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情怀与隐士心态--韩滉绘画艺术及其思想探析.doc_第1页
济世情怀与隐士心态--韩滉绘画艺术及其思想探析.doc_第2页
济世情怀与隐士心态--韩滉绘画艺术及其思想探析.doc_第3页
济世情怀与隐士心态--韩滉绘画艺术及其思想探析.doc_第4页
济世情怀与隐士心态--韩滉绘画艺术及其思想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世情怀与隐士心态韩滉绘画艺术及其思想探析张在波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内容提要:韩滉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其绘画题材极为广泛,他不仅精于牛羊、人物、杂画田园风俗也极为精妙;田园风俗是韩滉绘画极为重要的题材。与初盛唐画家热衷于富丽典雅、雍容华贵的人物画和鞍马画不同,韩滉将绘画题材转向农家生活的拓展,舍鞍马而求诸于牛羊,舍贵族宴乐声色而求诸于田家风俗景物,表现出“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意识和深切的济世情怀。同时,韩滉又有着虽身在庙堂但“心无异于山林”的隐士心态。韩滉虽有着大历文人的伤感和惆怅,但与大历文人诗作中的伤怨、落寞和迷惘不同,韩滉绘画却在怡然自乐中透露出一种阔达的胸襟恬淡闲适的情调。关键词: 韩滉;田园风俗;忧民意识;济世情怀;隐士心态史书中说唐代画家韩滉“画与宗人幹相埒”,大理论家朱景玄将韩滉绘画与小李将军李昭道和南宗绘画鼻祖王维同列在妙品之上,并认为其纸本绘画甚至可与居神品之位的薛稷绘画相媲美。可见韩滉艺术地位之高、成就之非凡。但是,由于除五牛图外,韩滉传世画迹罕见,又鉴于宣和画谱说韩滉画牛“落笔绝人”、赵孟頫称韩滉五牛图为“稀世名笔”,史家一般只是将韩滉作为画牛的名家来研究,在一些美术史著作中甚至将韩滉绘画略而不谈。即使有人将其作为人物画家来介绍,但也由于无确证的画迹可考且史籍记载不详而无法进行具体而微的研究。于是,长久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韩滉就似乎只是画牛的名家了。以至于一提到韩滉,我们只是大谈韩滉画牛技艺如何高超、思想如何深邃,但对于韩滉艺术其他方面的成就却知之甚少。同时,史家们对韩滉思想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对其传世作品五牛图及其诸多后人题跋的阐释,且尚为浅陋。因此,对韩滉艺术的全面考察和对其思想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客观、全面地认识韩滉及其艺术是非常必要的。韩滉,(公元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人,唐代名相韩休之子,历经玄宗至德宗四朝,玄宗朝即出任检查御史、北海郡司马等职;肃宗朝为吏部尚书,代宗朝曾任吏部郎中、尚书右丞、户部侍郎、镇海军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德宗朝出任宰相,历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德宗贞元初年封为晋国公。韩滉出自名门且自幼好学。史载,韩滉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他不仅是画家而且是书法家,其书法与绘画并驾齐驱。史书中说韩滉“好鼓琴,书得张旭笔法,画与宗人幹相埒”;“工隶书又章草,得张旭笔法”;且“画体生成之踪,书合自然之理”。古人说韩滉“尤工书”并将其书法与张旭相提并论,可见,其书法还是相当精妙。只可惜关于韩滉书法的记载不甚详细,且无作品流传下来。这正是韩滉未被载入书法史的重要原因之一。韩滉是画牛的名家早就史有定论,且史书记载甚多,又有画迹可证,此不必多言。但韩滉绘画的题材极为广泛,不仅涉及牛、马、羊,而且包括人物、风俗和杂画。且无论牛羊,还是人物、风俗、杂画都极为精妙。对此,各种史料记载丰富,但众说不一:有人说韩滉最擅长画牛、羊。如:朱景玄说韩滉的牛畜画“能绝其妙”并居“妙品之上”: (韩滉)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议者谓驴牛虽目前畜,状最难图也,唯晋公于此二之能绝其妙。人间图轴,往往有之,或得其纸本者。其画亦薛少保之比,居妙品之上也。又有: (韩滉)工隶书章草,杂画颇得形似,牛羊最佳。韩晋公滉,画人物及马牛图牛图是其所长。有人说韩滉于杂画最为擅长,如:(韩滉)工隶书章草,尤善杂画。比韩滉稍晚的中唐画家程修已认为韩滉人物画可与张萱、周昉相媲美,甚至在二者之上:周(昉)侈伤其峻,张(萱)鲜忝其澹,尽之其为韩(滉)乎!可见,韩滉不仅精于牛羊、杂画,其人物画也能兼张周二家之长,自成一家。从题材上看,宣和画谱所载北宋御符所藏的韩滉画迹三十六幅中有十三幅(三分之一多)是人物,因此,宣和画谱将韩滉列入人物一门,也不无道理。