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概说.doc_第1页
《诗经》概说.doc_第2页
《诗经》概说.doc_第3页
《诗经》概说.doc_第4页
《诗经》概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詩經概說【詩經的名稱 】 【詩經的內容、性質與做法 】【詩經的作者與時代】 【詩經的編集】【詩經學的發展】 【詩序】 【附錄】一詩經的名稱屈萬里詩經釋義:詩經這個名詞不甚古。古時只把它叫做詩,或者詩三百;和易、書、禮、春秋一樣,都沒有經的尊號。把經字連在書名之下的事實,不會早到西晉以前。不過,這種情形,起初也只是見於文辭的敘述裡,卻並沒有把經字連在書名之下而作為書的籤題。用作書的籤題,以我所知,似乎以宋人廖剛的詩經講義為最早,他這部書,約成於南宋初年。到了元代,這種風氣漸盛;明代以後,詩經、書經、易經等,幾乎成了定名了。此書古代原本單稱詩或詩三百,元、明以後始盛行稱為詩經。由於漢代詩經學分為四家,因此有齊詩(或作齊詩,餘類推)、魯詩、韓詩或毛詩的名稱。換言之,冠上齊、魯、韓、毛,這是表示詩經學的學派差異,不同的學派所傳授的經文彼此也有不同。三家詩先後亡於魏、晉、唐、宋間,魏晉南北朝以來,通行的詩經主要屬於毛詩系統,詩或稱為毛詩就是這樣的緣故。二詩經的內容、性質與作法(一) 內容篇數:漢以後流傳的詩經,篇數為三百零五篇。唯毛詩小雅附有南陔、白華、華黍及由庚、崇丘、由儀等六篇篇名而亡其辭,若加上這六篇則共有三百十一篇。(二) 性質分類:風、雅、頌唐孔穎達: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1. 風分為十五國風,總計160篇。毛詩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誡,故曰風。宋朱熹詩集傳: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屈萬里詩經釋義:國風分十五國多半是經過潤色之後的民間歌謠。2. 雅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總計105篇。毛詩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興廢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宋朱熹詩集傳:正小雅,宴饗之樂也;正大雅,會朝之樂。詞氣不同,音節亦異。屈萬里詩經釋義:大、小雅裡,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有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婦之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是。但因為樂調不同,所以被列在雅;又因為用不同,音節亦異,於是又有小雅、大雅之分。3.頌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總計40篇。毛詩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宋朱熹詩集傳:頌者,宗廟之樂歌。屈萬里詩經釋義:頌就是容,是歌而兼舞之義,這說法是可信的。頌,包括著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它們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三)作法:賦、比、興1.賦漢鄭玄: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唐孔穎達: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宋朱熹詩集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2.比唐孔穎達:諸言如者,皆比辭也。宋朱熹詩集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3.興唐孔穎達: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宋朱熹詩集傳: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衛風碩人首章曰: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此以鋪陳手法直言莊姜的高貴身分,屬於賦。碩人第二章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是藉著各種草木物象摹擬莊姜的美貌,屬於比。