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论第一部分讲义.doc_第1页
范畴论第一部分讲义.doc_第2页
范畴论第一部分讲义.doc_第3页
范畴论第一部分讲义.doc_第4页
范畴论第一部分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构-功能”语言观及其理论与方法第四讲“结构-功能”互参互动规律思考题:1、外国留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我们看到农民在地里辛勤地工作”,你如何给学生讲解其中错误的原因?2、“经过20多年的田野工作,这位地质学家走遍了大江南北”,对比这句话和第一个句子中“工作”的异同。3、“战争就是战争”“孩子就是孩子”“女人就是女人”当中两个重复出现的词语的词义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3、从“丑媳妇迟早见公婆”以及“多年媳妇熬成婆”对比汉语中的“婆婆”和英语中mother-in-law的异同。4、“五一节游行,女同志一律不许穿裤子”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对比“五一节游行,女同志一律不许穿裙子”有没有类似的问题?解释其中的原因。5、就地、就学、就近、就职、就便和副词“就”有什么联系?举例说明。6、对比下列词语或短语,得出你的结论。得手、得当、得法、得力、得宠、得心应手、得力、得利、得意、得益失手、失迎、失当、失事、失利、失信、失神、失言、失语、失宠、失火看上、吃上、住上、娶上、坐上、过上、选上、评上、当上、好上、搭上、抢上、加上、派上、排上坏掉、烂掉、毁掉、撕掉、死掉、烧掉、花掉、化掉、废掉、杀掉、忘掉、放掉、疯掉、封掉、断掉、端掉、傻掉、舍掉、折掉、冲掉、晕掉、倒掉修好、买好、写好、吃好、摆好、看好、养好、走好、见好get by; get down; get in; get into; get off; get along; get on; get on with; get over; get through; get through withgive to; give away; give in; give off; give out; give up; give and take; giver参考文献:FUngerer &H.J.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为什么要采取“结构-功能”语言观联合早报网2010年2月20日撰文从“洋泾浜”英语联想到上海世博会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海已启动了世博会倒计时运动,清理整顿各方面的不和谐问题。与游客亲密接触最多要数公共场所的中英双语标示牌了。望文生义、随便翻译,出现了许多令人不知所措的洋泾浜英文。在通往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上,竖着一块英文标牌:DO NOT DRIVE FATIGUE(别驾驶疲劳)中文是严禁疲劳驾驶 。在被誉为中华第一街的南京路,把拿铁咖啡 Coffee Latte 逐字硬译成Take Iron Coffee,拿了铁的咖啡。将收款机 按同样路数译成Accept Silver Machine (接受银制品的机器)。在城隍庙一家老字号饭店,广告牌上特色小吃蟹粉小笼被译为Crab Pink and Small Basket(螃蟹、粉红色和小篮子)。以上这些中式英语在上海公共场所屡见不鲜。中文与英文有很大区别,因此一个对英文半通不通的人拿起一本汉英字典或电子翻译机作为翻译的依照,难免会出现Chinglish这样的经典。为什么逐字翻译会出现Chinglish?不同语言对同一客观现象,采用的观察和描述角度、隐喻的途径、构式配置可能有差异。儿媳妇婆婆合资企业急救中心语言并非词汇材料的堆砌,特定语言系统的特定构式具有特定的组合分布规律,并对应着特定的功能,即“结构-功能”对应规律。Chinglish就是违背了“结构-功能”对应规律产生的“结构-功能”混杂现象。语言的建构材料出现了,但是构式关系却并不对应于目标语。砖瓦、水泥、钢筋、玻璃、木料、油漆对方在那里,并不等于一幢世博会建筑就自动建造好了矗立在浦东。建筑的格局、功能、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走廊、门窗、水电系统、采光系统、防震系统、隔音效果,这些整体性功能大于材料的堆砌,都是材料本身所不具备的,但是没有材料,上述功能也无从谈起。所以,简单说来,“结构-功能”对应规律就是要探索构式的整体功能对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1) A B C N1+V+了N2 N2+N1+V+了 N1+把+N2+V+ C+了A1我拆了毛衣 B1毛衣我拆了 C1我把毛衣拆了A2我脱了毛衣 B2毛衣我脱了 C2我把毛衣脱了A3我织了件毛衣 B3?毛衣我织了 C3*我把毛衣织了A4我穿了毛衣 B4?毛衣我穿了 C4*我把毛衣穿了A5我走到了公园 B5?公园我走到了 C5*我把公园走到了A6我看出了他的心思 B6*他的心思我看出了 C6*我把他的心思看出了横向看,三种句式分别使用相同的动词、体词、补充成分,分布位置和虚词配置差异导致三种句式的合格条件不对称。将其中的补充成分略作微调,再观察合格度的变化: (2) A B CA1我织好了毛衣 B1毛衣我织好了 C1我把毛衣织好了A2我穿上了毛衣 B2毛衣我穿上了 C2我把毛衣穿上了A3我走遍了公园 B3公园我走遍了 C3我把公园走遍了A4我看出来他的心思了 B4他的心思我看出来了 C4我把他的心思看出来了A5我看透他的心思了 B5他的心思我看透了 C5我把他的心思看透了纵向看,(2)和(1)各列句式保持不变,(1)中B3-B6原本合格度很低,C3-C6不合格,在补充成分作了增补微调替换后,在(2)中都合格了。值得关注的是,(1)中C1、C2和C3、C4句法结构完全相同,除了动词“拆”、“脱”被“织”、“穿”替换外,其他词语完全相同,但是句法合格条件不对称。令人困惑的是(2)C1、C2将(1)C3、C4增加补充成分“好”、“上”后,原本不合格的句子又合格了。