可见,人物画也是韩滉绘画的重要内容,但大都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或具有政教意义的作品,如才子图、七才图、高士图、行孝图、李德裕见客图等。韩滉是画牛名家且擅长人物画,这已经成为史家的共识。然而,诸多记载表明:韩滉“尤好图田家风俗”。宣和画谱所载御符所藏韩滉画迹三十六幅中仅有四幅为牛畜,而半数以上(十九幅)为田园风俗,如,田家风俗图、田家移居图、村舍图村社醉散图、村夫子移居图、村童戏蟻图、雪猎图、集社斗牛图、丰稔图、归牧图等。而且韩滉的人物画和以牛、羊为题材的绘画大多以田园风光为背景,甚至有人认为宣和画谱所载韩滉画迹三十六幅中仅有两幅与田园风俗无关。因此,韩滉的牛畜画和部分人物画也不出田园风俗画的范畴。由于审美好尚的差异,作为官修画史的宣和画谱并不看重以田园风物为题材的绘画,又由于当时流传的韩滉牛畜绘画数量并不多,时人大概因此认为不足以将韩滉列入畜兽一门。由于当时绘画分科的局限,又因韩滉人物画自成一家又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可见,因此,宣和画谱将韩滉列入人物一门。但从宣和画谱未将韩滉列入畜兽一门来看,牛畜绘画并不是其绘画中最为重要的和最具特色的内容。朱景玄虽称韩滉画水牛堪称妙绝但在唐朝名画录目录中却将韩滉绘画的题材依次列为村田、人物、水牛、驴子。可见,虽然韩滉牛羊、人物、杂画“能绝其妙”,但反映农民生活的田园风俗画的确是韩滉绘画极为重要的内容。可惜自清代以来此类画迹不传于世,这也正是美术史家们对韩滉艺术认识片面和研究不够深入的原因所在。韩滉以田园风俗为题材的绘画现在已经无画迹可考,其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和作品的具体风格面貌我们也无缘亲见,我们只能从仅有的文献记载来推测其大体风貌:宣和画谱说属于韩滉一派的张符放牛图:取其村原风烟荒落之趣,儿童横吹藉草之状,其一蓑一笠,怠将人牛相忘。陆游赞美韩滉画言:每见村童牧牛于枫林烟草间之间,便觉身在图画张符的风格与韩滉未必完全相同,但据宣和画谱所言,张符绘画学于韩滉并得其精髓,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韩滉田园风俗绘画的大体面貌,结合陆游的小诗,我们可以大致想见其田园风俗绘画风烟渺茫的气象和静雅闲适的情调。 以田家生产生活为题材的绘画早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但不过是画工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图画式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壁画也有不少描绘耕作劳动的作品,但也不过是画工所绘,即使出现了一批以田家风物为题材的作品也多是取材于文学作品,借助田园牧歌式的闲逸情趣表达作者的隐逸思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园风俗绘画。在唐代,以当时的普遍观念看来,人物画典雅,鞍马画华贵,诸多画家并不屑于将牛羊、田家风俗作为绘画的题材。然而,作为一朝宰相韩滉却将绘画的题材转向农家生活的拓展,关注田家的悲欢;舍鞍马而求诸于牛羊,舍贵族宴乐声色而求诸于田家风俗景物;在农村生活和田家风物的描绘中,记录着农家生活的喜怒哀乐,并从中发现一种农家生活质朴自然的美,在怡然自乐中蕴含着一种恬淡闲适的情调。韩滉开创了田园风俗绘画的先声。与南宋的市井风俗画相比,韩滉的田园风俗画又别是一番情趣。韩滉的创作深深影响着其同时代的戴嵩、李渐、张符、邱文播等一批以田园风俗为题材的画家的创作,形成了以韩滉为首的田园风俗绘画一派,对后世耕织图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说韩滉是中国美术史上伟大的田园风俗画家或农民画家远比说他是一位动物画家或者畜兽画家更贴切。问题在于:韩滉身居重位,而其绘画缘何一反时代潮流而行之,舍鞍马而求诸于牛羊,舍贵族宴乐声色而求诸于田家风俗景物?只有了解了韩滉的性格、经历及其思想价值取向,我们才能找到韩滉以广大农民群众的田园生活和农村风物为其绘画的重要题材的原因所在。韩滉的父亲韩休,作为玄宗朝宰相,在当时甚至中国历史上以擅长文辞、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而颇有美名。韩滉自幼深受其父亲的熏染,养成了勤奋好学、朴素节俭、刚正耿直的性格。据文献记载,韩滉喜好易和春秋并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曾著有春秋通例及天文事叙议各一卷。旧唐书载:“滉,宰相子,幼有美名,其所交结,皆时之俊彦,非公直者不与之亲密。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袵,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庇风雨”又“自居重位,愈俭嫉恶,弥缝阙漏,知无不为,家人资产,未尝在意。