比就是譬喻,明言如者為明喻,而婉轉託物以比擬者稱為隱喻。詩魏風碩鼠首章曰: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這是以農夫責備老鼠的口吻,表達對貪婪聚歛者的不滿,碩鼠隱喻橫徵暴歛的當政者。又,詩周南關雎首章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下注曰興也。依此,凡是這類藉著描寫景物情境來營造意象以引發聯想者,屬於興;通常用在詩章的開頭處。三詩經的作者與時代(一)作者詩經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訩。詩經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詩經大雅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詩經大雅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以上詩經中言及作者的篇章。整體而言,詩三百的作者不出於一人,非成於一時,甚至不是一人一時所編纂的,是一部先秦時代的詩歌總集。民國初年,國風乃民間歌謠的說法甚囂塵上,但依屈萬里先生考察,縱或采自民間歌謠也經過士人潤色,甚或是士大夫取材於民謠所作。(二)時代周頌各篇多作於西周初年,魯頌、商頌作於晢秋中期;大雅、小雅成於西周;國風多作成春秋時代。四、詩經的編集(一) 舊說:1.獻詩說; 2.采詩說; 3.刪詩(二)孔子與詩經之編集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引述詩魯頌駉的思無邪,藉此總論三百篇之詩,這裡所謂詩三百是專指而非泛稱。詩是孔門誦讀傳習的科目之一,當時應當己經有教授誦讀的傳本。而且,孔子教授弟子誦詩以應出使專對之用,這個說法的背景是春秋時代賦詩、引詩曾蔚然成風,但賦詩的風氣在定、哀之際已趨於式微,既然如此,則論語子路云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段話應當是孔子早年之語在稱詩風氣盛而將衰之際,那麼,孔子正詩或刪詩以前,詩就已經有三百篇了。依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正定雅、頌,在周遊列國、自衛返魯之後。參考左傳及史記,孔子自衛返魯,時在魯哀公十一年,而在此之前,詩已經是孔門傳習的課目了,如教門人:小子何莫學夫詩(陽貨)、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季氏)等,教伯魚、門人弟子學詩的教本是尚未正定的傳本。那麼,孔子正定雅頌之前,詩經業已成編,孔門即用之為傳習的教本,其數約有三百篇。至孔子晚年,又正定詩樂,加以整理,成為儒家傳習不輟的經典。1.正樂與正詩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屈萬里詩經釋義:既說雅、頌各得其所,則雅和頌的篇第,必經孔子整理過,是絕無可疑的。如上所述,孔子之時,已經有詩三百。詩雖非初纂於孔子之手,卻經過他的整理,並作為教材,遂成為儒者傳習不輟的經典。史記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大概就是孔子正樂之事;而且,孔子曾經正詩,也就是整理雅、頌的篇第,使各得所。孔子正樂和整理雅、頌,明白見於論語;除此之外,學者頗認為現在十五國風之先後次第,以及將魯頌、商頌編入詩經之中,可能也是孔子所編定的。五、詩經學的發展(一)春秋時代先秦兩漢古籍中,詩與禮、樂常連類提及,論語泰伯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禮記孔子閒居亦云: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凡此,都表明三者的關係密切,共同構成一整體的文化活動。相對於漢以後的詩經學多以訓詁箋注的方式呈現,春秋時代則以靈活運用詩句來婉轉表達己意,著重詩的運用。賦詩和引詩都是運用詩的方式,而且跟當時的禮樂活動相結合。賦詩,是在典禮中藉由歌詠方式達成溝通目的活動,且多屬外交禮會的場合。引詩則不然,只是言談之際隨口引述,無特定的儀節、場合,也不是逕以詩句作為對話的媒介。而且,賦詩人物率皆各國之君卿執政,多施用於享宴外交場合,而引詩人物則遍及大夫階層,多屬君臣同寮間的對答。這是二者的差異。若從其相同處著眼,一則,它們都是詩的運用;二則,其運用的特徵,都是取合所需,可以總括以斷章取義言之;三則,春秋人物不論賦詩或引詩,取義的旨趣,大抵與政事有關。賦詩以微言相感,達成外交使命,故與政事有關,諸國君卿大夫引詩議政,闡述德義,發揮為政治國的理念,可以說是政事上的運用。