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玩家伤寒论卷五,阳明病,就是有高烧,伴随着吐泻的那种,要是伤寒出现了高烧吐泻,也不妨先看看,没遇到,尽管可以暂时束之于高阁。因为伤寒论就是一本“临床实用手册”,就是给大家临时抱佛脚用的,用到哪儿,就抱到哪儿。暂时用不到的,就暂时往后面靠靠。实用主义万岁!卷六,是完整地讲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经”的病,现在少阴病其实很多,可以单独拎出来重点消化消化(见下文的寒咳汤条目)。其它内容嘛,暂时也可以“束之高阁”。选择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起点重中之重的两道方剂与请下神坛的张仲景并肩论道破除对中医的迷信这么一划重点,仅仅就剩下了卷三、卷四专门讲太阳病的两章,就算是这两章,可千万别什么都看,只要一多看,包管你发晕。为了避免发晕,就要选择一个好的容易成功的开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起点。这起点非常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一个好的起点,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伤寒论之中,当然也就是排在了伤寒论最最前面的,也就是最最常见、最最常用的桂枝汤(卷二的第一个方),麻黄汤(卷三的第三个方子)开始起跳。卷二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共五味。方子后面紧接着交代了适应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你就冲着这八个字下手操作,这“头痛发热汗出”,相信大家不难理解,而这“恶风”,就是说“怕见风”。凡是见到了这八个字,一查“临床手册”,没错儿,就用桂枝汤。就连什么切脉啊,都可以放下不管。(按:俗话说:“心中没鬼,不怕鬼敲门。”怕见风,就是说自己已经进了风了。同样,凡畏寒者,从外应的角度看,肯定是进寒了。)出奇、出奇,原来医圣张仲景并没有交代后人,学中医必须是从切脉开始的,以切脉作为起点的!接着就能恍然大悟,原来中医的起点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试着跳一跳,都能够到的起点!哎呀!这么便宜的事情,怎么早不知道啊?!也难怪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说医学实在易啊!又有人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接着再看伤寒第二最重要的方子,麻黄汤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共四味药。方子上方文字交代太阳病的适应证是:“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同样也不需要切脉。下面再来比较太阳证当中的“桂枝证”与“麻黄证”的异同。“头痛发热”、“恶风”两者一样,是太阳证的共性部分。关键性的差异是,桂枝证有“汗出”(即伤寒虚证),而“麻黄证”是“无汗而喘”(汗未出,即是伤寒的实证)。心动不如行动:辨证清晰无误,那就“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去抓药吧,准没错。要是错了,那就拿医圣张仲景是问!抓回药,吃上一剂,头也不痛了,感冒好了,人也一下子轻松了。这下子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威力!建立起了对伤寒论的信心!这时,当你积累几次的经验之后,你就可以满有把握地对亲朋好友开方下药了。包管也是一试就灵。其实,这个时候,你的中医水平就肯定已经超过了坐在医院里面穿着白大褂的科班中医师。据笔者所知,科班中医师里面,不知道是否能有1的人,掌握了桂枝汤、麻黄汤的辨证使用。辨证施治中医的活的灵魂:而伤寒论的最最起码的起点,就是“一种感冒,两种选择。”把辨证与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然随着我们辨证能力的逐步加强,慢慢地就学会了伤寒论当中的若干种感冒的辨证,那你绝对地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流中医!不会辨证施治,就算是开出最正统的中药方,都不能算是中医。伤寒头痛细商量:再回头看看为何二者都会有头痛,原来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了头顶部。故两者都会出现头痛症状。反之,如果外感伤寒数日后,头已经不痛了,那就肯定已经不是太阳证,意味着外邪已经离开了太阳经,传变到了其它经络,要从其它方面及角度来考虑了。(如阳明证是高烧吐泻症状,头绝对不会痛。又如“少阴证”条下曰:“脉细微,但欲寐,小便清长。”也没有头痛,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就是伤寒论里面的一个潜台词,弦外之音比放在纸面上的可能更为重要。)