无独有偶,(1)B1B2与B3B4之间情况类似,可见不是偶发的个案。张国宪(1995)、范晓(2001)、刘承峰(2003)、张伯江(2009)分别从标记论、语义自足性、自立性角度对这种不对称现象进行过描写分析,但多局限于语义角度采集样本,对于贯穿不同句式合格条件不对称背后的整体调控机制缺乏探讨,留下诸多悬案:为什么(1)A列句子都合格,B、C两列只有(1)B1、B2、 C1、C2合格,B3、B4、C3、C4合格度低?为什么A、B、C之间合格条件不平行、不对称?这几个问题归结为下面一个问题:制约A、B、C三类句式组合、聚合不对称背后的认知动因及其句式运作机制是什么?问题到此并未结束。(1)B5、C5原本合格度低,但将其补充成分“到”替换为“遍”成为(2)B3、C3后,句式未变却合格了。可见,补充成分与句式是否匹配影响句子合格条件,问题是主导这种匹配规律的理据何在?为什么同一个补充成分“到”,在(1)A5、B5、C5中合格度不平行?如果说(1)C5不合格是因“走到”缺乏“及物”特征,属于“一价”结构,那么(2)C3“走遍”如何获得“及物”特征变为“二价”结构?价位由动词短语自身确立还是由句式赋予?“走到”和“走遍”句法条件对立背后的理据何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就好像盲人摸象。没有显微镜,人类发现不了细菌和病毒,没有天文望远镜,人类发现不了银河系以及宇宙中的天体运动,没有相对论的理论和方法,就不会有核物理和原子弹。可见,有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就会发现什么样的客观事实。客观对象摆在那里,但是不同观察的手段、方法却影响到观察的结果。与此类似,采取什么样的语言理论和方法,就会发现什么样的语言事实。从本章开始,我们讨论“结构-功能”对应规律。首先要解决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第四章 范畴论第一节 语义特征理论的缺陷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讨论了语义特征的句法功能及其表现。语义特征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观,Eve Sweetser(2002:17)在其From Etymology to Pracmatics, Meto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中用大量篇幅评价了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局限性。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最大缺陷是它假定存在数量有限的初始语义特征,这些初始语义特征是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的预制成型的建筑材料。例如,“男孩”当中包含初始语义特征【+人】【-成年】【+男】。初始语义特征是每个人的语言习得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可能用这些预制材料建造各不相同的更大的复杂结构。在某些关键层面上,世界不同语言拥有共同的基本意义单位,就如同不同语言都存在“名词”、“动词”这样的基本句法范畴一样,被认为是具有人类普遍性。但是,词义的内在结构并非自主的,而是建立在对于包括文化信仰在内的有关世界的假定基础之上。词义与其说是一份语义特征的清单,倒不如说是基于原型建立起来的。例如“工作”和“劳动”的区别特征是什么?一个词语的原型适于某些典型性用法,当用法偏离原型用法的时候,范畴之间的界限就显得模糊,跟当下背景无关的那部分词义往往就不起作用了。“批改作业体现出老师付出的劳动”中,“劳动”并非体力活动。“找到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中,“工作”是纯体力活动。词义无法被分解为一个一个的特征,因为词义跟它的框架结构相互之间是不可分离的。Lakoff and Johnson曾经主张语言的使用往往反映出我们对于生活的基本领域的内在隐喻性理解,也就是说,语言的运作不仅单纯依靠语言,而且依靠认知的隐喻机制在运作。这就跟语义特征分析法格格不入。语义特征分析法遇到的挑战是,面对灵活多变的语境意义,词语在语境中无法按照固定、静态的语义特征来表达其意义。能够将“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归为一类的是彼此之间的相似性隐喻,但是这种相似性的建立,并非纯粹来源于语义特征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并且产生于整体性的视点,这种整体性视点把语言看做认知系统的一个部分,语言结构一方面基于客观的逻辑,同时也是基于认知原理。第二节 古典范畴论的困境以Aristotle为代表的传统的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判断某事物是不是属于某范畴,可以用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范畴的归属是由概念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包含以下基本假设:(1)范畴是由充分特征和必要特征的合取定义的;(2)特征是二元的;(3)范畴有着明确的边界;(4)范畴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根据上述假设,词语的意义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离散的义素特征:孩子:+人-成年这种对词语特征的分解,是假设一个词语的意义的特征始终是固定的。但是这种观点在使用中会遇到挑战。例如,一个男孩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窗户玻璃,邻居责成孩子赔偿。一位老者路过见状,走上前来劝解说:“他还是个孩子。”