這樣的運用,以周文為基礎,在襄、昭之世臻於鼎盛,更與當時弭兵止戎的國際局勢息息相關。稱詩活動,既然以禮樂制度為基礎,又配合政局的發展,定、哀以後,由於周文疲弊,政局改觀,盛行一時的稱詩風尚,遂趨式微。(二)孔門的詩經學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在詩經學史上居於關鍵地位。除了編集整理之外,在學詩或解釋觀念方面,對後學也多有啟發。由上述孔子和弟子言詩的實例可以略窺孔門的詩學觀念。子貢體會有得,向孔子請益,孔子贊許之,同時勉勵他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心領神會,隨即引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印證,對此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言下之意,引詩證悟不僅是孔子嘉許的方式,更是言詩的基礎。這個意思和第二則事例相通。子夏引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詢問詩意如何。孔子曰:繪事後素,已是比喻的說法,子夏又由素進一步而悟及禮,深一層轉出新意,因此,孔子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夏因詩悟禮,也被認為是具備了與之言詩的條件。孔子曾經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正可以和起予者商也這句話相互發明。這裡所謂言詩,不是離章辨句,名物訓詁之屬,因為子貢、子夏想必都已不是初學者,引詩證悟和因詩悟禮,都是深造有得之境。而且,這兩個例子本身,也正是所謂言詩的實例。由上述孔子與弟子言詩,可注意下列的含義:1.孔子嘉許子夏能起予,子貢能告諸往而知來者,正是為其溫故而知新。然則孔子言詩的精神在於知新,貴能興悟。2.言詩和學者進德修業的體會結合,詩句即反映引用者的理解,是對詩的新理解,同時也是對道理的新領悟。3.這樣的言詩,其實是詩的運用。言詩或論詩乃是詩的運用,因為不論是引詩重新詮解,或者引詩申明心得,都和順著詩句箋釋詩文不同,不是把詩當作研究、論析的對象。言詩以取合己意,其意義是運用者興悟之心得,著重溫故知新,啟發詩文中潛蘊的含義,是否合乎本義反倒是其次的考慮。從論語的記載看來,孔子的詩經學,正是著重運用。這可以從孔子教弟子學詩,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教弟子學詩的旨意,此章堪稱詳明,而其強調的正是詩之可以興、觀、群、怨、事父、事君,以及於多識名物。這和孔子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同樣都是基於運用的立場,仍保留春秋時代詩經學的特色。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學詩達於仕用的意圖顯而易見。學詩致用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引詩或賦詩。但專對賦詩需要特定的場合、客觀的條件以資配合,相形之下,引詩的運用方式是比較靈活的。由上述的例子即可看出,不論是談學究義,稱美人物的品格、或者譏刺三家僭禮等時事,都可以藉引詩來表達更豐富的義涵。總之,孔子時當周文疲弊、禮壞樂崩之際,稱詩的風尚已趨於式微,言詩、引詩,代表的是一種信而好古、傳承斯文的學術宗尚。學詩達政、溫故知新,乃是孔子詩經學的精神所在,相對於春秋時人切於政情時事的稱詩運用,孔子言詩取義則屬學術上的運用,在詩經學上承上而啟新,對孟子、荀子以及後世儒者之言詩、注詩影響深遠,堪稱繼往開來的樞紐。(三)兩漢詩經學三家詩與毛詩漢書藝文志:詩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於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未得立。甲、今文學三家詩1. 魯詩魯詩傳自魯申培公,因最初流傳於魯地而得名。申培在文帝時立為博士,漢儒韋賢、王式、張長安等均以傳習魯詩著稱。此派最先出,傳授最廣;而且解經的特點以平實著稱。大約於西晉時失傳。漢書儒林傳:王式: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覆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2. 齊詩齊詩傳自齊轅固生,以流傳於齊地而得名。轅固在景帝時立為博士,漢儒翼奉、匡衡、師丹等均以傳習齊詩著稱。此派大約在西漢後期漸興起,東漢前期盛行一時;解經的特點是常雜以陰陽五行,不免流於附會荒誕。亡於魏,最早失傳。3. 