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156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156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156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北京市西城区156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北京市西城区156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15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共43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玉珏(ju) 参乘(chng) 彘肩(zh) 刀俎(z)B. 美姬(j) 勠力(l) 杯杓(sho) 目眦(c)C. 嚄唶(z) 睥睨(p) 自刭(jng) 冠盖相属(zh)D. 执辔(pi) 勒兵(li) 馁虎(ni) 椎杀(zhu)【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本题要求选出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项,“参乘”中“乘”应读“shng”。A错误。B项,“目眦”中“眦”应读“z”。B错误。D项,“勒兵”中“勒”应读“l”;“椎杀”中“椎”应读“chu”。D错误。故选C。【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2.选出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公子与侯生决B. 张良出,要项伯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道芷阳间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也可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项,“公子与侯生决”中“决”,通假“诀”。 B项,“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假“邀”。C项,“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假“早”。 故选D。【点睛】“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通假字的识别靠平时的积累。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C.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D. 朱亥袖四十斤铁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本题要求选出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中“立”,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立。A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夜”,名词作状语,连夜。和例句不同。 B项,“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中“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和例句不同。C项,“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和例句相同。 D项,“朱亥袖四十斤铁锤”中“袖”,名词作动词,袖里藏着。和例句不同。 故选C。【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B.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定语后置句)C.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D. 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本题要求选出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B项,“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意思是,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故选B。【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5.对下列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谁给大王谋划了这个计策?B.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范增指责并向项王使眼色,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珏,向项王示意。C.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D.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用处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B项,“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中的关键词:数,多次;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三,不是实指三次,可译为多次;“示之者三”,状语后置。这句话的意思是,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举起他自己佩戴的玉珏多次示意项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6.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B. 妇女无所幸 幸: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C.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抵挡D.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如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是需要记住的。如本题“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D项,“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会被他俘虏。若,意思是你。D错误。故选D。【点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赞:赞扬B.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勉:努力C.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过:拜访D.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辞:言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是需要记住的。如本题“对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A项,“遍赞宾客,宾客皆惊”,意思是向宾客广泛地介绍侯生,宾客都很吃惊。赞,意思是介绍。A错误。故选A。【点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B.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单于使使晓武C. 吾攻赵旦暮且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D. 立而饮之/项王按剑而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要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中“为”,是,动词;“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中“为”,被,介词。二者意义用法不同。B项,“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中“使”,让,动词;“单于使使晓武”中“使”,使者,名词。二者意义用法不同C项,“吾攻赵旦暮且下”中“且”,将要,副词;“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中“且”,况且,副词。二者意义不同。D项,“立而饮之”中“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或译为就;“项王按剑而跽”中“而”,连词,表承接。二者意义用法相同。故选D。【点睛】掌握文言文常见虚词,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B.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C.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D.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从此以后,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本题要求选择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B项,“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其中“皆为纪传体通史”错误,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错误。故选B。【点睛】掌握文化常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分类记忆是一种好方法。10.下列各项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 机械(ji) 分娩(min) 凌云气慨(gi) 震聋发聩(ku)B. 胆怯(qi) 揩油(ki) 弄堂(long) 执拗(ni)C. 涅槃(pn) 偌大(ru) 断垣残壁(yun) 载歌载舞(zi)D. 悲怆(chung) 凋蔽(b) 砍伐殆尽(di) 率尔操觚(g)【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本题要求选择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无误的一项。A项,“机械”中“械”应读“xi”;“凌云气慨”应为“凌云气概”。A错误。C项,“载歌载舞”中“载”,应读“zi”C错误。D项,“凋蔽”应为“凋敝”。D错误。故选B。【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尹似村书(清)袁枚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注释】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B.