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航拍的表现功能与《飞越海西》的创作启示.doc_第1页
电视航拍的表现功能与《飞越海西》的创作启示.doc_第2页
电视航拍的表现功能与《飞越海西》的创作启示.doc_第3页
电视航拍的表现功能与《飞越海西》的创作启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命中电视航拍的表现功能与飞越海西的创作启示谭华孚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中国电视界出现了一个似乎未曾为社会大众所瞩目的重要传播现象:以纪念和庆祝新中国诞生60周年为契机,为反映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全国许多省、市的电视机构悄然兴起了一股电视航拍热。在2009年底,以“电视航拍”为关键词组,通过百度与谷歌两大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人们可以发现,因特网上报道中国各地电视航拍消息的中文新闻网页分别达到约396,000篇(百度)和约192,000条(谷歌) 之多 检索时间:2009年12月31日。这表明,随着中国各地经济、技术实力的提升,随着航空器、陀螺稳像系统、自动跟踪系统、摄像机制作技术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等方面的进步,航拍作为一种新兴的表现手段被运用到重大题材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中,已经蔚成一时风气。 然而,对于纪实电视而言,航拍具有怎样的表意优势与特点?或者说,航拍对于纪实性电视节目的制作可能具有哪些艺术传达方面的增效功能?这对于处在当今新传媒技术条件下的电视制作人,包括对那些已经采用了航拍方式的电视制作者而言,都是一个未必尽然知晓的、有待探索的领域。而对航拍在电视艺术创造与电视文化生产上的表达功能之自觉,对于运用航拍手段的电视作品品质的提升,是相当重要的前提。因此,在我国电视业界越来越多地采用电视航拍作为大型纪实电视作品表现手段的今天,对它进行学术探究已是恰逢其时。可喜的是,由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摄制的大型航拍电视纪录片天翼飞越海西,其摄制实践在这方面给了人们以某种独特而可贵的启示。一电视航拍,首先意味着一种“换个角度看生活”的易位观照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鲜审美感受。熟知不等于真知,新意则常常带来美感。易位认知和异向观察对于人们获得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和全面感受,对于增进艺术作品的美感魅力,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地面常规拍摄主要采用平视或仰视角度相比相比,电视航拍采用的是一种“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鸟瞰式角度,这带来了观照我们周遭熟悉的人间景象的新鲜角度。我们所熟知的许多事物,无论是它的外观形象、场域特点还是与周边事物的空间关系,都会由此生发出不同的全新特点来。这不仅造就了视觉感受的新的维度,为作品带来地面常规性拍摄所无法具备的新颖感受,也使事物的形象呈现出更为多维的面貌,使我们对它的认知因为异向的观照而变得更为全面而深刻就像飞越海西的作者们在纪录片的分集简介中所感叹的那样:“熟悉的家乡因为变化,因为距离,第一次让我们觉得陌生而又如此美丽并富有生机”。电视航拍,同时也将一种崇高或曰壮美的境界注入了纪实性的电视作品中。西方美学中所谓的崇高与中国传统美学所谓的壮美,常常伴随着事物外部形象在体量上的巨大,倚赖着它与日常事物形象相比较而显出的反常出奇,因而,它在自然美甚至整个现实美的范畴中,必然是稀罕少见的。在地面常规性的电视拍摄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河大地或人工造物本身可能具有的崇高或壮美,又每每因为观察者的过于贴近,视域受到局限,而难以表现甚至难以发现古人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抒发的正是如此境况中的遗憾。如果说,常规地面拍摄中的壮美常常来自对象,电视航拍中的壮美则主要来自处理方式因其视点的超越出奇,电视航拍为我们带来了视域的恢宏伟大,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或李贺“回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诗意想象,变成了镜头前现实地存在着的视觉景象。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任何纪实性电视作品,一经采用航拍手段来制作,就注定了要被赋予了一种史诗式的基调,而如何用好航拍手段来营造一个与如此基调相协谐的壮美而瑰丽的视觉美学工程,则考验着制作者的智慧与才气。更为重要的是,电视航拍不仅可以带来视角的新颖性和画面恢宏壮美的审美特点,它还是深刻、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和表征大跨度时间和空间中的社会生活变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认识途径和方法。一位西方哲人曾经以“离开,才能更好地命中”这一箴言,来隐喻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超越日常经验的重要性。确实的,匍匐在经验世界的地面上,我们无法真正从理性上认识事物的特质。同样地,匍匐在物理世界的地面上,我们也无法真正在全局上把握省域、市域这样一些相对广阔的空间中发生的沧桑巨变。此外,在认识论发展的历史上,从黑格尔到马克思都曾指明,事物的本质是可以因其处在不同的环境中,经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而具备差异性的;结构主义则从根本上摒弃了本质主义的观念,认为事物的特质处在在不断被建构的历史过程中,它由于与主体关系的情况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意义。