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的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符号为H2O。了解氢气的性质。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等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3. 教学重、难点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4.教具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课件。二、说教法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三、说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1.探究学习 2.多种感官协同法七、课后反思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 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在水电解实验中,电极的正负极学生很难直观的看出,而且哪里是电极、放出气泡的现象、试管里水位的高低变化、氢气燃烧的颜色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这就是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使一部分看不清实验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兴趣。所以我在做演示实验时,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显示在屏幕上,等于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上述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同时,由于水电解产生的氢气量不够,我无法通过现场收集氢气做爆鸣实验,我也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听我讲解、看书上的文字,能非常直观的看到整个氢气爆鸣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特别是爆鸣声不会因为突发事件让学生得到错误的印象。当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整个实验,其求知欲立马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又一次得到了满足,知识的获得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过渡时提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发现玻璃管中的水减少了,提出减少的水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是否蒸发变成水蒸气呢?),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在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我认为应该提示他们去看书P52图312,并做一些水分解的微观图片,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模拟,用一种建模的方式,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会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一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二、学况分析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 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二)、新课教学一 元素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学生讨论: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三)知识迁移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五)知识反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硅 铝 氧 铝 硅 氧 氧 铝 硅 氧 硅 铝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核内质子数不同 核外电子数不同 核内中子数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水是由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构成的。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元素,还可能含有元素。(六) 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2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五 板书设计一 元素元素概念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 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3、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三、说学法: 1、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3、 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四、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 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物理性质 1、 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4、氧气 183c 液态氧 -218c 固态氧(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雪花状)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 采用学生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提供背景资料: 1、 带火星的木 条在空气中会逐渐熄灭,将它放在氧气中会怎么样呢?提供 仪器:集气瓶、 酒精灯、火柴 药品:木 条、 石灰水、氧气学生上前做实验,同学们观察, 相互讨论 注意:(1)发现问题要思考、讨论小结:实验2-4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并且对实验的顺序也做了调整3、实验2-4: 铝在氧气中燃烧 活动与探索:1)、铝箔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3)、 如果温度很高的物体落在玻璃上会出现什么后果? 共同讨论后,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剧烈燃烧 放出热量 发出耀眼的白光 结论: 铝 + 氧气 三氧化二铝总结:1、为什么铝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2、为什么点燃后铝箔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上有所创新、提高。4、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 教师解释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的污染 ,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 活动与探索: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因如何改进实验?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的设想、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发出蓝紫色火焰 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结论: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为了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 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意见,要求各组再讨论,再发言,经过反复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2)氧气具有氧化性。: 三、氧气的用途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 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分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所学的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活泼流畅,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并保持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硫粉与咱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四)质疑释疑和布置作业:最后留5分钟,安排质疑答疑活动,布置作业。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想:1、将教材内容做了全面调整,建立了新的教材结构体系。2、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3、强调了体验实验活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供给呼吸 医疗 航空 登山、潜水一、 氧气的用途 支持燃烧 气割、气焊 炼钢 宇航二、 物理性质 1、 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三、 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反应物发生反应的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空气中在氧气中带火星的木条跟氧气铝跟氧气硫磺跟氧气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教法:采用启发、实验、对比、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学法:观察、实验、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 教具: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同学们,平常在煤炉里煤层上方是否常看到蓝色火焰呢?这是为什么呢? 2、同学们是否听说过煤气中毒呢?煤气是什么气体呢?它为什么可以使中毒呢?师: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让同学们回答,就不一定能说清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弄清这些问题呢?那么,这就需要认真学习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板书: 第二节 一氧化碳师:我们已经知道:碳充分燃烧生成CO2,不充分燃烧可以生成CO, 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比较一下CO和CO2组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板书: 物质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g/L)(标况) 水溶性(通常) CO 无 气 无 1.250 难溶 CO2 元 气 无 1.977 可溶 师:可见CO、CO2分子不同,物理性质也有些细微的差别,那么CO它的化学性质又有些什么呢? 二、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用一根尖嘴导管导出CO,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CO气体,并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学生活动: (1)观察火焰颜色,当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师:H2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那么CO能否象H2一样也可以与CuO反应呢?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用一个硬质玻璃管盛放CuO,两端配有带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先通气体一会儿,再加热,反应后,先停止加热,还要通CO气体直到冷却。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提问:这与H2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比有何优点呢?为什么实验完毕后,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处理尾气?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的优点是:不易使CO逸散到空气中,用用酒精灯处理尾气是为了避免CO污染空气。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H2、C相似。 CO H2 C 可燃性 2CO+O2 2CO2 蓝色火焰 2H2+O2 2H2O 淡蓝色火焰 C+O2 CO2 还原性 CO+CuO Cu+CO2 H2+CuO Cu+H2O C+2CuO Cu+CO2 知识拓展:虽然CO、CO2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2CO+O2 =2CO2 CO2+C =2CO 其实如果我们用煤炉做饭取暖时,在煤炉里就反复发生CO和CO2转化。当煤炉下方通入足量的空气时,碳充分燃烧生成CO2,CO2上升遇到炽热碳生成CO,若煤层上方温度足够高,CO就与氧气燃烧生成CO2,若温度不够高,CO就释放到空气中,污染房中的空气,可能引起中毒。 (3)一氧化碳的毒性 (1)阅读教材第117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问:既然CO易使人中毒,日常生活中有人说:“我年轻,嗅觉灵敏,当闻到煤气是,就把火炉从房间内搬出去”。还有人说:“在房间内防一盆水就可以防止煤气中毒了”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吗?学生活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课堂反馈练习 1、一氧化碳是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的是() A.CO和CO2 B.CO2和Na2CO3 C.C和CO D.CO 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无色无气味.密度比空气密度小.难溶于水.