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东晋时,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设定 编制 伍 编制人数统领军辖部伍5伍长什10什长2队50队正5旅200-300旅帅 都尉 帐下督4-6营1000-800别部司马 校尉5-3军3000-1600将军3-2东晋中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谘议参军、中兵参军等,亦单称参军、参军事,从此为诸曹之长的官名。如晋元帝为丞相时,府中设十三曹,均以参军为长中护军,北军中候 中军将军左右卫宫殿宿卫 领护等将军,校尉分统京城宫城宿卫京城外无宿卫 牙门军 四护军1左右前后军将军 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左右营校尉,贵重领军统帅2左右卫将军,置司马功曹主簿。3奉车都尉,掌乘舆车驾。驸马都尉,掌副马。骑都尉,掌羽林从骑,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武帝建元二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大将军,一人。凡将军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军。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将军之名,起于此也。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有苍头字宜禄。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丞相置三长史。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问起居,及瘳,诏遣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养牛,上尊酒。汉景帝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二长史而已。汉东京太傅府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自太尉至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皆有长史一人,将军又各置司马一人,太傅不置长史也。太尉府置掾、属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事,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事,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省录众事。御属一人,令史二十二人。御属主为公御,令史则有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余史阙。案掾、属二十四人,自东西曹凡十二曹,然则曹各置掾、属一人,合二十四人也。司徒置掾、属三十一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一人。司空别有道桥掾。其余张减之号,史阙不可得知也。汉东京大将军、骠骑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人。骑、卫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主兵事,禀假掾史主禀假,又置外刺奸主罪法。其领兵外讨,则营有五部,部有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长一人。若不置校尉,则部但有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军假候,其别营者则为别部司马。其余将军置以征伐者,府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焉。案大将军以下掾属与三府张减,史阙不可得知。置令史、御属者,则是同三府也。其云掾史者,则是有掾而无属,又无令史、御属,不同三府也。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骠骑将军,一人。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汉西京制,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始用薄昭为车骑将军。鱼豢曰:“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卫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始用宋昌为卫将军。三号位亚三司。汉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班同三司自此始也。汉末奋威将军,晋江右伏波、辅国将军,并加大而仪同三司。江左以来,将军则中、镇、抚、四镇以上或加大,余官则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也。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建安中,魏武帝为相,始遣大将军督军。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魏文帝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明帝太和四年,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晋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居之。宋氏人臣则无也。江夏王义恭假黄钺。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征东将军,一人。汉献帝初平三年,马腾居之。