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doc_第1页
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doc_第2页
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doc_第3页
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doc_第4页
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公参简本建设单位: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该研究所2010年06月一、前言厦门海沧新城位于厦门市本岛西部,海沧台商投资区、海沧新市区中部,是厦门市环海沧湾海域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厦门市的副中心,是海沧投资区的行政、文化、金融贸易中心。作为海沧新城范围内的海沧湾,目前湾内淤积严重,现有湾区景观与厦门市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及海沧区“ 新港区、新工业区、新市区”的定位极不协调。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推进新城的建设步伐,优化厦门市的旅游产业,带动海沧第三产业发展,海沧湾海域整治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捷。通过海沧湾滩涂整治达到“清淤、扩水、造湿地、增景观”的目标,将增加纳潮量、改善水流条件,改善环境,使绵延的海岸线和宽阔的海沧大道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滨海旅游景观带。提高海沧新城区的旅游品位,增加周边土地利用价值,为海沧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厦门市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是实现把厦门建设成为“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湾型现代生态城市”的需要,是实现厦门城市及海沧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需要。根据市政府意见,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属于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厦门市海沧新城建设的一部分。结合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规划,大嶝仓储、物流一期工程围海造地需要大量的淤泥,这样能及时有效解决厦门海域清淤物的消纳问题。综上所述,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的建设实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下同)承担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所接到委托后,立即派技术人员收集资料,对项目工可等资料进行分析,编写了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课题组人员在深入进行现状调查、污染源调研、环境影响分析、公众参与调查等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二、环境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2.1.1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东侧海域,海沧湾海域位于东经118130至1186、北纬2426至243424。海沧区位于厦门市西部、闽南金三角突出部,东邻厦门岛西海域,东南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南临九龙江出海口的河口湾,西与漳州的龙海市接壤,北面是马銮湾、与集美相连。2.1.2 气象条件采用厦门气象站19521999年的长期观测资料(厦门气象站19521979年观测场地在鼓浪屿英雄山,地理坐标2427N,11804E,海拔高度63.2m,1980年后搬至东渡狐尾山,地理坐标2429N,11804E,海拔高度139m)和东海域五通观测站(观测站址为五通渡船码头的小山头楼房顶,地理坐标243l36.9N,1181107E,海拔高度25.2m)短期实测数据(2001年8月2002年9月),统计分析如下:(1)气温本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暖热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年均气温20.9C,最热月7月的月平均气温28.2C,极端最高气温为38.5C (1979年8月15日);最冷月2月的月平均气温12.5C,极端最低气温为1.5C (1991年12月31日)。