在这里,“孩子”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人-成年这些固定的特征,其中隐含的社会背景内涵“年龄小、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压倒了所谓+人-成年这些客观特征。否则就难以实现“劝解”的言语行为。可见,语义特征分析法是有局限性的。这并非得个别案例,譬如“女人就是女人”、“战争就是战争”这些表征形式当中,“女人”、“战争”的意思并非语义特征所能够包含和覆盖的。“孩子”所隐含的“顽童年龄小、不能独立承担责任”的含义,“女人”在这里隐含的“不理智、感情用事”的含义,“战争”所隐含的“残酷”的含义,在词典里面是看不到的,而是来自认知经验和知识储备,这说明语义结构并非超然于经验之外的纯粹自足的结构,而是与建立在认知经验基础上的认知结构密不可分,词义结构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印记。实际上,语言当中的每个词语都深深地镌刻着社会文化的烙印,我们的认知系统捕捉着每个细节,尽管使用者也许对此浑然不觉。在词语的选择过程当中,使用者调动了所有与该认知域有关的词语和相关储备信息,并且进行比较、遴选,最后从该认知域的语词当中筛选出一个适合语境的语词。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以认知为前提。“吃”的语义特征【口腔活动】【咀嚼和吞咽食物】。但是这种特征覆盖不了下列用法: 吃老本 吃劳保 吃父母 用认知语言学的术语来说,“理想化认知模式”赋予了“吃”的社会背景知识:消耗财力、生存的必要条件、社会道德要求自食其力上述背景知识是正确理解“吃老本”“吃劳保”“吃父母”的必要条件。传统的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部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征。因此某个成员要么属于这个范畴,要么不属于这个范畴。不同范畴之间的区分是明确的:识别某些特征的有无就可以决定是不是属于该范畴。例如,如果M与N分别属于两个不同集合,N1属于集合N,那么N1就不能属于集合M。范畴M与N之间界限明确,互不干涉。而且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核心与边缘之分。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共同享有相同的特征。范畴就像一个“容器”,具备定义特征的个体在里边,不具备的在外部: 范畴M 范畴N 按照传统范畴理论,范畴化是纯粹客观的过程,与范畴化的主体无关。今天看来,传统范畴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首先对其发难的,来自于哲学领域。在讨论认知范畴理论之前,先简要回顾一下家族相似性的研究。在哲学领域,有人对传统古典范畴论发起挑战。L.Wittgenstein(1953)发现古典范畴理论存在缺陷。他以“game”为例,说明该范畴不符合传统范畴模式。英语词典里对“game”的解释:a form of play or sport with rules; athletics or sport as part of a school curriculum; parts of a game that forms a scorring unit; set of equipment for playing a game;secret and cunning plan:trick; (flesh of ) wild animals or birds hunted for sport or food.英语的“game”包括棋类、扑克牌、球类、运动会等。有的游戏只是为了娱乐,没有输赢;有的需要运气;有的需要技巧;有的两者兼而有之。Wittgenstein发现“game”范畴的成员之间没有一项共同的特性,每个成员和其它一个和几个成员共享一条或几条共同特征。不同成员之间交叉重叠,A与B相似,B与C相似,A与C相似,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完全重合。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家族当中的不同成员,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却不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A B C 图(1)根据“家族相似性”,同一个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征决定的,没有哪一种特征是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决定的。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并不一定共同享有相同的特征。例如驼鸟和企鹅不会飞,但是它们都属于鸟类共同家族。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同特性。不同成员依靠家族相似性彼此相联系。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同特性的成员就成为该范畴的典型和核心成员。同一个家族的不同成员的属性,并不是彼此重合套叠,而是以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从“游戏”、“家具”等日常生活当中自然类的范畴化角度看,古典范畴理论当中的“共同特征”难以找到。按照传统范畴理论,范畴化是纯粹客观的过程,与范畴化的主体无关。这种范畴观能不能经受住心理学实验的检验呢?哲学领域对传统古典范畴论的质疑和挑战,也引起了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兴趣和注意。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学家的跨语言调查,发现了颜色命名的跨语言差异。