征南将军,一人。汉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征西将军,一人。汉光武建武中,冯异居之。征北将军,一人。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镇东将军,一人。后汉末,魏武帝居之。镇南将军,一人。后汉末,刘表居之。镇西将军,一人。后汉初平三年,韩遂居之。镇北将军,一人。中军将军,一人。汉武帝以公孙敖为之,时为杂号。镇军将军,一人。魏以陈群为之。抚军将军,一人。魏以司马宣王为之。中、镇、抚三号比四镇。安东将军,一人。后汉末,陶谦为之。安南将军,一人。安西将军,一人。后汉末,段煨为之。安北将军,一人。鱼豢曰:“镇北、四安,魏黄初、太和中置。”平东将军,一人。平南将军,一人。平西将军,一人。平北将军,一人。四平,魏世置。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征虏将军,汉光武建武中,始以祭遵居之。冠军将军,楚怀王以宋义为卿子冠军。冠军之名,自此始也。魏正始中,以文钦为冠军将军、扬州刺史。辅国将军,汉献帝以伏完居之。宋太宗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后废帝元徽二年,复故。龙骧将军,晋武帝始以王浚居之。东中郎将,汉灵帝以董卓居之。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中,以临淄侯曹植居之。西中郎将。北中郎将,汉建安中,以焉陵侯曹彰居之。凡四中郎将,何承天云,并后汉置。建威将军,汉光武建武中,以耿弇为建威大将军。振威将军,后汉初,宋登为之。奋威将军,前汉世,任千秋为之。扬威将军,魏置。广威将军,魏置。建武将军,魏置。振武将军,前汉末,王况为之。奋武将军,后汉末,吕布为之。扬武将军,光武建武中,以马成为之。广武将军,晋江左置。鹰扬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居之。折冲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乐进居之。轻车将军,汉武帝以公孙贺为之。扬烈将军,建安中,以假公孙渊。宁远将军,晋江左置。材官将军,汉武帝以李息为之。伏波将军,汉武帝征南越,始置此号,以路博德为之。凌江将军,魏置。自凌江以下,则有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威烈,武烈、武卫,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旷野,偏将军、裨将军,凡四十号。元帝太兴元年,始制九分食一右第一品。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诸位从公。右第二品 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至龙骧将军,光禄大夫,诸卿,尹,太子二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领、护军,县侯。右第四品。二卫至五校尉,宁朔至五威、五武将军,四中郎将,刺史领兵者,戎蛮校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乡侯。右第五品。给事中,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谒者仆射,三将,积射、强弩将军,太子 中 庶子,庶子,三卿,率,鹰扬至陵江将军,刺史不领兵者,郡国太守,内史,相,亭侯。右第六品。 尚书丞,郎,治书侍御史,侍御史,三都尉,博士,抚军以上及持节都督领护长史,司马,公府从事中郎将,廷尉正,监,评,秘书著作丞,郎,王国公三卿,师,友,文学,诸县署令千石者,太子门大夫,殿中将军,司马督,杂号护军,阙内侯。右第七品谒者,殿中监,诸卿尹丞,太子傅詹事率丞,诸军长史、司马六百石者,诸府参军,戎蛮府长史,司马,公府掾,属,太子洗马,舍人,食官令,诸县令六百石者。右第八品。内台正令史,郡丞,诸县署长,杂号宣威将军以下。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诸县署丞,尉。右第九品。凡新置不见此诸条者,随秩位所视,盖囗囗右所定也。凡单车刺史,加督进一品,都督进二品,领兵刺史四品,五品。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甚至十数州军事),次为单车刺史“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又次为使持节。第一品 太尉 大将军 大司马第二品 骠骑,车骑,卫,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大将军 诸持节都督第三品 四征 四镇 中军,镇军,抚军,四安,四平,左,右,前,后,征虏,冠军,辅国,辅师;龙骧将军,领军,左右卫,骁骑,游击,护军(中护军,护军将军)(诸卿)县侯第四品 左右卫校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属领军将军),宁朔,宁难,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建武,振武,奋武,扬武,广武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刺史领兵者,戎蛮校尉(西戎校尉(汉中),护氐校尉(秦州),护羌校尉(凉州),绥戎校尉(雍州),护西羌校尉,东羌校尉(秦州),南蛮校尉(荆州),西蛮校尉(益州),宁蛮校尉(荆州),护蛮校尉(宁州),南夷校尉(宁州)护东夷校尉(东北)护乌恒校尉(辽东)护越校尉,乡侯第五品 积射,强弩,中垒,中坚,鹰扬,折冲,轻车,扬烈,宁远,材官,伏波,凌江将军,刺史不领兵者,太守,内史,相,亭侯第六品 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抚军以上及持节都督领护长史,司马,公府从事,司马,中郎将,殿中将军,司马督,杂号护军,诸县署令千石者,阙内侯。第七品 诸军长史、司马六百石者,诸府参军,戎蛮府长史,司马,诸县令六百石者。