(2)降水本地区主要降雨季节为49月份,多年年均降雨日数122.7天(0.1mm),其中日降雨量50mm暴雨日数年平均3.6天,多年年均降雨量1188.4mm,年最大降雨量1771.8mm(1973年),月平均最多降雨量207.1mm(6月份),月平均最少降雨量26.1mm(12月份),月极端最多降雨量702.8mm(1958年7月),日最大降雨量320mm(2000年6月18日),最大降雨强度达88mm/h。(3)风况本地区位于副热带季风区,风向、风速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盛行风向偏东风,年平均风速3.4m/s,夏季盛行风向SE,冬季盛行风向NEENE。多年平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为30.2天,最多大风日数为53天。本地区地处东亚大陆的东南,濒临西太平洋和南海,故常受台风袭击。本地区受台风影响最早为5月19日,最迟为11月8日,自19561999年对厦门有影响的台风共221例,其中正面登录厦门的台风有9例,占4.1%。(4)雾况厦门市雾日不多,多生成于夜间或早晨,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在早晨日出后消散。多出现在16月份,以34月份最多。年平均雾日数27天,年最多雾日数为61天(1982年)。(5)相对湿度本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月最大相对湿度为91,月最小相对湿度为55,极端最小值为10;一年中,春夏季(38月)空气较潮湿,各月平均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其中6月为最大为86,10月至翌年1月空气干燥,各月相对湿度均在75以内,其中10月和11月最小为69。(6)蒸发量本地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38.7 mm,夏秋季节(611月)蒸发旺盛,占全年蒸发总量的63,其中7月最多,平均为218.3 mm,占全年的13;12月至翌年5月蒸发较少,月蒸发量为73.2133.1 mm;月最大蒸发量为257.0 mm。2.1.3 海洋水文工程所在海域的潮汐类型属正规半日潮,潮流运动形式基本为往复流,涨潮流速一般小于落潮流速。工程所在的东部域受大、小金门岛的掩护,外海产生的大浪难以影响到工程海域,对工程产生影响的主要波浪为当地的风成浪,尤其是台风影响时形成的风浪。2.1.4 地质构造本区大地构造位于NE向长乐南澳断裂带和EW向南靖厦门断裂带的交接部,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NE向的厦门岛东侧海岸断裂(F1)、钟宅筼筜断裂(F2)和厦门西港断裂(F8),NW向的高崎何厝断裂(F3)和厦鼓海峡断裂(F4)、近EW向九龙江口断裂(F5)和马銮高崎五通断裂(F6)等等。其中通过本次路由区的断裂主要为NE向的厦门西港断裂(F8)通过路由区北部。另近EW向的马銮高崎五通断裂(F6)从路由区北侧通过。厦门西港断裂(F8)呈北东沿厦门岛西缘展布,它是控制厦门西港海槽形成及厦门岛与大陆断块差异活动的断裂带。根据福建省厦门岛工程地质报告(1:10000)分析,厦门岛上的断裂在更新统以来未见有明显的活动迹象。区内新构造运动以继承性的断块差异升降为特征,总的特点是间歇性上升。它是在东西向和西北向等主要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发生断块差异活动,其表现形式为微地震、温泉出露 和断块的升降等。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分析,目前本区属于第二活动周期(1642年至今)的应变剩余释放阶段。2.1.5 地形地貌西海域位于厦门岛西侧,为鼓浪屿以北、呈南北走向长约14km的海域,形态呈亚铃形,中段狭而深,南北宽而相对较浅,北部宝珠屿至湾顶为大面积潮滩。西海域地形的另一个特点为海域岛屿礁石众多,如鼓浪屿、猴屿、大屿、火烧屿、宝珠屿和已围成陆域的象屿、虎屿、狗睡屿等岛礁。厦门西港为基岩港湾海岸,沿岸以花岗岩和火山岩低丘、红土台地为主,间有小型海积平原,湾口西侧有九龙江汇入;港湾深入、水深港阔,水下地形复杂,多岛屿和礁石,基岩山丘和台地临岸段坡陡水深,湾顶及山间小湾内则,特别是宝珠屿以北和东屿湾,泥滩发育。2.2 工程区域社会经济概况2.2.1 厦门市社会经济概况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1980年10月,厦门创办经济特区。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副省级城市);1990年5月和1992年11月,国务院又先后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和市辖的杏林、海沧、集美为台商投资开发区并设立了厦门象屿保税区。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原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将原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原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将原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03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785.95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816.23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结构为1.3:48.4:50.