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争议处理法修正草案审查会,朝野协商通过条文及现行条文对照表.doc_第1页
劳资争议处理法修正草案审查会,朝野协商通过条文及现行条文对照表.doc_第2页
劳资争议处理法修正草案审查会,朝野协商通过条文及现行条文对照表.doc_第3页
劳资争议处理法修正草案审查会,朝野协商通过条文及现行条文对照表.doc_第4页
劳资争议处理法修正草案审查会,朝野协商通过条文及现行条文对照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草案審查會、朝野協商通過條文及現行條文對照表送立法院三讀條文現行條文(照審查會通過)第一章總則第一章總則(照審查會通過)第一條 為合理解決勞資爭議,建立協調合作之勞資關係,特制定本法。勞資當事人雙方應本誠信及自治原則,解決勞資爭議。第一條本法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四條制定之。(照審查會通過)第二條 本法於雇主或有法人資格之雇主團體與勞工或工會發生勞資爭議時,適用之。第二條本法於雇主或雇主團體與勞工或勞工團體發生勞資爭議時適用之。(照審查會通過)第三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第三條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照審查會通過)第四條 本法所稱勞資爭議,為權利事項及調整事項之爭議。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係指勞資當事人雙方基於法令、團體協約、勞動契約之規定所為權利義務之爭議。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係指勞資當事人雙方對於勞動條件主張繼續維持或變更之爭議。第四條本法所稱勞資爭議,為勞資權利事項與調整事項之爭議。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係指勞資雙方當事人基於法令、團體協約、勞動契約之規定所為權利義務之爭議。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係指勞資雙方當事人對於勞動條件主張繼續維持或變更之爭議。(照審查會通過)第五條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得依本法所定之調解、仲裁程序處理之。法院為審理涉及權利事項勞資爭議,必要時應設勞工法庭。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勞工提起訴訟或仲裁者,主管機關得給予適當補助;其申請資格、補助範圍、審核方式等事項之規定,由主管機關定之。第五條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依本法所定之調解程序處理之。法院為處理前項勞資爭議,必要時應設勞工法庭。(照審查會通過)第六條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依本法所定之調解、仲裁程序處理之。前項爭議之勞方當事人,應為工會;如無工會,有勞工十人以上為相同主張者,皆得為勞方當事人。但事業單位僱用勞工未滿十人時,有三分之二以上勞工為相同之主張,亦皆得為勞方當事人。第六條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依本法所定之調解、仲裁程序處理之。前項爭議之勞方當事人,應為勞工團體或勞工十人以上。但事業單位勞工未滿十人者,經三分之二以上勞工同意,亦得為勞方當事人。(94.6.4朝野協商通過條文)第七條勞資爭議在調解、仲裁或裁決期間,資方不得因該勞資爭議事件而歇業、停工、終止勞動契約或為其他不利於勞工之行為;勞方不得因該勞資爭議事件而罷工或為其他影響工作秩序之行為。第七條勞資爭議在調解或仲裁期間,資方不得因該勞資爭議事件而歇業、停工、終止勞動契約或為其他不利於勞工之行為。(照審查會通過)刪除第八條勞資爭議在調解或仲裁期間,勞方不得因該勞資爭議事件而罷工、怠工或為其他影響工作秩序之行為。(照審查會通過)第二章調解第二章調解(照審查會通過)第八條勞資爭議當事人申請調解時,應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提出調解申請書,並選定調解委員。權利事項勞資爭議之當事人為勞工者,得委任其所屬工會申請調解。主管機關對於勞資爭議認為必要時,得依職權交付調解,並通知勞資爭議當事人。第九條勞資爭議當事人申請調解時,應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提出調解申請書。權利事項勞資爭議之當事人為個別勞工者,得委任其所屬工會申請調解。主管機關對於勞資爭議認為必要時,得依職權交付調解,並通知勞資爭議當事人。(照審查會通過)第九條調解申請書應載明下列事項:一、當事人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工會或其他行號時,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三、請求調解事項。四、選定之調解委員,其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第十條 申請書應載明左列事項:一、當事人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勞工團體或其他行號時,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三、與爭議事件有關之勞工人數及名冊。四、爭議之要點。五、選定調解委員者,其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審查會通過)第十條勞資爭議之調解,主管機關應於當事人申請調解或依職權交付調解之日起七日內,組成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處理之。同一勞資爭議事件,跨越二直轄市或縣(市)管轄時,前項主管機關,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第十一條勞資爭議之調解,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於接到當事人申請調解或依職權交付調解之日起七日內,組成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處理之。同一勞資爭議事件,跨越二直轄市或縣(市)管轄時,前項主管機關,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照審查會通過)第十一條勞資爭議由主管機關依職權交付調解時,其爭議當事人應於接到主管機關通知之日起三日內,各自選定調解委員報主管機關。屆期未選定者,由主管機關代為指定。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得將前項期限延長之。