入仕之初,以至卿相,凡四十年,相继乘马五匹,皆及蔽帷”虽身居重位,但韩滉善于体察民情,经常与广大农民百姓生活、劳动在一起,其生活贴近农民百姓,甚至“甚暑不执扇”。韩滉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中唐,统治阶级荒淫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安史之乱使得社会更加混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韩滉的兄弟子侄也有丧生于战乱者,战乱中韩滉也曾与广大农民百姓一样经历了战乱逃生的灾难。在农村的逃亡生活使他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情景,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和农民生活的艰辛使他产生了对农民的极大同情。韩滉曾经目睹过盛唐的辉煌景象又有感于时局之混乱、现实之黑暗和民生之多艰,作为天下父母官,他希望尽其所能,为大唐的“中兴”和人民生活的好转积极努力而尽职尽责。代宗大历年间,身为检校部吏部尚书的韩滉兼任镇海军节度使。到任之初,他首先“安辑百姓,均其租税”。德宗朝,韩滉任宰相兼任两浙节度使,经常深入山村与老农“共商癯田肥料”之事,并亲自组织农民“治水养鱼”。韩滉还提出“营田积粟,且耕且战”的主张,使朝廷顺利收回土蕃占领已久的两河、关陇地区且免于使广大农民置于战乱的苦难之中。可见,韩滉在生活上是与广大农民同甘苦共命运的,在思想上与广大农民是比较接近的。韩滉的性格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韩滉的思想中充满着关心民瘼的忧民意识和积极仕进、希望重振大唐基业的儒家经世致用的济世情怀。在与广大农民百姓一起生活、劳动的过程中,韩滉不仅有机会了解民风民俗和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也有机会对田家风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因此,他以反映农民和农村生活为主的田园风物作为其绘画的重要题材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韩滉简朴的生活作风与当时上层贵族的奢侈风气大不相同。当时的贵族阶层穷奢极欲,仆马豪华,宴游崇侈,追声逐色,举手之间耗资百万,而韩滉从生活到思想到艺术精神都反对世风时尚,保持着独立清醒的态度。韩滉的田园风俗画的内容极为丰富牛、羊、乡村风景、田家农事、风俗集社、村童农夫只要与农民和农村生活相关的内容都应有尽有。韩滉深入农村生活,其田园风俗绘画大都作于安史之乱前后的战乱时期,真实地反映了战乱年代农民生活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广大苦难民众的深深爱意和同情。由此可以看到韩滉倡导农耕积粟、劝世重本返朴的的思想和关心民瘼、“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意识。据石渠宝笈记载韩滉的田家风俗共分九段,分别描绘灌溉、收割、登场、拾穗、簸、扬、舂碓、筛、入仓等一系列的农家劳动过程,并且各段均有题诗,并包含了不同的思想内容。其中第九段上题诗云: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仓;田父有余乐,炙背卧檐庑。却愁催赋租,胥吏来旁午;输官王事了,索饭儿叫怒。题诗与绘画和农民的现实生活境遇紧密结合,不仅描绘出农家生活其乐融融的景象,也道出了农家生活的的艰辛与烦恼。韩滉“以绘事非急务,故自晦其能,未尝传之”,认为在混乱的时局和残破的社会现实之下,相比于治国安民,绘画并非“急务”,也不是其作为父母官的真正才能所在。可见,韩滉作为一朝宰相对现世功业的渴望和济世心态之深切。与初唐文人通过对盛世景象的歌颂和赞美以粉饰太平、阿谀奉承不同,韩滉通过对下层民众生活的描绘表现出对农民的深深同情和关心民瘼的忧民意识,其田园风俗绘画与同样曾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相辉映,与“三吏”“三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曾经目睹过开元、天宝的盛世景象又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一代文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和同情。韩滉绘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态度和精神与中唐白居易、元稹等人艺术的写实化、通俗化倾向相一致,他们都关心下层民众的疾苦,反映农民的困苦生活,并予以深深的同情,而不同于王维一类士大夫的孤芳自赏、脱离现实,表现出其强烈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意识。