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谱.doc_第1页
疾病谱.doc_第2页
疾病谱.doc_第3页
疾病谱.doc_第4页
疾病谱.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疾病谱:由固定的谱阶组成的疾病过程。人群疾病的谱阶为:非病人。检查时只具遗传上固有的属性或差异;非病人,但对危险因子处于敏感状态的人。检查时有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发病前兆者(precursor)。检查中可有物理和生化改变;前期症状者(presym- ptomatic),或前临床病人(preclinical);临床病人。如得不到控制,可发展到下一个谱阶;死亡。各谱阶间界线互相交错,并非截然分开。疾病一般由前阶向后阶发展,谱阶演替过程的速度与病种、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在前期阶段,如采取某种防治措施或去除环境危险因素后则可抑制或逆转上述演化趋势和方向。此外,疾病谱的另一含义是,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可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疾病谱带。如某地死亡率占第一位的疾病是癌症,第二位是心血管病,第三位是恶性传染病,不同的地区,疾病的谱带组合情况不尽相同。疾病的这种排列如同光谱谱带一样,能反映某地危害人群疾病的组合情况,可指导有关部门针对性地部署防治常见疾病谱内 科 top 呼吸科(16): 感冒 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炎 肺心病 哮喘 支气管扩张 肺炎 呼吸衰竭 呼吸解剖生理 肺结核 肺脓肿 间质性肺疾病 肺癌 气胸 其他 心内科(13):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其他类心脏病 心衰 心律失常 先天性心病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心内膜炎 心肌疾病 雷诺综合征 血栓性脉管炎 其他 代谢科(9): 糖尿病 肥胖 低血糖 高脂血症 水电解质紊乱 酸碱失衡 痛风 骨质疏松 其他理化因素所致疾病(14): 高原病 淹 溺 冻 僵 电 击 昆虫咬伤 农药中毒 酒精中毒 食物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中暑 溺水 常见急性中毒 草木毒菌 其他 消化科(20): 其他疾病 消化解剖生理 食道癌 胃炎 胃液反流 胃癌 肠炎 肠结核 肠癌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肝性脑病 胰腺炎 胰腺癌 腹膜炎 消化道出血 胃食管反流病 消化道溃疡 其他 免疫科(5): 过敏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 其他 泌尿系统(5): 肾炎 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肾功能不全 其他 内分泌科(12): 甲状旁腺 垂体瘤 侏儒症 尿崩症 甲状腺肿物 甲亢 甲减 甲状腺炎 库欣综合征 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功能减退 其他 神经内科(15): 中风 精神分裂 老年痴呆 周围神经疾病 脊髓炎 短暂性脑缺血 脑梗塞 脑出血 癫痫 偏头疼 重症肌无力 抑郁 焦虑症 神经衰弱 其他 血 液(6): 血友病 贫血 白血病 紫癜 DIC 其他 儿 科 top 休克 儿童保健 其 他 多动症 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防接种 小儿性早熟 结缔组织病(4): 小儿类风湿 风湿热 过敏性紫癜 川崎病 急症处理(5): 心肺复苏 小儿休克 小儿惊厥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急性颅内压增高症 神经系统疾病(4): 病毒性脑炎 脑性瘫痪 化脓性的脑膜炎 急性中毒性脑病 新生儿的常见疾病(14): 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低血糖症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肺透膜病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呼吸系统疾病(6): 小儿哮喘 正常的解剖生理 小儿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呼吸衰竭 小儿肺炎 循环系统疾病(5): 先天性心脏病小儿心脏瓣膜病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正常解剖生理 造血系统疾病(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小儿贫血造血和血液特点 血友病 遗传代谢疾病(3): 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愚型 急性中毒 小儿结核 营养性疾病(5): 其他维生素的缺乏营养不良 小儿肥胖症微量元素的缺乏小儿肠炎 消化系统疾病(4):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婴幼儿腹泻口腔粘膜疾病小儿肠炎 泌尿系统疾病(5): 泌尿系统感染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正常的解剖生理小儿肾炎 内分泌疾病 新生儿的正常生理 外 科 top 泌尿外科(20): 附睾炎 男性节育 前列腺增生 生殖器发育异常 尿路结石 泌尿系感染 前列腺炎 膀胱癌 尿毒症 肾囊肿 膀胱炎 肾癌 精索静脉曲张 包皮包茎 睾丸鞘膜积液 阳痿(4) 早泄 遗精 男性不孕不育症 其他 骨科(20): 颈椎病 骨性关节炎 腱鞘炎 淋巴水肿 关节脱位 滑囊炎 半月板损伤 腰扭伤 骨折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骨折 静脉炎 静脉曲张 动静脉瘤 骨质增生 骨结核 骨坏死 关节炎 补钙常识 其他 普外科(42): 甲状腺癌 血管瘤 肛裂 淋巴炎 颅脑损伤 乳房肿物 其他 脾外伤 肠套叠 大肠癌 肾衰 胆囊炎 乳腺炎 脓胸 腹外疝 痔疮 胆囊结石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肠扭转 肛瘘 直肠息肉 破伤风 狂犬病 甲沟炎 肝外伤 阑尾炎 肠梗阻 上消化道出血 脂肪瘤 乳腺癌 气胸 食道癌 心脏病 胃十二指肠穿孔 休克 多器官衰竭 颅内血肿 脑部肿瘤 烧伤 乳腺增生 脑积水 妇产科 top 计划生育(4): 避孕药物 节育手术女性避孕 女性不孕不育 妇科(32): 葡萄胎 宫颈癌 盆腔炎 附件炎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疾病 子宫癌 输卵管疾病 绒毛膜癌 阴道炎 宫颈炎 宫颈糜烂 经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 生殖器发育异常 子宫脱垂 外阴 月经 闭经 痛经 功血 月经不调 经前综合征 绝经期综合征 经期综合征 乳腺炎 