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八年级物理教学案.doc_第1页
2011八年级物理教学案.doc_第2页
2011八年级物理教学案.doc_第3页
2011八年级物理教学案.doc_第4页
2011八年级物理教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目标:1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通过探究实验领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通过阅读活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学习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自学检测:1声是由物体的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的传播需要_,_不能传声,声在介质中是以_的形式传播的。3声在_中传播的最快,在_中传播的最慢。415空气中声速是_。学测同步: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停止,发声也停止。声是由物体的_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_,也叫_.(一)介质1_体、_体、_体都能传声,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2真空_(能或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是以_的形式传播的(二)声速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_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_内传播的_。声速的计算公式_。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_有关,一般情况下_体传声最快,_体中次之,_体中最慢3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_有关,15空气中声速_.(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回声要比原声晚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区分开来,要能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学点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的传播真空传声表示声音传播的物理量声速计算公式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有关,固液气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有关,15空气中声速_.限时检测:1指出下面的声音分别是由那些物体振动发声的? 二胡独奏 吹海螺 水壶报警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涉及的发声体分别是_,这些声音通过以形式传入人耳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 )A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C没有变化设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V1、V2、V3,则( )AV1V2V3 BV2V3V1CV1V2V3 DV3V1V25声音从空气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延伸练习:6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可走了好久也走不到,不妨请“应声阿哥”来帮忙:对着高山大叫一声,听到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计出距离。如果一个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若经过后听到回声,那么此人与高山的距离是多少米?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复习巩固:1声音是由_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_,_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以_的形式传播。4声速的大小与_和_有关。5固体传声速度最_,气体传声速度最_,因而介质不同传声效果不同,_传声效果 最好, 空气传声效果_。6声音产生的条件_。7声音传播的条件_。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如何听到声音,知道骨传导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原理学习重点:人耳感知声音的物理过程、骨传导学测同步:知识点一:人耳的结构及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骨传导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传给,把信号传给,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骨传导 1声音通过、也能传到,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_。2音乐家贝多芬晚年演奏钢琴时是利用方式听到自己演奏的琴声。知识点二: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五双耳效应1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及_不同.这就是_.2我们听到立体声的原因是3双声道立体声是根据制成的,至少有个话筒。4闭上双眼,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是根据。学点归纳:限时检测: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郭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2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3鼓膜的作用是 ( )A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B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传导C将声波转换成刺激向内传导 D接受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4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声波;听神经;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鼓膜;听小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A BC D延伸练习1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听自己说话的录音时感到很陌生,觉得一点也不象自己的说话声,为什么?2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仍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能够传声;但你身边的同学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复习巩固:1人们感知声音的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及其他组织传给_,它再把信号传给_,这样人们就听到声音了。2声音通过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_。3双耳效应能够准确判断声源的_,主要原因是声源到达两只耳朵的_不同,所以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和_不同。课标要求:了解乐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知道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学习重点:探究音调和响度各跟什么因素有关一自学检测:1声音的_叫做音调,它和_有关。2频率是表示物体_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_,符号_,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到_,高于这个范围的声音叫做_,低于这个范围的声音叫做_。3响度是指声音的_,它跟发声体振动的_有关,还跟距_有关,另外,_也可以增大响度,例如_.4不同的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_不同,它与发声体的_、_有关。二学测同步知识点:1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1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_,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_,听_的声音。(注意使两次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_。伸出短,振动_,音调_;伸出长,振动_,音调_。2用纸片分别以快、慢不同的速度划过梳齿,听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快则音调_;慢则音调_。结论: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有关,具体关系_。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音叉,分别_音叉,注意音叉发声的_,同时观察_被弹起的_。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_.结论:响度跟发声体的_有关,具体关系是_4小兔子说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特色确定的,即声音的_。请你再举出相关的例子_三学点归纳四限时检测1生活中形容声音的尖、细、脆从物理学角度是指声音的音调_; 而相反声音的翁、粗、憨是指音调_。2“震耳欲聋”、“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_,“漫步轻声”声音的_。3小鸟的声音与老黄牛相比,老黄牛的声音音调_,是因为老黄牛的声带振动的_;但响度_。4火山爆发、海啸等大的自然灾害爆发之前都伴有_,一些动物可以感知,人却_。五延伸练习1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则心脏跳动的频率大约为_。