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董邦达题韩滉五牛图诗云:“幽风图就关民俗,想见田家穑事艰。”董邦达一语道出了韩滉思想和绘画的内在特质。值得注意的是,韩滉的忧民意识是与中唐文学创作中“惟歌民生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诗)“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白居易与九元书)的思潮相一致的。虽然在兼济天下的豪情和自信上中唐文人较之盛唐文人要显得逊色,但与初唐文人的阿谀奉承、谄媚求荣、粉饰太平不同,从杜甫、“大历十才子”到元稹、张籍、白居易,中唐文人将兼济天下的理想从盛唐文人更多地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转向对广大百姓穷苦生活的关怀和同情。他们以写实的手法借农家生活的穷苦和劳动的艰辛揭露出统治者昏庸腐朽和对农民的搜刮与掠夺,并对农家生活的困苦和艰辛寄予着深深的同情。钱起的观村人牧山田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贫苦农民为交纳租税不得不开垦贫瘠山地的情形,表达出对统治者过分聚敛的不满和对自己“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不耕而食的惭愧心情,寄予着对贫苦百姓的极大同情。张籍的野老歌将以无衣无食的老农与富商作对比,反应了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白居易的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借贫妇的诉说反映了租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热。力尽不知热,倍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与中唐诗歌创作相呼应,韩滉绘画通过对下层民众生活的描绘表现出对农民的深深同情和关心民瘼的忧民意识。其田园风俗绘画与同样曾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的“三吏”“三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曾经目睹过开元、天宝的盛世景象又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一代文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和同情。韩滉绘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态度和精神与杜甫、白居易、张籍、元稹等人艺术的写实化、通俗化倾向相一致,他们都关心下层民众的疾苦,反映农民的困苦生活,并予以深深的同情,而不同于王维一类士大夫的孤芳自赏、脱离现实,表现出其强烈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意识。出与处是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设计的两种基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儒家虽然站在积极入世的立场倡导“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但孔子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都为出与处的转换留下了广阔的余地。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虽然极力否定儒家的入世主张,但对于现实人生而言,老庄思想无疑又是对儒家入世主张的极度发挥。儒与道的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文人士子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余地。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身在庙堂并不影响心灵自由的追求。韩滉绘画转向农家生活的拓展不仅在于其“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意识和深切的济世情怀的,还表现出其虽身在庙堂但“心无异于山林”的隐士心态。但韩滉在仕于隐的关系的处理上显然与中唐特别是大历文人不同:对于现实人生而言,韩滉是积极入世的,但对于心灵自由的追求而言韩滉又有着隐逸之思,他积极追求心灵的自由但又不放弃现世功业。