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送别诗专题.doc_第1页
高三送别诗专题.doc_第2页
高三送别诗专题.doc_第3页
高三送别诗专题.doc_第4页
高三送别诗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送别诗鉴赏教案分两步走:1、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2、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黯然销魂者,唯在别也”“人有悲欢离合”“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一、我们先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三、送别诗从情感基调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四、古典诗歌的鉴赏是什么?揭示出其中感人的因素:诗人是用何种艺术手法,抒发了何种人生感慨。送别诗主要艺术手法:一、托物寓情:1、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1、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佳句,别董大二首四、虚实相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附晚上练习诗歌鉴赏训练二(送别诗)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 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2 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34题。(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3 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答: 4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5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5 这首诗的特点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送别之情?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赏析这种手法运用的妙处。(6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67题。(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色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6 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7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89题。(6分)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8、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9、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011题。(6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1、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诗歌鉴赏训练二(送别诗)答案 1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2 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 3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4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5“乐景写哀情”(1分)“乐景”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1分)“哀情”就是离别的哀伤情感,(1分)。以景色的美,反衬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或分离的悲伤)。(3分) 6“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 7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8、“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9、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10、烘托手法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反衬手法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请。对比手法用作者与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有流露出答对友人的牵挂。11、艺术效果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思想感情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一、知识梳理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年湖北卷)。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般有三种:()表达对亲友的依恋,如杜牧的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眼中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黯然销魂的离别而伤心,移情于物,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笃挚情感;()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关怀、安慰和祝愿,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朋友的朴实话语中给人一种信心和力量;()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年湖北卷)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在天涯一望中寄寓了孤寂空虚之感和无限思念之情。送别诗按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有些送别诗只在结尾直抒胸臆,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年全国卷)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衣比散丝(雨丝)”,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绝大多数送别诗是借助景物描写间接抒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乘船远去的帆影已消失在碧空尽头,可李白还凝望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流向水天交接之处,这久久凝望中寄寓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挚意。杨柳、春草、流水、长亭、南浦等是表达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柳”与“留”谐音,杨柳依依之态和人们依恋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以柳色烘托离愁的名句。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二、命题预测年高考共考了首送别诗,所选的送别诗都具有借景抒情的特点。分析意象和分析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杨柳、流水等意象是考查热点。三、技法点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年高考重庆卷)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解析:鉴赏送别诗首先要根据诗题弄清送行者与被送者,标题显示送行者是作者王观,被送者是鲍浩然。其次,要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离愁别绪、依依不舍、孤独寂寞、怅然若失、诚挚关怀”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上片提到流水和青山两个意象,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送春归”点明作者为春天刚刚逝去而满怀伤春之愁,“送君归”则再添别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