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设计与施肥推荐.doc_第1页
配方设计与施肥推荐.doc_第2页
配方设计与施肥推荐.doc_第3页
配方设计与施肥推荐.doc_第4页
配方设计与施肥推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方设计与施肥推荐一、施肥技术概述:(一)施肥技术的内涵:施肥技术是肥料种类(品种)、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施肥位置等六项技术的总称。其中每一项技术均与施肥效果密切相关。肥料按元素分:大量元素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大量元素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施肥,中微量元素肥则利用土壤检测和普查资料,结合作物对它们的敏感性实施缺素补素。养分释放速度分: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料营养全面,改土培肥,作用缓慢。无机肥料含量高,吸收快,效果明显。我们也知道,纯施有机肥或化肥都不符合我们的施肥策略,测土配方施肥必须始终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内涵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个核心环节,项重点内容。(三)配方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配方设计生产首先要考虑的是用什么肥、用多少,除此外还要综合考虑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关系,不同肥料品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基肥与追肥的施用比例,有机肥与化肥的当季利用率及后效,不同耕作制度、水文、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等等对施肥的影响。二、配方设计的基本方法按照定量施肥的不同依据,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六种方法: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目标产量配方法(养分平衡法、 地力差减法)、田间试验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 二、分述六种配方法(一)地力分区(级)配方法地力分区(级)配方法,是利用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把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果,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简便,提出的肥料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经验,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缺点是局限性较大,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理论指导的比重。基本要点:一是地力分级:根据调查资料、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土壤检测,对当地土地进行等级划定,形成肥力接近的土壤分区。这在平原地区和土壤母质相同的地区很适合采用这种分区。二是分等定肥:根据调查资料、已有的田间试验资料,提供对不同等级土地的指导施肥量。三是校验、修正施肥量:通过田间校正试验,不断修正完善推荐施肥量。(二)目标产量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先确定目标产量,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1、养分平衡法养分平衡施肥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通过施肥补足土壤供应不足的那部分养分。理论依据是以“养分归还学说”,是施肥量确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计算公式为: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目标产量作物形成单位经济产量所需的养分量(养分系数);土壤供肥量=土测值2.25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常数2.25是将耕层土壤(020厘米表土)中含有的养分量,由以毫克/千克为单位换算为以千克/公顷为单位表示的换算系数(叫土壤养分换算系数)。养分平衡法又称目标产量法。其核心内容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是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提供的。“平衡”之意就在于通过施肥补足土壤供应不能满足作物目标产量需要的那部分养分。该方法的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土壤有效养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值,因此,测定值只能代表有效养分的相对量,不能直接用来计算土壤供肥量,还需通过田间试验来获得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加以换算。