中医之难学,难在中医看问题,对病情的掌握与观察,一切都是在变动之中,绝对不存在一个静止的对象。也就是本文提到过的四法印当中的“无常观”。笔者当年,就是这么“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绕着弯子抄捷径,连玩带着忽悠,用这两道方子,撬开了伤寒论的大门!单纯性单一的伤寒的“证”,很容易“对号入座”。甚至于不要求医生能够切脉(但对于并证,能够切脉当然更好,增加了一个条件,误诊的机会相对地就更少一些。)有时甚至于不要求患者信息的“完整性”,如在“小柴胡汤证(少阳证)”条下,医圣一连开列出了14种症状,宋成无己注云:“但见一证便是。3”清尤怡伤寒贯珠集小柴胡汤证九条更注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也。”意思就是说,这14条症状,不必全部到齐,只要见到其中的一条,就可试着用小柴胡汤。4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有更多的症状能够对上,那无疑更是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若在对他人进行问诊的时候,“但见一证”不妨可以看作是问诊的起点,然后根据这个方向,反复问诊,深入追踪,将患者所有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悉加搜罗,以期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保证诊断准确无误。这也反映了医师的责任心所在。“大医精诚”嘛。笔者在下面跟着的藏族少阳证病例中,就是先通过患者口述主要症状,发现他很可能是“少阳证”,再接着就朝着“少阳证”的症状系列有意识地提问,最后加上切脉,脉证相符,将他所有有价值的症状全部捕获,一网打尽,通过“望闻问切”的完整过程,完全确定了他的确是“少阳证”无疑,就发给小柴胡颗粒三小包,立即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再从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思维技法”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先发散,后收敛”,发散与收敛思维综合运用的例子。在中医里面,这是一种广泛又反复运用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思维主旋律”!伤寒的“10与90原理”化神圣为平凡就是说,用10的伤寒经方,完全可以解决90以上的伤寒病例。再明确一点说,伤寒论113方,如果能掌握了其中的十个左右关键性的经方,就完全可以解决临床中90以上的常见伤寒病例!如太阳病条下的麻黄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头痛发热,是太阳病的通证;无汗而喘,是麻黄证的特征,麻黄证是伤寒证之中的实证,故不见汗。见汗之后,就是太阳证之虚证,就是桂枝证。患者可以先面向解决典型证,然后渐渐推广到非典型证。但是有时也会遇到需要灵活应对的情况。笔者曾遇一例藏族患者,在秋末上山修法期间外感风寒,经过了一个冬天的闭关(大概是经过了一百二十多天之后),到了出关后,仍然是头痛不止。不出汗,但也不发热,仅头痛而已。考虑其有伤寒史,予麻黄汤一剂,即“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各六克,不到一元钱。嘱煎服两次,不须再煎第三次。回访,他说觉得这个药特灵验,故而先后煎服6-7次,到最后居然连同药渣渣全部都嚼了吃下去了。这个就是伤寒太阳证的不典型证,起用麻黄汤治愈的例子。急用先学,活学活用:这种非典型伤寒,也可以作为临床攻关秘籍中“第二跳”的发展目标。至于其他的各种“第二跳”的目标,可以是“小柴胡证(少阳证)”,也可以是“阳明证”等等总之,一切从实用出发,“带着问题学,学了就要用,急用先学,活学活用”(得自于当年学习老三篇的“座右铭”),始终是一个深入掌握伤寒论的不二法门。在学伤寒“第一跳”的目的得逞之后,我们可能就获得了“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自信,此时,不妨将伤寒论卷三四太阳证,以及卷五阳明证的条文,在平时空暇之时反复阅读玩味,“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事到临头,“临时抱佛脚”,平时烂在了肚子里面的条文,或许就会使我们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从而起现妙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伤寒并证:比较麻烦的是各种伤寒“并证”,如太阳阳明并证,太阳少阴并证等等。这种“并证”的确诊,就需要过硬的辨证本领,会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有可能熟练地搞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即膀胱与肾两者相表里),太阳证极其容易传变为少阴证,遂形成太阳少阴合证,造成了伤寒证久治而难愈的局面。