乳腺增生 乳腺良性肿瘤 乳腺癌 阴道痉挛 性冷淡 产科(5): 流产妊娠期疾病 产褥期疾病妊娠的生理变化 异位妊娠 五官科 top 口腔科(18): 口腔的外伤 龋齿(9) 口腔溃疡 智齿冠周炎(9) 口臭(6) 口吃 三叉神经痛(7) 牙周病(5) 牙髓炎(9) 面神经痉挛 口炎(9) 颞下颌关节脱位 牙龈炎(9) 腮腺炎(9) 舌下囊肿 牙痛(6) 牙斑 其他 眼科(26): 近视 白内障 结膜炎(8) 角膜炎(8) 青光眼(8) 沙眼(9) 视网膜病变 视神经炎 视盘水肿 散光(6) 远视(6) 斜视 弱视(7) 眼眶疾病 麦粒肿(6) 霰粒肿 眼外伤 眼睑内翻与外翻 高血压眼病 糖尿病眼病 重症肌无力眼病 泪囊炎 巩膜炎 虹膜睫状体炎 玻璃体病 其他 耳鼻喉(36): 鼻部肿瘤 外耳道疖 耳源性脑炎 鼻息肉(7) 喉炎 喉梗阻 耳鼻喉外伤 耳鼻气管异物 上颌窦癌 鼻咽癌 喉癌 梅尼埃病(7) 耳聋 咽炎 咽部异物 扁桃体炎(8) 耳源性脑脓肿 外耳道炎 鼻疖 鼻前庭炎 鼻炎(5) 鼻窦炎(4) 鼻出血(7) 鼻部囊肿 会厌炎 喉麻痹 乳突炎(8) 耵聍栓塞 中耳炎(8) 鼻腔异物 鼻外伤 鼻中隔偏曲(7) 声带息肉 耳鸣 鼾症 其他 其他 top 皮肤(23): 手足癣 牛皮癣 银屑病 带状疱疹 皮炎 白发 湿疹 痤疮 疣 年月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宣告,我国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域之一的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同志看到这一消息,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百年回眸 人类疾病谱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在20世纪初,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性和慢性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性疾病,寄生虫病等,但是,当人类步入世纪末的时候,它们已经被另外一些疾病所取代。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预防接种成为人类克敌制胜的法宝。“不可一世”的天花已经被最终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消亡在地球上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成为细菌性疾病的劲敌。营养缺乏造成的疾病,如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夜盲症,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软骨症,缺乏维生素B1的脚气病,以及坏血病等,都因为病因被查清,而不再危害人类。寄生虫病也曾经是死神的“帮凶”,例如血吸虫病等,曾几何时,何等嚣张,如今也纷纷落马,落得一个“纸船明烛照天烧”的下场。然而,当我们欣喜之余,现代排在人类死亡“疾病谱”最前列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仍然为非作歹,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千万生灵,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闻所未闻的疾病,也向人间扑来。分析20世纪后半叶的人类疾病谱,我们可以发现,占前三位的是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在它们的发病因素中,都包含有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心理和社会因素。至于公害、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以及因为社会激烈竞争、婚姻家庭解体等心理、社会原因都会引起心因性疾病。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居民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方式改变,也会导致营养失衡性疾病;工作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广泛而复杂,精神心理紧张加强,还会产生一些现代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于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人们认识到,只有从社会、文化、经济、心理之间的关系考虑,以系统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疾病,才是下一个世纪人类战胜疾病的出路。1977年,在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行动口号,它的核心是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工作,即所谓“一级预防”的内容,包括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增进机体健康两个方面。为此世界医学界,把芬兰作为试验区进行大规模的人群干预试验。指导人民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要吸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走出户外,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活动这种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一直持续了10年。10年以后,当地的冠心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男性下降了24%,女性下降了51%。由此,人类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道路上,看到了曙光。事实教育了人们,我们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还大有作为。(2003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合计城市农村慢性病患病率()居民前十种慢性疾病患病率() 高血压26.254.716.4胃肠炎10.39.810.5类风湿性关节炎8.68.48.7慢性阻塞肺病7.58.27.3脑血管病6.613.0 4.4胆结石胆囊炎5.78.54.7糖尿病5.616.31.9椎间盘疾病5.0 8.14.0 缺血性心脏病4.612.42.0 消化性溃疡3.73.43.8三、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由于工业化速度增快,造就了人类的文明,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现代文明病”(thediseasesofmodernization)、或生活方式疾病(thediseasesoflifestyles),也即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人类正经历着从传染性疾病猖獗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有些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30年代即已完成了这种转变,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处在转变之中;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传染病仍是主要死因。