例如:某地水稻常年产量420公斤,每100公斤水稻氮吸收量为2.2公斤,土壤中碱解氮为90ppm,校正系数为0.5,尿素的氮含量为46%,肥料当季利用率为35%,计算尿素施用量:确定目标产量:根据当地常年产量420公斤,可作为前三年的平均产量,测土配方施肥计划增产10%,则目标产量=420(110)462公斤,取整为460公斤为目标产量。计算目标产量需肥量=4601002.2=10.12公斤计算土壤可提供养分量土壤养分测定值(公斤亩)0.15校正系数=900.50.15=6.75公斤推荐施氮量=(10.12-6.75) (0.460.35)=20.9公斤各地采用测土施肥法进行配方施肥时,一定要自己测定土壤校正系数,不可随便借用外地的资料,以免造成大的误差。2、地力差减法: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空白)产量之差,求得实现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不施肥的作物产量称之为基础产量(空白产量),它所吸收的养分全部来自土壤,反映的是土壤能够提供的该种养分量。从目标产量中减去基础产量,就应是施肥后所增加的产量。计算公式为: 施肥量=(目标产量-无肥区产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例如:水稻目标产量为600公斤,每100公斤水稻氮吸收量为2.2公斤,空白田产量为400公斤,尿素的氮含量为46%,尿素当季利用率为35%,代入上述公式可得尿素施用量为27.3公斤。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避免了养分平衡法每季都要测定土壤养分的麻烦,计算也较简单,但空白田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同时,空白田产量是决定产量诸因子的综合结果,它不能反映土壤中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肥量,它只能应用在土壤无障碍因子和气候正常的地区。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对土壤的依存率愈大(即作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越多)时,需要由肥料供应的养分就越少,可能出现剥削地力的情况而不能及时察觉。两个公式其实基本相同,只是前者用土壤测试结果估算土壤供肥能力,后者用空白产量的吸肥量代表土壤供肥能力。对于磷、钾及微量元素,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依赖土壤提供,随着生产的发展,60年代表现缺磷,70年代表现缺钾,80年代出现缺硼、缺锌等微量元素症。尽管如此,这些营养元素和氮不同,有相当大的比重仍然依靠土壤提供。土壤供应充足时,施用这种肥料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增产效果,所以不能和氮一样,按照目标产量来计算需要量。而采取因缺补缺,用“丰缺指标”法来核定施用量,通过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根据某种作物对这一养分的丰缺指标来决定是否需要某种肥料及其应该用的量。表1:不同作物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的养分量(养分系数)作物收获物作物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数量(kg)氮(N)磷(P2O5)钾(K2O)水稻籽粒2.102.400.902.103.30春小麦籽粒3.001.252.50玉米籽粒2.570.862.14棉花籽棉5.001.804.00油菜籽粒5.802.504.30烤烟鲜叶4.100.701.10花生荚果6.801.303.80柑桔果实0.600.110.40辣椒果实0.550.100.75萝卜块根0.600.310.50黄瓜果实0.400.350.55马铃薯鲜块根0.500.201.06白菜全株0.410.140.37西瓜果实0.150.070.32甘蔗茎0.190.070.30西红柿果实0.450.500.56苎麻纤维10.0015.602.603.8013.6019.40大葱全株0.300.120.40草莓果实0.400.100.45表2: 每生产1千克蔬菜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克)种类蔬菜名称氮(N)磷(P2O5)钾(K2O)钙(CaO)镁(MgO)果菜类番茄2.7-3.20.6-1.04.9-5.12.4-4.10.5-0.9黄瓜2.0-3.00.8-1.03.5-4.03.1-3.30.7-0.8茄子3.0-4.30.7-1.04.9-6.61.2-2.40.3-0.5辣椒5.2-5.81.1-1.46.5-7.42.50.9西葫芦3.0-5.01.3-2.24.5-6.02.0-3.00.7-1.3菜豆3.42.35.9-豇豆4.12.58.8-西瓜4.6-5.03.4-4.04.0 -冬瓜1.3-3.00.61.6-2.4-苦瓜5.31.86.9-草莓6.0-6.22.0-2.36.5-8.25.10.7叶菜类白菜1.8-2.50.4-1.02.8-4.51.6-2.50.2-0.5芹菜3.0-4.51.2-1.65.1-6.53.3-4.50.7-0.8油菜2.80.32.1-菠菜2.5-4.00.9-1.44.6-6.91.31.6花椰菜10.9-13.92.1-4.84.9-17.7-甘蓝3.0-4.51.2-1.65.1-6.53.3-4.50.7-0.8莴苣2.1-2.61.0-1.23.2-3.71.3-葱蒜类韭菜2.1-2.60.7-0.93.7-4.1-大葱2.0-4.00.5-1.51.2-2.41.60.2洋葱2.40.74.1-蒜5.11.31.8-根菜类萝卜2.3-3.50.9-1.93.1-5.81.0 0.2胡萝卜4.5-7.51.9-3.87.0-11.43.80.5表3:几种主要作物每百公斤经济产品对养分的吸收量(公斤)早稻晚稻杂交稻甘薯玉米马铃薯大豆甘蔗黄瓜番茄芹菜茄子大白菜花椰菜N1.82.02.02.60.350.57.20.190.40.450.160.30.181.09P2O50.61.00.90.90.180.21.80.070.350.50.080.10.090.21K2O3.132.93.52.10.551.064.00.30.550.50.420.40.380.49注:三个表的数据有差异,说明不同的区域,因土壤、气候、作物品种、产量等多种因素,所得的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有差异。