并且发现不同语言之间颜色命名的巨大差异。这好象给颜色范畴的“任意说”提供了证据。这似乎支持了沃尔夫假说不同语言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切分这个世界。第三节 认知范畴论我们周围的事物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分类是人们认识和指称事物的基本前提。图书馆的藏书要进行整理、分类。药店的药物要分类摆放。我们大脑当中的范畴,并不是一片混沌,也同样是经过分类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难对事物作出区分。有些事物容易辨认和分类,也容易对其命名,但是有些事物难以辨认和分类。例如温度、颜色往往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游移的呈现为连续状态的范畴。客观世界自身并没有给温度、颜色提供明确的界限和标记。这些分类主要依赖认知完成。或者说,温度、颜色范畴的切分,取决于认知的参与,是认知干预的结果。除了温度、颜色之外,其他事物是否自身提供了类型的标记呢?例如器官组织的组成部分之间、膝盖、脚腕和脚、树干、树枝、树梢之间有没有客观的界限?一个人的膝盖从哪里开始起算是膝盖?在哪里就不是膝盖而是腿?树干从哪里就算是树梢?从几点开始算是白天,几点是黑夜?植物从秧苗到成熟,月亮从盈到亏,生命体和一切物质,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我们往往还是把这些变化着的对象看作同一个事物。一个人小时候的照片和成年后的照片比较一下,变化很大,但还是被看作同一个人,而且还是用同一个名字来称呼。有些变化被我们忽略了,有些变化则不能忽略。究竟是淡化还是凸显这种变化,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可见,我们的认知对进入大脑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是经过一番加工处理的。否则,我们见了10年没见面的朋友,就不会还叫他张三或李四。有些变化即使再明显,甚至面目全非,我们仍然要忽略变化的部分。如果你20年前到过上海浦东,20年后故地重游,虽然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当年的踪影已经荡然无存,但是你仍然要称呼它浦东,因为它在上海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例子的前提是你已经知道自己到了浦东。假如你对客观事物不十分了解,又如何对其划分界限呢?客观世界的自在状态当中,并没有明确地显示出应该在这里切分,不应该在那里切分。比如山峰和山谷、粉色和橘红、深绿和浅绿、感冒和SARS、感冒和禽流感、见死不救和犯罪、足球的技术犯规和合理碰撞这就随之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是在这里进行切分,而不是在那里进行切分?谁能明确说出在一座山的什么位置不再是山谷,而是山坡或山峰?暴雨在什么时候成为大雨而不再是暴雨?这些事物的界限尽管难以划分,但是在客观上还是存在界限的。山谷不能包含山峰;膝盖不能包含大腿;大腿也不能包含膝盖。但是有些事物不同:热、冷、温之间、不同颜色之间、高、中、低之间,这些概念在两个极端之间有一个变化的量级,呈现为一个连续统。根据心理学研究,我们人类可以分辨出7500000种色度。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这么多类型的颜色之间分配有限的颜色词?温度和色彩的分类,主要借助于心理过程才能实现。认知语言学的早期研究选择了颜色作为研究的突破点。将心理学和词语意义结合起来,考察认知范畴的特征,可以发现范畴的基本结构特征。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叫做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的产物叫做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ies)。认知语言学把范畴和范畴化作为研究的首要对象。范畴有哪些特征?范畴化的过程遵循什么原则?我们还是从范畴的研究历史来展开讨论。早期的颜色范畴“任意说”观点认为,不同语言当中的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所代表的范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光谱是个渐变的连续体,颜色范畴对光谱的切分也是任意的,哪个颜色词对应光谱的哪个部分,不同语言之间并没有统一的规律,与系统外的因素无关。每个颜色词的地位相同。所以颜色范畴的“任意说”观点认为颜色范畴是完全任意的。推而广之,颜色范畴的“任意说”观点推广到语言的其他领域,就会形成这样的观点:语言符号是对客观现实进行任意切分的结果。如何切分、切分的界限在哪里,完全是语言系统内部的事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观点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广泛支持。20世纪60、70年代,人类学家Bberlin & PKay对颜色范畴展开了研究。他们研究了98种语言当中的颜色词。发现基本颜色词 只包含一个本族词;所代表的颜色范围不能包含在另外的颜色词的所指范围当中;使用范围不受局限,为本民族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词叫做“基本颜色词”。之间形成一个蕴涵序列等级:黑、白 红 黄、蓝、绿 棕 紫、粉红、橙、灰AB是指这样的关系:一个语言当中如果存在颜色词B,那么该语言必然也有另一种颜色词A。例如,如果一个语言当中存在颜色词“红”,那么该语言必然会有“黑、白”,其它颜色词依此类推。Bberlin & PKay发现,如果让受试在某个呈现出连续变化的颜色区域当中指出某种最典型的颜色,在不同受试者的不同实验过程当中,总是指向同一个固定的参照点。