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暑假专题:物理图像理解与应用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高考未来的理科综合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考核目标,其中包括: 第1. 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高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自然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 (1)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自然科学的概念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观察和解释自然现象、理解其包含的规律是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涉及的自然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在高中阶段的各科教学大纲中已经列出,如物理学中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牛顿定律,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化学平衡及其移动,生物学中的细胞周期、遗传规律。所谓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就是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化学计算,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 (3)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化学中的新元素或新材料合成与应用,生物学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2. 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考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考生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根据以上要求不难理解,对自然知识、规律的表达与应用、研究,离不开数学语言,包括公式、图表、图象,而运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研究物理问题,是物理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节核心:利用函数图像表达物理过程、研究物理过程及规律。 1. 理解各种图像点、截距、线、面和斜率的物理意义 (1)图像的点和截距 线是无数点形成的,理解图像上的点是掌握图像的基础,一般说来,图像上的点表示一个状态。例如,质点运动图像上的点表示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状态; 如图1所示,图线上的点,代表质点t时的位置(矢量) 如图2所示,图线上的点,代表质点t时的速度(矢量) 显然已知图像上的一点就可知对应的纵坐标和横坐标的物理量值。 截距反映的是一些特定状态对应的物理量大小,即两个坐标中当一个坐标值为零时,所对应的另一个坐标的值。例如,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其截距表示初速度v0;(如图2所示)在图1中图线与横轴截距代表在tp时,质点回到坐标原点。 一般理解了图像截距的物理意义,就能直接读出特定状态的物理量。 (2)图像的线 图像的线整体反映了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即是两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是“数”与“形”的统一。一般说来,高中物理中有这样的5种图像。 常数,如图3所示,有静止物体的st图,匀速运动的vt图,匀变速运动的at图,恒力的Ft、Fs图等等。 正比例图像,如图4所示,有匀速运动的st图,v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弹力大小与形变的Fx图,m一定时aF合的图,F合一定时 一次函数图像,如图5所示,有v0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二次函数图像,如图6所示,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 正(余)弦函数图像,如图7所示,有简谐运动的位移xt图。 (3)图像的斜率 斜率是联系各变量的纽带,它反映一个物理量对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率。例如,位移图像的斜率表示质点运动的速度,速度图像的斜率表示质点运动的加速度,电压电流图像的斜率表示导体的电阻等等。 由于物理图像有直线和曲线两类,所以斜率也有直线斜率和曲线斜率。直线斜率较为直观,是纵坐标随横坐标的变化率。它可以是零或常数,且有正有负。曲线的斜率一般是指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是随横坐标变化而变化的。应用图像的斜率不仅可以求出某些物理量,而且还可以直观地比较物理量的大小,分析物理量大小的变化情况。 (4)图像的面积 各图像中的“面积”大小均含有一种累积效应,所表示的物理量均为过程量。如vt图像,其图像与t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Fx图像的“面积”表示力F作用一段位移x后所做的功,Ft图像的“面积”表示F在t时间内所产生的冲量。 利用图像的面积解题时,往往能省掉繁杂的计算和分析。 2. 有关图像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方法 图像问题虽然题型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类: (1)根据物理图像判断物理过程、状态、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求某些物理量。 这类问题是图像已知,解答时应对图像认真分析,发掘出隐含在图像中的“信息”,通过“读”(两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和特殊的点),“识”(表示物理过程的线)、“求”(某些物理量,如斜率)来讨论解答或列式求解。 例1. (1998年全国高考题)某学生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一端垫得过高,使得倾角偏大,他所得到的aF关系可用图8中哪根图线表示?图中a是小车的加速度,F是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答_。图8 解析:此题就实验时平衡摩擦力长木板的倾角过大而导致aF图线的变化来考查学生对截距的理解及其灵活应变能力,因倾角偏大,故F0时,小车已有加速度 例2. 如图9所示是A、B两物体的st图象,试判定:(1)A、B两物体各做什么运动?(2)3s末A、B的位移各是多少?(3)A、B的速度各是多大? 分析和解答:研究图象应先看纵、横轴各表示什么,采用什么单位。此题中是st图象。 (1)因为A、B的st图象均为倾斜直线,说明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故A、B均是匀速直线运动。(A为反向匀速,B为正向匀速) (3)A、B的速度大小可通过求A、B直线斜率而得。 速度为负值,说明A的运动方向和正方向相反。 例3. 某同学以一定速度去同学家送一本书,停留一会儿后,又以相同的速率沿原路返回家,图10中哪个图线可以粗略地表示他的运动状态? 答:B正确。 注意区别图像与示意图,A较接近于实际示意图。 例4. 