要在长期的田间试验中,积累当地主要作物的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三)田间试验法田间试验法的原理是通过简单的单一对比,或应用较复杂的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选出最优处理,确定肥料施用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 、肥料效应函数法: 采用单因素、二因素或多因素的多水平回归设计进行布点试验,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肥料效应方程式。从产量反应中推算理论上达到最高产量和经济合理产量时的施肥量。这种函数关系式,可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不同增产效果,以及各种肥料配合施用的联应效果,计算出经济施肥量和最高产施肥量,从而确定施肥上限(最高产施肥量)和下限(经济施肥量),作为实际施肥量的依据。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客观地反映肥料等因素的单一和综合效果,施肥精确度高,符合实际情况,缺点是地区局限性强,需要在不同类型土壤、不同肥力水平上布置多点试验,积累不同年度的资料,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费时较长,花费当然也高。 (一般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高、中、低肥力水平布置3414试验,分别取得不同的肥料效应函数,用于指导实际生产)例如:某地经过田间3414试验,得到某种作的产量效应函数:(见测土施肥理论与实践page.172)Y=301.77+8.10X1+15.40X2+3.54X3-0.33X12-0.47X22-0.36X32-0.3X1X2+0.47X1X3-0.56X2X3相关系数R=0.98说明产量与施肥相关程度很高,通过检验F=10.844明显大于F0.05=0.017,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经过计算:最佳经济施肥量为:Y=430,N=11.45,P=9.17,K=5.20(pY=1.42,pX1=4.3,pX2=3.74,pX33.5)最高产量施肥量为Y=431.5,N=11.95,P=9.30,K=5.49从最佳产量到最高产量可作为推荐目标产量,相应的氮、磷、钾用量可作为推荐施肥量的下、上限。2 、养分丰缺指标法: 这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推荐施肥方法,也是现阶段农业部主要提倡的配方设计方法。此法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和作物吸收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把土壤测定值以一定的级差分等,制成养分丰缺及其施用肥料数量检索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就可对照检索表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此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土壤养分进行分级及对不同的养分等级推荐用肥量。该法的优点是直感性强,定肥简捷方便,缺点是精确度较差。由于土壤碱解氮的测定值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该法主要用于指导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实施步骤:利用田间试验获得的土壤检测值和相对产量,建立以土壤测定值为横坐标,相对产量为纵坐标的散点图,并用EXCEL作拟合曲线。利用作拟合曲线确定土壤养分含量的丰缺分级指标范围:极低(50%)低(50-75%)中(75-95%)高(95%)。利用田间试验拟合的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曲线计算出最佳施肥量与最高产量施肥量,作为该肥力水平下的推荐施肥量的下、上限,通过对对不同肥力水平下的多点试验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建立不同丰缺水平下的推荐施肥表。在指导实际中只要测定土壤的养分含量,通过查表即可找到推荐施肥量。3 、氮、磷、钾比例法: 此法是通过田间试验,在一定地区的土壤上,取得某一作物不同产量情况下各种养分之间的最好比例,然后通过对一种养分的定量,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以钾定氮。