虽然如此,但人类疾病谱由传染病逐渐转向慢性病,是当代疾病发展的总趋势。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的看法尚不一致。比较共同的意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遗传性疾病;慢性职业病;如矽肺、化学中毒等;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其他。 (一)控制慢性病应列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过去的100年里,发达国家里的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卫生问题。据WHO估算,1990年全世界总死亡人数中,心血管病(CVD)占1/4,为死因的首位。其中发达国家CVD死亡占其总死亡数的50,发展中国家只占16,但死于CVD的绝对数字却高于发达国家。全球每年CVD死亡1200万,发展中国家占78。 1990年全世界癌症患者约2000万人,新发病例900万,因癌症死亡510万。癌症主要是老年病。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肿瘤病例和死亡数还可能显著增加。 估计全球成人血压有21.3/12.7kPa及以上者占818。 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代谢性疾病等的死亡亦很多。 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所面临的慢性病防制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1993年肿瘤死亡占21.75,为第一位;脑血管病死亡占21.35,为第二位;心脏疾病占14.72,为第四位。在大城市心血管病和肿瘤的死亡占57.82,也就是说每死亡100个人中就有57或58个人死于“四病”(四病指肿瘤、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有些城市就更加突出,上海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肿瘤。1990年测算,我国肿瘤死亡132万,心血管病86万,脑血管病125万。 人口老龄化使得形势更为严峻。外国老龄化进程速度慢,而且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来的。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而且经济不发达。我国多数城市已步入显著老年型社会,这将使我国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更趋明显。 WHO称:“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非传染病的大流行就不可避免。就中国而言,如果目前死亡率不变的话,那么到2000年一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这些病。” (二)慢性病致病因素及医学新模式 1.多病因的观点和医学新模式从病因学观点系统地论述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各种因素,可对预防提供指导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同时有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亦即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因素;生活方式: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饮酒等)、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生物遗传因素;卫生服务:社会上医疗卫生的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人口学特征、文化系统、人们的满足感或精神状态、生态平衡及自然资源互相联系起来并保持平衡状态。 预防这四种因素的不良作用已远非单纯应用生物医学方法所能解决,同时还必须注意致病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因为人类本身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人体处于内环境与外环境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之中,人们对医学与健康的思维日趋全方位和多层次。一方面,传染病的防制理论与技术基本成熟,绝大多数传染病都能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新的传染病又在出现(例如艾滋病)。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发达的地区,传染病仍比较猖獗。一方面,慢性非传染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另一方面,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远远不能得到控制(尤其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一方面,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大大的延长;另一方面,也相应提出了生命质量的高需求。因此,医学模式自然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消极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到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健康的范围也由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健康的要求也由生理健康发展到心理健康;健康的内涵已经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健康的领域。WHO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要有一种健全的身心状态和适应能力。”