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4.doc_第1页
中国戏曲4.doc_第2页
中国戏曲4.doc_第3页
中国戏曲4.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十年只流传于一个村庄堪称中国戏曲“活化石” 演出时,既没有悠扬婉转的丝竹声,又不见富丽堂皇的服装道具;舞台上有主帅无兵丁,有皇帝无侍从;各主要角色的演员大都子承父业,世代家传。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就是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赛戏。 此前,国内专家曾普遍认为,赛戏已绝迹于舞台,这一结论甚至早在1981年就写进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然而,在邯郸市上清凉村,这一古老剧种不仅从未消失,而且一直在村民中咏唱不绝。 近日,赛戏被确定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此同时,我省已推荐赛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获此殊荣的,共有武强年画、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77个项目。 赛戏为何能长期“存活”于一个村庄?这一古老剧种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为此,我开始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实践调查。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上清凉村位于邯郸市涉县涉城镇,因建在填平的水洼之上而得名。全村目前共有2200多口人,全系汉族。 据上清凉村村委会主任张向平介绍,由于该村周围没有河流,且地势低洼,过去非旱即涝,生活异常困苦。在长期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民间祭祀活动很多。特别是每年农历的六七月间,都要举行“赛会”,以祭祀苍天,祈求风调雨顺,人稼两旺。演唱赛戏,便是举办迎神赛会时的一项主要内容。 62岁的村民薛海国是村赛戏班子的组织者,也是赛戏“谱系”中记载的第二十四代传承人。他告诉我,上清凉赛戏的源头,是由古代汉族巫术衍变而成的傩戏。到了汉代,就有了赛戏的雏形,但其成形期为元代中期的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距今已有六百七十多年历史。 与其他剧种相比,赛戏有许多独特之处。如不搞营业性演出,且演出时不出本村;演员角色固定,大多为父传子继;剧目必须是军事题材的君臣戏;角色以须生、红净为主,丑角仅作陪衬,无旦角等。另外,赛戏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道诗吟诵。吟唱时所用的乐器有大锣、大鼓、大镲、铙、钹等,没有弦乐。 薛海国称,新中国建立之前,附近不少村庄都有赛戏班,每到冬季农闲便互相交流、比赛,故赛戏在当地又称“闹赛”。因为种种原因,其他村庄的赛戏班后来都慢慢衰落了,仅在上清凉村仍保留着这一古老剧种。 有关专家认为,赛戏作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研究戏曲的产生、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上清凉赛戏在剧目、唱腔、配乐等方面,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风格,且演员队伍庞大完整,这在国内极为罕见。他们一致认为,上清凉赛戏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浓厚的原始祈神色彩 按照常规,上清凉村赛戏每六年上演一次,时间在农历二月二十五左右。如遇大灾荒年份,随时可演。 每次演出的程序极其繁琐而隆重。一开始,要由“老班头”率众到坛棚请包括城隍、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观音大士在内的十六位神佛。 晚上开戏前,还要举行“祭鹿台”仪式。参加这一仪式的人员主要是“老班头”、众副班头和扮作一皇帝、四大臣、六百姓的演员,群众要在台下陪祭。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吟唱不断,并有乐器伴奏。 仪式结束后,大戏方可开演。首场的固定剧目为庆八仙,以取吉祥。从当日起,每日下午和晚上都有戏上演,连演五天。演出的剧目以三国戏为主,以汉代戏、宋代戏为辅。 待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戏装、道具、乐器入库前,还要举行一番仪式。同时还要举行送神仪式。 第六天中午前,开始撤台、撤棚。中午全体班头、演员和工作人员欢聚一堂吃饭,名曰“破盘”。至此,全部活动结束。 “子承父业”生生不息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称,“赛戏现已绝迹于舞台”。然而,上清凉村人却以实际行动“驳倒”了这种观点。 9月20日上午,上清凉村75岁高龄的张存然老人异常兴奋,他一边用当地方言轻声哼唱着一段台词,一边教大儿子如何领会戏中“刘备”的演出要领。在该村的赛戏演出中,他们家世代扮演着刘备这一角色。 张存然老人因演出年龄最长,被村民们尊称为“赛戏泰斗”。他自信地说,赛戏作为村民们的一份“家产”,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他认为,该戏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在于戏曲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世代相传,且村民喜欢欣赏这一剧种。 赛戏“子承父业”这一特点既保障了演员队伍的连续性,也方便了演技的传授。张存然说,“我在家吃饭的时候,在地里锄草的时候,随时可以把台词一句句传给儿子” 据一些村民说,村里还有这样一种风俗,男孩子若不继承“父业”,会被视为最大的不孝。故而每逢演出,全村几乎是家家出动,且都是义务参与,不要任何报酬。 保护计划已在制定 赛戏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与上清凉村人对这一艺术活动的热爱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一古老剧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老班头”薛海国谈起赛戏的现状,心中一阵阵忧虑。他说,赛戏的演员都是相对固定的,而且父传子承。如今的年轻人不务“正业”,心思全放在了个人的致富上,很多人长年在外打工,导致演出质量明显滑坡。 对赛戏的忧虑,其实还来自剧本的单调与古老。上清凉赛戏所用的剧本,历史上最多时达到过五十多部,质量较好的剧本多为老秀才编写。由于年代久远散失较多,至今尚存的剧本只有二十多部,且皆为手抄本。其中年代最早的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手抄本。 部分村民说,上清凉赛戏吟唱的剧目从来没有更换过,也没有人去创新,别说年轻人不太感兴趣,就连老人都快听腻了。若长此以往,赛戏恐怕真要绝迹了。 我了解到,为挽救和保存这一濒临绝境的剧种,除为其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外,县委县政府还在制定一套保护计划,准备在未来五年内筹集专项资金扶持赛戏,建设赛戏剧场;并将委派专人全面搜集赛戏失传的曲牌、剧本等。 另外,当地有关部门还准备组织有关赛戏的民间艺术节等,让其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没有经历过实实在在的社会,你只能算是半个真人这次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社会其实很复杂,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