表4 我国主要作物施肥的养分合理配比作物产量(t/hm2)N:P2O5:K2O水稻7.51:0.3-0.5:0.7-1小麦7.51:0.5-1:0.3-0.4春玉米7.51:0.46-0.60:0.45-0.60夏玉米7.51:0.27-0.40:0.27-0.40大白菜52.5-67.51:0.3-0.4:0.7-0.8番茄45-601:0.4-0.6:1-1.2黄瓜45-751:0.5-0.7:0.9-1.1棉花1.05-1.2(皮)1:0.7-0.9:0.70.9大豆2.1-2.41:1.4-1.8:0.8-1.2烟草1.8-2.25(干)1:0.8-1.2:1-1.5甘蔗75-1051:0.33-0.44:0.76-1西瓜60-751:0.4-0.6:0.7-0.9茶树1.65-1.95(干)1:0.3-0.5:0.5-0.7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NPK比例,要通过前期大量田间试验取得。表4介绍给大家的主要作物施肥比例是指全国的平均水平,具体到某一区域,特别是一个县(市、区)还必须通过田间肥试验进行校正。该法的优点是减少了工作量,也容易为农民所掌握,推广起来比较方便,缺点是存在地区和时效的局限性。所以,推广这一定肥方法时,必须预先做好田间试验,对不同土壤条件和不同作物相应地做出符合于客观要求的肥料氮、磷、钾比例。以上三类六法是肥料配方的基础方法,既可用在对具体丘块的配方,也可运用到区域配方设计中。三、区域配肥(一)田块(丘块)配肥:就是通常所说的给农民填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首先确定氮磷钾养分的用量,然后确定相应的肥料组合,通过发放配肥通知单或提供配方肥料,指导农民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使用配方肥料。有土壤与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养分平衡法等方法。以前有专家作过专门的讲课,这里不再讲。(二)区域配肥:主要是通过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结合推荐施肥技术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一袋子”肥,使农民在施用配方肥料时同时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鉴于我国南方地区土地的不平整,品种多样化,同样可以在施用一种配方肥料(复混肥料)完全满足两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施肥的形式适当补充另一种营养元素,实现精确施肥。要实施区域配肥,就牵涉到一个施肥分区的问题。怎么分区呢?根据规范要求,要统一在GPS定位土壤采样与土壤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气象资料、种植结构、作物需肥规律等因素,借助信息技术生成区域性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图和县域施肥分区,然后再优化设计不同分区的肥料配方。其施肥技术体系包括:1、区域氮素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土壤氮素具有总体稳定和局部变异的双重特点,根据前者,可将一定区域内作物全生育期氮肥施用总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根据后者,则可在这个范围的基础上,根据作物氮素吸收规律,对不同生育期进行用量分配。(1)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多年多点的肥料试验结果汇总,确定一定区域内作物产量与施氮量关系。(2)通过区域生态系统中氮的输入与输出平衡,可以得到形成单位经济产量所需的平均需氮量(区域氮养分系数)(3)通过目标产量和区域氮养分系数确定区域内氮素施用总量。(4)通过作物需氮规律确定施用氮肥的时期与比例。2、区域磷钾恒量监控技术与土壤氮素变异特征不同,磷、钾具有连续变异的特点,就是说土壤中的磷、钾量由施用量和作物需求量之间的动态平衡来决定。因此通过土壤中有效磷、钾的监测和作物多年的施肥反应,来确定较长时段内的磷肥和钾肥的相对恒定的用量,构建根层土壤中有效磷钾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该水平即可满足高产优质作物生产对磷钾的需求,又可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浪费。在低水平磷钾的土壤上,磷钾肥投入管理要体现增产的同时提高土壤有效磷钾水平,投入量大于产出量。中等水平的土壤则供需基本平衡,丰富水平则控制施用量,投入量低于产出量,直到土壤供应水平适宜。3、中微量元素总量控制,因缺补缺中微量元素要根据土壤的丰缺临界值和作物的特殊需要决定是否施用,施用时保持用量相对固定。一般通过土壤测试和植株诊断等来确定施与不施。(三)区域配肥技术与操作根据区域土壤养分含量获取手段的不同,可以将区域配肥技术分为三类:(1)基于资料汇总、田间观测和专家建议的区域配肥技术;(2)基于传统土壤采样策略(分区取混合土样)的区域配肥技术;(3)基于GIS技术的区域配肥技术,具体如下:(1)基于资料汇总、田间观测和专家建议的区域配肥技术这是在测土配方施肥前期由于土壤样品较少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资料汇总、常年的田间试验观测资料及专家建议提出区域范围内土壤养分分布状况,结合当地作物产量、养分需求量、区域推荐施肥技术手段和当地农事习惯,每种作物确定1-2个区域性的施肥配方,并通过布置田间试验对配方进行校验。(2)基于传统土壤采样策略(分区取混合土样)的区域配肥技术传统土壤采样要求在一定的区域内多点取样并混合,通过测定土壤混合样获得区域内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值,结合作物田间管理和目标产量,运用区域推荐施肥技术制定养分配方,直接用施肥建议卡的形式发放给农户,或对这么些配方进行分类整理与归类合并,最终简化为几个主要的配方,进行区域配肥。