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导游词.doc_第1页
北京大学导游词.doc_第2页
北京大学导游词.doc_第3页
北京大学导游词.doc_第4页
北京大学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大学导游词(必须熟背)一、北大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校长周其凤院士。二、历史名人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 适 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李大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茅 盾 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著有茅盾文集10卷集等,并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马寅初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1882年6月24日生于浙江嵊县。曾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他著名的新人口论中, 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 钱玄同 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1913年始,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杂感,力主“文学革命”。 刘半农 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1917年成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三、进入校园(根据路线进行景点的说明)“好了,现在已经到了北大的校门口了,请大家注意一下卫生,如有垃圾请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好了。我们下车吧。”北大以一塔湖图闻名,其中的塔指的就是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博雅塔。 燕园建筑精髓 “一塔湖图” 之 “塔” 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1924 年 7 月,燕京大学( 现在北大的地盘曾是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 ) 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建于学校校园内是否合适还是一个问题。后来燕大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时过境迁,在今天看来,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水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燃灯塔初建于北周,后几经毁坏,几经重修。因塔内供奉燃灯佛石雕像一尊,故称燃灯塔。 “塔级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 。水塔塔级十三,不过比燃灯塔要小,高仅三十七米。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据说当时的建筑施工单位因估工不准造成亏损而倒闭,不得不三易其手。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这座水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 “ 博雅塔 ” 。 井深 164 尺,水质清澈,水源丰足,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喷水量达每小时 16000 加仑 ( 合 60560 升 ) 。 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在北大内外,从梁柱、古树之间,时见它的身影,更增几分秀丽神奇。 博雅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湖和塔的天作之合是未名湖畔的神来之笔,永远富有哲理,永远耐人寻味。可以说,湖光塔影已经成为燕园风景中不朽的神话,湖和塔是有灵魂的,它们的灵魂是千千万万北大人的灵魂,也是北大的精魂。博雅塔吸纳了千千万万北大学子的智慧和灵气,它在北大的地位已经远远超出了塔本身,如果说未名湖是北大的眼睛,那么博雅塔就是炯炯的瞳仁了, “博雅” 二字,凝聚了北大精魂中最不朽的图腾。很多北大人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常常这样写道: “校有博雅,塔有精魂” 。这种精魂正是北大的 “博” 和北大的 “雅” 。湖,是指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中北部。它是在原有自然水面的基础上规划整理而成。据知情者说,它的名称是出自钱穆教授的灵感。它能以“未名”而扬名天下,却是因为那些曾在湖边散步、凝神的大师们,是他们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让这湖水、这园林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灵气。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若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未名湖北的镜春园,在圆明园被焚时它的卷棚顶也随之不复存在,但其木框架却还傲然挺立,并有一老垂花门,门联上写着“乐天知命,安土敦仁”。多少年过去了,这里仍是林木葱茏,荷塘映绿,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旧园的风貌。在湖上,人们也会注意到与搁浅石舫基座相邻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翻尾石鱼,它原本是圆明园西洋楼前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从此圆明园中的石鱼便畅游到未名湖中,腾跃于水面,曲尽其美态。在湖西南的山坡上还有一座玲珑的六角钟亭,铜钟系雍正皇帝降旨所造,是1928年,学校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购得。亭内悬挂着一口镌有龙、海涛和八卦图案的铜钟,亭外则有古木苍虬与之相依,丛林翠枝与之相拥,它们和谐相伴,又成为燕园中古朴、厚重的一景,而聆听新年的钟声,也已经成为北大人每年岁末辞旧迎新的重头节目。图,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它有800多万册藏书,是亚洲校园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在这里蕴育出无数的杰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闻一多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承载着一部深沉丰厚的中国近代史。圣人楼(Sage Hall 今天的俄文楼) 当时是女子学院教学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 Sage Foundation) 捐资兴建,二楼有礼拜堂,专供女子圣事服侍之用。李大钊的塑像李大钊的塑像坐落在燕园俄文系楼前的苍松翠柏之间,是北京大学1977、1978两届毕业生捐资铸造的。雕塑为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傅天仇教授精心创作的李大钊半身铜像。这尊铜像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教授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沉稳、刚毅、和善的形象,透出了他睿智、平易的学者风度和刚直不阿的斗士风貌。“风雨如磐振臂呼,神州播火更劬劬(q,劬劬,劳苦的样子)。青松翠柏凝眸处,民族振兴华夏殊。”这是一位叫廖全山的诗人在李大钊塑像前默哀致敬时吟出的一首七绝。这首诗在这里很切意、贴景。据了解,北京大学的这座李大钊半身铜像,是给李大钊较早创作的雕塑之一。李大钊的塑像,最早的当属1958年7月在乐亭县大黑坨村建立的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多年陈设的一尊李大钊半身塑像。而北京大学的这座李大钊半身铜像,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为李大钊创作的第一尊塑像。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于1993年5月4日(北京大学校庆97周年纪念日)揭幕,主要纪念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期间,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北京大学(包括西南联大、燕京大学)83位师生。纪念碑的正面是老一代革命家陈云的题词“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的碑文记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第一位就是革命先驱李大钊。革命烈士纪念碑象一个“心”字。北京大学蔡元培像蔡元培铜像是北京大学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北京大学贝公楼贝公楼,现名北京大学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1931年被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定名为贝公楼。楼前的麒麟、丹墀均系圆明园遗物,由光绪皇帝胞弟爱新觉罗载涛购得,存放于润园多年后移此。办公楼坐东朝西,位于原燕京大学东西中轴线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宫殿式建筑,贝公楼现为学校的办公楼,办公楼一层,是校长及党委办公室,二楼就是著名的“办公楼礼堂”了。礼堂内有非常现代化的布置、音响等设施。可容纳600人,校园内众多的颁奖活动,还有众多的名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国家元首以及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各式各样的活动给这座古老严肃的建筑带来了更多的青春以及诙谐幽默的气息,走进去,说不定正好可以听到一阵掌声,那必定是某个演讲或表演到了精妙之处。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北京大学档案馆前身为北京大学档案室,建于1958年11月,是党委办公室的内设机构,1982年12月成立北京大学综合档案室。1993年4月建立北京大学档案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非常丰富,有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日伪占领区的北京大学、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五个全宗。截至1999年12月31日,档案馆库存纸质档案61154卷,照片 60297张(含底片),录音录像带1719盘,底图3190张,资料1004卷(册),分为党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出版物、会计、声像等门类。西门华表 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北京大学校友桥北京大学校友桥是燕京大学校友们捐资修建的,位于北京大学西门入口向东10米,过了桥向东去就是北京大学办公楼,桥下流淌的清流来自北京西山发源的万泉河,万泉河水就是未名湖的上游,而这条支流将向南流向勺园。北京大学的西校门北京大学的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这是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燕京大学有着众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等等。历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北大有着深远的影响。北大西门上面挂有北大校友,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北京大学书写的校名,他所书“北京大学”四个字苍劲有力,气势雄浑。今天这座北大西校门仍然是北大师生进出北大的重要通道之一,它所正对着的是蔚秀园北大教工宿舍区;而每到节假日全国乃至全世界慕北大之名而来的人民常常在这里驻足留影,做为他们来到北京大学的存照。今天,北大西门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此处合影留念)一下两个景点要了解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