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4413元(折合9429美元),比上年增长6.8%。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789.67千瓦时,比上年减少12.34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15.7吨,比上年减少0.6吨。2.2.2 海沧区海沧,位于厦漳泉闽南金三角地区的突出部,与厦门岛隔海相望,1989年5月,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深入,国务院决定把厦门海沧等地区辟为台商投资区,其中海沧台商投资区规划开发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为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港规划建设32个泊位,设计货物年吞吐能力为1亿吨,目前已开通20多条国际航线,世界前五大航运商有四家落户海沧。海沧保税港区规划面积9.51平方公里,由海沧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三部分组成,是目前国内真正集贸易、物流、加工为一体的保税港区。2009年1-9月份海沧区实现生产总值139.5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同期下降3.0%。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2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0%,1-9月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2项,投资总额为1655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6%;1-9月共批准内资项目27项,投资总额为20.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1-9月完成进出口总额30.9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5%,1-9月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70.68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4.0%,其中集装箱136.04万标箱,比上年同期下降15.2%。1-9月实现财政总收入2387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三、工程概况3.1工程基本情况 3.1.1项目名称及地理位置(1)项目名称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2)地理位置本工程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东侧海域,海沧湾海域位于东经118130至1186、北纬2426至243424。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设计范围为:南起嵩屿客渡码头,北至海沧大桥,西至海沧大道,东至火烧屿、大兔屿、小兔屿到大屿连线的海域。见图3.1-1。工程清淤整治面积约6.66km2,其中需清淤面积约为3.99km2,滩涂清淤量1880万m3。清淤整治区域内设有航道,道开挖底高程为-6.0m;开挖宽度60m(局部段90m),航道长度为5645m。图3-1 工程位置图3.1.2 工程平面布置本工程总平面布置主要包括清淤区布置、航道及游艇活动区布置和深水区。总布置方案为:扣除岸线、红树林、岛屿等的保护范围外对海沧湾的滩涂分别按景观要求的清淤标准(-4.24m)及航道和游艇活动区的标准(-6.0m)进行清淤,清淤后土方均外运。总平面布置具体见3.1-2。主要考虑现有岸线、岛屿、红树林、高压电缆塔的保护以及考虑规划岸线的因素。不同之处主要是根据景观、航道及游艇活动区的不同标准进行分区处理。清淤范围内由南北走向的航道及东西向的游艇活动区将清淤区依次分为5个区,即A、B、C、D、航道和游艇活动区。航道和游艇活动区:航道为南北走向,设计宽度为60m,北侧局部段宽度为90m;游艇活动区布置于海沧大道中间位置,与主题景观区对应,受岛屿和高压电塔的限制,游艇区南北向宽取500m。航道和游艇活动区清淤总面积为1.81Km2,清淤底高程为-6.0m,滩涂清淤量1052万m3。A区:位于游艇活动区北侧、北侧航道西侧,由海沧大道岸侧清淤控制边线和航道边线围成。清淤总面积为0.25Km2,根据景观要求,清淤底高程为-4.24m,滩涂清淤量89万m3。B区:位于游艇活动区北侧、北侧航道东侧,由岛屿清淤控制边线和航道边线围成。清淤总面积为0.95Km2,根据景观要求,清淤底高程为-4.24m,滩涂清淤量271万m3。C区:位于游艇活动区南侧、南侧航道西侧,由海沧大道岸侧清淤控制边线和航道边线围成。清淤总面积为0.42Km2,根据景观要求,清淤底高程为-4.24m,滩涂清淤量177万m3。D区:位于游艇活动区南侧、南侧航道东侧,由岛屿清淤控制边线、高压电缆塔保护边线和航道边线围成。清淤总面积为0.56Km2,根据景观要求,清淤底高程为-4.24m,滩涂清淤量291万m3。