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新课标高考历史预测系列03_古代中国的思想.doc_第1页
2011届新课标高考历史预测系列03_古代中国的思想.doc_第2页
2011届新课标高考历史预测系列03_古代中国的思想.doc_第3页
2011届新课标高考历史预测系列03_古代中国的思想.doc_第4页
2011届新课标高考历史预测系列03_古代中国的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011届新课标高考历史预测系列03古代中国的思想一、选择题预测题01(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之“孔子”)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 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 B“仁者爱人”的思想C“政在得民”的思想 D“为仁由已”的思想预测题02(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之“孟子”)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预测题03(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之“老庄之学”)“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这一名言最有可能是哪位先秦思想家提出的?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预测题04(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之“法家思想”)管子任法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法律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 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C法律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体现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预测题05(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之“墨家的主张”)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预测题06(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成为正统之“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和巩固郡县制 B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C打击神仙迷信活动 D维护法家思想统治地位预测题07(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成为正统之“从无为到有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此言论属于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C法家实行法治的思想 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预测题08(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成为正统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思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预测题09(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成为正统之“太学的出现”)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景况可能是 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A B C D预测题10(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之“三教合一”)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预测题11(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之“韩愈复兴儒学的主张”)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A韩愈 B周敦颐 C张载 D朱熹预测题12(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之“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预测题13(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之“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学理论C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预测题14(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之“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之一)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良知之说的突出意义在于 A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B强调了天理的重要性C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预测题15(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之“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之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预测题16(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之“李贽的离经叛道”“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明末李贽的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异端”,其“异端”思想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B主张男女平等C挑战圣人及其学说的权威地位 D反对儒家的伦理道德预测题17(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之“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炎武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 这本书是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变法通议 D天下郡国利病书预测题18(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之“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顾炎武的启蒙精神”)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考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文中“亡国”含义的是 A1127年的靖康之耻 B1856年的天京变化 C 1898年的戊戌政变 D1935年的华北事变预测题19(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之“王夫之的唯物思想”“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下列哪一项不能成为王夫之论述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孤秦陋宋”自取灭亡这一观点的论据? A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 B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C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D强调“天地之化”,反对“天命”“道统”预测题20(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之“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 自由主义二、非选择题预测题21(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历史影响)千百年来,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孔子就象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上的一轮明月,倒影在每一条江河之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图6:孔子周游列国图7:孔子讲学杏坛(1)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了哪些政治主张?(2分)孔子讲学杏坛,从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培养学生,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2分)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2)概括汉书中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2分)这一观点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4分)材料三 (四月)初十日,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3)材料三是清朝某大臣的一段日记,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为什么对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4分)材料四 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象,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4)简析材料四中陈独秀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的原因?(2分)(5)康有为与陈独秀在对待孔子的问题上态度截然相反,试分别说明。(4分)他们在政治主张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材料五 两千多年来,孔子在中国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故乡曲阜也被称为圣城,有关他的历史建筑孔府、孔庙、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也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人物之首。据统计,全世界现有孔庙1300多座,每年孔子诞辰日都有祭孔活动,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自1984年以来,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已经连续举办了25届“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最能代表汉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6)试从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分析出现材料五所述状况的原因。(4分)预测题22(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来源: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三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2分)。(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6分)。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2分)。(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2分)及其弊端(2分)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4分)。预测题23(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