。三豕渡河,子夏事,是年己亥,故用之。”第十八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康熙二年(1663)秋至康熙五年(1666)暮春,主要途经赵魏、山东泰山、曲阜、少昊陵、防山、泗水、陪尾山、京师、昌平州、居庸关、保安州、鸡鸣山、宣府、大同、应州、雁门关、京师、湖陵。详考如下:康熙二年(1663)秋,阎尔梅复游赵魏。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九日偕六如登高诗。张谱载:“癸卯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秋,出游赵魏。相文案:泗山家传:还沛后,复出游赵魏间。而不著何年,据在大名时九日偕六如登高诗自注:焸儿置一别业于河南,非余意也,故责之。是九日大名之游,焸故从行者也。家传又言:有徐州人以私意干山人,山人怒斥之,其人惭去,后有仇者讼之,遂引山人,刑部见山人名,前案又作,是其事周折颇多,当游赵魏时必已见祸机之伏,故有风波未定之语,因以置家责焸,其事当在本年之秋,无疑矣”。未几,为仇家所攀,复亡之山东,游泰山。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有先慈昔在病中谕余必三礼泰山今竣事矣报命诗。按:据诗中“万死复开亡命路,九原应恕苦心人”之句,可知此年阎尔梅出亡于山东。后,阎尔梅经衮州至曲阜,谒孔庙、周公庙,拜先师墓。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上有重过兖州有感诗。另有曲阜谒孔庙诗。有拜先师墓诗。又有周公庙诗。再由曲阜登少昊陵遂至防山,后又从泗水(今为山东衮州市泗水县)至陪尾山。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上有从古曲阜登少昊陵遂至防山诗。另有从泗水县至陪尾山, 即泗源也,今号泉林诗。康熙三年(1664)春,阎尔梅至京师昌平州(今为北京市昌平区),游天寿山,谒先帝陵。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天寿山诗,题下自注云:“山在昌平州北十五里,东西列十二陵,中为长陵。”另有谒先帝陵哭之诗,题下自注云:“陵在天寿之西,今称小红门。”诗中自注云:“三月十九日事。”按:由诗中首句“遁迹江湖二十春,潜来故国察风尘”可知,由甲申国变至今正是二十年,此诗作于本年。后,出居庸关(今为北京市昌平区)至保安州(今为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再从鸡鸣山抵宣府(今为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游宣府东山、北山。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题居庸关诗,题下自注云:“关是太行山尽北第八陉。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即此。”另有从鸡鸣山至宣府诗,题下自注云:“鸡鸣山在保安州西北二十里即磨笄山。”有宣府诗。有游宣府东山偕戴无忝吴采臣诗。又有游宣府北山偕嘉禾李武曾诸子诗。七月十五日,登镇朔楼。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七月望日登镇朔楼诗。按:镇朔楼位于今张家口市南。尔后,西至大同(今为山西大同市),主怀仁县吴澹庵官署,时游土木驿、白登山。