(3)基于GIS技术的区域配肥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土壤采样点、养分测定值、作物产量等信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分析与层叠,获得一定区域的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连续变异图。根据土壤养分分区图和作物产量分布图,结合推荐施肥技术,可以获取该区域养分推荐用量图,将氮磷钾养分用量图叠加或计算就可获得区域养分配方图,进行区域配肥。四、施肥推荐的评价:(1)施肥效果的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养分投入量、产量、产投比养分投入量:比较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与习惯施肥的纯养分投入量,看是否起到总量减少、结构改善。产量:比较是否增产(用加权平均数法计算单产)产投比:产投比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增产是否增收。(2)准确度评价:实际产量与目标产量的吻合度:同一区域,相同推荐目标产量的农户,在实施后的实际后实际产量与目标产量的吻合情况。分析差异性及产生的原因与做出相应的调整。五、施肥推荐要注意的六个问题贯彻执行一个施肥原则。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则是我国肥料技术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施。只有两者配合施用才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肥效。切实做到两个养分平衡。两个养分平衡是指氮磷钾养分之间的平衡和大量元素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之间的平衡。只有在养分平衡供应的前提下,才能大幅度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增进肥效。因而,它是合理施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指出,养分平衡是相对的,而养分不平衡是绝对的。基于这一概念,才能不断地发现施肥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给予解决,使作物产量得以逐步提高。灵活掌握三种施肥方式。一般施肥有三种方式,即基肥、种肥、和追肥。基肥是作物播种前施用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料,还有一部分化肥,特别是磷钾肥。其主要目的是为作物整个生长期间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尤其是满足作物中后期对磷钾养分的需要有重要意义。种肥是指播种或定植时,施于种子附近的肥料,有时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有时也可施用少量的氮、磷化肥。切记化肥用量不可过多,否则易生成俗话说“烧苗”。用液体微肥拌种、浸种也属于种肥的范畴。种肥的目的在于解决苗期营养问题,促进壮苗。追肥是生长期内为解决对作物养分需求与土壤供应养分之间的矛盾而施用的肥料。为了及时供应养分,主要是施用速效性肥料(特别是氮肥),而且用量较大,以保证作物丰产对养分的需求。以上三种施用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要强求一致。例如在干旱区强调肥料一次性作基肥,两熟制地区的夏玉米,为了抢种往往没有时间施基肥,只好及早重施追肥。不过,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还是应该提供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为好。深刻领会四个施用原理。合理施肥一定要有理论指导,否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盲目施肥。对合理施肥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主要有“养分归还学说,明确投肥的必要性,提高自觉投肥的意识;最小养分律,指明了施肥要有针对性;报酬递减律,指出投肥和产出的关系,说明施肥要有限度;因子综合作用律,说明各个增产措施要相互配合,不仅有单独因子的效应,而且还有因子配合的交互效应,利用它达到增进肥效的目的。只有对施肥理论的实质理解了,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现阶段的施肥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也才能在施肥实践各多一些科学性,少一些盲目性。全面评价五项施肥指标。施肥是否合理,不应仅从产量一个方面来判断,而应从产量、质量、经济、生态和改良土壤等五项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前三项是农业生产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具体体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生态标准系指合理施肥与环境的关系。必须明确,施肥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关于改良土壤标准,是告诫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树立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的观点,要十分重视改土、培肥工作。