都是西医惹的祸: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本来属于太阳证的病例,通过使用抗菌素消炎后,似乎已经治愈,但是患者所感受的风寒却愈加得以潜伏下来,向着深层潜伏,伤寒的表证不复存在,但是转变成更为麻烦而且深刻的伤寒里证,这个里证,是进一步引发诸多难治难愈的疾病一个重要因素,如各种包块,肿瘤,以至于癌症等等。此是后话,暂时按下不表。伤寒论进阶脉象篇拎着三个手指走天下“平时多烧香”与“临时抱佛脚”脉法演练从自身起步随着对伤寒论系列疾病的深入了解与掌握,相信读者对中医的脉法一定会产生无比的兴趣。“拎着三个手指走天下”,那可是中医最最具有折服力,同时也最最能体现出中医人性化的招数,确实是令人无比地神往!好在医圣先知先觉,老早就体谅到了两千年后,他的崇拜者的心愿。笔者特提供几条蛛丝马迹,以备同好按图索骥,作攻关之用。同时也作为“跳一跳,够得到”的最低限度概念。三部九候:脉分三部九候,寸、关、尺,谓之三部,意即三个部位。每一部又分做浮、中、沉三种状态。三三得九,故对于每一只手来说,共有九种脉象状态需要鉴别。而两只手就共有十八种状态需要鉴别。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信息量。(按: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十八种,因为在每一种脉象上面还可以重叠有其他的脉象,如浮脉,除了可以与“紧脉”相叠加,同时还可以与“弦脉”叠加。而成为“浮紧弦”脉)故而形成了“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的极其复杂的脉象格局。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易学所能表达的复杂程度。是故易学大师可以满天飞,而脉法大师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对比于八卦里面的重卦,每一个重卦一共有六爻,每一个卦爻只能分作阴爻与阳爻两种状态。故整个重卦具有十二种可供辨别的信息量。阳脉与阴脉:伤寒论卷一中的“辩脉法”与“平脉法”给后人留下了“脉法真诀”。在“辩脉法第一”中,医圣提出了脉有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这段文字被冠于全卷乃至全书之首,那肯定是无比的重要。很需要把这阴阳共十种脉渐渐地弄清楚。这是脉法的总纲,所传递的是阴阳两个极端的脉象状态。阴阳和平之脉:“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是对上一条作进一步清晰化,交代了位于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脉象。对这一个大类的脉象,当平时当在自身多多反复体验。此属于“平时多烧香”的日常功课。“紧”脉的脉象,及其三部九候对应法:对于伤寒系列疾病,特别要充分注意“紧”脉的识别,因凡是受寒,肯定会出现“紧”脉,反之“紧”脉的出现与受寒直接关联。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这个是自然界的通则。西方科学的物理学,曾给出过物质的热线胀系数。例如说一米长的钢材,温度在升高1之后的伸长部分,与原来长度(即一米)的比例,就叫做该种材料的热线胀系数。假如说钢材的热胀系数为3,就意味着当温度每升高1,钢材的长度(即沿着纵向)会增加3毫米。反之,当温度在降低之后,钢材必然会有相应的收缩度。虽然各种物质的热胀系数各有差异(定量分析),但是“热胀冷缩”的定性却永远不会改变。物理学之中,线胀系数指的是钢材随着温度的变化,其纵向尺寸的伸缩变化。由此而推知,当人体受寒之后,其脉象也会出现相应地改变,即随着受寒,脉管将会出现了相应的收缩。但是这个收缩与物理学中间的收缩有所不同,不是指的在脉管的纵向,而是指的在脉管的环向会产生了一个收缩,即在脉管的圆周方向出现了收缩。这是一种把脉管从外面“箍紧”了的感觉。脉书上对“紧脉”的描述是“如转索”,就是像绳子被拧紧了的感觉。这就是“紧脉”所对应的那个“象”。“浮紧”,就意味着寒在表。“沉紧”,意味着寒在里。当“紧脉”出现在右关,就意味着寒气进入到了脾胃。进而,如果是“浮紧数”,就意味着寒气在胃部(腑)。如果是“沉紧迟”,就意味着寒气进入了脾脏,因为“迟”对应着“脏”。(详“辩脉法第一”)。从“紧脉”与“三关九候”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察知寒气所侵犯的部位。紧脉与弦脉的鉴别:5这两种脉象往往令初学很感困惑,紧脉的脉象成因已如上述,下面进一步交代弦脉的脉象。前文已经交代过,是肝郁导致了非正常的弦脉的发生,而肝郁是一种内在的紧张状态,肝又与筋膜一类组织相关联(肝主筋膜),故而会在脉道上面引发相应的紧张,但是这种紧张状态是沿着脉道的纵向发生。故只要将紧张状态从纵、横两个方向上面加以体察区分,即可很容易地区分出“紧脉”与“弦脉”的不同。至于更为细致的各种弦脉状态,读者可以参阅本页下的脚注,似可作为脉法之长期进阶的目标。