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上有土木驿诗。按:土木驿在今土木堡,属河北怀仁县。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白登山诗,题下自注云:“古平城今为阳和卫属大同。”康熙四年(1665)春夏,仍在大同,秋至应州(今为山西大同应县),后又到雁门关送李天生归陕。张谱载:“乙巳永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山人六十三岁。秋,至应州,晤李天生。受祺堂集重九后传应州座晤古翁阎先生喜而有作诗:北斗壶浆满,南箕剑履新。塞高霜渐重,天阔雁初宾。老眼惊离合,狂歌慰苦辛。灅阳贤刺史,留榻待遗民。木落钟声远,帷搴烛气流。美人宁易得,班马欲重留。月缓黄花夜,天分缟带秋。中原多战鼓,逸兴在边州。李天生归陕,送之雁门。诗见集中。相文案:受祺堂集:天生留晋北凡八年,甲辰岁由关中还晋,过太原与傅青主饮于崇善寺,其与山人会于应州及由雁门谋归陕,盖皆在是年之秋,观山人有人不测蛇龙语,天生亦有班马欲留语,可知为乙巳秋同时事也。又案:“顾亭林年谱:次年丙午与天生辈二十余人勼资垦荒于雁门之北,则是天生此年殆谋归而未果行者。据王山史山志知天生归秦实在丙午岁,自后遂不复至晋北。旧谱以送李天生及应州大同诸诗皆系之己酉年秋,不考之甚也”。全集卷四五律山西集卷八之五上有雁门送李天生归陕诗。按:据诗中首句“自昔别居庸,经秋且近冬”知时已深秋。后,阎尔梅入都。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读龚孝升九日见怀诗有感诗,题下有序云:“入都,闻孝升晋大司寇。焸儿云:吾家大祸非此公不解,且刑部正其职掌。即投刺往谒。公骇然。次日,招饮黑窑厂。限重阳登高四韵。公有旧交回首尽,凄咽到欢场之句,声泪俱下。因指焸儿语座客云:此阎古古先生次郎也。适有纪伯紫、白仲调、崔兔床、王衡之,皆余素交,闻之,尽为骇然。盖尔时尚未敢明言余之入都也。感而志之。”按:合诗及诗序观之,阎尔梅似在重阳前就潜入北京。另有龚司寇为余题疏得允喜极以诗报余余依韵答之诗,题下自注云:“时乙巳十二月二十日。”康熙五年(1666)初,仍在京师。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丙午元旦孝升招饮与伯紫仲调炅儿同赋诗。全集卷三七绝北直隶集卷七之二上有丙午元宵与孝升伯紫仲调炅儿同用钱牧斋灯屏旧韵诗。按:定山堂诗集卷四十一有灯屏次钱牧斋先生韵同古古仲调。另有都门赠李條侯诗。按:据诗中首句“金沟凿破响冰轮,客老长安又一春”可知此诗当写于此年初春,非年谱所载作于顺治八年。暮春,阎尔梅开始由京师返沛。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春夜集孝升斋中偕魏子存刘公勇程蕉鹿王西樵王贻上崔兔床伯紫仲调限韵诗,题下自注云:“时余将南归矣。”按:据诗中首句“冰栗金柑涤玉觥,阎尔梅春仲出春明”可知时为暮春。另有吴姬望饯我真空寺限人字与炅儿同赋诗。按:据诗中首句“深秋羁旅到深春,甘石桥西别故人”知此诗亦写于此年深春。第十九次游历本次游历自康熙五年(1666)夏至冬。主要途经符离桥、宿州、蕲县、庐州桃花城、南京、安庆、芜湖、太平府、和州、泗州、虞城。详考如下:康熙五年(1666)夏,阎尔梅经符离桥(在今安徽宿州市北)、宿州(今为安徽宿州市)、蕲县。全集卷三七绝南直隶集卷七之一上有符离桥诗。另有宿州诗。又有蕲县题张园长草亭诗。十一月,抵家。全集卷三南直隶集卷七之一七绝上有李笃生初度诗,题下自注云:“十一月十五日。”第二十次游历本次游历起于康熙六年(1667)秋至康熙八年(1669)秋。