这种健康观显然是建立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上的。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医学科学,特别是预防医学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2.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1993年WHO的专家们指出:“大约2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方式将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生活方式疾病是由不良习惯造成的,而且一种不良习惯对健康有着多种危害。比如,吸烟和不适当的饮食,不仅会导致患心脏病、中风、高血压,而且会增加结肠癌、胃癌的发生率。 尽管生活方式疾病还被认为主要系西方发达国家的疾病,但目前从绝对人数来看,此类疾病的死亡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高。在发达国家里,每年约有820万人死于心脏病、中风、癌症等生活方式疾病。而第三世界中,此类疾病的死亡人数大约为1170万/年。 死于生活方式疾病的人数现在占发展中国家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然而,到2015年,预计将上升到60。发达国家预计将达到75。 (三)慢性病的预防策略及措施 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historyofchisease)。可将疾病的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 在发病前期,虽未发病,但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如血清胆固醇高是冠心病(CHD)的危险因子,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发病前期也可包括某种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血管粥样硬化等。在发病期,一般都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期,其结局可能是痊愈或死亡,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以至残疾等。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而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组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图9-1)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即在发病前期就进行干预,以增强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健康教育是以教育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致病因子或机制尚不明确或尚未出现之前,尽可能地保持健康体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对健康的人和人群而言的,这又称为“原始预防”或“原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它应是第一级预防的核心。第一级预防还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旨在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为了保证“三早”的落实,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 第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精神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2.慢性病预防对策控制慢性病的增长是人类跨世纪的英明战略。令人欣慰的是,加强慢性病的预防是能取得成效的。19651975年,美国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使CHD下降了40,脑血管病下降了50。从19691978年,仅在35-74岁人群中,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就减少了804359人。并且,从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中测算出:壮年时期因CHD死亡人数的2/3以及各种原因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是可以预防的。芬兰通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从19721977年5年间,男性CHD死亡率下降了24,女性下降了51。我国在一级预防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钢工人,石景山区农民、河北正定县农民、舟山渔民、汉中农民等的社区CHD、脑卒中一级预防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有的死亡率下降了约一半。北京北郊心血管病防治结果表明:在8万余社区人群中开展了11年防治,使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病率分别下降了51和48,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7和72。我国7个城市中,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预防工作,使脑血管病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0和18。 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forAllbyyear2000,HFA)的全球性号召,1978年又进一步指出,开展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PHC)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并强调这不仅是2000年的目标,而且是永久性目标。” (1)加强领导:坚持改革,加强慢性病防治的机构建设;慢性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行政领导的观念更新和高度重视,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单靠卫生部门少数医务人员孤军奋战,则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2)综合卫生的概念:综合卫生是WHO针对生活方式疾病的规划,它是以这样的概念为依据的,即应共同防治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同原因引起的疾病。