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doc_第1页
“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doc_第2页
“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doc_第3页
“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doc_第4页
“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7秒精确吻彗星 整个项目到明年3月结束来源: 北京青年报 (07/05 01:30) 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左右,重达372公斤的铜质撞击器在与“深度撞击”号探测器脱离约24小时后,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相对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公里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完成此次壮烈的“杀身成仁”之旅。 现 场精确度不亚于给绣花针穿线“深度撞击”太空“亲吻”彗星的精确度不亚于给绣花针穿线:北京时间4日12时20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进行了第一次发动机点火调整,调整持续了约20秒,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瞄准”彗星。此时,撞击器运转正常,自动导航系统不断工作,不断修改自己的轨道,保证它能够精确、准确地撞击到彗核上。北京时间4日13时17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完成第二次发动机点火调整。从画面看喷气实验室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显得非常轻松,给所有人以胸有成竹的感觉。北京时间13点39分是最后一次轨道调整。此时,撞击器上的摄像机不断地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高清晰度的照片。这些照片清楚地显示,神秘的彗星上遍布冰隙,冰脊和冰川模样的地貌。这些近照引得喷气实验室内的科学家们和通过网络看直播的世界各国的天文爱好者们惊叹不已。此时的撞击器运行得非常平稳,并且离彗星越来越近,大家能看到一些神秘的扬尘彗星表面的喷发活动。因为这些喷发,所以传回的图像清晰程度有所降低。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整个过程持续了3.7秒。这期间曾经让地面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上:在撞击发生前约两分钟,撞击器的身影一度神秘消失,直到它重新出现在大屏幕上,人们才舒了一口气,这也算是整个撞击过程中有惊无险的一次。北京时间4日13时58分,第一张撞击的照片传到了喷气实验室并且展示在大屏幕上。探测器发回的一张图片显示,撞击场面与此前预计毫无二致。撞击器击中彗星下部,撞击处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冲击产生的碎片在空中散开,如同云状。据科研人员介绍,撞击前2小时,撞击器转入自动驾驶状态,完全脱离地面控制人员的掌控。如果此前运算稍有差错,或者器载部件出现故障,撞击器便可能与彗星失之交臂,而这项耗资3.3亿美元的宏大计划亦将随之功亏一篑。激起高大抛射物形状如同蘑菇云事先预测,撞击会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事实比预测的要壮观。撞击时,彗星下半部分喷发的物质非常高,原来看到的是非常小的一个核,撞击以后,整个抛射物非常高、非常大,让观看的人想起了蘑菇云!当这幕情景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喷气实验室科学家们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天哪,天哪!”喷气实验室飞行控制官员们高呼:“太强了!太强了!我们让它撞中了我们想撞的位置上。” 喷气实验室主任查尔斯埃拉奇兴奋地高呼:“从现在起,我们将对太阳系有全新的理解。”美国宇航局高官迪亚兹告诉记者说:“太令人震惊了。看到那一幕,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万人齐聚夏威夷观看“惊天大冲撞”与此同时,超过1万人拥挤在夏威夷名闻遐迩的欧湖岛海滩上,通过一块巨大的电影屏幕一起观看这场“惊天大冲撞”。今年只有7岁的罗比也随着物理学家父亲史蒂夫前来观看这场毕生难忘的大冲撞,看完之后,小家伙还兴奋地在海滩上直打滚,史蒂夫则激动地说:“太神奇了!简直比我最喜欢的科幻大片还要精彩许多!”中国天文爱好者自然也不能错过这一史无前例的天文事件。早在承载撞击使命的航天器未升天之前,上万名中国天文爱好者就已经登录“深度撞击”网站,提交了自己的名字,和全球56万天文爱好者提交的信息一起飞向彗星撞击彗核,借此表达自己对“深度撞击”项目的支持与欢迎。“我的名字撞击了彗星!”一位已经提交过信息的爱好者通过电视转播看到NASA撞击舱成功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后兴奋地说道。当然,也有不高兴的:就在美国为自己的“深度撞击”项目的成功举杯庆祝时,俄罗斯占星家显然十分不买账。一位女占星家气愤地站出来指责NASA的“深度撞击”彗星破坏了星象,影响其占星,遂将NASA告上法庭并要求NASA赔偿其3亿美元。“深度撞击显然改变了彗星的元素,进而改变了星历表,扰乱了我的占星工作并影响了我的占星效果。”俄罗斯消息报援引这位占星家的话说道。 