第十二條勞資爭議由當事人申請或由主管機關依職權交付調解時,其爭議當事人,應於接到主管機關通知之日起三日內各自選定調解委員,並將調解委員之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具報。 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得將前項期限酌量延長之;逾期不為具報者,主管機關得依職權代為指定之。(照審查會通過)第十二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置委員三人或五人,以下列代表組成之,並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代表一人為主席:一、主管機關指派一人或三人。二、當事人雙方各選定一人。主管機關應備置調解委員名冊,以供參考。調解委員之資格條件、遴聘方式、調解委員會之相關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主管機關定之。第十三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置委員三人或五人,以左列代表組成之,並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代表中一人為主席:一、主管機關指派一人或三人。二、當事人雙方各選定一人。(照審查會通過)第十三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於組成後三日內開會,並指派委員調查事實,除有特殊情形外,調查委員應於指派後十日內,將調查結果及解決方案提報調解委員會。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於接到前項調查結果及解決方案後七日內開會。但必要時或經爭議當事人雙方同意延長者,最長為十五日。第十四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於組成後立即召開會議,並指派委員調查事實,除有特殊情形外,調查委員應於指派後十日內,將調查結果及解決方案提出委員會。前項委員調查時,得通知雙方當事人或有關人員到會說明或提出書面說明,或向爭議事件有關之事業單位調查。(照審查會通過)第十四條調解委員於調查或調解委員會開會時,應親自出席,不得委任他人代理。調解委員調查或調解委員會開會時,應通知當事人雙方或有關人員以言詞或書面提出說明,或向爭議事件有關之事業單位調查。刪除(照審查會通過)第十五 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於接到前條調查結果及解決方案後七日內開會。但必要時或經爭議當事人雙方同意者,得延長至十五日。(照審查會通過)第十五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有調解委員過半數之出席,始得開會;經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始得決議,作成調解方案。第十六 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應有調解委員過半數之出席,始得開會;經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始得決議,作成調解方案。(照審查會通過)第十六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之調解方案,經爭議當事人雙方同意在調解紀錄簽名者,為調解成立。第十七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之調解方案,經爭議當事人雙方同意在調解紀錄簽名者,調解為成立。(照審查會通過)第十七條爭議當事人對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之調解方案不同意者,為調解不成立。第十八條爭議當事人對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之調解方案不同意時,為調解不成立。(照審查會通過)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調解不成立:一、經調解委員會主席召集會議,連續二次均未過半數出席人數。二、無法作成調解方案。第十九條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以調解不成立論:一、經調解委員會主席召集會議二次,均不足法定人數者。二、無法決議作成調解方案者。(照審查會通過)第十九條調解成立或不成立,調解紀錄均應由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報由主管機關送達勞資爭議當事人雙方。第二十條調解成立或不成立,調解紀錄均應由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報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送達勞資爭議雙方當事人。(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條 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者,視為爭議當事人間之契約;當事人一方為工會時,視為當事人間之團體協約。第二十一條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者,視為爭議當事人間之契約;當事人一方為勞工團體時,視為當事人間之團體協約。(照審查會通過)刪除第二十二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應親自出席會議,不得委任他人代理。(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一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參加調解及經辦調解事務之人員,對於調解事件,除已公開之事項外,應保守秘密。第二十三條勞資爭議調解委員、參加調解及經辦調解事務之人員,對於調解事件,除已公開之事項外,應保守秘密。(照審查會通過)第三章 仲裁第三章仲裁(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二條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者,爭議當事人雙方得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提出仲裁申請書,並選定仲裁委員。勞資爭議經當事人雙方書面同意,得不經調解,逕付仲裁。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情節重大有交付仲裁之必要時,得依職權交付仲裁,並通知勞資爭議當事人。