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C. 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D. 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孔子之道大而博/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B. 仁者见之谓之仁/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C. 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尊宋儒者之过也D. 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方悔为古人所囿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B. 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C. 遵之者贵,悖之者贱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D. 致索解人不得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14.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B. 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C. 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D. 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15.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16. 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答案】11. C 12. C 13. D 14. C 15. 答案示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有不详细追问的人吗?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 16. 答案示例: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墨守宋儒之学。【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是需要记住的。如本题“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C项,“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意思是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隆,意思是尊崇。C错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要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孔子之道大而博”中“而”,并且,连词;“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中“而”,就,副词。二者意义用法不同。B项,“仁者见之谓之仁”中“者”,的人,代词;“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中“者”,与后面的“也”一起表示判断,不译。二者意义用法不同。C项,“以求合圣人之道乎”中“之”,的,助词;“尊宋儒者之过也”中“之”,的,助词。二者意义用法相同。D项,“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中“为”,是,动词;“方悔为古人所囿”中“为”,与后面的“所”一起表示被动。二者意义用法不同。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实际上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致索解人不得”中的关键词:致,导致,以至于;索,寻找;解,了解;得,能够。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致于找不到(不能寻找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中“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错误,据原文“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可知,作者只是对宋儒解释论语有些地方提出质疑,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自己有些观点是合理的,并没有说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C错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使,假如;果贤:果然贤明;审问:详细追问。其,那些;长才,优异的才能;秀民,德才优异的平民;不韪,过失,错误;深造,深入研究。【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文本,了解文意。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先找作者相关的论述,再分析概括。据原文“孔子之道大而博”“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可知,论语博大精深,我们千年之后不能只尊奉宋儒一派,说孔子的道理都对;据原文“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可知,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才,但是也可能有所体会,不可能宋儒之学全是对的,而自己的全是错的;据原文“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可知,作者认为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进行纠正补过拾遗;据原文“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可知,很多人遵宋儒学只是因为谓了求取功名而并不是因它观点都是正确的;据原文“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可知,作者认为现在天下的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其实不是在尊崇宋儒之学,而是在尊崇法令;据原文“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可知,作者自己以往的求学经历让他更加坚定地认为不能对宋儒之学奉为圭臬,否则自己会被束缚,成为迂腐之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 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之道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全都是对的呢?易经说:“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里会难以理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我虽然没有才能,或许比那个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而我都是错的呢?中庸说:“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 尚书说:“勤于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就办不成大事。” 假如宋儒果真贤明,有不详细追问的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见识狭隘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依归宋儒,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来求得合乎圣人之道呢? 自从应试的文章兴盛,不定期非常规的考试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耳聪目明之人,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依附平常的旧习,尚且还来不及,哪里能有另外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凡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 我自幼墨守宋学,听到讲义中有不同的观点,总是掩耳而逃。长大后,读书渐多,对道理的理解逐渐加深,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您也应早早醒悟,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成为孤陋寡闻的迂腐之人,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第卷( 共107分)三、默写填空(7分):17.(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受中赏;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2)越国以鄙远,_。_?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3)日月逝矣,_。(论语阳货篇)(4)往者不可谏,_。(论语微子篇)(5)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篇)【答案】 (1). 上书谏寡人者 (2). 能谤讥于市朝 (3). 君知其难也 (4). 焉用亡郑以陪邻 (5). 岁不我与 (6). 来者犹可追 (7). 博学而笃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必须注意情境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直接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谏”“谤讥”“也”“陪”“与”“犹“笃”。【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无聊陈维崧无聊笑拈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注】陈维崧: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人。本词以发生在川陕地区的战争为写作背景。簸:摇动。18.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人可以交流,只好拈花枝倾诉,其“笑”也勉强。B. “鹃啼血”既写花红如血,又有“杜鹃啼血”之悲。