换言之,受试是依赖该区域当中的这个固定的参照点来确定颜色的。这个实验证明,虽然基本颜色词在不同语言当中数量不同,基本颜色词之间的界限划分也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当中各种对应的颜色都有一个相同中心区域,该中心区域的颜色最为典型。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使用者对于中心区域最典型的颜色的确认完全相同。中心区域最典型的颜色称为“焦点色”(focal colors) 。这个实验证明,颜色的范畴化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焦点色”为参照。尽管颜色范畴的边界在不同语言甚至同一种语言的不同使用者之间会有少许变化,但是焦点色在不同语言、不同使用者之间是完全一致的。焦点色的感知特征是语言现象还是纯粹的认知现象?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在20世纪70年代考察了焦点色现象的心理学背景。Rosch的研究证明,焦点色的感知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是因为焦点色具有独立于语言的“感知认知”显著性。具体来说,焦点色记忆起来准确,辨认起来迅速,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当中习得比较早。焦点色比非焦点色更显著。3岁儿童更容易被焦点色吸引,而非焦点色不如焦点色对儿童的吸引力强。焦点色比非焦点色在短期记忆当中更加准确。在长期记忆中记忆的保持时间更长。这是由下列生理因素决定的:视觉颜色锥体的结构和眼睛与大脑的联系方式;对颜色刺激的感知处理方式;社会文化模式对认知处理模式的选择。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了焦点色的感知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每种语言当中的每一种颜色,都围绕着其原型核心并且作为参照点,形成一个从最典型逐渐过渡到不典型的连续性结构。上述事实说明,颜色的范畴化并不是任意的,我们依靠“焦点色”作为颜色定向的参照点实现颜色的范畴化。颜色的范畴化也不是客观现实在认知当中的简单投射,而是身体和认知对客观现实进行的符合身心结构特征的加工处理的心智产物。焦点色、颜色中心区说明,范畴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核心区的成员比外围部分更典型。颜色词的研究结果能不能扩展到其它领域?焦点色现象是仅限于颜色领域还是可以推广到其它领域?心理学家Rosch以及语言学家WLabov对形状和其它物体的研究,也得到了与颜色词同样的结果。颜色词研究当中用来表示“典型”的焦点(focal),在术语上容易引起“中心位置”的联想,于是Rosch用“原型”(prototype)替代了focal。这就是著名的原型理论。下面让我们把目光从颜色领域扩展到图形领域。探讨几何图形是不是也存在原型效应。 集合A a b c 集合B a b c 图(2)如果描述集合A当中的图形,最简便的办法是把不规则图形b、c看作是正方形的变体。换言之,我们倾向于用正方形作为描述和认识不规则图形b、c的参照。同样,集合B 当中的图形b、c也是倾向于看作是三角形的变体,实际上也是用三角形作为参照。这种倾向性并非偶然。按照gestalt心理学理论,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试图确认不规则图形时,总是寻找最好、最典型的形式,并且把不规则图形归入与之最为相似、接近的典型的类别。这些典型的类别形式包括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五角星等。因为在直觉上,这些图形比其它不规则图形的显著度高,最容易被作为其他相似、相近图形的参照。此外,根据gestalt心理学的“连续性原则”,我们面对中断、残缺的图形时,总是倾向于拿典型的完整图形来作参照,并且自动把图形当中缺少的部分补偿出来。或者说,我们是按照完整的形状来看待或者说是重新改造了这个不完整的图形,是依靠认知自动补偿了图形当中缺少的部分。按照gestalt心理学的“连续性原则”,我们拿典型来作参照,自动补偿了图形当中缺少的部分。我们是按照完整的“写”的形状来看待或者说是重新改造了这个不完整的图形。实验心理学证明,我们是利用原型作为一切范畴的参照点来组织语言和非语言范畴。这个以参照点为核心的原型结构,不仅限于颜色范畴,而且可以扩大到一切范畴,包括形状、实体、动物、植物、人造物体乃至非实体的抽象概念。为了把研究成果从颜色扩展到其它领域,从更大范围验证原型理论的适用形,WLabov作了一个经典的试验:让受试辨认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容器,并从(cup;bowl;mug;vase)当中选择出与图形最为相符的名称。 2 3 4 5 1原型6 7 8 9图(3)实验表明,受试者对原型的认同率达到100。在其它形状当中与原型的距离越远,对“杯子”的认同率越低,但是对其它范畴(“碗”“花瓶”)的认同率则逐渐升高。 % 图(4) 100 cup 75 50 25 0 bowl 1 2 3 4 5在“杯子”和“碗”“花瓶”不同范畴之间,边界区域呈现出一定范围的交叉现象。不仅容器范畴之间边界呈现出一定范围的交叉,大量实验证明,其他相邻范畴之间的边界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模糊、交叉现象。上述实验证明,cup指深度和宽度相当的容器,而bowl指宽度大于深度的容器 。vase指深度大于宽度的容器。但是这个标准并非绝对不变。如果一个容器的形状不十分典型,那么就参考形状之外的其它因素来确定其身份。容器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对其认知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前边对杯子的图形的辨认仅仅是“零语境试验”。