同一勞資爭議事件,跨越二直轄市或縣(市)管轄時,第一項主管機關,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第二十四條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者,經爭議當事人雙方之申請,應交付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主管機關認為情節重大有交付仲裁之必要時,得依職權交付仲裁,並通知勞資爭議當事人。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經當事人雙方同意,得不經調解,逕付仲裁。(照審查會通過)刪除第二十五條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當事人申請仲裁時,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仲裁申請書。(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三條仲裁申請書應載明下列事項:一、當事人之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工會或其他行號時,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三、調解不成立之相關文件。但申請逕付仲裁者免附。四、請求仲裁之事項。五、選定之仲裁委員,其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第二十六條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當事人因調解不成立申請仲裁時,其申請書應載明左列事項:一、當事人之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勞工團體或其他行號時,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三、調解不成立之事由。四、請求仲裁之事項。五、選定之仲裁委員姓名。(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四條國防部及其所屬機關(構)、學校之非現役軍人及電力、自來水、航空管制事業與行政機關、學校技工、工友及私立學校職員之調整事項勞資爭議,經調解不成立者,主管機關應依當事人一方之申請交付仲裁,並以書面通知當事人他方。(照審查會通過)刪除第二十七條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當事人雙方申請逕付仲裁時,其申請書應載明左列事項:一、當事人之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勞工團體或其他行號時,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三、與爭議事件有關之事業單位、勞工人數及名冊。四、爭議之要點。五、請求仲裁之事項。六、選定之仲裁委員姓名。(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五條勞資爭議之仲裁,主管機關應於當事人申請仲裁或依前條規定交付仲裁之日起十五日內,組成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處理之。仲裁委員由主管機關每二年遴聘具一定資格之公正並富學識經驗者十二人至四十八人任之。主管機關遴聘後,應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主管機關遴聘仲裁委員前,得通知轄區內工會及雇主團體等推薦仲裁委員名單,以供參考。仲裁委員之資格條件、遴聘方式與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二十八條調整事項勞資爭議之仲裁,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接到仲裁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組成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處理之。 同一勞資爭議事件,跨越二直轄市或縣(市)管轄時,前項主管機關,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六條仲裁委員會置委員五人或七人,由下列人員組成之,其中一人為主任仲裁委員,由第二款委員擔任或互推一人擔任,並為會議主席:一、爭議當事人雙方各選定一人。二、由當事人所選定之仲裁委員共同選定三人或五人。第二十九條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置委員九人至十三人,以左列人員組成之,並以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代表中一人為主席:一、主管機關及其他有關機關派代表三人至五人。二、爭議當事人雙方,各於第三十條規定之仲裁委員中選定三人至四人。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由主管機關依職權交付仲裁者,前項第二款之仲裁委員,應由爭議當事人雙方於接到主管機關通知之日起三日內選定具報。逾期不為具報者,由主管機關代為指定之。(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七條主管機關依第二十四條規定交付仲裁時,他方當事人應於接到主管機關通知之日起五日內,選定仲裁委員報主管機關;屆期未選定者,由主管機關代為指定。勞資雙方仲裁委員經選定或指定後,主管機關應於三日內通知雙方仲裁委員,於七日內依前條第二款規定選定主任仲裁委員及仲裁委員報主管機關備查;屆期未選定者,由主管機關代為指定。(照審查會通過)刪除第三十 條前條第一項第二款仲裁委員,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每二年通知勞工團體及雇主團體各推薦公正並富學識經驗者十二人至四十八人任之,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擔任同一勞資爭議事件之仲裁委員:一、曾為該爭議事件之調解委員。二、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或與其訂有婚約之人為爭議事件當事人或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共同義務人或償還義務人之關係。三、為爭議事件當事人八親等內之血親或五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親屬關係。四、現為或曾為該爭議事件當事人之代理人或家長、家屬。五、工會為爭議事件之當事人者,其會員、理事、監事或會務人員。六、雇主團體或雇主為爭議事件之當事人者,其會員、理事、監事、會務人員或其受僱人。第三十一條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擔任同一勞資爭議事件之仲裁委員:一、曾為該爭議事件之調解委員者。二、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或與其訂有婚約之人為該爭議事件當事人者。