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刘弼臣教授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doc_第1页
临床医学论文-刘弼臣教授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doc_第2页
临床医学论文-刘弼臣教授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doc_第3页
临床医学论文-刘弼臣教授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医学论文-刘弼臣教授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摘要】 刘弼臣教授从事临床医疗68年,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善长应用经方治疗儿科疾病。本文简要介绍刘弼臣教授应用麻杏石甘汤化裁治疗小儿肺热咳喘证、痰热哮喘证、失音证、尿频、荨麻疹的经验,并各列医案1例,以资佐证。 【关键词】 刘弼臣; 中医学家; 麻杏石甘汤/治疗应用; 儿童名老中医刘弼臣教授对中医理论造诣精深,临证经验丰富,尤其善用前贤经方,师古而不泥古,临床随证化裁,灵活巧施,运筹自如。现将刘老运用麻杏石甘汤临床经验整理如下。1 治疗肺热咳喘证肺热咳喘常因感受温热之邪,或秋令燥气,肺卫受邪而成;或因护养不当,衣着过暖,肺受热迫所致1。刘老认为,小儿肺热咳喘总因火热熏扰肺金而成。其症状表现为咳嗽频繁,咯吐稠黏黄痰,面红口干,咽红,苔黄,脉数或指纹色紫。治疗常用本方加用黄芩、桑白皮、川贝母、炙杷叶、黛蛤粉等。方中麻黄为君药,宣肺而泄热,属“火郁发之”。生石膏为臣药,质重沉降,性寒以清热泻火,辛能发散,入肺胃二经,因此,能清泄肺胃之火。大剂量生石膏与辛温的麻黄相配,宣肺清热,相制而用。病案举例:患儿成某,女,1.5岁。20061208初诊。发热,咳嗽3 d,曾在外院化验血常规:白细胞3.40109/L,中性粒细胞23%。X线示:双肺纹理增粗,可见斑点状阴影。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静脉注射头孢克肟、炎琥宁治疗3 d,仍高热,咳嗽频繁,痰多。症见:壮热不退,咳嗽咯痰,气急鼻煽,面颊红赤,心烦不安,流黄涕。查体:体温39.3 ,咽部色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小湿啰音,舌尖红,苔白厚,指纹色紫,现于气关之上。刘老辨证为热毒壅盛,痰闭肺窍。病机属外邪闭肺,痰热内敛,气机阻塞,宣展失司,肺郁而咳,上逆而喘。治以清热化痰,宣肺开闭,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炙麻黄3 g,杏仁10 g,生石膏25 g,甘草、黄芩、桑白皮、炙杷叶各5 g,葶苈子3 g,莱菔子、瓜蒌仁各6 g,川贝母3 g,黛蛤粉15 g,3剂,水煎服。20061212二诊。药后热退,喘促已平,唯咯痰减而不撤,纳少,苔黄,此为肺气已经开闭,痰热尚未尽化之证,再拟原方加减治之。处方:炙麻黄3 g,杏仁、薏仁各10 g,生石膏25 g,甘草、黄芩各5 g,海浮石10 g,黛蛤粉15 g,白前6 g,炙杷叶5 g,胆南星6 g,焦三仙10 g。3剂,水煎服。药后纳增,基本无咳嗽,临床痊愈。2 治疗痰热哮喘证哮喘为痰饮留伏,常因感受外邪引动伏痰而诱发。若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而致痰热内伏,气机升降不利,喉间痰鸣哮吼1。刘老治疗痰热哮喘证多选用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病案举例:患儿刘某,男,6岁。20070223初诊。咳嗽3 d,气喘2 d。3 d前患儿因受凉而致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就诊前夜咳嗽加重,喉间痰鸣,气促,尚能平卧,无发热,大便干,23日1行。患儿既往有哮喘史。查体:咽红,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定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麻黄6 g,杏仁10 g,生石膏25 g,苏子、莱菔子各10 g,白芥子6 g,射干10 g,炙杷叶15 g,桑白皮10 g,黛蛤粉30 g,胆南星6 g,苍耳子、制大黄各10 g。7剂,水煎服。20070302二诊。服上方5剂后即咳止喘平,喉间无痰鸣,服药7剂后,仅有活动时咳嗽,咯痰。患儿平素汗多,易感冒,胃纳欠佳。舌质红,苔薄白。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处方:黄芪、白术各10 g,防风、半夏各5 g,橘红、茯苓、炙紫菀、炙冬花各10 g,炙杷叶15 g,焦三仙10 g。7剂,水煎服。药后出汗减少,食欲增加。3 治疗失音证声音不扬,甚至嘶哑,不能出声,称为“失音”。内经称“喑”。金空则鸣,金实则无声。声音的发出,有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气闭则音难出。刘老认为失音证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或由于感受外邪,肺气壅遏,声道失其宣畅;或情志不遂,肝气犯肺,木侮肺金,金不鸣则失音;或久病体虚,阴虚肺燥,肺肾阴虚,声道失于滋润;以及由于劳累过度,用声不当等原因而致。