韓詩,傳自燕人韓嬰韓詩傳自燕人韓嬰,以始傳者的姓氏得名。韓嬰在漢文帝時立為博士,漢儒王吉、食子公、長孫順等屬之。此派僅流傳於燕、趙等地,影響不如魯、齊兩家;解經的特點與魯詩接近,比較平實。韓詩流傳至北宋才亡佚。此一學派另有韓詩外傳一書,至今猶存。綜言之,漢代今文學家治詩經,多藉經文引申以議論時政,發揮政治理想,闡述自己的主張,以三百篇當諫書一語常被引為表徵。唯其以議論時政為主,或不免於附會,齊詩學尤多離奇怪誕之說。漢書藝文志言三家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殆多附會解說以參合時政,俾發揮經世致用的功能。通經致用,這是漢儒代治經的共同點,今文學家尤然。兩漢時代,官學以三家為盛;逮古文學者馬融、鄭玄等申毛義而難三家,毛詩學漸興,入魏之後,三家趨於式微。依隋書經籍志,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隋書經籍志仍著錄韓詩二十二卷,可見唐時猶存,大約在北宋時亡佚。乙、古文學毛詩4.毛詩毛詩傳自毛亨(大毛公)、毛萇(小毛公),以其姓氏得名。毛亨作毛詩詁訓傳以解釋詩經,授予毛萇;東漢鄭眾、賈逵、馬融等都是傳習毛詩的大家,鄭玄作詩箋宗毛為主,尤為毛詩學興起的里程碑。首先,此學派的傳習的經典稱為毛詩,以別於魯詩齊詩或韓詩。毛詩與三家之詩相較,(1)多出六篇,唯有其義而亡其辭;(2)篇章字句偶有差異。其次,毛詩傳自毛亨、毛萇,其解經之傳稱為毛傳(或毛傳),鄭玄依此經、傳加以箋注,稱詩箋(即鄭箋),唐孔穎達又依之作毛詩正義(習稱孔疏),這樣前後相傳的詩經學脈絡,可統稱為毛詩,屬於古文學派。此一學派解釋詩經的特點,以訓詁見長,少迷信妄誕之說,又有詩序說明詩旨,著重政治教化與道德修養之闡發;兩漢一直未立於學官,東漢時民間流傳已越來越盛,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及宋初大抵毛詩獨盛,唐代的詩經正義即依毛傳、鄭箋,由孔穎達為之作疏,流傳至今,成為影響久遠的傳本。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注疏,經依毛詩,兼取毛傳、鄭箋以及孔疏,於南宋時合刊為一。綜觀詩經今文學、古文學之消長,魯齊韓三家為今文學,在漢代先後立為博士學官,盛極一時。東漢以後,古文學之毛詩逐漸盛行,鄭眾、賈逵、馬融等申明毛義;鄭玄詩箋宗毛為主,又作詩譜,貫徹以史說詩之解經觀念,將三百篇貫串為一詩史系統,尤為今、古文盛衰的一大關鍵。魏時,王肅攻鄭,亦宗毛詩。相對的,三家詩自此趨於式微,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至南宋亦亡;兩漢今文學派的詩經學著作,唯獨韓詩外傳一書流傳至今。唐時,取毛傳、鄭箋作毛詩正義,為五經正義之一,尤為古文學派的毛詩學獨盛的一大標幟。流傳至今的詩經,屬於毛詩系統。附帶一提,各家學者所謂毛詩或毛詩(或逕作毛詩),取意不盡相同。為凸顯某些觀念,茲略以毛詩和毛詩二詞相對,區別如下:毛詩指毛氏據以傳授的三百篇之詩,所以也或標作毛詩;至於以毛詩為中心所形成的詩經學系統,包括自故訓傳、詩箋,以及唐代毛詩正義等等,一脈相傳的許多傳箋注疏和散見的解說。若加以區分,毛詩通常特指經,而毛詩則泛指由經以及傳、箋、疏等等詮釋,統稱整個系統或派別。三家詩可以依此類推。當然,重要的是辨析上述的詞意和觀念,各家用說不盡相同,而標點異同也不必太過拘泥。(四)、宋代詩經學宋學宋朱熹:詩自齊、魯、韓氏之說不傳,天下之學者盡宗毛氏。 至於本朝劉侍讀劉敞、歐陽公歐陽修、王丞相王安石、蘇黃門蘇轍、河南程氏程頤、張橫渠張載,始用已意有所發明,雖其深淺得有所不能同,然自是之後,三百五篇之微詞奧義,迺可得而尋繹。(呂氏家塾讀詩記序)某向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處,亦曲為之說。後來得不安,第二次解者,雖小序,間為辨破,然終是不見詩人本意。後來方知,只盡去小序,便自可通。於是滌盡舊說,詩意方活。(朱子語類卷八十)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歌詠,各言其情者也。周予同:詩宋學派非如詩漢學派之有家數可舉;其特點在能就經典本身加以討究,其流弊在好以主觀臆見淆亂古義。宋儒治的,始於歐陽修毛詩本義。本義辨詰毛鄭,斷以己意,力反東漢以來治詩的舊習。蘇轍繼起,作詩集傳,始攻擊毛序,僅存錄首句。南宋時,鄭樵作詩傳辨妄直斥詩序為村野妄人作。朱熹受鄭樵的影響,作詩集傳及詩序辨說。詩集傳不僅棄序不用,而且雜採毛鄭,間錄三家,以己意為取舍。又以詩三百五篇中,男女淫佚之詩凡二十四,一反從來思無邪之傳統的經說。元儒如許謙劉瑾等也都以集傳為依歸。明代胡廣等輯詩經大全,依劉瑾詩傳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