2编钟敲打时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奏出优美的乐曲,这里的“不同”指的是声音的_不同。3如图:它们的作用通过_增大_。4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它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编号ABCDEFGHI材料铜铜铜铜铜铜钢尼龙尼龙长度/cm60606080801008080100横截面积/mm20.760.891.020.761.020.761.021.021.02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上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实验.(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复习巩固:1音调表示声音的,由决定,越高,音调2响度表示声音的,由决定,响度还与有关3向远处呼喊时,为了使声音传播快些,可用手在嘴边做成喇叭状,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声音的_,从而使声音的_更大些4小强在家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她,她一听就知道是小明,这是根据声音的_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说明他的声音_大5所有的乐器发声原理都一样,都是通过_发出声音。鼓是通过_发声,二胡是通过_的振动发声,长笛是通过_的振动发声。6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另一端,轻拨和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不同。7下面四个句子:、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引亢高歌;他是唱高音的请勿高声喧哗。其中的“高”字指音调的是_,指响度的是_。课标要求: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学习目标: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习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自学检测: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是发声体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_、_和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噪声的大小:人们以_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分贝的符_,_dB是人们能够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_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声音不能超过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dB。3噪声的控制: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几个阶段: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接受,所以控制噪声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_、_、_学测同步:知识点一:噪声的定义、危害、与乐音的区别、危害1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令人烦躁不安,危害人的健康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D从环保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都叫噪声2下列所给出的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剧院里悠扬的乐声 B公园里人们的轻声交谈C教室里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 D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知识点二:噪声的控制3下列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A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 B在公路上和住宅间植树造林C用外罩把发出噪声的物体罩起来 D戴上防噪声耳塞4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的目的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旁建起透明板墙5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从_减弱噪声,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减小声音的_。6“无声手枪”是在_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中减弱噪声;城市的某些街道上有“禁止鸣笛”的指示牌,这是为了在_减弱噪声;城市居民楼要装双层真空玻璃窗,这是为了在_减弱噪声;射击队员戴着耳塞是为了在_处减弱噪声。7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是( )A在汽车底盘下要装减震弹簧 B在宾馆地面上铺厚地毯C在特工手枪上安装消声器 D给噪声大的及加上外罩8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但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_(选题“增大”、“减小”或“不变”)。学点归纳:延伸练习:1小宇同学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的工人们制作消声耳罩,请你根据要求选择材料.(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下列哪种材料好( )A软橡胶 B塑料泡沫 C硬塑料 D硬纸板(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下列哪种材料好( )A碎钢块 B硬纸片 C泡沫塑料 D木屑(3)“衬里”紧贴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下列哪种材料好( )A 纸 B 皮革 C 木板 D 绒布2电影院和剧院的四壁和屋顶常用蜂窝煤状的材料做成,这是为了( )A 美观,起装饰作用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减弱声波的反射 D 增强声波的响度3一场大雪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 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较少,噪声减小 B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C 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D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第五节 声的利用复习巩固1噪声是发声体做_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_、_和_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声音强弱的单位_,符号_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_处减弱在_中减弱,在_处减弱课标要求: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声可以传递信息及其应用2了解声可以传递能量及其应用学习重点: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基础知识:1人们对声音的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音_,二是利用声音_。2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采用的方法叫做_,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_,中国传统中医用“望、闻、问、切”检查病人,其中“闻”就是_的意思,它是利用声波传递_。3声波能够用来清洗零件,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可以传递_。重点知识:知识点一:声可以传递信息1下列利用声信息的有()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栓是否松动C医生利用B超观察人的身体状况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2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即触冰山沉没,这件事震惊世界,随即人们提出用声学方法遥测航道上的冰山和同学讨论讨论,说一说声学测冰山的道理。知识点二:声可以传递能量3小实验当音箱发声时,烛焰_,说明声可以传递_。4自己动起来的乒乓球现象解释:乒乓球会振动起来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它_(填是或否)获得了能量被敲击的音叉作为声源,当它的振动能量在空间传播时,造成周围介质运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引发了另一个音叉的共振,使该音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声源所传播的能量,并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_(填能或者不能)传递能量限时检测:1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人站在圆形墙内某处附近说话,声音经过 ,可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2外科医生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 ,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3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还能把 向外传递。