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由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其速度图像如图1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始阶段乙跑在甲的前面,20s后乙落在甲的后面; B. 20s末乙追上甲,且甲、乙的速度相等; C. 40s末乙追上甲; D. 在追上前,20s末两物体相距最远。 分析与解答:正确的选项是C、D。由图可知,甲以5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乙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甲、乙从同一位置同方向同时开始运动,在t20s时,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乙在后逐渐靠近甲,距离缩小。甲的位移可用矩形面积表示,乙的位移用速度图线下方的三角形面积表示,因此可知40s末,甲乙位移相等,乙追上甲。 注意:处理图像问题,要注意分清纵、横轴意义,熟记各种运动的图像及意义,切不要把图象当成物体运动的轨迹。 要关注图像横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物理量不同,物理意义、过程将完全不同,如将图11的纵轴改为a,成at图,则甲、乙分别表示什么过程?图线下的“面积”又代表什么? 例5. 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2所示,从图象可以看出物体的运动是:( ) A. 往复运动B. 加速度大小始终不变 C. 3s时速度为零D. 6s时位移为零 答:A、C、D 注意质点的运动不是简谐振动 例6. 某火箭发射过程的vt图象如图13所示,则火箭上升的最高点应在_点。 答:在0C内,速度一直为正,改变的是加速度大小、方向,所以C点是上升的最高点,而不是B点。(vB最大)。 (2)利用图像表达物理过程由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或物理规律画出图像。 处理画图问题,首先应由物理规律列方程得出结果,然后从点、截距、斜率、线方面去分析,最终用正确的图像表示出解答得到的结论。 例1. 将一小球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g=10m/s2,画出从抛球开始计时,直到球回到抛出点的vt图。 解:竖直上抛,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有 vt图像如图所示 例2. 如图15所示,水平弹簧振子,k=10N/cm,A=10cm,画出回复力F随x变化规律。图15 解: 取水平向右为正,则Fx关系如图所示 例3. 摆长为l的单摆做简谐运动,若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取作t=0)x0=0,当振动至 分析: xt图像如图18所示 (3)借助于函数图像研究物理过程 物理实验常常借助于图像探究物理规律,而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求用图像法求解,但是根据题意若把抽象的物理过程用图线表示出来,将代数关系转化为几何关系,可以使抽象的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变得形象、直观。不仅能把物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而且可以拓宽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讲具体分析。【模拟试题】 1. 图1中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_ 2. 图2中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_ 3. vt图象如图3所示,表示物体作竖直上抛的是:_ 4. 对于弹簧振子,其回复力和位移的关系,图4中正确的是:_ 5.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象见图5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间为计时起点,则( ) A. 甲、乙同时出发 B. 乙比甲先出发 C.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s0处 D. 甲、乙同一地点出发 E. 甲在中途停止了一段时间,而乙没有停止 6. 如图6所示是某弹簧振子振动图象,试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哪些正确:( ) A. 振幅是3m B. 周期是8s C. 4s末小球速度为负,加速度为零 D. 第14s末小球的加速度为正,速度最大 7. 如图7所示,是甲、乙两质量相等的物体分别作简谐运动时的图象,则( ) A. 甲、乙两振动的振幅分别是2m、1m B. 甲的振动频率比乙的大 C. 前2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均为负值 D. 第2s末甲的速度最大,乙的加速度最大图7 8. 如图8所示,I和II分别是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则甲物体速度v1=_m/s,乙物体速度v2=_m/s,t=15s时,甲乙两物体相距_m,在位移300m处,I物体超前II物体_m。 9. 如图9,为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可知在_s时间内物体所受合外力最大;在_s时间内物体所受合外力最小;若物体质量为2kg,在0到10s内物体所受合外力为_N。 10. 为了研究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情况,可以在公路旁每隔100m站一名拿着秒表的观测者,记下汽车到达每个观测者的时间,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1)根据这个数据作出汽车的位移时间图象。 (2)汽车每秒内发生的位移多大? (3)汽车从10s到30s的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是多长?【试题答案】 1. A、C、D 2. A、C、D 3. C 4. C 5. A、C、E 6. B、C 7. B、C、D 8. 30;20;150;100 9. 3040;1030;0.4 10. (1)如图所示 (2)20m (3)400m【励志故事】 学会感动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永久锚索施工方案(3篇)
- 演绎经典图书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海宁户外拓展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填土的施工方案(3篇)
- 亲子照护月活动方案策划(3篇)
- 室内门五一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 5G-5G-A专网赋能垂直行业及智慧运营案例集
- 孝感中考作文题目及答案
- 农业生产线设计与建设外包合同书
- 八年级英语下学期阅读理解20篇
- (高清版)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 专家委员会组建方案
- 柠檬酸在提高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准确性中作用护理课件
- 急诊科急诊超声检查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培训
- 妇产科学课件: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 阿米巴经营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
- 路基分层-表格-
- 干部年休假审批表
- 离婚协议书电子版下载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业设计《七律 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