对于感受风热燥邪,或寒邪化热,清肃之令不行,热灼为痰,痰热阻塞肺气者;或肺经蕴热复感外邪而致失音者,均可选用麻杏石甘汤以清热宣肺开音。病案举例:患儿杨某,男,7岁。20051104初诊。咳嗽3 d,声音嘶哑1 d。患儿因受凉感冒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经服感冒冲剂后,虽热退,但声音嘶哑,咳嗽少痰,咳甚时感胸痛,食少纳呆,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刘老认为此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邪热壅遏于肺,肺气失宣,以致咳嗽,胸痛,失音。治以清热宣肺亮音,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麻黄5 g,杏仁6 g,石膏20 g,甘草、桔梗、蝉蜕各6 g,牛蒡子、射干、桑叶、炙枇杷叶、胖大海各10 g,木蝴蝶6 g。服药2剂,声音渐清,又服3剂,诸症悉除。4 治疗尿频、遗尿刘老对于小便频数或遗尿,兼有肺气不宣咳喘患儿,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疗效显著。刘老言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麻黄具有宣肺和利水的两大功能,应用麻杏石甘汤化裁宣上焦肺热,利下焦水湿,属下病治上之法1。正如景岳全书杂证遗溺所云,“凡小便不禁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盖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必须治气,治肾者须治肺。”因此刘老认为小儿尿频、遗尿,其病虽在于下焦肾和膀胱,然其源在上焦肺,以麻杏石甘汤宣肺利水,则可获奇效。病案举例:患儿张某,女,5岁。20070713初诊。尿频1周。近1周患儿白天尿频短赤,尿臊味大,无尿急尿痛感,咳嗽,痰少,声音嘶哑。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数。处方:麻黄、杏仁各6 g,石膏20 g,黄芩、桑白皮、白前、炙杷叶、知母各10 g,黄柏6 g,萆薢、瞿麦、萹蓄各10 g。7剂,水煎服。后愈。5 治疗荨麻疹刘老认为荨麻疹的病机多为风邪与湿热、气血相搏结,客于肌肤而成风团样皮疹,瘙痒难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肺合皮毛,热邪壅肺,伤及所合,故治以宣肺清热,凉血止痒,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四物汤加减,并加用刺猬皮、露蜂房、半枝莲等解毒活血之品。病案举例:患儿李某,男,5岁。20070518初诊。皮疹半年,加重3 d。患儿皮肤反复出现红色斑丘疹半年余,皮疹时发时止,瘙痒难耐,曾多方求治,效果不佳,近3 d来皮疹加重。查体:全身散在红色斑片状丘疹,或呈风团样,或有抓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证属风热拂郁,外发肌表。治以疏风宣肺清热,凉血去湿止痒,方选麻杏石甘汤合四物汤加减。处方:麻黄6 g,杏仁10 g,石膏25 g,荆芥穗5 g,连翘、生地、赤芍、当归、刺猬皮、露蜂房、蝉衣、白蒺藜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20070518二诊。服上药后,皮疹基本消失,仍感皮肤夜间瘙痒,四肢皮疹偶发,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5剂后告愈。6 小结麻杏石甘汤是儿科临床常用方剂,为治疗小儿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的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原文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和168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石汤为麻黄汤的变方,去桂枝易石膏而成。为太阳伤寒汗下后,身无大热,汗出而喘所设。凡邪气入里,化热壅闭于肺所致咳喘,服之皆有良效。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甘寒,清泄里热,麻黄配石膏,宣肺定喘而泄热。在配伍剂量上,石膏应5倍于麻黄,借石膏甘寒之性,监制麻黄之辛温,致发散之力受限,又充分发挥其宣肺平喘的功效,从而使辛温变为辛凉重剂。刘老认为麻杏石甘汤不仅仅是为外感热邪壅肺所设,配伍得当,还可兼治表证和其他疾病。其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剂量很有讲究。若患儿咳喘无汗,病属邪已入里,热闭于肺,但仍有表象,当以透邪为主,石膏应3倍于麻黄;若患儿咳喘,身热汗出,属热壅于肺,当清解肺热为主,石膏应5倍于麻黄。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十分注意顾护小儿的脾胃,石膏药性寒凉,易伤及中焦脾胃,故常加焦三仙健脾调胃,以防止大剂量石膏损伤胃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