C. 倚楼极目,愁绪更深,幸好有东风寄语,频传捷报。D. “鲥鱼”有良好的寓意,与“秦关蜀栈”况味迥异。19.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都借“旗”表达了对战争的情绪,其中与“好风休簸战旗红”表达的情绪最相似的一项是A.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豫章行)B.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鹧鸪天)C. 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D.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夏完淳即事)20. 同样是写春花和春风,虞美人无聊与下列这首诗相比,作者的情思却有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寻胡隐君高启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答案】18. C 19. A 20. 答案示例1:陈词中作者对春花而有“鹃啼血”的悲伤感,并劝春花不要开在血腥的战场上,而应与好楼台相映,这是美好的风景;又对春风说不要在战场吹动战旗,而应送鲜美的鲥鱼过江,这是惬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答案示例2:陈词中作者由春花、东风想到战场与战旗,认为美好的春花、东风与血腥的战争氛围不协调,而应该与楼台与鲥鱼一起,与美好的风景和生活相映衬。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解析】【18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幸好有东风寄语,频传捷报”错误。“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这句承接上句,表现词人对战争的深切忧虑,由亢烈的情感转入如泣如诉的悲怆之中,“更对东风语”尤显得哀婉、凄切。既然倚楼极目更添许多愁绪,而又无人领略,只能面对东风而语,含意深远,不是有东风寄语,频传捷报的意思。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和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仔细体会诗句的含义,再分析选项当中哪句诗句和题干中提供的诗句所表达的情绪相似。“好风休簸战旗红”,“簸”,摇动。意思是温柔和煦的好风,不要为战旗而飘摇,结合下句“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应该为人们送来雪白而鲜美的鲥鱼。本句借“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A项,“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意思是,旌旗飘扬,白马嘶鸣,征人已去,可她们(母亲)仍哭喊着久久追攀。表达的同样是对战争的怨恨。和题干句相似。B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壮岁旌旗拥万夫”,写作者辛弃疾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锦襜突骑渡江初”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这两句写的是自己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表达了一种豪迈之情。和题干句不相似。C项,“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 意思是用马蹄践踏阏氏的血肉,把可汗的人头割下来挂在旗杆上示众。“阏氏”、“可汗”这里指金朝侵略者。这种必欲置之死地的痛愤背后,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题干句不相似。D项,“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大风送来清脆而雄劲的角声,夕阳的余辉照在大旗上,红艳鲜明。大旗:指义军的军旗。借“旗”,表现了作者夏完淳忠于大明王朝。和题干句不相似。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该先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再确定从哪些方面去作答。分析比较两首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内容情感、意境、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等角度去考虑。本题要求将本首诗与寻胡隐君比较,分析作者情思的不同。陈词中,“鹃啼血”既以“杜鹃啼血”刻画了杜鹃花的艳丽夺目,又因杜鹃的悲鸣而来使作者产生一种悲凉感。并且说“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好花要开在楼台处,不要开在战场上,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好风不要摇动战旗,而应该送鲥鱼过江,“鲥鱼”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此处用“鲥鱼”代指一种惬意安定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高诗写了在寻找朋友的的路上,春风骀荡,走过一水又一水,看过鲜花遍地开,风景优美,不知不觉就到了胡隐君家。表现了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2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人类遗产观的改变,使许多重要的文明遗迹得以保留,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转型。B. 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C.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D. 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22. 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一项是A. 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B. 手工绘制内画鼻烟壶费时费力,有人设计出自动生产流水线以提高制作效率和产量。C. 我国有关部门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D. 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23. 在第段中的“传统的遗产观”和第段中的“现代的遗产观”中,“遗产”各指的是什么?【答案】21. C 22. B 23. 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指的是私有的物质财富。在“现代的遗产观”中,“遗产”指的是私有的物质财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体要求选出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A项,“人类遗产观的改变,使许多重要的文明遗迹得以保留,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转型。”错误,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两句话,说明此时人们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也视作遗产。人们遗产观发生了改变。改变的原因是“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错误。B项,“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错误。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等句子,可以看出,文章只是列举了法国作家雨果和梅里美对本国遗产保护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但并不能说一些作家促成了世界各国的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错误。D项,“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错误。根据原文,“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我国把“民间文化”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对接,并不是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错误。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题干是“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一项是”。B项,“手工绘制内画鼻烟壶费时费力,有人设计出自动生产流水线以提高制作效率和产量。”错误。根据原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但设计自动生产流水线来绘制内画鼻烟壶,不是民间技艺的展示,而是一种实物的生产,不属于“非物质文化”;这属于生产,不是保护。B错误。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在第段中,根据原文“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可见,“传统的遗产观”是指“私有的物质财富”。第段中,根据原文“将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遗产内容包括“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即私有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现代的遗产观”指的是“私有的物质财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绍兴的大梦陈瑞琳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昨日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属于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的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帼轩昂,风采动人。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刻般的强烈效果。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木的、石的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却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