主要途经上谷、云中、榆关、京师、昌平、澹村、大名、邯郸、成安、濬县、邯郸、临漳、磁州、安阳彰德、张邓村、林县、辉县、卫辉府、修武、丹口、怀庆府、济源、旋门、汜水、荥阳、河阴、通许、虞城。详考如下:康熙六年(1667)秋,阎尔梅游上谷(今为河北保定市易县)。全集卷二杂体七古卷五上有送李武曾之贵阳诗。按:据诗中首句“丁末之秋游上谷,与君饮马长城窟”可知时游上谷。后至云中(今为山西大同市),再沿长城东下,出榆关(即山海关)。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重过大名即事诗。按:由诗中首句“云中游倦出榆关,再过天雄问紫斑”可知阎尔梅由云中东下至榆关,天雄即大名。张谱载:“丁未永历二十一年清康熙六年。东出榆关。重过大名即事诗:云中游倦出榆关题下注:戊申八月。是重过大名以前曾由云中至榆关矣。窃意此次游上谷之前,必再至大同,故曰游倦,其至榆关当在秋末冬初之际,山人既欲编成边史西且至于皋兰、枹罕,东则榆关之游,固必不可缺者也。”冬,入都,寓真空寺。张谱载:“丁未永历二十一年清康熙六年,冬,入都,寓真空寺。”康熙七年(1668)元旦,在京师。 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戊申人日孝升招饮与周鄮山陆冰修朱锡鬯纪伯紫分韵诗,题下自注云:“此下皆丁未冬入都以后作。”二月,至昌平,谒十三陵。张谱载:“二月,至昌平,谒十三陵。寅宾录:龚孝升过真空寺访古先生值有昌平之游诗:已过花朝春不闲,清斋相约款柴关。大风刮地雪欲落,破帽蹇驴天寿山。”三月,出都。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戊申禊日诗,题下有引云:“余久客燕京,戊申春,将南去。大司马龚公以三月三日饯我于城西之真空寺。偶吟杜诗三月三日天气新一句,因拈天、新字为韵,即席书七言律二章。索余和之。浸淫至每韵十章,共得二十章。中间颇追往事,杂以近闻,或颂或规,淋漓悲感,不自知其文生于情也。同席有金陵纪伯紫、武林吴兴公、长洲文与也、嘉禾吴佩远、龚伯通、龚禹会、龚雪舫,暨二儿焸。”六月,至澹村(今为河北邢台市清河县)。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澹村地震诗,题下自注云:“澹村在故城西南周灿甫家焉时戊申六月十七日。”全集卷二杂体五古卷四上有澹村题周闇夫书室诗。八月,至大名,游浮丘山、文昌阁,题临济寺。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重过大名即事诗,题下自注云:“戊申八月。”另有大名中秋夜作诗。全集卷三七绝北直隶集卷七之二上有大名题计甫草鹿裘诗。按:据诗中首句“骑山楼外月眉斜,岁莫霜高不见家”可知阎尔梅在大名经秋至冬。全集卷五五七排卷十上有大名冬夜集饮孙右汉斋中限韵诗。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有题浮丘山顶之龟峰诗。另有刘宏生兄弟招饮城北之文昌阁阁一名八卦楼诗。又有题临济寺诗,题下自注云:“在大名旧城西亦名兴化寺主僧号断指。”再至邯郸,再经成安(今为河北邯郸市成安县)游濬县(今为河南鹤壁市浚县)大伾山,后又回邯郸。全集卷三七绝北直隶集卷七之二上有邯郸冬夜周连三招饮与王仲升李桐庵分赋诗。全集卷四七律北直隶集卷九之二上有邯郸登丛台诗。另有登马服山诗,题下自注云:“一名紫金山在邯郸城北十五里有赵奢墓祠。”有游成安说法台诗,题下自注云:“台在城西南三里,漳河北岸。即二祖慧可道场,今毁。”有登濬城之南山主人为县令吴通庵时同丘慎庵季广之诗。又有登大伾山时淮阴丘慎庵作主人即以赠之诗。康熙八年(1669)正月,阎尔梅在邯郸。