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硕都湖旅游景区入口区修建性详规说明书.doc_第1页
香格里拉硕都湖旅游景区入口区修建性详规说明书.doc_第2页
香格里拉硕都湖旅游景区入口区修建性详规说明书.doc_第3页
香格里拉硕都湖旅游景区入口区修建性详规说明书.doc_第4页
香格里拉硕都湖旅游景区入口区修建性详规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旅游区入口区前移原因及利弊硕都湖旅游区是以森林牧场环抱中的高原湖泊硕都湖为核心,以湖周亚高山草甸、亚高山沼泽化草甸、原始森林、硕都岗河为特色的景观,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但由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地区,季风气候明显,气温低,气候寒冷,霜期长,积雪期长,这使得该区域内植物生长速度慢,加上生物生态系统构成类型较为复杂,其物种与生境高度特化,生态阀值小,对外界的干扰十分敏感而表现出十分脆弱,植被、草甸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于恢复。硕都湖旅游区自1998年开发以来,已建成初具规模的接待设施,包括已建成的旅游区大门、游客接待中心、联系内外的游路、停车场、简易住宿接待设施、餐饮设施及藏品购物中心、简易码头、旅游厕所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对完善旅游区功能、增强旅游区吸引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旅游区现有接待设施靠近硕都湖布置,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从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重新对旅游区入口区及其接待设施进行规划布局。(一)旅游区入口区现状存在的问题1、现有接待设施均处一级保护区范围内,部分建筑体量过大,建筑风格与藏族建筑风格相去甚远,如藏品购物中心体量和风格均过于突出,人工建筑景观对游客视线冲击力较大,影响景观质量;2、部分设施建于水体附近,如旅游厕所、养鹿场靠近硕都岗河,这些设施将对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3、由于入口区靠近硕都湖,游客活动主要集中分布于入口处湖滨区域,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单元上游客活动承载量过大,不利于游客的分流,以致局部地段出现草地退化、沙化现象;4、旅游区内供游客服务的马匹没有设置统一集中固定的马场,致使游客使用不便,影响服务质量;同时因马匹活动范围随意,马粪等污物随地分布,既影响环境卫生,又有损游客对旅游区的形象;5、硕都岗河是硕都湖旅游区完整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未纳入旅游区管理范围,存在过度放牧的现象,甚至局部地方有游客和当地居民随意乱扔的垃圾,影响了整个旅游区的环境质量,破坏了其生态环境。(二)硕都湖旅游区入口区前移的优点1、旅游区入口区前移有利于扩大旅游区游览范围,通过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游客在旅游区的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增加当地社区居民就业机会;2、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将现有旅游接待设施前移有利于改善硕都湖环湖生态环境,减少或避免因生活污水、烧烤等对水体、空气的污染,同时扩大游客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起到分流、分向引导游客的作用,使各种旅游活动和规模限制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实现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将入口区前移,使得硕都湖旅游区的范围更加完整,景观资源类型更加丰富,增强景观的吸引力,同时从更大范围内考虑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而改善提高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有效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目标。(三)硕都湖旅游区原有设施的利用与改造对于原有的接待设施如住宿设施规划将予以保留,并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进行改造装修,对于原来的烧烤房、餐厅、藏品购物商店在近期内予以拆除,其场地进行绿化,旅游厕所重新选址建设。二、现状分析(一)区位分析入口区位于旅游区西侧,处在原硕都湖旅游区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与原林区老公路相交处,综合考虑了旅游区旅游线路和游览活动及旅游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此处与香格里拉县城、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的距离最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较佳视线观赏角度,是体现旅游区优美自然景观和浓郁藏乡风情的重要窗口。