评 论最炫目的焰火选择7月4日,美国的国庆日,在距离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深度撞击”探测器发射的撞击器成功地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后升腾起的烟雾,对美国政府和军方来说无疑是最为炫目的国庆焰火,因为这一次撞击对美国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探索太阳系形成和生命的起源等科学领域。近段时间以来,美国航空航天局总是不顺,先是火星探测车身陷沙坑,用了个把月才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后是历经两年准备、整装待发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因为技术原因一再推迟发射时间,从原定的5月一直推迟到7月中旬。“深度撞击”的成功,对将于下周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也是个好兆头,对美国航天业界的科学家们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都是份莫大的鼓励,也为美国近期公布的重新登陆月球及最终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打了一剂强心针。当前,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主要大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扩展,并且已经进入了太空。中国在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后,将实施名为“嫦娥”的探月计划。就在7月3日,俄罗斯宣布计划最早于2015年实现人类火星之旅,这一项目比美国提出的登陆火星计划足足提前了15年。保持太空优势一直是美国的既定国策,面对各国纷纷制定自己的太空发展计划,美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除了利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手段打压、限制别国发展自身太空技术以外,不断发展美国自身的航天科技水平,保持绝对的技术优势也是美国的重要举措。此次“深度撞击”探测器历经半年飞行,经过精确的计算到达接近“坦普尔1号”彗星运行轨道附近,在彗星前方轨道上释放撞击体,随后在彗星轨道旁近距离观测撞击情况,而撞击体经过近一昼夜的飞行,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以不到1米的误差准确击中彗核,充分显示了美国在太空科技领域的先进水平和领先优势。反观俄罗斯,不久前俄科学院和莫斯科拉沃奇金太空工业设计所负责建造的“宇宙一号”太阳帆宇宙飞船,利用一枚经过改装的前苏联洲际导弹从一艘停靠在巴伦支海的俄罗斯核潜艇上发射升空,但飞船进入轨道后不久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为人类航天探测史上留下了新的遗憾。“深度撞击”在太空燃放的“国庆焰火”对正在谋求实行新的太空政策,欲在太空部署攻击性和防御性武器以掌握“制太空权”的美国政府和军方也是个好消息。一方面,“深度撞击”此次行动被称为一颗子弹背着一颗子弹去撞击第三颗子弹,实际上,“深度撞击”探测器的母船就相当于一个太空武器平台,撞击体则是其攻击武器,而“坦普尔1号”彗星则是攻击目标。这项太空科学试验项目与太空武器之间在技术上的距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布什政府欲实行的太空武器计划在国内遭到一些人反对的重要原因就是经费问题,一些美国武器专家和国会议员担心太空军事化所需的巨额资金将会使美国政府不堪重负。而这次“深度撞击”项目耗费的全部资金只有3亿多美元,是美国低成本太空项目的成功范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对经费问题的担心。后 续成功撞击彗星后四大悬念惹关注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了首次“亲密接触”只是人类探索彗星的第一步,由此引来的诸多悬念还有待破解。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艰辛的工作不过才刚刚开始。按计划,撞击后搜集到的各种相关数据将在约一个月后陆续传回,再经历约几个月的数据分析时间,整个项目要一直到2006年3月才将宣告结束。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到那时才能有个确切的答案。悬念一传回的信息能否破解宇宙之谜?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深度撞击”彗星,就是因为彗星由太阳系外缘成形,其彗核仍含有原始成分,通过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了解太阳系诞生以及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那么,此次在“深度撞击”过程中传回的讯号与画面究竟能否让地球上的我们梦想成真呢?对此,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目前从画面上仅能够看到彗星的表面上充满了坚硬的岩石,并由于撞击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圆坑,而这些画面和讯号是否有更大的价值,还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数月的研究。悬念二下一颗“坦普尔1号”彗星在哪里找?科学家此次之所以选择坦普尔1号彗星作为撞击目标,主要是因为这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迄今已发现其至少回归了25次,正是基于这些运行特点,人类的探测器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追上它。此外,坦普尔1号靠近太阳时挥发的物质不多,这一特点也是其他彗星望尘莫及的。