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认识论体系,都揭示了观照角度的重要性。而电视的航拍,同时意味着距离的拉远和角度的转换,无疑可以有效地帮助电视工作者对大自然的山川形胜和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作出更为整体全面、也更有观察高度和认识深度的纪录和表现。因此,当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转折,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大构想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使福建迎来几乎是“千年等一回”的重大发展机遇之后,为了使电视节目能深刻地把握和揭示当代福建社会巨变的哲理真谛,航拍,就自然地成为一种必需的手段选择。是的,我们的电视记者匍匐在现实的地面上已经太久了。他们渴望着起飞。因此,当天翼飞越海西的摄制作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系统性的航拍行动于2007年11月启动时,福建社会各界人士都对她寄以了莫大的关注和殷切的期望。事情的进程表明,她并没有辜负人们的关注与期望。二福建是特别适宜于电视航拍的。从武夷山脉到台湾海峡西岸之间的这幅广袤大地,本身就是电视航拍的绝佳题材,本身就为电视航拍特有的宏大叙事美学提供了十分般配的对象。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地,从天工开物之时起,福建的山岭峰峦和江河溪涧就为造化所钟,兼具壮美和秀美两种自然美形态,如同福建的人文传统,作为北方移民文化与南方自然环境遇合的产物,兼具了北方的执着坚韧和南方的灵动精致两者都奇妙地包含着崇高与优美的二重组合。历史上福建的别称八闽,先天性地与视觉奇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南宋的福建因为学术大兴、人才鼎盛,而使身为外来人士的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州署衙门题联曰:“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到明代的广东籍松溪知县邓应奎写君山歌时感叹“八闽丘壑称奇绝”,“八闽”二字在历代众多外来文人骚客的诗文中,常常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卓然不凡联结在一起。这一切,无疑为营造出色的电视航拍效果提供了出色的自然条件。飞越海西在制作中充分地利用了这自然条件。在前后三年的拍摄中,摄制组飞遍了包括晋江、厦门、连城、武夷山、福州五个机场在内的全部航线,拍摄范围涵盖全省。他们在云端翱翔150多个小时,在大地上跋涉7万公里,拍摄了总长为16000分钟的宝贵影像素材。对于福建电视工作者和电视观众而言,这些素材中的景致全都可以用“史无前例”和“叹为观止”来形容。摄制组不仅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变化中的福建自然和社会中最美丽的一面,也为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见证,为福建社会的变迁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尤其是第二集绿色家园中展示的自然资源:全国最佳的生态环境、最广的森林覆盖和最多的水产供应量以及第三集八闽传奇中展示的历史文化遗存所印证的那些足以让八闽闻名遐迩、流芳千古的古今贤哲事迹,最为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生动地显明:如果西哲海德格尔的名言“现代哲学的全部问题,在于人在大地上如何诗意地栖居”具有真理性,那么,海峡西岸这一片美丽的土地,无疑蕴含着对这一哲学问题最正确的回应。她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最佳处所之一。然而,像任何的表现手段一样,电视航拍在拥有不可代替的叙事表意优势的同时,也自有它的短处。它的主要拍摄机位如同著名的福建历史人物郑成功的一首诗所描述的境界:“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于是,它适合于表现宏大空间中的崇高之美,而不长于呈现微观层面上的秀媚之美;它宜于表达人类群体活动的宏大场面,而不易表现个体人物言行的细微情态。我们常见的国内许多电视航拍作品显然忽略了这一点。于是,它们常常由于拍摄时无法停驻于某一特定的景点而不能很好地表现生存和演变于其间的人和事,镜头的运用也被局限于远、全景而未能作中、近景和特写的拍摄。因此也就每每流于浮光掠影或搜奇猎艳式的风光呈现,画面瑰丽而内在意蕴单薄,形象雄奇有余而精神涵量不足。如果单一地运用航拍手段组织一个大型纪录片,即使是最适合于航拍的风光纪录片,都会产生一种“新奇中的单调“之感,使观众对航拍产生的新鲜感及关注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天翼飞越海西没有重蹈这一覆辙。从创意的时刻开始,它的制作者们便确立了采用以航拍画面为主、地面拍摄甚至水下拍摄(资料)为辅,将具体事例和人物的描述刻画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创作思路。应当说,这一创意是对既有航拍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模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地理景观都十分丰富的海西风物最为熨贴适宜的表现方式。它不仅使纪录片带上浓郁的人间烟火味,更重要的是,它灵动地将空间三维上的视觉景观和时间之维上的历史风云以及活跃于其间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织体。