(二)基地现状分析规划区选择在此主要基于以下因素考虑:该地段植被相对较少,且地势较平坦,用地面积相对较大,南北两侧均以绵延山体为背景,山上植被茂密,植物种类丰富,季相变化大,基地上现存少量藏民简易牧房,在此进行旅游设施建设既对旅游区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又能减少基建投资,遵循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理,能较好的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区最大高程3265.25米,最小高程3232.10米,最大高差33.15米。坡度较为平缓,最大的用地地块平均坡度为0.67%,适于建设。规划区现存的牛棚和两幢临时建筑均无保留价值,规划予以拆除。现状用地上空的架空电力线及电讯电缆对旅游区影响较大,有碍观瞻。三、规划区范围及用地面积规划区范围以硕都湖旅游区总体规划范围为基准,规划范围用地面积为:217654.7平方米,合21.77公顷。四、规划性质入口区是硕都湖旅游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区对外的形象展示窗口,是集游客停车、交通工具换乘、购票、咨询、购物、食宿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域。五、规划构思基地的地域特征即自然特征高海拔高原地区和人文特征充满浓郁藏乡风情的香格里拉构成了规划区深厚的自然本底和文化本底,而这恰恰是塑造特色的源泉。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和浓郁的藏族文化以及神奇、美丽迷人的世外桃源,完美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正是我们规划所要追求的目标。(一)规划立意有机生长大自然孕育了生命,生命源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生命的延续在于它处在一个不断生长、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大自然随时空不断的生长演变,现今万物的景象正是自然生命体不断演变更新的结果。规划区也遵循有机生长不断更新的规律。入口区的形象应该是自然而有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完整复合的生态系统。(二)规划创意表现及规划功能布局绿色象征生命,代表永恒。规划区茂密的植被,葱郁的原始森林,厚厚的草甸,弯曲的河流,碧绿的湖水,湖光山色,山峦叠翠,构成一幅迷人的、充满诗意般的山水画卷。整个旅游区的印象是绿的世界,自然之美!入口区犹如一棵扎根于沃土的成长之树,充满生机,茁壮成长。其空间结构形态呈“树”型,形成一棵“树”的意象,它有主干、有枝叶,向上、向四周发散、延伸、生长。 入口区的道路系统是“树”的主(枝)干,停车场、小广场犹如树干上的孔缝,建筑及小品犹如树叶或果实挂于枝头。围绕这一空间结构,规划区形成前导区、游客中心、购物区、住宿餐饮区、行政管理区和马场换乘区等六个功能区。这六个功能区以若干幢建筑组合成相对分散的建筑群落,分散的建筑群尺度与基地形态相结合,以较低的格调隐居于相对靠后的山脚一侧,建筑群与旅游区主路间以较宽的绿化带分隔,形成建筑掩藏于绿化树丛之中。在每个建筑群中,建筑相对集中紧凑布置,更多地保留自然的地貌,同时也为旅游所需的停车、活动广场等留出空间。各区间相对独立,以绿化相隔,结构明晰而简洁。这样的功能分区布局,既是源于对规划区的基地特征的理解与把握,又符合旅游区的性质与功能,便于旅游区的旅游管理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而且还遵循了旅游区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功能与规模,并兼顾景观的要求,使其满足多种需求。(1)前导区前导区包括售票和检票及景观展示功能,是实现从“城市”到“旅游区”,由“动”到“静”的空间属性转换。规划于此设置入口广场、旅游区大门建筑、宗教建筑白塔,形成具有强烈标识性和体现浓郁藏乡特色的入口处景观形象,由此便直接进入了硕都湖旅游区。旅游区大门形象简洁、朴素、自然而不失藏族地域文化特征的表达。(2)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是对游客进行游览教育和旅游区介绍的集中场所,具体设施包括:旅游咨询、放映厅、展廊或展示厅(旅游区介绍、解说系统介绍、游览规则)、医疗室、旅游厕所、等候休息厅、廊等功能用房。它是旅游区最为重要的功能建筑。规划将游客中心布置于靠近旅游区主路的位置,从而充分体现最近最便捷的为游客服务。并分别于游客中心前后入口处设置了莲花广场(莲花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集散广场,既突出建筑的主体性特征又满足大量游客集散的现实需求。展示厅内展览设施则主要分为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两类,静态展示以旅游区不同季节景色图片为主,并以动植物实物标本为辅;动态展示则通过现代声、光、电等现代传媒技术展示更丰富内涵,诸如播放曾经在本旅游区拍摄过的影视片文成公主等。在游客中心南侧靠近旅游区主路一侧设置停车场,停车场规模为95个车位,可以停放大巴、中巴旅游车辆和小轿车。在该停车场对面设置了电瓶车停车场。(3)购物区购物区是旅游区重要的功能区之一,主要设置了较为齐全的购物市场。硕都湖旅游区原有的藏品超市规模较大,物品齐全,但建筑体量和建筑风格均与旅游区所在的藏族民居形式、风格不协调,规划以小体量的建筑群组成商业群房,以取得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化整为零。