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doc_第1页
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doc_第2页
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doc_第3页
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doc_第4页
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王金华(兰州铁路卫生监督所,甘肃 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对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在改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效果。方法整群抽取兰州铁路枢纽施工工地现场,某4个外来施工企业的流动人口进行干预研究。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对干预对象进行为期5-6个月的小媒介宣传和同伴教育等综合干预,之后再随访调查。结果 通过对比干预前1037名和干预后随访到的738名建筑工地流动人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发现行为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使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等知晓率普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因恐惧和歧视心理而采取消极态度者分别由10.8%、11.6%降至6.9%、3.9%(P值均0.05);承认最近3个月内有过非婚性行为者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5.3%下降到4.1%(P0.01);最近一次非婚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由干预前的41.7%提高到64.5%(P0.05),但在最近3个月内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频率干预前后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是有效的措施;但要长期地改变流动人口与STI/AIDS有关的高危性行为应建立长效的行为干预机制。【关键词】艾滋病;干预性研究;结果评价Effect evalu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AIDS among migrant workers in railway construction sites Wang Jin Hua Railway Health Authority of lanzhou (lanzhou 73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changing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KAP) about AIDS among the migrant workers in railway construction sites. Methods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AIDS were carried out among the migrant workers for 5 to 6 months, who were clusteredly sampled from four railway construction sites, in the forms of minimedia, peer education and so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them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nowledge awarenes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on the transmission routes, preventions of AIDS and self-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comparing the indexes of 1103 pre-intervention with those of 738 post-intervention workers. After inter-vention procedures, the rate of those workers who would adopt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HIV infected persons because of fear and discrimination was decreased from 10.8% and 11.6% to 6.9% and 3.9% (both P0.05); the rate of those workers admitting having non-marital sex in three months recently decreased from 25.3% to 4.1% (P0.01); the rate of those workers. Using condoms most recently when having non-marital sex raised from 41.7% to 64.5%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use of condoms in the three months recently between pre-intervention and post-intervention groups. ConclusionsTh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s for migrant workers was an effective measure in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owever, a continual and unremitting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change migrant workers high risk sexual behavior on STI/AIDS for good.【Key wor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tervention studies; Outcome assessment流动人口(外来务工者)已经被确定为中国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并在HIV从高危人群到普通人群传播中起到桥梁作用1。本文所指流动人口2,是特指离开原户口所在的居住地,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工程技术或施工管理等各种经济活动的农民工/协作队伍以及企业的正式员工。他(她)们中大多为青壮年,对艾滋病/性病的知识缺乏且多数人处于性欲旺盛期,因为长期远离家庭和亲人,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但是,与HIV传播有关的危险行为是能够改变的。由于缺乏特效而廉价的药物和有效的疫苗,通过健康教育和其他手段进行预防性行为干预是目前减少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主要策略,也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一点3。现阶段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特殊态势,对此,目前庞大的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形势显得尤为严峻。为探索一条适合铁路建设工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课题组于2009年4月-10月,对兰州铁路枢纽施工工地现场,某4个外来施工企业的流动人口开展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对行为干预的效果进行了评估。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兰州铁路枢纽施工建筑工地现场,某4个外来施工建筑企业的流动人口。分别于2009年4月及10月整群抽取4个工地流动人口进行基线(干预前)调查和评估(干预后)调查,干预前1037人,干预后738人(自干预开始一直在工地现场)。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现场面对面的询问方法收集资料。干预前后使用统一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问题。1.2.2干预形式:小媒介宣传、科普讲座、张贴海报、播放多媒体和同伴教育培训等宣传方式和干预模式,免费发放安全套,并定期督促检查、咨询、答疑等。1.2.3 质量控制 调查员在调查前进行问卷相关知识和访谈技巧培训。调查表收回后调查员进行基本信息核实,在数据录入和分析过程中,由质量核查员对调查表进行随机抽样核查。