宣和画谱畜兽叙论言: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马与牛者,畜兽也,而乾坤之大,取之以为象,若夫所以任重致远者,则复见取于易之随如果说马是叱咤风云、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征,那么牛不仅“任重而顺”而且是隐逸精神的象征。韩滉将绘画的题材转向农家生活的拓展,舍鞍马而求诸于牛羊,身居重位而又倾心于田家风物的描绘,这不仅在于其忧民意识之真切和济世心态之强烈,还在于其内心的隐逸之思。以往论者也曾言韩滉画牛相较于初盛唐的鞍马画家而言,表现出一种隐逸心态,但不过是对五牛图题跋中诸如赵孟頫所谓“陶弘景画牛”的附会性的阐释,并不言及韩滉的隐逸思想由何而来。而且,从心态和思想上看,陶弘景画牛与韩滉画牛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陶弘景身在山林但不忘国事,而韩滉则是虽身在庙堂但“心无异于山林”。自安史之乱至代宗大历年间的二三十年中,统治者贵族们仍然继续着自玄宗朝后期以来的荒淫腐朽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严重打击的大历文人虽然也已经开始从噩梦中惊醒,但由于他们亲历了这场战乱灾变,加之其社会地位的低下,他们虽然对战乱造成的民生疾苦有着较为深入的体察,却缺乏仕进的激情和自信,其诗作中但仍然透射出一种或伤怨苦闷或茫然落寞或孤寂悲凉的情绪和迷惘、苟安的心态。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大历诗人虽然表现出其关心民瘼的诉求,但却是对世事渐趋淡薄,变成了一群冷眼看世的士大夫。他们或追求隐逸以反抗现实或贪求眼前的享乐生活、迷恋于宴会唱和,其真正的兴致不在政事、理想不在兼济,而往往集情绪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托幻想于隐逸。即使是要“惟歌民生病,愿得天子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白居易也存在“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白居易诏下)“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白居易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的苟安心态。与大历文人一样,韩滉亲历了安史之乱的灾变和苦难,曾经看到过开元、天宝盛世的辉煌景象和战乱灾变之后社会残破黑暗的现实,战乱逃亡生活的痛苦体验在韩滉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韩滉也有着大历文人所普遍具有的感伤和惆怅。这在仅存的韩滉的两首诗歌中有所体现:其听乐怅然自述云: 万事伤心对管弦,一身含泪向春烟。黄金用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晦日呈诸位判官云: 晦日新晴春色娇,万家攀折渡长桥。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战乱的灾变使得大唐辉煌不再,济世心态极为强烈的韩滉当然对此有着“含泪向春烟”的伤感和欲兼济天下但又信心不足的惆怅。安史之乱后社会黑暗混乱的现实局面也曾一度削弱了韩滉兼济天下的激情。于是,亲历过战乱逃亡苦难生活又目睹了盛唐辉煌景象和战乱灾变后残破现实的韩滉自然也与其他大历文人一样,有着归心自然、寄情于田家风俗景物的隐士心态。陆游跋韩滉五牛图云: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自奉召史,逾年不复见此,寝饭皆无味。今行且奏书矣。奏后三日不力求去,求不听辄止者有如日。“风林”、“烟草”以及韩滉诗中的“春烟”之类景物恰恰与大历诗人笔下惯用的“斜阳”、“寒烟”、“山岚”等同样有着一种萧瑟、荒寒的意境和如梦似幻、迷离惆怅的意味。但是,韩滉与“大历十才子”的不同在于他伤而不怨、迷而不惘,他积极追求心灵的自由但又不放弃现世功业,能独善其身而又能兼济天下:对于现实人生而言韩滉有着积极用世的济世情怀,对于个性和心灵自由的追求而言韩滉虽身在庙堂但却有着“心无异于山林”的隐士心态。对于韩滉而言,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修整和调节,是一种仕宦心理的精神补偿。因此,与中唐文人特别与是目睹过开元、天宝盛世景象又经历过战乱灾变的大历文人茫然、落寞、伤怨的情绪和迷惘、苟安的心态不同,韩滉却表现出并不亚于盛唐文人的积极用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韩滉确是郭象所谓“外圣内王”之道的实践者。相比于“大历十才子”们,韩滉在仕隐关系的处理上显然是更为成功的。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