4蝙蝠靠发出的 来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一个人面对高山喊一声,4秒后听到回声,那么人距离山有( )A340米 B680米 C60米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多选)下列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性质的是( )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的微小零件B利用超声波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C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检查,确定胎儿的发育情况D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7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次声波 超声波探伤 加工 预报地震 声纳 遥测核爆炸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传播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和交流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 通过实验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 通过阅读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小组学习:1.说出你所知道的尽可能多的光源,你认为光源还可以如何分类? 2月亮是光源吗?3.你能给光源下个定义吗?4.打开电灯我们就可以看见它,这是由于光从灯泡到达了我们的眼睛。 那么光是如何传播的?(注意:可以根据你的生活经验)5.你能想到哪些办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你发现了什么?6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用一条带_的_表示光的_和_,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你能画出灯泡射向眼睛的一条光线吗?7你还能想到哪些实例是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8.对于光速你都知道什么?9.光年是什么单位,你知道1光年等于多少米吗?基础检测1._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光源和_光源.2.光在_介质中是沿_传播的.3.用一条_表示光的_和_,这样的直线叫_.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是利用了光的_.小孔成像是光_传播的应用5(科学世界)光年是表示光在_内传播的_,是_单位。6.光和声的对比(见表6)表5 表6声光介 质真 空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必记速度介质光速真空空气水玻璃课堂小结:(课堂完成)能力提升1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因为光是_传播的,所以在不透明物体后就有光射不到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_。2“日食”和“月食”是因为_形成的。32005年春节晚会上的在表演的过程中,观众看不见邰丽华(领舞者)身后的其他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_的缘故。4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原因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_5关于光的直线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光只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C光只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6夏季晴天的时候,茂密的树下的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是 ( )A.太阳的实像 B.太阳的影子 C.树叶的影子 D.树叶的实像7比较光现象和省现象,正确的是( )A.光和声在液体中传播都比在空气中快B.光和声在一切物质中都可以传播C.光和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其他介质快D.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8太阳光透过玻璃射进屋的过程中,光速将: ( ) A.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9(2009河南中考)说起光速,人们总是感觉快的无法想象。其实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已将它降得很慢。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光速只有3m/s,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请你写出一个场景:_。温故检测:1光在同种均匀_沿_传播。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光年是_单位。3下列现象中都可以用光_的现象解释。(1)激光准直,(2)小孔成像,(3)影子的形成,(4)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第二节 光的反射课标要求:通过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会画简单的光路图学习目标:1 通过各种现象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并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 通过实例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 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课堂学习:1. 光射向物体表面时,又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的现象叫_2探究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聚: (3)光的反射规律:a._光线、_光线分居_线_侧 (两线分居);b._射角等于_射角 (两角相等);c._光线、_光线和_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三线共面);d.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随之_;e.在光的反射的现象中,光路是_的;3(1)光的反射类型分_和_;镜面反射漫反射反射面反射光线反射效果 (2)两种反射的对比课堂检测基础检测:1人们能看到火把、太阳等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_,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_进入了我们的眼睛。2一束光与镜面成60入射,则反射角_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_。3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他也一定从这块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原因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的。4当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_,反射角是_,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方向_。5我们看到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射到黑板上发生_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发生_反射。能力提升:1如图1所示,已知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请将入射光线补充完整。30图2图12如图2所示,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30角射到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经镜面反射后,反射角为_,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3一天下午,小明同学向远处的一座大楼望去,他看到一个现象:有的窗户明亮刺眼,而有的窗户则黑洞洞的。他仔细观察后发现:有的窗户是开着的,有的窗户是关着的,小明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试试看,你能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吗?温故检测:总分10分,得分_1光的反射定律中_角与_角相等。2光在反射时光路是_的。3光的两种反射种类是_反射和_反射。4我们之所以能够从各个角落看到屏幕上的字,是因为光在屏幕上发生了_反射。5黑板某处反光,是因为此处太_,光在此处发生了_反射。6一条光线与镜面成35角入射时,入射角是_,反射角是_。主备: 刘思立 审核: 日期:2011-10-9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通过作图和分析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道理3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课堂学习: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提出问题2.猜 想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4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1) (2) (3) (4) 二虚像(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做出点光源S的成像光路图(用直尺和铅笔)图1(2)虚像是_的_的交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图1 图2三倒影的理解:如图2所示,请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AB四(科学世界)凸面镜和凹面镜(阅读填空)1球面镜分_和_。2凸面镜对光线有_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_作用。