深水区:位于游艇活动区北侧、B区东侧,与东渡主航道相邻。深水区现状地形已满足景观水深要求,为不清淤区,即海底高程均大于-4.24m,面积为0.99Km2。图3.1-2 平面位置布置图263.2施工方案3.2.1总体安排根据目前了解的信息,以及实际情况,弃泥区暂时按东碇岛及大嶝考虑。考虑东碇岛弃泥区纳泥760.7万m3,大嶝弃泥区纳泥1119.3万m3。对于大嶝弃土区,应先进行大嶝弃土区围堰施工,然后采用绞吸挖泥船开挖大嶝东侧滩涂区临时航道和储泥区,并吹填至大嶝东侧造地区,最后方可进行海沧湾滩涂清淤。对于东碇岛弃泥区,可随时进行滩涂清淤并弃泥。预计安排4艘8m3抓斗挖泥船,16艘1000 m3自航泥驳, 4艘锚艇、1艘机动艇、4艘20t交通艇。清淤顺序拟由海侧向岸侧进行。3.2.2 工程方案1、施工方法在清淤前先进行海域清障,清除块石、杂物等。海上清障采用反铲挖掘机固定在200t驳船上,进行水上挖掘,个别施工无法到位的,采用抓斗船配梅花抓清除,抓斗船清除后将杂物放到平板驳船运至东碇岛弃置。8m3抓斗挖泥船施工开始前应进行原泥面测量,作为边坡放样和挖泥范围的依据,对照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淤泥质土层厚度,分析各区土层、分层大样指导挖泥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船舶检修,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泥砂流失,泥驳的航行线路应按指定航线航行。挖泥船组按规定悬挂信号旗。按顺序组织施工,在组织施工时,可依据地质资料及实测原地形地貌协调施工船组尽可能减少船组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依据浚前测量资料按设计边坡确定开挖放坡边界。采用分层分条开挖法,每层厚度不宜超过2m,为确保开挖过程中不发生塌坡,挖泥时依据土质及土层厚度按设计要求放坡,放坡采用阶梯法。施工中要注意减少悬浮泥沙入海量。挖泥采用导标法及实时动态DGPS自动定位系统配合,定位精度高,在施工过程中应勤打水,控制挖泥厚度,特别是边坡及斗位联接处,防止超挖,分段开挖部分应有足够的搭接长度,防止施工回淤。疏浚泥砂抛至规定的储泥区内,储泥区设置临时灯浮标志,采用定点分区抛泥,并协调储泥区内绞吸船取泥与抛泥的现场管理工作。在泥驳中途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泥沙外溢现象的发生,以免对水质和海洋生态造成不良影响。为确保减少挖泥对周边的污染,促进文明施工,疏浚时尽可能避免选在涨潮时开挖,减少泥土的扩散流失。同时,在开挖过程中及时通知海管区工作人员对淤泥进行检测,以防有放射性物质对海域周边的影响。施工船舶的含油污水严禁随意排放,要配备自备的处理设施处理达标(GB355-83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才排放。施工船舶的垃圾及固体废弃物严禁随意倒入海中,应分类收集交海上垃圾处理船或环保部门集中处理。施工按规范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减少海面污染,船舶按规定航线进出,确保施工顺利完成。采用绞吸式挖泥船疏浚、管道输送的方法进行吹填。按照输泥管最短的原则,采用近吹远、远吹近的原则进行吹填。 施工流程图如下:施工准备 浚前测量 船组进场 挖泥 竣工测量 验收图3.2-1 施工流程图2、产能及工期根据自然条件,8m3抓斗挖泥船按每天工作20小时计,每船组每小时产量400m3,每天产量约8000 m3,每月总产量96万m3,清淤总量1880万方大约需开挖23个月,船舶调遣等1个月,总工期24个月。3、施工进度计划本工程主要内容为滩涂清淤等,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见表3.2-1。表3.2-1 施工进度计划表序号 时间项目月246810121416182022241施工准备2滩涂清淤3竣工验收3.2.3 施工组织计划(1)施工期水、电、通信及施工道路施工期施工用水及生活用水、用电、通信可以依托海沧区现有市政水、电、信设施。(2)施工队伍近几年厦门开展滩涂整治围填造地,先后有环东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厦门航空港区港联动区与货运配套区围填工程和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等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清淤造地方面有实力的施工队伍很多,可供业主择优选择施工队伍。(3)地方材料本工程主要是清淤施工,基本不需要砂、石等地方材料。(4)征地、拆迁安置条件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前期的普查工作已经完成,农民转产转业也在有序的开展中。3.2.4 项目土方平衡本工程滩涂清淤1880万m3,所挖淤泥主要弃至大嶝东部垦区、大嶝航空城仓储一期工程、大嶝航空城物流一期工程。大嶝东部垦区、大嶝航空城仓储一期工程、大嶝航空城物流一期工程环评俱已批复,其中大嶝东部垦区约161.6hm2,可消纳淤泥量为600万m3;大嶝航空城仓储一期工程约49.17 hm2,可消纳淤泥270.5万m3;大嶝航空城物流一期工程约47.85 hm2,可消纳淤泥248.8万m3;共可消纳淤泥量1119.3万m3。尚余有760.7万m3淤泥运至东碇岛倾废。