1.2.4 统计分析 资料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和逻辑检错程序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t检验、2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F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行为干预前后两组人群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因有部分职工和协作队伍进出流动,所以人口学特征不完全一致,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婚姻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表1行为干预前、后两组人群的性别、文化程度等特征比较调查内容干预前数干预后数2 P性别男9746970.286 0.591女6341文化程度小学/文盲344271初中516374 6.424 0.040高中及以上17793民族汉族1000718回族631.549 0.461其他3117婚姻状况已婚73959117.52 0.01单身298147职业体力劳动 844 66523.997 0.01非体力劳动19373表2行为干预前、后两组人群的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比较调查内容干预前干预后t p人数平均值人数平均值年龄(年)103734.973837.55.7720.01家庭年收入(元)103711222.573811953.91.3940.1642.2行为干预前后有关艾滋病知识的比较2.2.1艾滋病知识得分评分和记分标准同基线调查, 调查表有36个问题涉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答对者得1分,没听说过艾滋病的、答错或不知道者为0分,累计满分为36分。行为干预后738人的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29分。因为年龄、文化程度等是艾滋病知识得分高低的影响因素4,所以在进行艾滋病知识得分的比较时运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法,以调整两类人口学特征方面差异的影响。见表3。表3行为干预前、后两组人群调整后的艾滋病总体知识得分比较总体 平均值 Sx- 95% CI F P 干预前 17.921 0.292 16.347-18.491654.351 0.01干预后 28.589 0.347 27.907-29.269以上结果显示,干预前后两组调整后的艾滋病知识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2.2.2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情况从基线调查起一直在工地现场的738人中有719人听说过艾滋病,占96.9%。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问题回答的正确率由干预前的22.4%-85.7%提高到43.9%-98.8%,且干预后各项目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均显著高于行为干预前。行为干预前,49.4%和46.9%的人认为与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共用牙刷和共用剃须刀可能会传播艾滋病,干预后分别提高到75.1%和77.2%。对于非传播途径,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谈话”、“吃饭”和“握手”不会传播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1.1%、52.2%、73.5%提高到93.8%、77.9%、91.4%。但仍有相当部分(39.9%)的人误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染艾滋病,而对“礼貌性接吻是否传播”的正确回答率最低,仅占43.9%。见表4。表4行为干预前、后两组人群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比较(%)调查内容 干预前 干预后 x2 p (n=807) (n=719)艾滋病/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 输入感染HIV的血液 85.7 96.8 49.78 0.01与艾滋病毒感染的性行为 76.0 98.8 77.29 0.01静脉注射毒品 67.8 88.8 88.05 0.01共用注射设备 76.0 93.0 73.91 0.01母婴传播 65.0 88.4 103.78 0.01与受感染共享牙刷 49.4 75.1 83.36 0.01共用剃刀与感染 46.9 77.2 119.69 0.01艾滋病/艾滋病毒非传播途径谈话 81.1 93.8 51.67 0.01共同工作 74.9 86.2 27.91 0.01同桌进餐 52.2 77.9 104.26 0.01握手 73.5 91.4 75.07 0.01共同游泳 40.5 54.9 28.89 0.01拥抱 57.8 74.2 41.12 0.01礼貌性接吻 30.1 43.9 30.12 0.01蚊虫叮咬 22.4 60.1 195.65 0.012.2.3 艾滋病预防知识及其他常识的了解行为干预后,在听说过艾滋病的719人中正确回答“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和“不输入有病毒血液”者的比率最高,分别占96.8%和91.7%,比行为干预前分别提高了20.5%、14.2%;而认为“不搞同性恋”可以预防者比例最低占58.9%。见表5。表5行为干预前、后两组人群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比较(%) 干预前 干预后调查内容 (n=807) (n=719) x2 p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 76.3 96.8 118.00 0.01不输入有病毒血液 77.5 91.7 51.33 0.01不滥用药物 65.4 80.7 40.93 0.01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不哺乳 53.0 64.2 17.92 0.01不共用注射设备 69.2 78.7 16.23 0.01保持单一性伴侣 63.9 76.1 24.56 0.01患性病更易感染 57.4 76.3 55.53 0.01不搞同性恋 46.9 58.9 21.54 0.01认为“艾滋病可以预防”、“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体内可能会有HIV”者由干预前的84.4%、56.9%、50.2%提高到97.2%、86.9%、69.1%。认为“HIV感染者可以无症状”者,由行为干预前的18.7%提高到50.2%;但仅高于对“礼貌性接吻是否传播”问题的正确回答率(43.9%)。2.3行为干预前后有关艾滋病、行为的态度比较行为干预后,对艾滋病感染者表示“同情/和睦对待”和“无所谓”,由干预前的37.5%、18.7%分别提高到59.8%、23.9%;而“恐惧”、“反感/看不起”者由干预前的10.8%、11.6%分别下降到6.9%、3.9%,而“担心被感染”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表6行为干预前、后两组人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比较调查内容 干预前 干预后 x2 p(n=807) (n=719)人数 平均值 人数 平均值恐惧 72 10.8 41 6.9 5.80 0.016反感 77 11.6 23 3.9 25.16 0.01担心被感染 173 23.5 165 25.2 0.52 0.472无所谓 137 18.7 156 23.9 5.59 0.018同情 275 37.5 391 59.8 69.03 0.01HIV感染者能结婚 276 37.6 394 59.9 68.89 0.01HIV感染者不该隔离 138 18.2 154 24.1 5.61 0.019故意传染他人违法 78 10.5 24 3.6 25.24 0.05);658人回答了在近6个月内与配偶/固定性伴侣性生活时安全套的使用情况,有66.1%(422人)从不使用;每次使用仅占1.7%(11人);与干预前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86,P0.05)。2.4.2最近3个月非婚性行为(包括已婚和未婚者)在被调查的738人中,720人回答了最近3个月内是否有过非婚性行为,承认有过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5.3%(262人)下降到4.1%(30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2.56,P0.05);24.0%有多个(2)性伴,比干预前(34.8%)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83,P0.05)。31人回答了最近一次与非婚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使用者比例由干预前41.7%提高到64.5%(2=4.780,P0.05)。3讨论本次研究正值铁道部在建筑工地开展公共卫生安全大检查期间,兰州铁路局枢纽建设指挥部给予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在不影响施工生产的前提下,灵活地掌握好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本次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同国内的其他研究相似5。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在不同程度上使目标人群对艾滋病知晓率普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纠正了部分错误认识观念,消除了部分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的歧视和恐惧。媒介宣传经济、方便,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大众传媒,效果显著6。不安全的性行为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次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最近3个月内有过非婚性行为”者的比例下降。虽然记忆最清楚的“最近一次非婚性生活安全套的使用”比例由干预前的41.7%上升到64.5%(P0.05),但是“在最近3个月内非婚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频率、性伴个数比例”却无显著性差异,高危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该结果提示,改变民工与性病/艾滋病有关的高危行为仍有较大的难度。尽管实施了干预活动,流动人口对安全套的防病作用有了更高的认识,但是从长期的时间段来看,民工在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情况仍有待提高。已婚者与固定性伴在“近6个月”以及“最近一次”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