到了玩家伤寒掌握了一定的脉法技能之后,又反复地玩味了伤寒论卷三、卷四,及卷六“少阴病脉证”的相关内容后,对于伤寒系列病证,不但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而且肯定能“横扫千军如卷席”!这是医圣仲景夫子告诉我们的,也是医圣为千秋万代的子孙们打下的一片江山。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玩家伤寒倒觉得是:“创业非易事,守业谈何易;倘若伤寒失,社稷怎安身?”当然,也绝不应当过分地夸大伤寒论的应用范围,从伤寒论书名看,医圣已经将其定位于伤寒系列疾病,及伤寒所引发的疾病。若是说可以用伤寒论通治天下一切病,那也似有不妥。伤寒论是医圣向后代们展示的“六经系统”,而更为波澜壮阔的“阴阳五行系统”还有待于后人们去“淘宝”!以伤寒论作为切入中医“敲门砖”的理由最完整与最单一、最常见与最容易、最固定与最集中、最具中医特色的伤寒论。最完整与最单一:崇拜伤寒论的热情之所以将近两千年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医圣张仲景建立起了一个绝对完整的伤寒病六经辨证体系。伤寒病的“证”相对比较单一,容易被规范与确诊。如太阳证,阳明证,小柴胡证,少阴证等等。这些已经被医圣张仲景规范性地列出,基本上都有章可循。而各种合证,在伤寒论之中,如太阳阳明合证等,也已经尽可能详尽地加以规范性描述。最常见与最容易:几乎每一个人一年都要感冒上几次,感冒频繁的人,就像是“每周一歌”那样地“每周一感冒”。更别说还有那种典型的“感冒坯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感冒”。治感冒,说难也难,说容易也确实容易。笔者首次出手治疗的一个典型“天天感冒”类型患者,服药前,天天戴着帽子,围厚厚的围巾,走出三步“气喘如牛”,“汗下如雨”。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但是笔者按照伤寒论的一整套“攻略棋谱”运转下来,大约只服用了十多副汤药,到了闭关前的十一月份,就可以光着脑袋,只穿着单件毛衣在外面跑来跑去。一位“每周一歌”类型,按照伤寒论“速战手册”速战速决后,完全可以达到半年之中远离一切感冒的长期战略目标。最固定与最集中:伤寒证,每证所包括的症状相对比较固定、集中,被伤寒论规范性地描述之后,比较容易辨别出不同的证,或者进而再辨别出同一证之中的不同分型。如上述太阳证之中可以再细分成麻黄证与桂枝证两种。最多变与最灵活:伤寒证之变证,变化多端。如感受了太阳证如伤寒论卷三的第一个方子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而太阳证典型证“麻黄证”反倒屈尊排在了第五个方子。观葛根汤全方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芍药、炙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共七味药。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重用葛根、麻黄,加重其发汗力度。其葛根为颈项之专药,特针对风寒实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所设。此时未见有头痛症状。从卷三的“排行榜”分析,仲景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故多为伤寒所中,葛根汤证,是针对脑后中风寒的情况。“神仙也怕脑后风”嘛。其中的:“项背强几几”,证名。颈项、背部牵强不舒,俯仰不能自如。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有表虚表实之分。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笔者怀疑,现在所谓的颈椎病特别多,很有可能就是伤寒的葛根汤证当时没能解决,所遗留的后遗症。驱除该部位的风寒,加以适当地活血化瘀,可以很快地根治。(参考本文示例中的“圆空师”一例。)之后向下传变,传经多变莫测,是伤寒的长期进阶目标。最具中医特色:伤寒论虽然远不足以概括所有的疾病,但是伤寒论所提供的诊治方法、过程、手段,各种传变、并证的进退处理等等,集中地体现出正宗的中医特色,可以借鉴于诊治其它各类杂病。故曰:不治“伤寒”,不可谓中医。伤寒论是进阶中医的第一个台阶。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之起因抗菌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伤寒病的种种传变,到最后深入潜伏,往往是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例如,现在抗菌素与西药退烧药的大量广泛地使用,造成了人体本来具有的,依靠调动正气而发热来驱除外寒的机制被抑制,抗菌素虽然是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造成了患者痊愈的假象,其实引发外感的风寒并未被驱除,反而进一步向着机体的深层潜伏下来,并累次叠加。