增加背景信息后,结果会不会有影响呢?在三个不同的场景中,比如喝咖啡的场合;餐桌上,盛满土豆泥;在架子上,并且插着花。如果图形选择不同的质料、材料,实验证明,杯子和碗的边界会发生摇摆和调整。比如里面如果装着食物,那么大多数受试者把第3个图形不再称作杯子,而是称作bowl“碗”,尽管在形状上图形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至于把第4个图形称作“碗”的受试者就更多。如果里面插着花,就容易被当作vase,尽管其深度够不上典型的vase。从这个实验可以发现,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来自许多方面,语境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说明范畴的划分并不是根据纯客观的基本、普遍特征,而是经过认知处理的结果。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而非基本特征。属性是事物性质在心理上的体现,与人们的认知与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而经典范畴论的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与主体无关,客观而独立地存在着。“碗”一般指器皿中宽而浅的;“杯子” 一般指器皿中深度和宽度大体相当者。“花瓶”指窄而深的。但是如果一个形体方面不太典型的器皿,如果里面装着食物,则被试往往把它称作“碗”;如果插了花,即使深度不大,也倾向于称作“花瓶”。这时分类的依据往往并不单纯是与认知无关的事物的客观特征。原型及其边界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原型的内部结构依赖于环境,依赖于社会文化知识。而社会文化知识则建立在认知模式之上。综合Rosch以及WLabov的试验,可以得出下列结论:颜色、形状等具体事物的范畴是参照原型在原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型凭借其高显著度,在范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认知参照点的作用。范畴的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相邻范畴之间并非彼此界限分明,而是部分地互相渗透进对方的领地。汉语教学中遇到的有关范畴问题案例分析现在来看“劳动”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一位外国留学生在作文当中写出这样的句子:我们看到农民在地里辛勤地工作。教师觉得这个句子用词不当,把“工作”改为“劳动” “劳作”也可以,但是考虑到“劳作”的使用频率低于“劳动”,所以对于外国留学生还是改为“劳动”比较妥当。到了高级阶段需要引进“劳作”。这几个词语教学分阶段处理较为妥当。但最后阶段还是需要以适当方式进行对比整合处理。但是学生查阅了词典后,反而怀疑老师的批改有问题。学生引经据典加以反驳,因为辞典对“工作”和“劳动”的释义“工作”和“劳动”交叉。这误导学生混淆了两个词的用法。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对“劳动”的解释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对“工作”的解释是: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也泛指机器、工具受人操纵而发挥生产作用。词典对“劳动”和“工作”的解释显然有50%交叉。“工作”既然是指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那么也就是说“工作”是属于“劳动”的一部分。但是“劳动”既然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当然也包括脑力劳动。一方面“劳动”的内涵当中包含了“工作”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工作”的外研当中也包含了“劳动”的一部分内容。一个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查阅了词典之后,根据词典的释义造出“我们看到农民在地里辛勤地工作”这样的句子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能否说清楚“劳动”和“工作”的差异究竟是什么?那么,借助于语义特征分析法,是不是可以解决“劳动”和“工作”的词义交叉问题?答案同样不容乐观。“劳动”和“工作”的关系,一方面涉及到范畴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涉及到中国社会生产分工的历史。词典的解释,把“劳动”和“工作”都分为脑力和体力两类。这种界定是导致学生产生误解的根源。“工作”与“劳动”在生产方式、环境、技术含量、报酬等各方面有着明显的分野,又有一定交叉。例如,管理活动往往脑力活动比较显著,因此管理活动是典型的“工作”。传统的观点认为脑力尤其是在办公室的脑力活动不属于劳动范畴。劳动范畴往往与田野、体力、非技术的活动联系起来。而“工作”则与办公室、车间、脑力、技术以及薪金报酬联系起来。但是,“工作”与“劳动”都有多义用法,这些不同义项导致二者彼此交叉。这就是留学生造出“农民在地里工作”的错误句子的根本原因。“劳动”和“工作”的对古典范畴论提出了挑战。古典范畴论主张,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当中的事物相对应。根据对应与否,形成所谓的“真值条件”。客观事物可以分解为更小的成分,因此词义也可以分解为不同的义素成分。这样,一个义素成分a,要么属于范畴A,要么不属于范畴A。换言之,古典范畴论认为,不同范畴之间不存在成员的交叉。但“工作”和“劳动”存在交叉。例如在车间、办公室从事脑力、技术含量高的活动看作”工作”,但是不在车间、办公室的活动也不一定都不是“工作”。