第八品 郡丞,诸县署长,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威烈,武烈、武卫,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旷野,偏将军、裨将军第九品 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诸县署丞,尉。晋官品:第一品公诸位从公开国郡公、县公(爵)第二品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开国县侯伯子男(爵)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安、平、中军、镇军、抚军、前后左右、征虏、辅国、龙骧等将军光禄大夫诸卿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司隶校尉中领军中护军县侯(爵)第四品武卫、左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振威、奋威、广威、建武、振武、扬武、广武、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属领军将军)五营校尉、左右积弩、积射、强弩、奋武等将军城门校尉護军监军东西南北中郎将州刺史领兵者护匈奴中郎将護羌戎夷蛮越乌丸校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乡侯(爵)第五品给事中给事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谒者仆射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太子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卫率诸军司北军中候都督护军护匈奴中郎西域代部护羌乌丸等校尉礼见诸将军鹰扬、折冲、轻车、武牙、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凌江等将军牙门将骑督安夷抚夷护军郡国太守、相、内史州郡国都尉亭侯(爵)第六品尚书左右丞尚书郎治书侍御史侍御史诸督军奉车、驸马、骑等都尉诸博士公府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二品将军诸大将军特进都督中护军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平秘书郎著作郎丞郎黄沙治书侍御史诸护军长史、司马水衡、典虞、牧官、典牧、司盐都尉太子门大夫度支中郎将校尉都督材官校尉王郡公侯郎中令、中尉、大农王傅师及国将军诸县置令秩千石者太子侍讲门大夫、中舍人、司马督太子常从虎贲督千人督校尉督守殿中将军黄门令黄门冗从仆射关内名号侯(爵(第七品殿中监诸卿尹丞符节御史狱丞部丞黄沙典事太子保傅詹事丞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校尉长史、司马北军中候丞城门五营校尉司马宜禾伊吾都尉公府行相郎中令监淮海津都尉门下中书通事舍人尚书典事太子洗马、食官令、舍人黄门中郎将校尉都督诸县置令六百石者左右都候阊阖门司马城门候尚药监大官食监中署监小黄门诸署令仆射谒者药长寺人监副牙门将部曲部督殿中中黄门尉都尉黄门诸署丞长史中黄门太中、中散、谏议大夫议郎关外侯(爵)第八品门下中书主事通事散骑集书中书尚书秘书著作治书主书主图主谱令史郡国相内史丞长史乌丸西域代部骑马四安四平长史、司马水衡、典虞、牧官、典牧、材官、州郡国都尉司马司盐司竹监丞诸县令长相关谷长诸县署令千石之丞尉王郡公侯诸侍郎、诸杂署令王太妃公主家令副散督司马长史部曲将郡中都尉司马羽林郎黄门从官寺人中郎、郎中杂号宣威将军以下第九品兰台谒者都水黄沙令史门下散骑中书尚书秘书令史殿中兰台谒者都水黄沙书令史诸县署令长相之丞尉关谷塞护道尉王郡公侯诸署长司理治书谒者中大夫署丞王太妃公主家丞、仆、舍人副散部曲将武猛中郎将校尉别部司马、军司马、军假司马右内外文武官六千八百三十六人,(内八百九十四人,外五千九百四十二人。)内外诸色职掌一十一万一千八百三十六人,(百八十九人内职掌,据史所载数。门亭长、书佐、书吏、卒驺等,其馀色目史阙。一十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人外职掌,王国及州县职吏散吏乡里吏等。)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一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二人。又每四乡置一啬夫,及乡据大小户口数多少等级置治书史及佐正等数,并命数未详。二、三省官制尚书省晋尚书省的组织比东汉更为严密。有以太傅“录尚书事”大权独揽,称为“录公”。另设“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首官,秩千石。晋书.职官志云:“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盖自此始。”尚书省的次官是仆射,秩千石。晋书.职官志云: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以执金吾荣为尚书左右仆射,仆射分置左右,盖自此始。经魏至晋,迄于江左,省置无恒,置二,则为左右仆射,或不两置,但曰尚书仆射。令阙,则左为省主,若左右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主左事。就行政部门而论,汉代的尚书粗具分曹办事的规模。西汉初年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其一为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为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国事,其三为民曹,主吏民上书事,其四为主客曹,主外国夷狄事。汉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成为五曹。至东汉光武帝时,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曹主水火盗贼事,合为六曹。