四、工程分析4.1 本工程建设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分析4.1.1 水污染源影响源及源强分析(1) 入海悬浮泥沙悬浮泥沙入海主要发生在抓斗上下作业过程,水下挖泥悬浮泥砂产生量约为2.08kg/s。(2) 废水项目施工期使用4艘8m3抓斗挖泥船(按500吨级船计)、16艘1000m3泥驳(按1000吨级计);根据JTS 149-112007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500吨级船舶舱底油污水产生量取0.14t/(d艘)、1000吨级取0.28t/(d艘)。舱底水含油量取2 000mg/L20000mg/L。则每天产生船舶油污水约5.44t。4.1.2 噪声污染源及源强施工期主要噪声源是施工机械(主要为船舶等)噪声等。4.1.3 大气污染源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施工船舶产生的燃油废气,主要污染物有SO2、CO及NOX等。4.2 本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源及其影响分析4.2.1 对局部海域水动力和冲淤变化的影响清淤结束后,由于疏浚清淤,水深变深,涨落潮量都有一定程度不同的增加。工程前后清淤区及附近海域水文泥沙可能发生变化。4.2.2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1) 施工过程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疏浚物沉降后覆盖到其附近海床上,成为新的表层沉积物,疏浚物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含量。(2) 悬浮泥沙入海对浮游生物、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对浮游生物的影响首先反映在入海泥沙将导致海水的混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此外,还表现在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等的影响。海水中悬浮物对虾、蟹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对鱼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次清淤工程所在海域处在中华白海豚核心区,施工过程产生的疏浚悬浮泥沙入海、施工噪声干扰等将对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3) 清淤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清淤过程对底栖生物的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疏浚区范围内的底栖生物将被彻底地损伤破坏,此外,吹填所激起悬浮泥沙的二次沉淀也将掩埋挖泥区附近的底栖生物,从而对挖泥区附近的底栖生物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施工结束后,清淤区内的底栖生物会慢慢恢复。(4) 清淤对红树林的影响工程区清淤区中分布着部分红树林,施工过程将对红树林进行挖除,使该区域红树林面积减小。(5) 清淤对中华白海豚和白鹭的影响项目工程位于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核心区内,施工过程可能对中华白海豚产生一定影响。滩涂湿地是白鹭觅食的重要场所,工程将海沧湾周边的滩涂大部分清挖掉,将对白鹭觅食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工程施工噪声也将对白鹭产生一定影响。4.2.3社会环境影响(1)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改善周边海域景观,提升海沧湾周边地区品质。(2) 项目工程将占用部分养殖面积,主要养殖海蛎、缢蛏等;是东屿村、贞庵村、石塘村等村庄附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项目建设后将对这部分长期以养殖为生的渔民造成严重影响。(3) 工程施工后,对该区域水动力和冲淤条件改变,对航道、码头、大桥、海岛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4.2.4施工期环境风险 项目环境事故风险主要来自施工船舶事故溢油环境风险。五、环境质量现状5.1 海域环境质量现状(1)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从评价海域水质现状监测结果看,厦门海沧湾海水的水质状况基本良好。