在野外从事脑力活动实际上也看作“工作”,如田野科学考察、地质考察、写生素描、野外拍摄,而且这种活动往往伴随着体力活动。而“劳动”虽然指在野外、露天从事体力、技术含量低的活动,但是不在野外、露天的活动不一定都不是“劳动”,在车间的某些体力活动就是“劳动”。可见某种活动属于“工作”还是“劳动”,往往参考多项特征。这些特征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其中语境起着决定作用。某些活动兼具体力和脑力,技术含量中等,兼跨“工作”和“劳动”的双重内涵。这种情况下就要参照环境是露天还是办公室、车间。如果是在车间、办公室,就划归“工作”,如果在露天,就属于“劳动”。 劳动 C 体力 脑力 D工作 技术含量低 O 技术含量高 露天 薪金酬劳 野外 车间 办公室 耗费体力或精力 A 认知观念 E B100 100 处于ABC三角区域的是“劳动”范畴的成员;处于ABD三角区域的是“工作”范畴的成员。拥有“劳动”的特征越多,就越像“劳动”。如农民在地里的活动,一方面是露天,同时又是体力、技术含量低的活动,因此是典型的“劳动”,而不是“工作”。上面这个图显示,“工作”和“劳动”之间并非界限分明,其边界彼此交叉,没有纯客观的、整齐的边界。二者在某些领域相互渗透。最典型的成员,所包含的该范畴的特征最多。这说明,范畴是一种心理表征,是建立在认知参照点基础之上的。人们往往把一种成员拿来与典型的、熟悉的原型作比较,来确定该成员是不是、在多大程度上属于该范畴。而这种比较往往要参照许多特征和标准,不是一个标准,因此与典型的、熟悉的原型作比较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特征和要素。这就是母语使用者往往也说不准“工作”和“劳动”的差异的原因所在。回到开头的案例,“我们看到农民在地里辛勤地(X)”中,有两个要件决定了X的取舍。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地里”。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式,农民在地里从事的生产活动没有单位为其支付薪水,而“工作”是由单位或个人为活动者支付薪水的;在地里的生产活动属于“劳动”的要件之一。综合这两点,这个句子中的X选择“劳动”或“劳作”,而不能选择“工作”,因为缺乏“工作”的任何必要条件。上述例子还说明,语言与认知、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认知世界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认知有其不同于客观世界的独特的结构法则。认知结构特征与语言的结构面貌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是,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由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中介。语言结构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受认知规律的制约或支配,是认知语言学感兴趣的问题。由于语义和概念跟认知密不可分,这种研究特别注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意义不仅包含语义特征,还包括观察事物的角度、意象图式等。词典对“劳动”的解释,是基于古典范畴论,仅抓住了体力和脑力这两点作二元论解释。我们仍然无法明确说明什么情况下使用“劳动”而不能用“工作”;什么情况下使用“工作”而不能用“劳动”。这种含混并不是词典的问题,而是由“劳动”和“工作”范畴之间边界的模糊性造成的。“劳动”和“工作”用义素分析法难以解决异同。从范畴角度看,人们往往把脑力活动、技术含量高的活动看作工作;其次是在车间、办公室的活动倾向于看作工作。如果是在野外的活动,掺杂一定的脑力、高级技能的活动也看作工作,如野外考察。“工作”蕴含由聘用一方负责发放报酬这个要素。而劳动则不一定突出这一点。勤杂工、打扫卫生的临时工,虽然是纯体力劳动,不是脑力活动,但是也可以说“找到一份工作”、“丢了工作”、“好工作”。究竟是“工作”还是“劳动”,特定语境中表达所侧重的角度是关键。一个范畴的原型包括不止一种模式,体现为义项,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劳动不一定非得是体力,也不一定非得技术含量低,也不一定非得在露天。脑力劳动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看作劳动。如: 老师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学生的优异成绩。老师批改作业付出的劳动应当得到充分尊重 这样乱扔垃圾,不尊重环卫工人付出的劳动。这里,“劳动”从付出体力转移为付出精力,其范围也不限于办公室或者露天环境。这里的“劳动”实际上偏重于“付出精力”而淡化了其它属性。可见,认知原型并不完全对应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只具有单一的心理表征,而是建立在文化模型基础之上的心理表征,依赖于语境。在分析和使用“工作”和“劳动”的时候,对“工作”和“劳动”的比较和选择,调动的不仅是语言内部的知识,而且还调动了有关的储备信息,包括社会活动方式、活动环境、技术含量、酬金、付出的精力消耗等。如果缺乏这个方面的社会知识,或者没有激活这些信息,我们就难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在“劳动”和“工作”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在汉语教学中,适当地启发引导学习者了解把握范畴的使用条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实际上,不仅词语范畴呈现为原型结构特征,语法范畴也呈现为原型结构特征。许多语法现象呈现为一个连续斜坡,而不是一个个离散的范畴。不同语境当中,某一种属性可以取代和掩盖其它属性而上升为范畴的中心属性。