加上尚书令,仆射,合称“八座”,这些只不过是为了处理公文的便利而已,没有真正行政实权。曹魏有五曹,即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加上尚书令和两仆射也称“八座”。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不设五兵。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省驾部。四年省仆射,又置驾部,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无驾部、三公、客曹。晋惠帝时,增置右曹,但也称为六曹,此时省何曹,史籍记载不清楚。东晋时,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没有固定设置,经常以右仆射兼任祠部尚书;如右仆射缺,则以祠部尚书代行其职。此外,还有左右丞,晋书.职官志载: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四年置尚书(按:汉武帝无建冶年号,建始乃汉成帝年号,疑误),而便置丞四人。及光武始减其二,唯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自此至晋不改。晋左丞主管尚书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给假(给,晋书.职官志作“急”。此据御览卷213引晋书.百官表志注,职官分纪八引本志也作“给假”)。右丞掌尚书台内库藏庐舍,所有器用之物及廪赈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章等事。又有尚书郎,晋书.职官志说:尚书郎,西汉旧置四人,以分掌尚书。其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及光武分尚书为六曹之后,合置三十四人,秩四百石,并左右丞为三十六人。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於建礼门内。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有吏能者为之。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初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共23郎。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25郎。晋武帝时,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以及北主客、南主客,共三十四曹郎。以后又置运曹,合三十五曹,置郎23人,更相兼理。至东晋,省去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保留二十五曹。晋康帝、穆帝以后,先精简为十八曹,最后减为十五曹。从尚书曹郎的细密分工可以看出,晋代朝廷庶政,均须经尚书省。九卿职权与两汉相比,已大为削减,处於无足轻重的地位。中书省东汉时期,尚书令的权力非常大,直接取代了宰相的职权。魏晋以后,对中书省的官员特别看重,皇帝常委以机要重任。於是,中央机关的主要权力便逐渐移到中书省了。尚书省逐渐被疏远,尚书令只执行日常政务而已,不能参与机要。通典.职官二说: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又其任也。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令,又置监,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并掌机密,中书监令始於此也。及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其权重矣,晋因之,置监令(各)一人,始皆同车,后乃异焉。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荀勖自中书监迁尚书令,人皆往贺。荀勖说:“夺我凤凰池,何贺之有!”可证中书监令在西晋位尊於尚书令,到了东晋,其任更重,多以诸公兼领。其下有中书侍郎,晋书.职官志说:魏黄初初,中书既置监令,又置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乃署名。已署,奏以入,为帝省读,书可。及晋,改曰中书侍郎,员四人。中书侍郎盖此始也。东晋初年,曾一度改中书侍郎为通事郎,不久又改为中书侍郎。其下是中书舍人。西晋初年,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东晋把舍人、通事合称为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后罢去,而以中书侍郎一人当直并掌诏命。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及丞。魏文帝黄初初年,置中书令,掌尚书奏事,而改秘书令为秘书监。至西晋初年,武帝以秘书监与中书省合并,犹保存著作局。晋惠帝永平中,再置秘书监。其属官有秘书丞,著作郎。著作郎始置於魏明帝太和中,当时隶属中书省,晋武帝以缪徵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公元292年),惠帝下诏:“著作旧属中书省,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从此以后,改隶秘书省。著作郎有1人,称为大著作郎,专掌国史,又置佐著作郎8人。门下省晋把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晋书.职官志说:黄帝时风后为侍中,於周为常伯之任,秦取古名置侍中,汉因之。秦汉俱无定员,以功高者一人为仆射,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者则非数。