除了大潮期时的无机氮超标外,其它的监测指标均符合GB3097-1997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小潮期时的无机氮可达到海水水质三类标准;厦门西海和南海海区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重金属(铜、铅、锌、镉、总铬、汞)、砷、石油类等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有机碳、油类、重金属等参数符合国家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硫化物4号含量较高,符合国家三类标准,2号站含量很高,超过国家三类标准,海区其余站位硫化物含量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3)海洋生物质量现状生物体质量牡蛎汞、砷、铬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铜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铅、镉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二类标准;锌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石油烃污染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5.2 海域生物生态现状(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叶绿素变化范围2.975.28mg/m3,表、底层平均分别为3.82和3.99 mg/m3;高值( 4 mg/m3)分布见于鼓浪屿西南海域和海沧大桥附近,中部水域在34 mg/m3之间,表、底层分布相似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叶绿素a的分布趋势略有不同,其变化范围51.02323.47mgC/m2.d,平均201.46 mgC/m2.d,高值区分布于调查海域的东侧。与历史资料相比,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值均未见明显变化。(2)浮游植物本次调查站位分布在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和生态学指标反映了水域的水文环境特征。总体上嵩鼓水道、海沧大桥站位和筼筜湖外水体细胞密度较高。这些高密度浮游植物与宝珠屿周围水域、九龙江以及筼筜湖高含量的营养盐输入有关。这些站位上述表层或者底层水体中的优势种有较高密度,特别是中肋骨条藻和柔弱拟菱形藻可说明水体的富营养状态。此外,此次调查发现,调查海区站位多数种类数量较高,说明水域已经进入春季,浮游植物数量较高,同时种类数量也逐渐丰富。这与1个星期前东山湾调查的结果很不一样。4月中旬东山湾的水样中,种类数量和多样性都比较低,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仍然处于冬季状态。(3)浮游动物本次调查共录浮游动物29种,此外,还记录了若干类阶段性浮游幼虫等。主要种类为中华假磷虾、拿卡箭虫、嵊山秀氏水母、中华哲水蚤、球型侧腕水母、蟹形和平水母、瘦尾胸刺水蚤和真哲唇角水蚤。调查期间测区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和总个体密度均值分别(394.29mg/m3)和(95.95 ind/m3),明显高于2008年4月在邻近水域的惠安大港水域(99.4 mg/m3和55.2 ind/m3)的调查结果,但总个体密度低于闽江口水域的(130.3 ind/m3), 在平面分布上,总生物量 (91.11554.6mg/m3)和总个体密度(8.9359.4 ind/m3 )均以测区鼓浪屿西部水域最为密集。 不同性质水系的动态制约了浮游动物的分布状况,一些生态属性有别的物种(如近岸暖温种和近岸暖水种)同时成为测区优势种。而且还出现个别河口性种类,体现了调查期间湾外混合水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4)潮下带底栖生物本次调查所获标本,经初步鉴定共有底栖生物67种,隶属于6门,41科,其中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有48种,占总种数的71.64%;其次为节肢动物为13种,占19.40%,软体动物只有1种,占1.49%;棘皮动物有2种,占2.99%;其它动物有3种,占4.48%。优势种和主要种有:环节动物的丝鳃稚齿虫、西方似蛰虫、中蚓虫 、独毛虫、似蛰虫、多鳃卷吻沙蚕、不倒翁虫。甲壳动物的模糊新短眼蟹、夏威夷亮钩虾、日本大螯蜚。棘皮动物的棘刺锚参,纽形动物的纽虫,腔肠动物的渐狭沙海葵等。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在0.9541.85 g/m2之间。(5)潮间带生物现状本次调查中,东屿潮间带生物已鉴定的种类共有45种,隶属于6门27科。其中多毛类28种,软体动物5种,节肢动物7种,其他动物4种,海藻有1种。多毛类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2.22%,软体动物占11.11%,节肢动物占15.56%,三者构成软相潮间带生物主要类群,其余类群占有比例都较小在8.89以下。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东屿潮间带平均密度为271个/m2,平均生物量为99.89g/m2。5.3 海洋渔业资源(1)游泳动物本调查海区隶属东海区域,具有热带和亚热带特点,其调查海域地处厦门港海域和同安海域,受九龙江水和同安湾的影响,它从陆地带来甚为丰富的有机质和无机盐进入该调查海域,水质甚为肥沃,饵料丰盛,为各种游泳生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是各种游泳生物索饵和繁殖的良好场所。本航次在该海域上述调查的结果,叙述如下:1本航次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区其游泳生物种类较为多样,本次调查在调查海域15个试捕拖网站,渔获的游泳生物种类共有106种,以鱼类的种类多样,70种,占游泳生物总种数的66;甲壳类其次,31种,占总种数的29.3;头足类稀少,5种,仅占4.7。