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和更为经济。这是WHO1990年在赫尔辛基发起的,其思想基础是:同一病因(即某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不应分别处理,而应一起处理。WHO估计,实施综合规划,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一半,即每年可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3)加强慢性病病因的流行病学调查:寻找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阐明确切病因和疾病形成模式,以明确预防什么和如何预防。 (4)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坐着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天津市控制慢性非传染“四病”提出:“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适当锻炼”。 当今世界已把吸烟同癌症、艾滋病一起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WHO称,吸烟是20世纪的瘟疫。20多年来,吸烟人数增加了75,而中国吸烟人数增加了一倍多。我国是一个吸烟的“超级大国”,现有3亿烟民,而我国是最大的卷烟销售市场,1991年约占世界总量的1/3。1984年全国50万人吸烟情况抽样调查表明:中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群的平均吸烟率为33.88,其中男性为61.01,女性为7.04(天津市中年女性吸烟率约40,1984)。被动吸烟也相当严重,约为39.7。预测到2000年,男性吸烟率将上升至73。尤其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吸烟率日渐增高。男大学生吸烟率达47。照此下去,到2025年,预计我国每年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过早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吸烟率在发达国家正在迅速降低。例如美国、加拿大和瑞典的吸烟率每年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英国成年男性公民,10年里吸烟率由50降至30,而发展中国家的吸烟率每年却递增了2个百分点,我国有些人群还超过了2个百分点。1989年我国烟草税收达约240亿,但同年因吸烟而造成的损失(不包括火灾及被动吸烟)约270亿。因此,控烟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不平衡的膳食是慢性病的病因之一。WHO专家委员会指出:“在很多国家,脑血管疾患、心血管疾患、恶性肿瘤、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骨关节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与膳食中动物性食品过多,纯糖多,复合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纤维少有关。” 经济发展较快,生活方式特别是膳食习惯西方化较快的国家,如亚洲的新加坡和非洲的毛里求斯,CHD死亡率在短短几十年内成倍增高。1948年新加坡心血管死亡只占总死亡的5,约30年后则占到32,到1987年,男性3574岁的CHD标化死亡率已达230/10万,超过了美国。 根据我国营养调查资料,我国还不是动物食品摄取过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既有营养摄取不足的问题,也有摄取过剩的问题。结合我国特点,在防治慢性病上应采取以下措施。平衡膳食观点: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以谷物为主食,其传统膳食习惯有高复合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对保持低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CHD发病率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谷类比重过多也有问题。由于谷类种子里的抗营养性因素的影响,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缺锌的发病率都很高。此外,过剩的碳水化合物也可以转化为脂肪,这可能是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也较高的一个特殊原因。对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的人群来说,也是一种饮食习惯的问题,需要改变这种习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饮食习惯难免受西方影响。部分人盲目地接受已被认为是不利于健康的膳食习惯,如过剩的总热卡、过多的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和甜饮料等,因而膳食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有增高趋势。因此,在对贫困地区继续改善营养的同时,还需及早引导一些生活水平较镐及食品供应较好的人群,合理改善膳食结构。在我国,虽然也需要相当重视食盐过剩带来的血液增量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问题。我国人平均劳动强度还很大,出汗量很多,汗是排出盐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对一些地区的人群膳食调查发现,北京、天津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市钠盐摄入量过高,每天达1319g。显然这是应当加以限制的。我国营养学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调查,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膳食中各类食物的供给量(按一年计),即:粮食130kg,肉24kg,蔬菜120kg,薯类36kg,水果18kg,糖6kg,鱼贝类12kg,食用油6kg,奶类18kg,蛋类12kg。保持上述比例,是我国人民防治慢性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5)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战略决策。 健康教育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并激励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核心问题是行为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把健康知识教给群众。