这样的布置既增加了商铺对游客的吸引力,又便于安排特色的商品经营,主要提供藏族食品、药品类、旅游工艺品、书刊、登山物品、民族服饰等本地特有产品。 (4)住宿餐饮区本区包括独立式小木屋区、餐饮区和大众旅馆区。建筑群依山就势布置,高低错落,建筑融于周围绿化树丛之中,时隐时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餐饮区位于独立式小木屋区与大众旅馆区之间,既为两者间的分隔创造条件又为两个功能区的游客提供便利的餐饮服务。(5)行政管理区行政管理区位于入口区最东侧,与其他各功能区间以6米的主路相联系,作为旅游区行政管理和职工的住宿基地,设置了行政管理、消防队、派出所等行政管理机构,并设置了职工住宿和餐厅,使旅游区形成完善的管理机构,保证旅游区的日常管理工作。(6)马场换乘区该区处于较独立的位置,位于旅游区原林区老公路与硕都岗河相交处附近,离旅游区大门不远,为满足骑马游览体验的游客的需求设置。六、道路交通及游线组织入口区道路规划主要满足旅游区内外交通的组织与旅游区内各功能区间的游线组织,方便、合理、有序的将游客引导到不同景点,同时道路规划必须为旅游区景观的展示创造条件,达到步移景异的最佳效果。入口区结合硕都湖旅游区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区主游路(红线67米)布设一条6米的弧线型车行道,将游客服务中心、藏品超市、餐饮、行政管理这四大功能区串联起来,主要以步行为主,兼顾消防、急救等的要求。道路走向尽量避让基地原有树木,减少对基地原有环境的人为破坏,道路线型流畅,简洁。各功能区均有车行道与弧型主路相联系,结合游客服务中心设置游客集散广场,由于各功能建筑群之间成组成团布置,相互间以较大的绿化带相隔离,使入口区能很好的满足瞬间人流量集散的要求。在住宿餐饮区前的大型公共绿地地块内设置1米宽的步行游路联系各功能区。总之入口区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游览路线,符合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九、建筑形式、风格及其开发强度控制(一)建筑形式与风格入口区建筑形式及其风格主要借鉴当地藏族村落及藏族民居风格形式。藏族村落的布局形态为自由布局,彼此之间相互错落,毫无人为规划因素,自然生长,与大自然环境极为和谐。规划强调建筑融于山体、山林、树丛之中,做到建筑结合地形地势,因地制宜布置,建筑之间是大面积的绿化分隔与围合,力求构筑绿化网络化的总体格局。建筑形式均以藏式民居建筑为蓝本,通过适当的变异以求符合建筑功能的要求,体现乡土建筑特征,表达地域建筑文化内涵。藏族民居(在该地区主要以闪片房为主而不是碉房)以坡顶、土墙为主,建筑细部主要反映在门窗及屋顶与墙体形式以及建筑材料方面。本规划区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为主,运用地方石材木材及泥土作为建筑外观处理,而建筑内部则以现代建筑材料予以室内装修。建筑外墙墙体向上收分,建筑门檐、窗檐、门楣、窗楣均做重点处理,体现藏族建筑细部特征,给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藏式建筑特色。(二) 开发强度控制对硕都湖旅游区进行的旅游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严格保护旅游区原始的自然风貌,因旅游需要所建设的人工设施应遵循“为自然增色”的原则,尊重旅游的自然环境,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为便于指导旅游的开发建设活动,对旅游区入口区开发建设强度进行控制,见下表:入口区建设开发容量控制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米)建筑层数(层)505456072解释说明:建筑密度建筑占地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容积率规划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比;绿地率地块内绿地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建筑高度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绿化覆盖率场地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场地面积的百分比。旅游区日游客最大量为5486人次,取5500人作为旅游区最大日游客量控制;床位数为:150床,即最多可以容纳300人留宿。十、技术经济指标(一) 用地面积旅游区入口区用地一览表用地名称面积(m2)占总用地比例(%)入口区规划总用地217654.7100游客中心用地466182.14旅馆用地3894.91.79旅游商业用地1621.20.75内部交通用地13270.86.10停车场用地4977.64.23行政管理办公用地916.20.42宗教文化用地600.03河流22567.010.37绿地39713.318.25林地121749.4455.92(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绿地率:= *100% = *100%=76.12% 建筑密度:= *100% = *100% =1.64%容积率:= = =0.024(三)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建设项目结构类型工程量(建筑面积)单价(元/)工程投资(万元)入口大门及售票房土木6070042住宿旅馆砖木236510002365游客中心砖木6251200750藏品超市土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