掌傧赞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馀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侍中还常代表皇帝与公卿辩论朝政,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显得很重要。到南北朝时,凡属重要政令,皇帝每每征求侍中的意见,这就使门下省也开始成为参预国家大政的部门。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共同管理门下省诸事,本无定员,晋置4人。散骑常侍,无定员,作为加官,东汉初年,省散骑,而中常侍用宦官。魏文帝黄初初年,置散骑,合於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他事。西晋初年,沿而不改,元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为中常侍,后来便废止。给事中也是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在散骑侍郎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无定员,又有通直散骑常侍,魏末有散骑常侍又有员外散骑常侍,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武帝使两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即同值),所以称为通直散骑常侍,东晋置4人。员外散骑常侍,无定员。此外,还有散骑侍郎4人,魏初与散骑常侍同置。自魏至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同平议尚书奏事,至东晋才罢。又有通直散骑侍郎,晋武帝时,曾置员外散骑侍郎,到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元帝使两人与散骑侍郎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后增为4人。员外散骑侍郎无定员。总之,散骑常侍与散骑侍郎各有本官与通直、员外三种。晋之散骑虽隶属门下,但又另设散骑省,又以中书职务付与散骑省,所以散骑也掌表诏。三省官员尚书省:尚书令1人,左右仆射各1人,列曹尚书6或5人,左右丞各1人,尚书郎若干人。中书省:中书监1人,中书令1人,中书侍郎4人,通事舍人若干人。门下省:东汉的“侍中寺”,晋改称“门下省”,有侍中4人,给事黄门侍郎4人。三、九卿职权的削减与职务的变化由于尚书省机构繁密和权力扩大,国家庶政,均经由尚书(机要重任,则由中书),因而九卿职权多被侵夺,所以荀勖建议把九卿并入尚书。东晋桓温也说:“今事归台阁,而九卿为虚设,皆宜省并”,可见当时九卿仅空有其名,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东晋九卿就有所裁减,现分叙如下:太常所属,据晋书.职官志所载,有博士,协律校尉员,又统太学诸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太史又另置灵台丞。晋的太常博士是沿魏而设的,掌引导乘舆。凡王公已下当追谥的,则由太常博士议定。协律校尉,就是汉代的协律都尉,入晋以后才改称。西晋初年,沿袭魏制,置博士19人,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东晋初年,减为9人。元帝末,增设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1人,合11人,后又增为16人,不再分掌五经,通称为太学博士。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减国子助教为10人。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廷、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省光禄勋,并入司徒。孝武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再置光禄勋。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侯,南北东西督冶掾(冶,各本作“治”,殿本作“冶”,职官分记卷19引也作“冶”,今从)等。到东晋,省卫尉。太仆,统辖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又别置羊牧丞。自东晋以后,太仆或置或省。廷尉,主管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员。大鸿胪,所统辖有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据晋书.职宫载,光禄勋也辖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东晋以后,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宗正,掌管皇族宗人图谍,又统太医令史,另有司牧掾员。东晋哀帝时并入太常,太医归门下省。大司农,统领太仓、籍田、导官三令以及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东晋时,哀帝省去襄国都水长,孝武帝复置。少府,统辖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準、奚官等令以及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自东晋以后,只置一尚方。将作大匠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四、御史台组织秦时,御史大夫设有二丞,一称御史丞,另一称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和举劾百官。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但御史中丞设置如故。自西汉至晋,均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之主。