事实说明,人们的健康知识越多,其健康意识也越浓,健康需求也越迫切和强烈。健康知识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健康问题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显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有力武器。天津市把控制慢性病的信息归纳为“不吸烟、少吃盐、经常运动、合理膳食”四句话,并利用各种方式广为传播,开创了一项颇有成效的社会工程。 健康教育既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播,又强调行为的改变。健康知识的传播是改变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而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培养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则是健康知识传播的延伸和发展;把健康知识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则是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和追求的目标。“行为干预”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健康知识传播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在于这种知识的“强化”与“刺激”的频率和坚持程度,而且也取决于家庭成员、亲友、教师等能够影响其行为改变的强化因素和社区的支持与行政干预的促成因素的作用。 健康教育已成为各国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个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支柱,也是当前许多国家正在设法摆脱难以承受的扶摇直上的医药费巨额财政开支的一条有效出路。然而,人们也意识到,只有把健康教育同有力的政府承诺与支持,同中央和地方的立法和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并与卫生工作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同步发展,健康才能才能更富有生命力,这就是北美、澳大利亚和北欧等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一种新的模式,即健康促进。他们多年这样做以来,在预防和控制高血压、CHD以及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在降低吸烟率,改变社会的吸烟行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因此,不失时机地把健康教育朝着健康促进的方向推进,将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大趋势。(6)从儿童抓起,强调对人的一生的连续不断的健康管理:学校教育是在最理想的场所,进行效益最高,时机最佳,最有积极意义的预防。 业已证明,CHD、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某种病理变化和危险因素起于生命早期,我国有的调查发现:36岁儿童有33血脂过高(主要是高胆固醇),儿童偏食率很高,以喜食肉食,拒食蔬菜类为主;有的膳食营养调查表明,幼儿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肥胖儿童的检出率在大城市有不断上升趋势。吸烟率近年亦有增高趋势,儿童少年开始吸烟的年龄降低,吸烟率随年级升高而升高,某市小学生吸烟率为2.99,高中生即增至61.9;许多学生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美国卫生总署1990年预防保健目标中指出:只有通过贯穿于12年义务教育中的学校健康教育,才能最终改变美国人中早死的现象。 1978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Adclaide)在学校开始了一项10岁儿童改变生活方式的规划,首先从每日加强体力活动入手。该规划使体力活动能力有所改善,同时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好处,而学生学业成绩并未下降。1985年澳大利亚针对教师的生活方式的教育规划,不仅对教师有益,而且对学生规划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补充。学校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覆盖整个人群,包括社会低层的人。该规划事实上已经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依靠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我国,医疗预防保健网已遍布城乡,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无论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三级预防都必须紧紧依靠三级网,发挥其在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信息管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作用。 (8)社区预防和高危人群预防策略:社区预防是指对全体居民的预防;高危人群预防是对危险性高的人员、家庭和集体作为特殊重点的预防。社区预防基于以下观点:现代公共卫生规划,特别是与和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有关系的,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并且通过融合到当前社会和卫生服务结构中去而受益,如上面提到的生活方式教育规划整合到学校正式课程中,而在社区方法中,将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及组织中去。 社区干预的策略主要在于减少社区人群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具有中等及以下危险因素水平的人数要远远多于高危人群,因此只有在全人群或绝大部分人群中危险因素得到控制,这个社区的患病人数才能大幅度下降。 从流行病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减少患病率方面要比强化的高危人群干预更为有效。从行为和社会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危险因素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