这方面,可以枚举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反映福州市历史巨变的第五集魅力闽都在开首一段视野宏大地展示该市风貌的全景式航拍镜头之后,当人们的视线随着航拍的镜头移动至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时,蓦然切入了展示从事古建筑维修的年青女工程师林晶及其同事活动的地面拍摄镜头,表现了他们在保护这片孕育近代中国著名人物最多的街区之际,与那些历史人物神交意会的心境,使人想起福州城所孕育的那些足以让八方后人景仰的先贤之业绩,并揭示出这个海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其土温润,其人刚毅”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其后,在一段展示福州近30年间扩张与拓展的航拍画面后,再接上对城区建设规划师陈亮活动画面的叙事安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在一段服务于宏大叙事的航拍风光大景镜头之后,穿织一段地面拍摄的常规镜头,展示居住工作于其中的普通人物个体的家常生活,已经成为飞越海西在叙事框架上的特点之一。在每一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将人事、物象和意趣交融互注的灵动表达。如此做法,不仅使这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笔触显得“小大由之”、虚实结合,美学风格在统一中显出变化,更为有意味的是,它将对这片土地的远眺与近观、对特定城乡的历史怀想与现实呈现都勾连了起来,在政府所组织的宏大的叙事中注入了令人亲切的个人化与平民化的气息它使我想起了胡智锋先生在对比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时睿智地指明的一个差异:在话说长江里,叙事主体永远是主题歌所唱的复数的“我们”,而没有一个普通的人物个体,没有“我”,而到了再说长江里,每一集都有了不止一处的表现普通小人物的段落,这种同一题材而不同时期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中所发生的叙事方式变革,表明了时代进步中媒体关注重心从抽象群体到实在个体的历史性转向。飞越海西对于人物纪实所采用的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有效地适应变迁中的当代受众审美趣味和关注焦点的明智之举。三“丹青难写是精神”,王安石对绘画艺术发出的这一慨叹,回响了千年。其实,在电视制作包括航拍电视作品制作之中,以影像符号来状写人的精神,其难度绝不在书卷丹青之下。电视航拍纵然可以超越尘世的喧嚣和地表的遮蔽,但它如果渴求穿越世间的浮象而直指人的心灵,却依然面临着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巨量心血的文化工程。显然,天翼飞越海西的创作者们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确立了与航拍方式同样具有宏大气象的一个愿景。他们希望藉由独特的人文视野和空中视角,不仅让观众看到八闽大地的时代新貌,福建社会的历史巨变,而且能够从中领悟到在机遇与变化背后呈现的价值,不仅可以激起本土观众对家乡的自豪之感,也能勾起异地他乡的受众对福建的热爱之情。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因为自然地理条件虽然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平台,但人的作为却是使这一物质基础和生活平台发生巨大变化、展示崭新面貌的最重要的动因。福建的自然环境固然为福建出产名扬四海的茶叶、瓷器、石刻、木雕等奇珍异产提供了天然优势,但真正使这些物产成为奇珍异产而名扬四海的,是世世代代生长于斯的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与悉心探求,只有充分表现了人的性情与品格,一部反映海西生活的航拍电视作品才具有足够的亲切感与亲和力。如此立意是飞越海西作为一部以航拍电视纪录片冠名的作品区别于一般航拍电视节目的另一个重要因缘,也是它的精神意蕴和美感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从上述观念出发,这部大型航拍纪录片在充分展示福建山川景物与民风习俗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展示一个个普通福建人的精神特质。他们不仅关注山水,更关注山水之间的人物及其作为。创作者们通过对历史上和现实中各个领域中的著名或普通闽人形象的展示,力图表现出福建人特有的人文精神气质。无论是历史上的“过台湾”与“下南洋”,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开创事业中的以智取胜、爱拼善赢;无论是福州人自豪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还是泉州人自许的人格形象“站着是东西塔,躺下是洛阳桥”;无论是武夷山区作为道南理窟的浓郁理学气息,还是红土地上的土楼充溢的客家文化韵味福建各地的民众百姓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传统,都在这部大型航拍电视纪录片中得到了生动的显现。但是在这里,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特点:作为一部史诗般的大型航拍电视纪录作品,制作者不去代抽象意义的福建人立言,而是通过特定的一个个福建人生活中的寥寥几个场面,如同群像速写那样勾勒了诸多个体的福建人的形象。在人物的选择上,作者对历史人物取其著名者,而对现实人物的选取,虽然也偶见著名人士,但总体比例上,与国内的许多同类纪录片相比,飞越海西显然更为慷慨地将空间版面和聚光焦点让给了比较普通的人物,将他们置于当代生活舞台的前台,充分展现了立足表现普通人,以普通人的命运来展示大时代变化的创作理念。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们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航拍方式所擅长的大镜头,主要用于表现和展示人物活动的开阔的时空背景,而地面拍摄的常规镜头,则多用来平视地、近距离地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