能溶于水、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 ,CO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 5、CO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CO具有 性,在该反应中作 剂,反应的方程式是 。 6、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 A.H2 B. N2 C. CO D. CO2 7、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CO2的是( ) A. 碳 B. 一氧化碳 C. 石蜡 D. 氢气 8、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 A. 黄色 B. 兰色 C. 紫色 D. 淡兰色 9、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 A.O2 和 CO2 B. H2和CO2 C. CO和CO2 D. H2 和 CO课堂小总: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布置作业:1.教材P120习题6。 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包括了氢在自然界的存在,氢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等内容,重点是氢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是点燃氢气与空气混合气发生爆炸的原因。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记住氢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等)b、记住氢气的化学性质一可燃性,并能熟练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C、知道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掌握检验方法。D、常识性知道气体的爆炸极限。(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这验现象的能力。(3)情意目标a、知道化学实验既有兴趣又存在危险。b、养成科学、规范、严谨的实验习惯和态度。(4)哲学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说教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实验、讨论、对比、归纳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三、说学法本课时教给学生善于细致观察的实验习惯,教给学生善于思考、善于严谨分析实验现象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 互相讨论 实验探究结论应用。四、说教学程序1、先前提测评,然后引入新课。上课之前,演示氢气球上升的实验,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由引引入前提测评,目的就是检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认知前提,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情感上进入学习新课状态,接着引入新课。2、展示教学目标。在屏幕上展示本课教学目,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学有方向。3、目标实施(1)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氢气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2)做好演示实验a、演示实验34氢气流吹肥皂泡,该实验直观地证明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突然袭击出氢气“氢”的特点,在观察和描述氢气的特理性质过程中要随时和氧气相应的对比,然后小结氢气的物理性质。b、先用排水法收集氢气验纯两次(其中一次有意在试管内留有少些空气),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当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接着演示实验35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火焰的颜色,再用一千南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烧怀外壁(发烫放热),看一看烧怀的壁(有水珠)。在屏幕上播放本实验的录像,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加深实验现象。C、演示实验36点燃氢气跟人气的混合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接着设疑:同样是氢气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然后播放动画录像来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样就把微观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容易理解。接着小结出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跟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的范围,遇火都会发生爆炸,因此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强调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d、演示实验3_7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验纯两次,并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当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否则会发生危险,并解释这样操作的原因。(3)小结本节课内容4、达标测评根据本节教学目标,设置达标测评题,了解学生达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矫正。五、说板书: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1)无色、无味的气体(2)难深于水(3)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1)可燃性a、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现象:(1)发现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珠生成b、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点燃时现象:可能会发生爆炸。注意: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第三单元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的关键。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进一步巩固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2、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3、 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氧气的体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五、学法指导1、 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2、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六、教学方法的确定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关注空气质量。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七、对教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的处理 课本的实验操作难度大,误差大,操作技能要求高,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此考虑改为玻璃钟罩的实验,以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可把课本的实验放到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八、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2、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3、 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4、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5、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6、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进一步巩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7、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一部分内容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通过阅读,看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完成。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九、作业:完成课本的挑战自我的1、2、3题十、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一、 空气的组成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3)小结:空气的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二、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1、 空气的分离2、 氧气的用途3、 氮气的用途4、 稀有气体的用途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在这节课之前,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本课题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电子的运动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真实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今年我区定为教学改革年,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突出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没有涉及实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指导学生阅读、预习课本,组织学生讨论,分板块来解答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预习、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互动、形象比喻等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猜想,引入新课;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4、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你能想象原子的结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原子的构成 ,学生可能会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铅球,西瓜,桃子等)(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一、原子的构成1、 学生预习后讨论:(分小组完成任务,前三个小组各解答3个题目,后三个小组各解答2个题目)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4)质子、中子、电子带什么电?原子核带电吗?(5)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6)什么是核电荷数?(7)观察表4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都很小吗?谁的质量最小?(为下文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的等于质子加中子做铺垫)(8)观察表4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9)你能想象电子在哪里运动吗?设计这样的几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解答完毕,学生头脑中已清晰的构建了如下知识点: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统计岗位考试题及答案
- 临汾市中储粮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大兴安岭地区中储粮2025秋招机电维修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大唐电力赤峰市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模拟30问及答案
- 开封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国家能源泰安市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六盘水市中储粮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中国广电张家界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综合管理类
- 国家能源乌海市2025秋招化学工程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忻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炼化装置操作岗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23322-2018 纺织品 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生产过程及结果)课件
- 政策评价-卫生政策分析课件
-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物体的速度及加速度(含逐差法)
- 饮食习惯与健康
-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
- 第二章 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
- 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协议范本
- 流动资金缺口测算表.xls
- 中国空白地图大全(可直接打印)(共49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