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枢辅政制度.doc_第1页
清朝中枢辅政制度.doc_第2页
清朝中枢辅政制度.doc_第3页
清朝中枢辅政制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军机处辅政体制摘要:自古以来,中央集权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但在同时为了避免君主专制独裁所带来的弊端,以及许多事情君主不必亲力亲为,使得部分权力开始分散,形成以君主为中心内的中枢辅政制度。在社会的发展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中枢辅政制度的也在不断演变,直到清朝中枢辅政制度发展到了尾声,清朝延续明朝的绝对君主制的形式,将君主权力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它建立起来的空前集中的权力体系,也随着专制君主政治从顶峰跌落并走向它的终结和死亡。关键字:中枢辅政制度;清朝;军机处;中国古代国家中枢辅政制度发展变化规律是辅政制度发展变化始终围绕君权进行。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君主独掌出令决断之权,辅政仅限于秉承皇帝旨意,贯彻君主意图以助理万机。但国家事务繁多,君主不可能事必躬亲,也不可能逐一亲拟诏敕,亲传口谕,需借助辅政部门完成草制、传令、承传处理各方奏章。君主在牢固掌控出令决断权的同时,尽量将草拟诏敕,传宣诏令、批阅奏章等重要工作交给亲信,这就出现“臣仆用事”现象。从中国古代史来看,许多尊贵的官名及其实际职责的演变,无不沿“君主用臣仆”的轨迹发展。如“太师”,原为君主近侍乐官,后成王者之师。“太保”原为君主保姆,后亦成王者之师。“太傅”原也为君主保姆,后成王者之师。“宰”本意为罪奴,在商代是商王近臣,春秋战国时代“宰”与“相”结合,后成为百官之长的尊称。由君主私臣演变为正式的政务官,由负责君主日常生活起居发展为执掌部分国政,从内廷供奉待诏变成执掌军国机密,辅政制度正是沿着这样的发展路线而变化。随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原辅政体制常不适应,促使统治集团进行必要调整。如西汉武帝时首次出击匈奴,战前按传统曾公开连行公卿集议,结果马邑设伏的军事机密泄露,导致30万汉军无功而返。事后汉武帝委任大将卫青侍中,由尚书直接承旨草拟军政要令,避开了公卿集议,促使西汉传统辅政体制发生质的变化。此外,唐朝确立三省辅政运行机制,宋代建立“二府”、“三司”辅政运行机制,明朝实行内阁辅政运行机制,清代建立军机处与内阁双轨辅政运行机制都是为了集中专制皇权和提高辅政效能的结果。清朝辅政体制的确立一度达到中枢辅政制度的的高峰,不再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君权与辅政权的在各种矛盾下日益演变,促成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一、军机处的设立清入关前,皇太极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然而,这时的内阁不同于明代,只是办理一般事务,重大事务是由议政王大臣和八旗旗主决策。康熙年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降低,皇帝直接处理各种重大事务,需要一个机构来扮演秘书处的功能。于是,康熙在离寝宫较近的地方设立了南书房,它成为了军机处的前身。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的产生乃是皇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斗争、与辅政大臣斗争的结果。二、军机处的职能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这样,军机处成为了参与议政,负责传达皇命和机密文书运转的御前机要办公中枢。“军国大事,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军机处虽然不是正式的国家组织,但它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也就成为清代的权利中枢。三、军机处不同于开府宰相制1、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2、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3、军机大臣的职能不明确 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大臣的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而已。4、军机处不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指挥军政部门军机处不设衙门,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干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文件均以“军机大臣上奉上谕”等形式下达。因此,军机处只是一个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不是汉唐时期开府宰相制那种有权威的宰相府。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不管是明代的内阁制,还是清朝的军机处,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宰相不再开府辅政。换言之,辅政体制已经转化为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四、中枢辅政体制转变的政治意义中枢辅政体制的这一转变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意义呢?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中国封建政治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解读,可以认识到两点:1、君权全面压倒相权完整意义上相权是怎样的呢?这样意义上的相权在明清时期的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下已经不存在了。朱元璋时期废除了宰相制,皇帝直接君临六部,作为普遍意义上的相权已经荡然无存。以后出现的内阁制,其执掌仅限于“票拟”,拟出的“阁票”是处于“批红”的钳制之下的。阁臣既无僚属,也无法定的职权,当然也就不是执掌“行政权”的宰相。及至清代,军机处虽然执掌处理行政、军务的重要权力。但是,这个职能是由于皇帝临时性地授予而产生。军机大臣不能享有开府宰相的与皇帝“坐而论道”的地位;军机大臣只能以皇帝的旨意而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去处理任何朝政。实际上,他们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因此,军机大臣不是开府宰相,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宰相。从明代阁臣的“侍左右以备顾问”;从军机大臣的“跪受笔录”“不能稍有赞画其间”这样的记述中,可以看到:在明清两代的宰相拟旨辅政体制下,传统意义上的相权已经极大地弱化了,君权已经全面凌驾于相权之上了。2、皇权全面压倒相权使封建专制制度更加腐朽一种政体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理性因子与非理性因子之间的交互运动关系,取决于理性因子能否不断克服制度本身业已存在和新产生的各种非理性因素。这种克服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克服是必需的。皇权及其发展作为封建政治主导因素同样具有两重性,即推动封建政治发展的理性一面和对它带来破坏的非理性一面。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皇权专制性越强其对政治的负面作用越大。因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本身就是缺少制衡的机制,如果仅存的制约因素也被取消的话,皇权就趋于极化和恶化。按照“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个政治原理,对绝对权力的制衡是任何一种制度的理性表现所在,这种制衡产生的主导政治作用是积极的。完整意义上的相权作用于中国封建制度,在承担辅政职能的同时也是是制约因素的构成,而且几乎是惟一能够发生效力的制约。那么相权在封建政治中的这种制约作用应该视为是理性因素的体现。中枢辅政体制转变为宰相拟旨辅政制,表明皇权的极度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