课堂检测:基础检测: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的_像,像与物体的大小_,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它们到镜面的距离_。2小明身高1.4m站在平面镜前1m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他与自己在镜中像的距离是_,像的高度是_。3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B.物体的大小 C.平面镜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能力提升:1(2008中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拍摄的风景,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_形成的_像。水深2m,桥栏杆上的石狮距水面3m,石狮的像距水面_m。当雨季水面升高时,石狮的像到石狮的距离变_。小明把照片倒过来看也很清晰,他辨不出哪边是倒影,请你说出的倒影的特点_。2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后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1)选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的原因是_,(2)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_,这是为了_.(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会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3舞蹈演员在练功房练功时,当她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基础巩固:1一条光线与镜面成35角入射时,入射角是_,反射角是_。2黑板某处反光,是因为此处太_,光在此处发生了_,解决办法_,原理是:变_为_。3、平面镜所称的像与物体大小_,物、像连线与镜面_,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即物、像关于平面镜_,所以物、像_相反。4、平面镜所称的像是_像。像是_光线_的交点。5、完成光路图,并标出入射角。 6、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物体AB的像 第四节 光的折射学习目标: 1 通过探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2.会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课堂学习:一、认识新概念1、 光从一种介质_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_,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 请说出入射光线_,反射光线_折射光线_;入射角_,反射角_折射角_。此图中,反射角_入射角 折射角_入射角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我们将光的介质分为两大类:_和_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光的折射规律: 1 光在折射时,_光线、_光线和_在同一平面上;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两侧;3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_偏折,即折射角_入射角;(2)当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_偏折,即折射角_入射角;(3)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_.4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5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_的。三:光的折射的实例1 池水“变浅”(看到池中的鱼“变浅”)现象解释:因为,光由_斜射入_中,在_处发生了偏折,折射光线_法线偏折,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池底的_,比实际位置_.2、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偏_的原因解释:因为光由_斜射入_中,在_发生了偏折,折射光线_偏折,折射角_入射角,所以看到的_像比实际偏_。3、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光的折射的例子?基础检测:1 某同学在湖边看到“鱼在云中游”,其中“鱼”是由光的 而形成的,“云”是由光的 形成的。2 (2007中考)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的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 _现象;“池水映月明”说的是光的 现象。3 以下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看水下部分向上偏折了。 B.海市蜃楼现象玻璃空气水 C.阳光下树木的影子 D.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能力提升:1一束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如图所示,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2当光从空气射到与玻璃相交的界面上时,发生的现象的是( ) A只发生光的反射,不发生光的折射B只发生光的折射,不发生光的反射C既发生光的反射,又发生光的折射D是发生光的反射还是发生光的折射要由具体情况来确定。3当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 ) A光的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光的传播方向可能发生改变 C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D折射角有可能等于入射角4潜水员在水下看岸上的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A低一点 B高一点 C一样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温故检测:1光从一种介质_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_,这就是光的折射。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_法线,折射角_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如空气中时,折射光线_法线,折射角_入射角。3当光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4池底为什么变浅了?光由_中斜射到_中,在_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_法线偏折,折射角_入射角,人眼你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所以看到的是比实际_一些的_像。5一束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如图所示,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玻璃水第五节 光的色散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2通过实验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的不同3通过事例了解透明体的颜色和不透明体的颜色之谜课堂学习:1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 用_使太阳光发生_,从而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_、_、_、_、_、_、_七色光,这就是 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组成七色光通过三棱镜的_程度不同,_光偏折程度大,_光偏折程度小,可简称为_。3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不是_,而是由_ 混合而成的。4彩虹是太阳光在传播中被空中水滴_ 而产生的。5色光的三原色是_、_、_。6电视机屏幕上的各种颜色都可由_、_、_三种颜色合成。7有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_决定;有色的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_决定;对各种颜色的色光都能吸收的物体颜色是 _;对各种颜色的色光都能反射的物体颜色是_。8颜料的三原色是_、_、_。基础检测:1如图: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七种颜色的光可以混合成一束_光。2在草原上呈现出“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美景,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_了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片白云,是因为白云对光产生了_反射。3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4在无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白色,裙子呈紫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能力提升:1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白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的光能过三棱镜发生_(选填“反射”或“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_光的偏折程度大些。2(2008年中考)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优点在于:一是_使教室里各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_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温故检测:1光的色散现象表明:_。2色光的三原色是_,颜料的三原色是_。3透明体的颜色是由_决定。4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