全集卷四五律北直隶集卷八之二上有己酉元日祝内嫂王安人八十时在邯郸署中诗。另有邯郸元夜诗。三月,经成安临漳(今为河北邯郸市临漳县)、磁州(今为河北邯郸市磁县),至安阳彰德(今为河南安阳市),吊房师吕公。全集卷三七绝北直隶集卷七之二上有成安访任爻六即事诗。另有冀台许谒余裴村喜而赠之诗,题下自注云:“村在成安西二十里。”按:据诗中:“三月东风带晓寒,花飞不解是春残”知时为三月,据题下自注可知此诗当作于成安临漳。又有题二祖庵诗。按:二祖庵在磁县,阎尔梅自邯郸往安阳经过磁县写此诗。全集卷三七绝河南集卷七之四上有彰德王太守出其吴歌侑酒醉后赠之诗。按:据诗中首句“春风吹客上铜台,三月桃花万树开”知至安阳尚在三月,而张谱载“四月”,有误。全集卷三七绝河南集卷七之四上有彰德吊先房师吕公诗。阎尔梅至安阳后登铜雀台,四月后过张邓村又到林县(今为河南安阳市林县)游林虑、天平。全集卷四七律河南集卷九之四上有诗渡漳登铜雀台。另有先慈生日有感诗,题下自注云:“四月二十四日是年九十。”按:据诗中首句“洹水桥南麦浪新,僧寮明发苦怀人”可知时阎尔梅尚在安阳,洹水桥在安阳。又有端午王太守出其吴歌侑觞即席赠之诗。全集卷三七绝北直隶集卷七之二上有过张邓村赠止庵和尚时止庵闭关余于关前参之诗。按:张邓村在彰德西,由诗中首句可知春已尽。全集卷四七律河南集卷九之四上有游林虑山诗,题下自注云:“一曰隆虑,在林县城西二十里,黄华、天平皆此山名胜处。”另有访无声和尚于大生堂留题诗,题下自注云:“堂在郡城北三里。”再至卫辉府(今为河南卫辉市)后,西行至辉县(今为河南辉县市,在卫辉市西)游苏门山,再从修武(今为河南焦作市修武县)抵丹口。另有从卫辉西游漫咏诗。全集卷四七律河南集卷九之四上有游苏门山诗,题下自注云:“在辉县西北七里,山下百门泉,即卫风泉源在左者。”又有从修武抵丹口诗,题下自注云:“丹水口在清化镇西,多美竹。”再从丹口至怀庆府(今为河南沁阳市),后抵济源(今为河南济源市)。全集卷四七律河南集卷九之四上有从怀庆府抵济渎一首诗,题下自注云:“渎在济源县西北三里。”由济源附近渡黄河后,再东下过旋门,汜水(今为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全集卷四七律河南集卷九之四上有过旋门诗,题下自注云:“在汜水县西。”另有过汜水诗。再经荥阳河阴(今为河南荥阳市河阴镇)东下,至通许(今为河南开封市通许县)。全集卷四七律河南集卷九之四上有从荥阳河阴观古战场诗。另有重阳客通许邑令贾献之送席即邀诸社友飨之诗。按:这一组行路线由安阳、辉县、修武至卫辉府、怀庆、济源、再过黄河东下,然年谱未有反应。 时已秋季,阎尔梅再由通许东行至虞城。深秋方至沛。全集卷二杂体五古卷四上有秋日在虞城送张理卿内兄北游时与张十六暨焸儿同醉诗。全集卷三七绝河南集卷七之四上有虞城书姜再渭东庄诗。按:据诗中“秋老云闲满地霜,孤飞鸿雁不成行”可知时已晚秋。张谱载:“己酉永历二十二年清康熙八年,秋,由虞城归沛。秋日在虞城送张理卿内兄北游诗:余时下太行倦归虞城遇是也”。第二十一次游历本次游历自康熙八年(1669)秋至康熙九年(1670)四月。主要途经莱芜、德平、京师、沛县。详考如下:康熙八年(1669)秋,阎尔梅自虞城归沛后,不久便北上,游岱北莱芜(今为山东莱芜市)、德平(今为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全集卷五七律山东集卷九之三上有莱芜寓千佛寺诗。另有莱芜僧舍杂吟诗。又有询九河入北海路遂至德平诗。张谱载:“己酉永历二十二年,旋游岱北。相文案:山人于山东全省游历几遍,大抵岱南近沛游踪往返悉数难详,济南附近之游则在癸巳移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