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浅析《李尔王》中反派人物的推动作用.doc_第1页
405-浅析《李尔王》中反派人物的推动作用.doc_第2页
405-浅析《李尔王》中反派人物的推动作用.doc_第3页
405-浅析《李尔王》中反派人物的推动作用.doc_第4页
405-浅析《李尔王》中反派人物的推动作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 结合情节反映人物所做的事情,导致了什么样的恶果,最后又出现什么样的悲惨结局,而不是纯叙述故事。本文不仅要说埃蒙德,还要谈高纳里尔和里根浅析李尔王中反派人物埃德蒙的推动作用【摘要】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作品李尔王讲述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悲剧故事,其中人物错综复杂,但总归起来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围绕李尔王及三个女儿进行;第二条线索围绕葛罗斯特伯爵及两个儿子进行。莎翁在李尔王及葛罗斯特伯爵的悲剧中描写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埃德蒙、高纳里尔、里根代表着一种绝对利己的视界,在他们看来,仇恨与欺诈是人性的基础”,人性的扭曲与挣扎在埃德蒙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点也加强了李尔王的悲剧性。李尔王经历了先混后明的转变,而其中人物对于故事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不可替代,尤其是其中的反面人物埃德蒙,作为剧本的主要反派人物之一,本文将从李尔与埃德蒙两条线索为源头,重点介绍他在剧中发挥的作用,对整个剧情的推动作用。【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反派人物;埃德蒙一、 年迈愚钝的李尔王李尔王的故事讲述了年老的李尔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赞美国王,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但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住在她们的宫廷。被两女儿赶出家门悲痛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李尔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地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最终,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爱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她还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而在李尔抱着她去寻找大伙时,高纳里尔与里根也已经死去。李尔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二、 反面人物及其特点反面角色,人们一听到这个词语,当然脑海里就会想到“正面角色”这个词语,反面角色是相对于正面角色而言的,就是指那些违背大多数人的心愿、违背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标准、违背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准则或者是法律规范的人物定位,与社会的正义对相对而行的人物角色,对于这一类的人物角色统称为反面角色。三、 李尔王中的反面人物埃德蒙(一)不入流的私生子埃德蒙是在葛罗斯特伯爵与肯特伯爵的交谈中正式登场的,戏剧一开始便用父亲戏谑的口吻揭示了小儿子的身世私生子。葛罗斯特伯爵略带自豪的语气实际上对埃德蒙充满了歧视,在他眼中,埃德蒙不过是个“畜牲”;埃德蒙的母亲是个“迷人的东西”。提到埃德蒙的哥哥埃德伽时,葛罗斯特称他是“合法的儿子”。由此可见,在父亲的心目中,两个儿子是不同的,埃德蒙只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不入流的私生子而已。埃德蒙不能不接受这种现实,但是他是矛盾的,极不情愿的。在他的内心独白中,他对父亲及世人的歧视作出了激烈的抗争。埃德蒙是邪恶的,但是这种邪恶一部分是历史所赋予的。他希望“大自然”和“神”能帮助他,希望他的父亲能像喜欢他的“合法的儿子”一样喜欢他,希望世人能够接纳他,尽管他是一个私生子。在故事的开端,在不公正的待遇面前,埃德蒙人性的挣扎便初现端倪。但是,埃德蒙没有认清现实,他的要求是合情却不合理的,私生子历来都不会得到正统的认可。为了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他选择走向了邪恶,这一点,也是导致他走向灭亡的根源。从戏剧的角度分析,埃德蒙是一个矛盾的纠结点,他腹背受敌,时时感觉到自己经历“人生的黑暗”,因此他总是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中显得十分紧张,进而不断进攻、诋毁别人。他的存在是整个戏剧的另一个高潮,他这条线索与李尔的主线相映成辉,互相交织,推动剧情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也为悲剧的形成埋下伏笔。(二)睿智的阴谋家高纳里尔和里根对李尔王的背叛是直接的,正面的,也是单纯的,尽管她们用李尔王所期望的花言巧语来迷惑了他,最后也串通起来背叛了他,但是这条悲剧线索是明晰的,显而易见的。相对高纳里尔和里根而言,埃德蒙的欺骗和背叛则是处心积虑的,复杂的,深藏不露的。极端的恶人,必定是一个极顶聪明的人。埃德蒙便是这样一个角色。他聪明,而且非常自信,虚伪的外表欺骗了所有的人。首先,为了骗取父亲葛罗斯特的信任,他模仿埃德伽的笔迹并以哥哥的口吻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埃德伽”表达了对父权的不满以及要通过谋杀的手段来早日继承父亲财产的想法,在一种忸怩的姿态中他又故意让葛罗斯特了解信的内容,而且在父亲暴怒时还用激将的语言来增加葛罗斯特的怒气。同时,在埃德伽面前他又巧借父亲的星象之谈来警告埃德伽早点逃走,可怜的埃德伽就这样被埃德蒙从父亲身边清理出去了。随后,在李尔王被两个女儿驱赶无依无靠时,埃德蒙向狠毒的高纳里尔、里根以及康华尔公爵报告葛罗斯特收留李尔王及法国军队登陆的情报。很快,葛罗斯特伯爵因违抗命令和“私通法国的罪状”被处置挖去了双眼。最后,他得到了“王室”的信任,甚至高纳里尔和里根同时爱上了他,他马上就要实现他的梦想,成为葛罗斯特埃德蒙伯爵。埃德蒙的阴谋是灭绝人性的,父亲和哥哥都相继被他除掉;埃德蒙的阴谋也是“完美”的,他的“智谋”被他利用到了极致。在实施阴谋的过程中,他的自信随着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阴谋的不断得逞变成了自恋和自大。起初,他只是伪造了陷害埃德伽的密信,后来竟擅作主张以一纸“密令”杀害了正义的化身考狄利娅,使李尔王整部戏剧到达悲剧的顶点。 这一部分,埃德蒙的反面角色给人渲染了一种十分凄凉而悲哀的气氛,一方面他在为自己的完美阴谋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他又在遭受着内心的各种冲突和煎熬。他的这部分角色把个人的矛盾推向了顶点,也使整个剧情都在发生跌宕起伏的变化,让观众和读者在埃德蒙所谓的“复仇”的情景里不断交织杂糅,剧情向纵深方向发展变化。(三)临死前的转变一些学者在研究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时,认为埃德蒙这个人物是“莎士比亚关于个性解放方面所作的最末一次伟大的表现。”