那么,在茫茫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同坦普尔1号类似的彗星呢?科学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已经被科学家或者业余天文爱好者“盯上”的不足16颗,其中多数还不能确定出现的时间。悬念三相撞后产生的大坑具体有多大?在撞击发生之前,外界认为撞击时爆炸所产生的深坑将不下30米,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撞击瞬间被高温熔化蒸发的物质产生节日焰火般的绚丽景象,所溅射出的大量尘埃气体物质使坦普尔1号彗星熠熠生辉,并持续几天乃至几个星期之长。但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到目前为止,由于精确的数据、图片分析尚未做出,科学家们尚不清楚相撞后产生的大坑具体有多大。悬念四会否掀起新一轮太空热?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太空成了世界主要大国角逐的竞技场,纷纷摩拳擦掌,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为自己的未来播下种子。随着人造天象的巨大成功,相信必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太空热。实际上,在“深度撞击”彗星紧锣密鼓准备之时,俄罗斯宇航局酝酿了40多年的“登陆火星计划”也在近期“宣告进入尾声”,开始了最后的宇航员甄选阶段。日本在打造自己的登月计划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已经于今年早些时候用自制的H2A火箭把多用途卫星送入太空。欧洲同样不甘落后,根据其制定的未来30年火星探测计划,欧洲将在2011年发射宇宙飞船到火星摘取半公斤岩石样本,将之送回地球进行分析,并在2033年送航天员上火星。 云层阻挡北京难见撞后彗星本报讯昨天,“炮轰彗星”无疑是地球人关注的最大焦点。在国内,上亿观众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直播,亲眼见证了“炮轰彗星”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新浪、搜狐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站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一良机,新浪网除了进行视频直播外,还专门请来航天专家进行视频聊天。网友对“炮轰彗星”也高度关注,昨天新浪一条关于深度撞击的新闻,在短短几个小时,留言就达到两千条之多,高居热门新闻榜首。最忙碌也最兴奋的当属专业天文研究机构,国家天文台和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一早就开始张罗“炮轰彗星”的观测,其中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早在撞击前就已拍摄了坦普尔彗星的照片,以便于和撞击后进行对比,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观测人员更移师江苏盱眙,进行观测。两个天文台还不忘科普,不约而同在各自网站上登出了各种“招数”,帮助爱好者观测。从昨天下午开始,本市上百名天文迷就行动起来,他们携各种“长枪大炮”,驱车百十公里,分几路“潜入”北京周边如八达岭、怀柔、延庆等地,以求在天黑后,能亲眼见识“炮轰彗星”后的精彩。然而,遗憾的是,截止到昨晚十点,正在离市区一百多公里的怀柔椴树岭进行观测的北京天文馆寇先生告诉记者,由于云层阻挡,他们无法亲眼观测到撞击后的“坦普尔一号”彗星,与此同时,来自延庆和八达岭等地的天文爱好者也证实了这一消息。寇先生告诉记者,不仅本市难以观测,厦门的天文爱好者也反映无法观测到被撞后的“坦普尔一号”彗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云层阻挡不便观测外,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坦普尔一号”彗星本来就极暗不易观测,在被撞后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大幅度增加亮度,或者撞击当时亮度增加了,但过后很快又恢复变暗,导致人们错过观测。截止到记者发稿时,寇先生一行仍在竭力搜索,并试图通过拍摄找到被撞后的“坦普尔一号”彗星。我国也可考虑“撞击”小行星新华社电主讲“空间探测”课20多年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介绍说,截至目前,人类探测彗星大概有4种方式,一是传统目测和望远镜观测;二是卫星和哈勃望远镜使人们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到彗星结构;三是返回式飞行器,方法是派出飞船登陆某颗彗星,采集样本后返回地面;第四就是“深度撞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发达国家的太空探测计划相对更加完整和有步骤,应看到我国航天科技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焦维新呼吁,希望我国也能加强太空研究方面的统一规划,用明确的、激动人心的项目来聚拢人才,只有制订明确的科研战略,才能吸引和凝聚人才,才能真正使我国从航天大国成长为航天强国,“否则我们在这方面的科研成就,有可能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远。”焦维新还建议,对彗星和近地小行星等小型天体的撞击,不仅科学意义重大,而且有利于探寻宇宙空间的资源。“我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撞击的方式探查小行星。”坦普尔一号彗核表面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