其条件是来自周围上下文的其它范畴的补偿。例如“劳动”的属性“耗费精力”在上述句子当中取代和掩盖其它属性,如果换成其它语境,就不一定合适。如“机关干部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参加植树劳动”就不能说*“机关干部放下手头的劳动去参加植树工作”。总之,范畴成员之间不像古典范畴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同等地位,而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差异。这些成员的典型程度从高到低逐渐过渡。而且这些成员的典型程度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语境的改变,不同成员的典型程度会进行相应调整。“工作”和“劳动”范畴还可以向外扩展。如“工作”在一定语境当中还包括“劝导模式”“就业机会模式”“责任分工模式”。如: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理解(劝导模式)研究生毕业后,要先找一份工作(就业模式)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你的份内工作(责任分工模式)综合上述内容,从“工作”和“劳动”范畴之间的关系来看,范畴并非对客观事物的机械反映,也不是依据共同特征、客观标准建立起来的,而是基于认知模式以原型为参照核心、以家族相似性为线索的多种属性的集合。而认知模式往往与特定的文化模式有关。明白了这个道理,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练习设计就应当注意根据范畴的关系来处理近义词“工作”“劳动”“劳作”的选择、材料采编、课文编写,譬如“工作”和“劳动”的异同辨析,要充分考虑其不同义项,尤其需要注意其交叉部分的处理和辨析。纠正错误不是最终目的,通过纠错引导学生理解“工作”和“劳动”之间的异同和使用条件的动因,才能正确掌握其用法的差异。近义词的教学最好根据词语之间的难度、使用频率,先易后难、分阶段处理较为妥当。但最后阶段还是需要以适当方式如练习题、改错、多项选择、完形填空等进行对比整合处理。习题讲解的方式也要注意借助语境、适当暗示、适度提示、看图说话等方式激活学习者的有关认知体验,尤其是要注意对比,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对不同近义词、反义词、易混淆词语进行对比,这种方式要比单一、孤立的词语教学效率高许多。当然要注意学习者的水平和接受能力灵活处理。第四节 范畴的扩张尽管范畴作为心理表征,其认知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语言当中的词语也对应于一定的范畴,但是认知范畴作为心理表征和词语之间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事实上往往一个词对应着多个范畴。虽然大部分认知范畴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名称,但有一些范畴在语言当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词与之相对应。如减肥食品、烘烤之前的面包、污染后的水范畴可以向外扩展,而扩展前后往往仍然采用相同的词语形式。范畴向外部扩展关联达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不同义项。因此大多数词有不同的义项。如:饭碗:吃饭工具谋生的职业或技能。杯:盛放液体的器皿奖杯。范畴扩张借助于隐喻、转喻等方式,经过复杂的途径得以实现。范畴向外扩展遵循的规律,是由近及远;由熟悉到不熟;由具体到抽象。源范畴大多是日常生活或日常活动中比较熟悉、常见的事物,转移到新的、抽象的领域。例如Derby(德比)是足坛使用比较频繁的一个词。在同一座城市里的比赛称作同城德比;不在一座城市的比赛称为同区德比;不在同一区的比赛称为国家德比;不在同一国家的比赛称为洲际德比。“德比”来源于英语的Derby。其第一个字母大写,是专用名词。英语的derby一词原本指地名德比郡(地处伦敦市的西北)。其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德比郡盛产优良的英国纯种马。欧洲历来盛行赛马,到后来在欧洲各国的赛马场上,几乎都是德比郡的良马在角逐竞争。于是欧洲人就把这种赛马活动通称为“德比”之战。此后,人们又以此为喻,用来称说同一城市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德比之战,就是同城球队的比赛。可见,“德比”的范畴从赛马扩展到足球比赛。另一种说法是,古时节日到来,英国城镇居民的庆祝活动常常演化为不同教区或社区的争斗,为了避免这样的流血纷争,人们逐渐开始用组织松散的球赛来代替打斗,随着规则严密的现代球赛的出现,这种城内球赛在19世纪初时消亡,只有最出名、规模最大的德比郡球赛保留时间最长。此后,人们又以此为喻,用来称说同一城市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把来自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参赛队伍的比赛叫做“德比”。可见,“德比”的含义从德比一个城市的球赛,扩展到所有的同城球队的比赛。上述两种说法,虽然缘起不同,一个是源于赛马,一个是源于球赛,但是都没有脱离竞技范畴。这种源范畴跟目标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是范畴得以扩展的基本依据。“德比”虽然认知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竞技项目扩展到另一个竞技项目,但是还没有引起词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范畴的扩展,往往导致其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