西汉宣帝置治书侍御史,及魏,又置治书执法,掌奏劾,而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两官同时设置。至晋,只置治书侍御史4人,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又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1人,秩与中丞同,掌诏狱兼治廷尉处置不当事项,后省置。太康中,又省治书侍御史2人。侍御史,两汉所掌共五曹:一、令曹,掌律令;二、印曹,掌刻印;三、供曹,掌斋祠;四、尉马曹,掌厩马;五、承曹,掌护驾。曹魏置8人。西晋置9人,品级与治书侍御史相同。共分13曹: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至东晋,省课第曹,置库曹,掌厩牧牛马市租,后分库曹为外左库、内左库。殿中侍御史,曹魏始置,居殿中,伺察违法者,西晋置四人;东晋置2人。符节御史,相当于秦之符节令,汉代位仅次御史中丞。曹操另设一台,位仅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武帝省去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五、宫官西汉旧制,皇太后有三卿,即九卿中之卫尉,太仆,少府。魏时太后卿在九卿之下。晋沿汉制,大长秋为皇后卿。晋武帝时始建太子宫,置太子太傅、少傅各1人,宫中事务皆由二傅领之。并有功曹、主簿、五官。太傅秩中二千石,少傅二千石。咸宁元年(公元275年),置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再领官属。不久省詹事,置太保(即太师、避司马师讳,改名),太傅,惠帝时再置詹事。愍帝、怀帝之世,置三太三少。至东晋,只置太傅、少傅,不立师保,官属有中庶子4人,职如侍中;中舍人4人,职如黄门侍郎;食官令1人,职如太官。庶子4人,职比散骑常侍;舍人16人,职比中书侍郎;洗马8人,职如谒者、秘书,掌图籍,出则前导;家令,主刑狱、谷货、饮食;仆如太仆、宗正;左右卫率,初名中卫率,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分置左右,各领一军;惠帝又加前后二率,东晋初省二率,孝武帝再设置。六、武职官中领军将军,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以曹休为中领军。魏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也以曹休领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晋武帝省中领军,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及前、后、左、右、骁卫等营,以代替领军的职务。怀帝永嘉中,改中军为中领军,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又改名北军中侯,寻又改名领军。成帝时又改中侯,后复为领军。护军将军:汉因秦制,设护军中尉,以陈平领之。汉武帝改名护军都尉,属大司马。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复置护军领军,各领营兵。自东晋以来,领军不再别领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则别领军营。资历较重的为领军护军,资历较轻的为中领军、中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若受命出征则置参军。左右卫将军:晋武帝改中卫将军与卫将军为左右卫将军,各置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东晋罢长史。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在汉代均称为杂号将军,曹魏置为中军。至晋,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左右前后军将军:魏明帝时有左军,晋沿而不革。武帝初年置前军、右军,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又置后军,合称左、右、前、后四军。汉时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晋沿袭而不革,犹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后省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为镇卫军,而左右营校尉如旧,都归中领军统率。北魏勋官之号有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戎号有二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四十三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冠军将军、辅国将军、镇远将军、建忠将军、中坚将军、宁朔将军、宁远将军、扬烈将军、伏波将军、轻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襄威将军、厉威将军、威烈将军、讨寇将军、荡寇将军、荡难将军、殄寇将军、殄难将军、扫寇将军、扫难将军、旷野将军、横野将军、虎威将军、虎牙将军。 (六)南朝陈职官品位表* 第一品相国 丞相 太宰 太傅 太保 大司马 大将军 太尉 司徒 司空 开府仪同三司 巴陵王、汝阳王后裔 尚书令 郡王第二品中书监 尚书左、右仆射 特进 太子太傅、少傅 左、右光禄大夫 嗣王 蕃王 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第三品中书令 侍中 散骑常侍 领军 护军 中领军 中护军 吏部尚书 列曹尚书 金紫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左卫将军 右卫将军 御史中丞 太后卫尉、太仆、少府三卿 太常卿 宗正卿 太府卿 卫尉卿 司农卿少府卿 廷尉卿 光禄卿 大匠卿 太仆卿 鸿胪卿 大舟卿 太子詹事 国子祭酒 扬州刺史 南徐、东扬州刺史 皇弟皇子封国王世子 开国县侯第四品通直散骑常侍 员外散骑常侍 黄门侍郎 秘书监 左、右骁骑将军 左、 右游击将军 太子中庶子 太子左、右卫率 朱衣直阁 云骑将军 游骑将军 中书侍郎 尚书左、右丞 吏部侍郎、郎中 尚书列曹侍郎、郎中 太子家令、 率更令、仆 太中大夫 中散大夫 司徒左、右长史 诸王师 国子博士 荆、江、南兖、郢、 湘、 雍等州刺史 嗣王、 蕃王、 郡公、 县公等世子 开国县伯第五品秘书丞 明堂令 太庙令 帝陵令 散骑侍郎 前军、 左军、 右军、 后军将军 左、 右中郎将 大长秋太子中舍人、庶子 豫、益、广、衡等州,青州领冀州,北兖、北徐等州,梁州领南秦州,司、南梁、交、越、桂、霍、宁等十五州刺史 丹阳尹 会稽太守 吴郡太守 吴兴太守 侯世子 皇弟皇子府谘议参军、板咨议参军 皇弟皇子府长史、 板长史 皇弟皇子府司马、 板司马 皇弟皇子公府从事中郎 开国县子第六品通直散骑侍郎 著作郎 步兵、 射声、 长水、 越骑、 屯骑五校尉 太子洗马 太子步兵、翊军、 屯骑三校尉司徒左西掾、 属皇弟皇子友 皇弟皇子公府属 五经博士 子、男之世子 万户以上郡太守、 内史、相嗣王府、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谘议参军 嗣王府长史、 司马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 司马 庶姓公府咨议参军庶姓公府长史、司马 嗣王府、庶姓公府从事中郎 皇弟皇子府中录事参军、 板中录事参军、中记室参军、 板中记室参军、 中直兵参军、 板中直兵参军 扬州别驾、 中从事 皇弟皇子南徐、 荆、 江、 南兖、 郢、 湘、 雍州之别驾及中从事 开国县男第七品给事中 员外散骑侍郎 秘书著作佐郎 奉车都尉 驸马都尉 骑都尉 虎贲中郎将 羽林监 冗从仆射谒者仆射 南台治书侍御史 太子舍人 太子门大夫 太子旅贲中郎将 太子冗从仆射 司徒主簿 司徒祭酒领军长史、 司马 护军长史、 司马 廷尉正、 监、 平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 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 功曹史、 主簿 公府祭酒 皇弟皇子文学 嗣王府掾、 属庶姓公府掾、 属太子太傅丞 太子少傅丞 蕃王府谘议参军、 板谘议参军 蕃王府长史、 司马 庶姓持节府咨议参军 庶姓非公不持节将军之长史庶姓持节府板谘议参军 庶姓持节府长史、 司马 嗣王府、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 庶姓公府之中录事、 中记室、 中直兵参军及板中录事、 中记室、 中直兵参军 不满万户郡太守、 内史、 相丹阳、 会稽、 吴郡、 吴兴等及万户以上郡丞 建康令 建康正、 监、 平沐食侯第八品中书通事舍人 积射、 强弩将军 武卫将军 公车令 太子左、 右积弩将军 奉朝请 武骑常侍 太后三卿丞 太常、 宗正、 太府、 卫尉、 司农、 少府、 廷尉、 光禄、 大匠、 太仆、 鸿胪、 大舟等十二卿之丞 大长秋丞左、 右卫将军司马 太子詹事丞 胄子律博士 皇弟皇子府正参军、 板正参军、 行参军、 板行参军 嗣王府录事、 记室、 中兵参军, 板录事、 记室、 中兵参军, 功曹史、 主簿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录事、记室、 中兵参军, 板录事、 记室、 中兵参军, 功曹史、 主簿 庶姓非公不持节诸将军置主簿 庶姓公府录事、 记室、 中兵参军, 板录事、 记室、 中兵参军, 主簿 嗣王府、 庶姓公府祭酒 蕃王府中录事、 中记室、 中直兵参军及板中录事、 中记室、 中直兵参军 庶姓持节府中录事、 中记室、 中直兵参军及板中录事、 中记室、 中直兵参军 太子太傅五官、 功曹史、 主簿 太子少傅五官、 功曹史、 主簿 太学博士 国子助教、 司樽郎 安蛮、 戎、 越校尉及中郎将等府长史、 板长史、 司马 庶姓南徐、 荆、 江、 南兖、 郢、 湘、 雍等州别驾及中从事 不满万户已下郡丞 五千户已上县令、 相皇弟皇子国郎中令、 大农、 中尉 乡侯 亭侯第九品殿中将军 南台侍御史 东宫通事舍人 材官将军 太子殿中将军 太子左、 右卫率丞 嗣王府正参军、板正参军、 行参军、 板行参军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参军、 板正参军、 行参军、 板行参军 庶姓公府正参军、板正参军 蕃王府录事、 记室、 中兵等参军及板录事、 记室、 中兵等参军 蕃王府功曹史、 主簿、 正参军、 板正参军、 行参军、 板行参军 庶姓持节府录事、 记室、 中兵参军及板录事、 记室、 中兵参军 庶姓持节府功曹史、 主簿 庶姓豫、 益、 广、衡、 青、 冀、 北兖、 北徐、 梁、 秦、 司、 南梁等州别驾及中从事史 扬州主簿、西曹及祭酒、 议曹二从事 南徐州主簿、 西曹及祭酒、 议曹二从事 皇弟皇子诸州主簿、 西曹 不满五千户已下县令、 相皇弟皇子国常侍、 侍郎、 嗣王国郎中令、 大农、 中尉 嗣王国常侍 蕃王国郎中令、 大农、 中尉关中侯 关外侯*本表据隋书百官志上、通典而作。 (七) 北魏职官品位表*第一品太师 太傅 太保 王大司马 大将军 太尉 司徒 司空 开国郡公从一品仪同三司 开国县公 都督中外诸军事 诸开府 散公第二品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特进 尚书令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四征将军 诸将军加大者左、 右光禄大夫 开国县侯从二品尚书仆射 中书监 司州牧 四镇将军 中军将军 镇军将军 抚军将军 金紫光禄大夫 散侯第三品吏部尚书 四安将军 中领军 中护军 太常卿 光禄卿 卫尉卿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中书令 太子詹事 侍中 列曹尚书 四平将军 太仆卿 廷尉卿 大鸿胪卿 宗正卿 大司农卿 太府卿 河南尹 上州刺史 秘书监 诸王师 左、 右卫将军 前、 左、 右、 后将军 光禄大夫 开国县伯从三品散骑常侍 东、 西、 南、 北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 