三、為該爭議事件當事人八親等內之血親或五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親屬關係者。四、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或與其訂有婚約之人,就該爭議事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共同義務人或償還義務人之關係者。五、現為或曾為該爭議事件當事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家長、家屬者。六、於該爭議事件,現為或曾為當事人之代理人者。(照審查會通過)第二十九條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應於組成後三日內開會,並指派委員調查事實,除有特殊情形外,調查委員應於指派後十日內,將調查結果提出仲裁委員會。仲裁委員會應於接到前項調查結果後二十日內,作成仲裁。但經當事人雙方同意延長者,最長以十日為限。仲裁委員調查或仲裁委員會開會時,應通知當事人或有關人員以言詞或書面提出說明,或向爭議事件有關之事業單位調查。仲裁委員於調查或仲裁委員會開會時,應親自出席,不得委任他人代理。(照審查會通過)第三十 條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由主任仲裁委員召集,其為五人組成者,應有全體委員出席,經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始得作成仲裁決議。其為七人組成者,應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出席,經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以上同意,始得作成仲裁決議。仲裁委員二次不參加會議,致會議不足法定人數時,由主管機關另行指定仲裁委員代替,其仲裁程序繼續進行。第三十二條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之仲裁,應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出席,並經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以上之決議。但經二次會議,仍無法作成決議時,第三次會議取決於多數。 仲裁委員連續二次不參加會議,致會議不足法定人數時,由主管機關另行指定仲裁委員代替之。(照審查會通過)第三十一條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作成仲裁判斷後,應於五日內作成仲裁判斷書,報由主管機關送達當事人雙方。第三十三條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後,應於五日內作成仲裁書,報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送達勞資爭議雙方當事人。(照審查會通過)第三十二條勞資爭議當事人於仲裁程序中自行和解者,應將和解書報請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及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備查後,仲裁程序即告終結;其和解與依本法成立之調解有同一效力。第三十四條勞資爭議當事人,在仲裁程序進行中得自行和解;和解成立者並應將和解內容函報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及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 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及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接到前項函報之日,仲裁程序即告終結。 和解成立者,與依本法成立之調解有同一效力。第三十三條 勞資爭議當事人對於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之仲裁,不得聲明不服。 前項仲裁視為爭議當事人雙方間之契約;當事人一方為工會時,視為當事人雙方間之團體協約。第三十五條勞資爭議當事人對於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之仲裁,不得聲明不服。 前項仲裁視為爭議當事人間之契約;當事人之一方為勞工團體時,視為當事人間之團體協約。(照審查會通過)第三十四條勞資爭議仲裁委員、參加仲裁及經辦仲裁事務之人員,對於仲裁事件,除已公開之事項外,應保守秘密。第三十六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二十二條及第二十三條之規定,於仲裁程序準用之。(照審查會過)第三十五條勞資爭議事件其他法律規定應依法受強制仲裁者,其程序應依本法之規定。(照審查會通過)第四章 裁決(93.6.4朝野協商通過條文)第三十六條 雇主或有法人資格之雇主團體、勞工或工會對工會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五條團體協約法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正當理由或勞資爭議處理法第四十八條第五項之規定有爭議時,爭議當事人一方得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裁決。前項裁決之申請,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六十日為之。(照審查會通過)第三十七條裁決申請書應載明下列事項:一、當事人之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雇主團體、工會或其他行號,其名稱及事務所或營業所。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三、請求裁決事項。(照各提案修正通過)第三十八條中央主管機關為辦理裁決事件,應設裁決委員會。裁決委員會置委員七人至十五人,其中三分之一委員,由機關首長指派本機關具勞工或法制之高級職員兼任;其餘委員,由中央主管機關每二年遴聘具一定資格之社會公正人士任之。中央主管機關遴聘前項之社會公正人士,得通知轄區內工會、雇主團體推薦裁決委員會名單,以供參考。裁決委員之資格條件、遴聘方式與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照審查會通過)第三十九條中央主管機關應於接到裁決申請書之日起七日內,召開勞資爭議裁決委員會處理之。裁決委員會開會或裁決委員調查時,應通知爭議當事人或有關人員以言詞或書面提出說明。爭議當事人經依前項規定,以書面二次通知不到場者,視為撤回裁決之申請。當事人他方經書面二次通知不到場者,得逕行決定。(照審查會通過)第四十條中央主管機關應於裁決委員作成調查報告後七日內,召開裁決委員會議,並於開會之日起三十日內作成決定。但經裁決委員會出席委員過半數決議同意延長者,最長以三十日為限。