一旦土壤性质得到改良,土壤肥力得到提高,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节约用肥、提高肥效。综合运用六项施肥技术。施肥技术是肥料种类(品种)、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施肥位置等六项技术的总称。其中每一项技术均与施肥效果密切相关。但是也应指出,在施肥技术中施肥量是个核心问题。为此,农业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偏施氮肥,养分比例失衡的情况,提出了以平衡施肥为特征的配方施肥新技术。它是我国施肥技术的重大改革和进步。目前,配方施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强调施肥量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其它施肥技术就不重要。相反,只有在平衡施肥的前提下,配合其它施肥技术,才有可能发挥肥料的最大效果。附件:测土配方施肥有关参数的确定方法(一)目标产量目标产量是实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即计划产量,它是确定施肥量的最基本依据。目标产量应该是一个非常客观的重要参数,既不能以丰产年为依据,又不能以歉年为基础,只能根据一定的气候、品种、栽培技术和土壤肥力来确定,而不能盲目追求高产。其主要确定方法如下。1、以地定产法。即根据土壤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该法的理论依据是作物产量的形成主要依靠土壤养分,即使在施肥和栽培管理处在最佳状态下,作物吸收的全部养分中仍有55%-75%是来自土壤提供的养分。为此,将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叫做依存率。其计算公式为:依存率=无肥区作物产量/完全肥区作物产量100%不难看出,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相对产量”。如果有了一个地区某种作物对土壤的依存率,即可根据基础产量来推算目标产量,这就是以地定产法的基本原理。利用依存率确定目标产量的基础工作是进行田间试验,最简单的试验方案是设置无肥区和完全肥区两个处理,首先,布点一般不少于20个,小区面积在30-60m2,收获时单打单收计产,计算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Dr);其次,以无肥区产量(x)为横坐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Dr=x/y(y为目标产量)为纵坐标作散点图,然后进行选模和统计运算而得到作物对土壤养分依存率(Dr)与无肥区产量(x)的数学式,Dr=f(x),该式进行转换可以得到y=f(x)的关系式,即目标产量与无肥区产量的关系式。“以地定产法”的提出为测土施肥确定目标产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计算方法,把经验性估产提高到计量水平。但是,它的应用只能局限在土壤无障碍因子以及气候正常的地区,否则,要考虑其它因子对产量的影响。2、前三年平均单产法。一般利用施肥区前3年作物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叫前三年平均单产法,其计算公式为:目标产量=(1+年递增率)前3年作物平均单产一般粮食作物的年递增率以5%-10%为宜,露地蔬菜为10%-20%左右,设施蔬菜为15%-30%左右。(二)基础(空白)产量基础(空白)产量是指没有施肥的作物产量。构成基础产量的养分主要来自土壤,它反映的是土壤能够提供的该种养分量。确定基础产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常用的3种方法。1、空白法。在种植周期中,每隔2-3年,将选取的有代表性田块中留出一小块或几块田,作为不施肥小区,收获时实测的产量,即为基础产量。该方法得到的参数具有接近生产实际,操作容易,但有周期长,基础产量偏低的缺点。2、田间试验法。在选择的有代表性的土壤上设置CK、PK、NK、NP、NPK五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分别测得不施氮、磷和钾时的基础产量。该法得到的基础产量符合土壤的实际状况,具有准确性高,但有周期长费工费时的缺点。3、用单位肥料的增产量推算基础产量。在一定的生产区域内,进行肥料增产效应的研究,求算单位肥料的增产量,然后推算各田块不施用某种养分肥料的基础产量。该法因为单位肥料的增产量不是一个定值,是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施肥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的变量,具有快捷、可变、粗放的特点。(三)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用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肥料利用率是最易变动的参数,它因作物种类、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农艺措施而异,同一作物对同一种肥料的利用率在不同地方或年份相差甚多,因此为了较为准确的计算施肥量必须测定当地的肥料利用率。目前,测定肥料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1、田间差减法。该法是利用施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