护羌戎中郎将 护夷中郎将 护蛮越中郎将 国子祭酒御史中尉 大长秋卿 将作大匠 征虏将军 二大、 二公长史 太子左、 右卫率 武卫将军 冠军将军护羌戎校尉 护夷校尉 护蛮越校尉 太中大夫 辅国将军 中州刺史 龙骧将军 散伯第四品二大、 二公司马 太常少卿 光禄少卿 卫尉少卿 尚书吏部郎中 给事黄门侍郎 太子中庶子 司空、皇子长史 太仆少卿 廷尉少卿 大鸿胪少卿 宗正少卿 大司农少卿 太府少卿 中常侍 中尹 城门校尉司空、 皇子司马 从一品将军、 开府长史 骁骑将军 游击将军以前官职为上阶镇远将军 安远将军 平远将军 建义将军 建忠将军 建节将军 立义将军 立忠将军 立节将军 恢武将军 勇武将军 曜武将军 昭武将军 显武将军 从一品将军、 开府司马 通直散骑常侍 中散大夫 下州刺史 上郡太守、 内史、相 开国县子从四品中坚将军 中垒将军 尚书左丞 二大、二公谘议参军事 司州别驾从事史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史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 太子仆 中书侍郎 太子庶子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司马 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将军以前官职为上阶宁朔将军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奋威将军 扬威将军 广威将军 谏议大夫 尚书右丞 司空、皇子谘议参军事 司州治中从事史 左、右中郎将 建武将军 振武将军 奋武将军 扬武将军 广武将军 从一品将军、 开府谘议参军事 散子第五品宁远将军 鹰扬将军 折冲将军 扬烈将军 从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史 二大、二公从事中郎 秘书丞皇子友 国子博士 散骑侍郎 太子中舍人 员外散骑常侍 从二品将军、 二蕃王司马以前官职为上阶射声校尉 越骑校尉 屯骑校尉 步兵校尉 长水校尉 司空、皇子之开府从事中郎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谘议参军事 开府从事中郎 中郡太守、 内史、 相开国县男从五品伏波将军 凌江将军 平汉将军 第三品将军、三蕃王长史 二大、二公掾属 著作郎 通直散骑侍郎太子洗马 从二品将军、 二蕃王谘议参军事 第三品将军、 三蕃王司马 奉车都尉以前官职为上阶太子屯骑校尉 太子步兵校尉 太子翊军校尉 都水使者 司空 皇子之开府掾属 领军长史、 司马 护军长史、司马 归义侯 率义侯 顺义侯 朝服侯 轻车将军 威远将军 开府掾属 虎威将军 洛阳令 中给事中 散男 第六品宣威将军 明威将军 从三品将军长史 二大、 二公主簿 二大、 二公录事参军事 皇子郎中令 司空主簿司空、 皇子录事参军事 从三品将军司马 第三品将军、 三蕃王谘议参军事 二大、 二公之功曹、 记室、户曹、 仓曹、 中兵参军事 皇子文学 治书侍御史 谒者仆射 从一品将军、 开府录事参军 司空、 皇子之功曹、 记室、 户曹、 仓曹、 中兵参军事 皇子功曹史以前官职为上阶河南郡丞 虎贲中郎将 羽林监 冗从仆射 驸马都尉 廷尉正、 监、 评尚书郎中 中书舍人 从一品将军、 开府之功曹、 记室、 户曹 仓曹、 中兵参军事, 功曹史 下郡太守、 内史、 相上县令、 相从六品襄威将军 厉威将军 第二品将军、 始蕃王录事参军 二大、 二公列曹参军事 给事中 太子门大夫 皇子大农 骑都尉 符玺郎以前官职为上阶从二品将军、 二蕃王录事参军 皇子主簿 司空、 皇子列曹参军事 第二品将军、 始蕃王功曹、 记室、 户曹、 仓曹、 中兵参军事, 功曹史 从一品将军、 开府主簿及列曹参军事 从二品将军、 二蕃王之功曹、 记室、户曹、 仓曹、 中兵参军事, 功曹史 太子舍人 太常丞 光禄丞 卫尉丞第七品威烈将军 威寇将军 威虏将军 威戎将军 威武将军 第四品将军长史、 司马 从四品将军长史、 司马二大、二公祭酒 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录事参军 司空、 皇子之开府祭酒 武烈将军 武毅将军 武奋将军王、 公国郎中令 积弩将军 积射将军 员外散骑侍郎 皇子中尉 二大、 二公参军事 二大、 二公列曹行参军开府祭酒以前官职为上阶司空、 皇子参军事 司空、 皇子列曹行参军 从三品将军录事参军 第二品将军、 始蕃王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一品将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弘扬企业文化的员工演讲稿范本
- 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执行细则与策略
- 酒店餐饮服务质量评估标准
- 淘宝店铺价格策略制定方法
- 中职物流仓储实操技能培训
- 高中英语必修单元口语练习设计
- 英语培训机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小学英语期末考题解析与题型优化
- 建筑结构防震设计规范详解
- 在线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指南
- 物业沟通技巧培训
- 大小便失禁护理指南
- 2025至2030中国美容祛斑仪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民宿旅游培训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现场员工计件管理制度
- 健康养老课件模板
- DZ/T 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
- 计算机二级MySQL真题下载试题及答案
-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专业电镀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高效人员管理的5大核心思路与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