(照審查會通過)第四十一條裁決委員會應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出席,經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始得作成決定。委員應親自出席,不得委任他人代理。(照審查會通過)第四十二條裁決決定書應記載下列事項,並由裁決委員簽名:一、當事人姓名、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或其他團體者,其名稱、代表人及主事務所或主營業所。二、有法定代理人或委任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三、主文。四、事實。五、理由。六、年、月、日。裁決委員會作成決定後,中央主管機關應於十日內將裁決決定書送達當事人雙方。(照審查會通過)第四十三條當事人於裁決決定正本送達後二十日內,未以書面表示不服者,中央主管機關應於期間屆滿後七日內,將裁決決定送請管轄法院審核。但違反工會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五條第二款、第五款、第六款或團體協約法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之裁決,不在此限。前項裁決決定,法院應於七日內核定,發還中央主管機關送達當事人;不予核定者,應敘明理由,並通知中央主管機關。 (照各提案修正通過)第四十四條 當事人之一方對裁決決定不服,或主張他方不履行裁決決定者,得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前項情形,法院得依中央主管機關之聲請,裁定命被告於判決確定前,履行裁決決定之全部或一部。(照審查會通過)第四十五條裁決決定經法院核定後,與民事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當事人就該事件不得再行起訴;以給付金錢或其他代替物或有價證券之一定數量為標的者,其裁決決定書得為強制執行名義。 (照審查會通過)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本於裁決決定之請求,欲保全強制執行者,得聲請假扣押或假處分。前項聲請,得以裁決決定代替假扣押或假處分原因之釋明,法院得命免供擔保為假扣押或假處分。民事訴訟法有關假扣押或假處分之規定,除第五百二十九條規定外,於第一項之情形準用之。裁決決定未經法院核定者,當事人得聲請法院撤銷假扣押或假處分之裁定。 (同審查會通過)第五章爭議行為(朝野協商通過)第四十七條 爭議行為,指爭議當事人為達成其主張所為之罷工及其他阻礙事業正常運作或對抗之行為。 罷工,指勞工所為暫時拒絕提供勞務之行為。(朝野協商通過)第四十八條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不得為爭議行為。 雇主違反工會法第三十五條及團體協約法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經主管機關裁決委員會決定為不當勞動行為者,該雇主所經營之事業單位企業工會得為爭議行為。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及符合前項規定者,非經調解不成立,不得為爭議行為。勞資爭議行為之勞方當事人,以工會為限。工會非經全體會員以直接、無記名投票過半數同意,不得罷工。 電信、大眾運輸、公共衛生、石油煉製、醫院、燃氣事業之工會決議罷工後,應於罷工前三日以書面通知雇主及主管機關。罷工期間,雇主不得不當使用替代人力。(朝野協商通過)第四十九條 爭議行為,不得以暴力為之。 (朝野協商通過)第五十條 爭議行為期間,爭議當事人雙方應維護工作場所必要之安全、衛生。(保留表決條文)第五十一條 國防部及其所屬機關(構)、學校之非現役軍人及電力、自來水、航空管制事業勞資雙方與行政機關、學校技工、工友及私立學校職員均不得為爭議行為,以維護國家安全,避免影響公共安全、公眾生活之便利。電信、大眾運輸、公共衛生、石油煉製、醫院、燃氣事業之勞資爭議,經調解不成立者,該管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應報由中央主管機關同意後命勞資雙方於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不得為爭議行為,以避免影響公共安全或公眾生活之便利。中央主管機關應於前項期間內,協助勞資雙方解決爭議。第一項及第二項所列事業之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朝野協商通過)第五十二條爭議行為期間,勞工未為勞務之提供時,雇主得拒絕給付工資。(照各提案通過)第六章強制執行之裁定第四章 強制執行之裁定(照各提案通過)第五十三條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或仲裁者,依其內容當事人一方負私法上給付之義務,而不履行其義務時,當事人他方得向該管法院聲請裁定強制執行並免繳裁判費,於聲請強制執行時,免繳執行費。 前項聲請事件,法院應於七日內裁定之。 對於前項裁定,當事人得為抗告,抗告之程序適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非訟事件法未規定者,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第三十七條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或仲裁者,當事人之一方不履行其義務時,他方當事人得向該管法院聲請裁定強制執行並免繳裁判費;於聲請強制執行時,並免繳執行費。 前項聲請事件,法院應於七日內裁定之。 對於前項裁定,當事人得為抗告,抗告之程序適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非訟事件法未規定者,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照各提案通過)第五十四條前條之聲請強制執行,非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不得為駁回之裁定:一、調解或仲裁內容,係使當事人為法律上所禁止之行為者。二、調解或仲裁內容,與爭議標的顯屬無關或性質不適於強制執行者。三、依其他法律不得為強制執行者。四、調解或仲裁顯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者五、違反本法之規定者。第三十八條前條之聲請強制執行,非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不得為駁回之裁定:一、調解或仲裁內容,係使當事人為法律上所禁止之行為者。二、調解或仲裁內容,與爭議標的顯屬無關或性質不適於強制執行者。三、依其他法律不得為強制執行者。四、違反本法調解、仲裁之規定者。(照各提案通過)第五十五條強制執行之聲請,經法院裁定駁回者,其為調解事件,視為調解不成立;其為仲裁事件,仲裁失其效力,當事人得再申請仲裁。但依前條第二款駁回者,不在此限。第三十九條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