这106种游泳生物有洄游性、近岸性、河口性、岩礁性和栖居性等生态类型。其中,以近岸性和河口性种类为主,洄游性种类为次。本航次所渔获的106种游泳生物,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种类约占一半以上。2本航次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区系组成复杂,从适温性看,以暖水性鱼类居优势,占鱼类总种数的68.6;暖温性鱼类为次,占鱼类总种数的31.4;未出现冷温性和冷水性鱼类。它显示出,该调查海域其鱼类区系仍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特征。就栖息水层而言,底层鱼类种类40最多,占鱼类总种数的57.1;中下层和中上层为次,各占鱼类总种数的21.4和15.7;而岩礁鱼类稀少,仅占鱼类总种数的5.7。(2)鱼卵仔鱼调查结果表明,工程周边海域鱼卵和仔鱼的资源量较高,特别是本次调查正处于鱼类的繁殖低值期,虽然全区的鱼卵数量均值仅为2.9个/m3,但仔稚鱼平均每网数量高达46.2个/m3。5.4 重要生境现状(1)中华白海豚厦门西海域(特别是海沧大桥到鼓浪屿海域)尽管近几年进行了大量的港口、航道工程建设,船舶航行密度日趋增大,但该区域依然是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活动场所。由近年调查结果估算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基本与97年建立省级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时相当,这说明厦门在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表明目前对该保护区采取的非封闭性管理方式是符合经济建设与珍稀物种保护的实际,为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中华白海豚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白鹭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已发现鸟类10目31科97种,鸟类数量占福建鸟类数量的17.9%,占厦门市鸟类数量的31.7%。其中,水鸟4目10科45种,陆鸟8目21科52种,分别占鸟类总数的46%和54%。主要分布湿地鸟类,包括越冬过境的大量鸻鹬类。(3)红树林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屿村,红树林分布在中高潮带,主要树种为白骨壤,间有零星的秋茄,高度为1-2m,呈斑块状分布。根据评价人员现场踏勘和工程资料分析,现海沧湾红树林主要品种为白骨壤和秋茄,总面积约5.99 hm2左右;主要分布在大兔屿、小兔屿、白兔屿周边的红树林面积约3.15hm2,大屿周边的约0.5hm2,海沧大道沿岸50米范围内的约0.61hm2,清淤区范围内的红树林约1.73 hm2(主要位于东屿浮码头附近)。5.5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根据2008年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同安区布设的常规测点监测结果,同安区三种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分别为:二氧化硫0.028mg/m3、二氧化氮0.039mg/m3、可吸入颗粒物0.069mg/m3,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六、影响预测分析6.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1.1 海洋水动力和冲淤环境影响评价嵩鼓水道流速略有加强,对于维护嵩鼓水道水深较为有利,而西海域主航道上流速略有减低,对航道水深维护略有不利影响;清淤范围内的流速有升有降,变化幅度较为明显。除上述海域外,厦门湾的其他海域不受影响,水动力没有变化,流速大小不变。清淤工程实施后工程区有所淤积,影响范围在其火烧屿大屿一线以西海域,最大淤积厚度出现在大、小兔屿西侧,白兔屿与大屿之间以及大屿西侧海域,主要是受清淤后水深加大及流速减弱引起,最大淤积厚度约为12cm/a。在对厦门西海域猴屿航道段的泥沙回淤方面,由于流速略有下降,导致泥沙回淤强度略微增大,较清淤前增大约0.51cm/a,对该段航道的影响较小;嵩鼓水道的淤积强度略有减轻,对嵩鼓水道的海床稳定、水深维护较为有利。预计清淤工程导致的泥沙回淤变化需要5年时间进行调整,在此期间清淤工程导致的泥沙回淤强度逐渐减弱,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基本恢复到自然冲淤状态。6.1.2 海洋水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过程所产生的SPM增量超过10mg/l的水域主要在挖泥区及其两侧顺涨、落潮方向各300m,宽40m的范围内。由于整个清淤区范围约3.99km2,清淤面积大;整个清淤面积范围内SPM增量均超过10mg/l,清淤边界外约0.271km2范围的SPM增量也超过10mg/l,故工程所产生的SPM增量超过10mg/l的水域面积约4.261km2。项目施工作业在一定范围内对周边海域的海水水质影响较大,但影响时间较短,在施工结束后45h后,海水水质基本可恢复到原有的水平。