李尔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已不是文艺复兴初期个性受到压抑、大声疾呼解放人性,而是个性膨胀的罪恶已经彰显,似乎美和生命只有通过欲望的猛烈扩张才能得到。埃德蒙的毁灭便是个性和欲望急剧膨胀的结果。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作家,他却用埃德蒙的死对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个性解放”予以了否定,表明了他对时代的质疑。他意图用悲剧来唤醒良知,呼唤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像埃德蒙这样的“逆贼”,在临死前还“做了一件违背本性的好事”,他让奥本尼公爵差人到监牢中去解救要秘密杀害的李尔和考狄利娅,而且“不要多说废话,迟一点就来不及啦”。埃德蒙的转变是突然的,阴谋失败让他万念俱灰,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死使他失去了依靠,父亲的死也深深的触动了他,哥哥的原谅使他无地自容,这一切促使埃德蒙在临死前恢复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埃德蒙身上人性的挣扎最后以他的死划上了句号。从一个反面人物的内心醒悟来为整个剧本做一个篇章式的小结,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促使高潮急转直下,给读者一种十分畅快淋漓的阅读感,也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内心起伏,作用不言而喻。四、 反面人物的推动作用所谓“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等概念,本来只是政治领域中的一般认识符号,它不应当简单化地代替性格塑造的艺术符号和审美符号,不应当要求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只是单一的正面性格元素的明确集合与反面性格元素的明确集合。典型性格是包含着某种确定内涵的模糊集合体。(一)内涵与外延的对立统一让反面人物赋予新的含义某种确定内涵主要是性格核心内容的相对明确与性格运动基本指向的相对明确。因此,性格组合过程又是性格明确性质与模糊性质的有机综合表现过程。由于人物性格具有这种双重特性,所以把握性格的模糊度与明确度便成为作家掌握性格塑造艺术分寸的关键。(二)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激化推进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互相仇恨不共戴天,但谁也离不开谁,就像一架天平的两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出戏里若没有反面人物在那丑丑地、坏坏地衬着,观众就不知道正面人物的“正”体现在何处。反过来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三)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文学作品坚持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创作方向,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弘扬和揭露是文学作品的灵魂,缺一不可,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真善美。当然了,我们揭露假恶丑绝不是为了展览和张扬,而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和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我们知道,生活中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复杂的,既有真善美的因素,也有假恶丑的因素,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真善美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面人物,反之则是反面人物。同时,两者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好人身上的恶占主导地位时会变成坏人,同样的道理,坏人身上的善占主导地位时也能变成好人。五、 总结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在李尔王中,不仅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了,连恶的东西也被毁灭了,而且还毁于“恶”本身。高纳里尔和里根的自相残杀不仅仅在于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更在于向人们传达一种希望。正如中国那句老话,恶有恶报,他们自身的下场正验证了“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这是他们应有的下场,恶终将会被美和善撕得粉碎,世界终究还是美的。所谓的反面人物,其实是相对于正面人物而言的,从剧情的发展和故事的叙事角度,反面人物甚至比正面人物更加能够赢得观众的兴趣,毕竟他们往往在故事当中有着比正面人物更多的内心纠结,而能够真正把观众带到高潮的是反面人物的转化和转变,或者使他们临死之前的呐喊、忏悔、醒悟,这些转变都让剧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给人带来及其畅快的心里体验。但反面人物的出现,让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在观感上的思考,更多的是在思想上的思索。六、 参考文献1 高意. 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中的悖论手法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2 唐晨艳. 不确定性在洛丽塔中的体现J. 文教资料. 2007(26) 3 孙丽华. 试析蒙太尼里形象的复杂性和矛盾性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7(03) 4 孙媛,刘晓华. 浅析李尔王中弄人的语言特征J. 皖西学院学报. 2006(04) 5 许理化. 从嘉莉妹妹到珍妮姑娘看德莱塞思想变迁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05) 6 王小立.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的“灵魂”塑造看王尔德的矛盾性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4) 7 石发林,于美琴. 论我的光辉生涯中女主人公形象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8 李红燕. 解读觉醒中凯特肖班思想上的矛盾性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 9 任明耀. 论李尔王的哲理性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2) 10 张晓洁,许爱华.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11 阿英. 元人杂剧史(五)J. 剧本. 1954(09) 12 孙连仲. 谈浮躁人物性格的模糊性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4) 13 张德林.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