6.1.3 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分析工程施工过程大部分沉积物被清,一小部分沉降后覆盖到附近海床上,由于沉降下来的都是该区域的原来的沉积物,理化指标均未发生变化,因此对该区域的沉积物影响不大。疏浚物倾废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倾废区附近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含量。经本工程海域沉积物测值与疏浚物海洋倾倒分类和评价程序中(表1疏浚物分类化学筛分水平)比较分析(见表5.3-1),所有站位沉积物的平均值可以符合清洁疏浚物的指标要求。由于倾倒的为清洁疏浚物,疏浚物中污染物含量较低,覆盖于海床形成新的表层沉积物,可能使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较低。6.1.4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入海泥沙对海洋生态影响与评价对浮游生物影响本次数模预测结果表明,所有施工作业悬沙增量超过100 mg/L水域最大影响面积为4.261km2,影响面积不大,扩散的悬沙最多持续67小时左右后基本落淤完毕,持续影响时间不长;同时较大增量的悬浮物虽然能致使浮游动植物死亡,但每天工程施工活动停止后,由于潮汐作用,会将外海的浮游动植物带入施工区及其附近海域,使施工区浮游动植物得以补充,因此,本工程施工造成的入海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数量不会产生长期不利影响。对渔业资源的直接影响分析根据渔业水质标准要求,人为增加悬浮物浓度大于10mg/L时,将对鱼类生长造成影响。根据预测结果,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海水中SPM的人为增量超过10mg/L的最大影响范围约4.261km2,本工程所有施工作业可能造成的鱼卵可能的损失量约为7.09*106个;仔稚鱼可能的损失量约为1.129*108个;游泳动物幼体可能的平均损失量约为39.63kg。 (2)清淤工程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清淤过程对底栖生物的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清淤区范围内的底栖生物将被彻底地损伤破坏,此外,挖泥所激起悬浮泥沙的二次沉淀也将掩埋挖泥区两侧的底栖生物,从而对挖泥区附近的底栖生物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工程清淤后的区域将变成浅海区域,潮间带生境将被朝下带生境所替代,对海洋生态多样性将有一定的影响。清淤区内底栖生物量直接损失量约为1099.79t。(3)清淤工程的滨岸红树林的影响清淤区范围内的红树林约1.73 hm2。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单位价值约82917元/hm2(2004年价格),根据同比价格上涨幅度,则工程所挖除红树林的生态损失货币价值约为43万元。6.1.5 工程建设对敏感目标的影响分析 对白鹭及其生境的影响本工程大部分施工区域离大屿保护区较远,且施工期间就4艘挖泥船,相对于大屿附近水域通行船舶来说增加量较小,对该区域声环境影响较小。且随着施工期结束影响也将结束。工程实施后对大屿白鹭栖息生境和海沧湾白鹭觅食生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大屿白鹭栖息生境影响较小,工程实施后还是较适宜白鹭栖息;对海沧湾觅食生境影响较大。 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中华白海豚通常可在喧闹的海洋环境噪声下嬉戏、生存,具有一定的抗水下环境噪音干扰的能力,因此,船舶噪声的影响范围比较有限的。本次施工过程散落的淤泥引起海水中SPM的人为增量超过10mg/L范围在施工点4.261km2内,加上白海豚用肺呼吸的生理特点以及对浑浊水体的趋避作用;本工程施工悬浮泥沙对白海豚的影响较小。 对海沧大桥的影响工程清淤边界距离海沧大桥约有50m距离,根据数模结果,在海沧大桥北侧的P5点位,其中落潮平均流速均为0.49m/s、最大流速均为0.76m/s,涨潮平均流速从0.56 m/s变化到0.57m/s、最大流速从0.85 m/s增加到0.87m/s。清淤前后通过海沧大桥的流速基本没有变化,对海沧大桥基本没有影响。 对航道的影响在对厦门西海域猴屿航道段的泥沙回淤方面,由于流速略有下降,导致泥沙回淤强度略微增大,较清淤前增大约0.51cm/a,对该段航道的影响较小;嵩鼓水道的淤积强度略有减轻,对嵩鼓水道的海床稳定、水深维护较为有利。 对码头、避风坞的影响东屿村避风坞将被拆除,拆除后将会影响东屿村渔船的靠泊。东屿村避风坞附近(距离约2km)还有一个较大的避风坞贞庵村避风坞,东屿村的渔船可以靠泊在此,本项目业主应给东屿村委会一定的补偿。对于其他码头和避风坞由于清淤工程的实施,周边水深加大,流速略有增大,一般渔船可全潮进入该区域,将更有利港口和避风坞功能的发挥。 对周边养殖的影响本项目用海受影响最大、利益受损最大的是海水养殖产业,这也是项目附近海域开发的主要产业。海水养殖是石塘村、东屿村和贞庵村各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用海范围内的滩涂、浅海海域是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