而寒气的作用是收敛性凝聚性的,会造成局部的气血循环障碍,多年寒气反复在体内叠加积淀之后,最终必将导致瘤块的形成。当医师熟知这一过程之后,在诊治过程当中,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即可明显地提高诊治效果。所谓“心脏病”,中医给说法:例如伤寒论卷四的最后的一个方子“炙甘草汤”所对治的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经文所描述的症状只有区区六个字:“脉结代,心动悸。”宋成无己注云:“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气血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气血而复脉。”这个“结代之脉”,所对应的是西医所谓的“心律不齐”,“早搏”等等症状群。按西医的标准解释,心肌的脉动起因于心脏窦房发出的电脉冲,心脏窦房担任着发出电脉冲的重任,但是电脉冲在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所谓的“阻滞”,不能传导到心肌,故而心肌的脉动出现了跳跳停停的反常状态。(按:就不知道西医是否能给出更为精确的说法,窦房电脉冲在传导过程中,为何居然会发生“阻滞”,究竟是在何处“撘错了筋”?如果说不出来,就只能说是西医们的大脑进水,撘错了筋!相信“传导阻滞论”应当属于“舶来品”,是出自于彼岸的高级医学研究部门。国内西医们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而中医一如既往地从“气血”二字给说法,全是气血不足惹的祸,补上了气血,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是故炙甘草汤又名曰“复脉汤”,盖因其能使中断的脉动,断而复来。这是伤寒论治疗虚多邪少的第一个要方,笔者用之,屡建奇功。(参见本文“曲扎活佛的病例。)因而这也是伤寒论从伤寒通向杂病的一个主要通道。患者就是最好的老师“临时抱佛脚”抱之有道:玩家们所面对的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的老师,咱们可得谦虚谨慎地向他们请教。试想,如果没有他们,咱们又如何能将伤寒论里面的死条文,变成了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仲景精神的显身?在初步对伤寒论的条文有所了解之后,再加上对伤寒论卷三卷四的反复反复切磋,我们就能够把对条文的理解,向着老师当面请教,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疑问?把一个个“疑似”病例,通过老师的核实而敲定,转化为“非疑似”病例。如果核实无误,那的确能做到“弹无虚发”。玩家充当着“死条文”与“活患者”之间的桥梁。玩家对条文的理解正确与否,能够有决定权的,唯一只能由患者说了算。如果在患者面前无法交代,那就算玩家能将条文倒背如流,终属无用。面对着患者,最初最大的困惑就是,似乎患者的症状,与所有的条文都很“疑似”,好像许多的方子都能对得上去,当这个困惑渐渐地被一个个的老师们所化解之后,就会出现一次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这样,玩家就会沿着仲景翁所指引的阶梯,步步向上攀升!玩家的一大优势是,从条文到达患者之间的距离很短,经历两个患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短,当一个个的患者在我们面前出现并走过时,就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条文,不得不去“临时抱佛脚”,日积月累地“抱佛脚”,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死条文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仲景精神。玩家所遵循的是“短平快”的“培训模式”。玩家所收获的,是“渔”,而不是“鱼”。而科班大学的学习过程,课堂与临床之间的间距被拉开很长很长,就算是每个学期能有一次临床实习的机会,当学完了条文,过半年之后再去实习,可能条文早就还给了老师。科班采用的是长线“学习”模式。更何况,当一大群学生围着一个老师、一个病人,这些学生永远是“僧多粥少”的营养不良者。而伤寒论恰恰不是一门可供学习的学问,而是一整套的“棋谱”套路,试想,离开了棋盘,棋谱又有何用?半年前背了“棋谱”,半年之后再去“下棋”,恐怕只能是“棋与棋谱两相失”!故而最后的结论是,经常能吃到老师“小灶”的玩家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我们所高呼的口号是:“玩家天下伤寒论!”玩家天下伤寒论,当仁不让于科班生!当仁不让于中西医结合的“半吊子”中医!当然,最最当仁不让的,就是那些自己捅下娄子,却最后要让中医买单的西医!示例:小柴胡证治验某藏族出家僧,50余岁,主诉患头痛5-6年,头痛部位在两侧,亦有寒热往来。脉诊:两手弦紧。问诊:感冒头痛之前,是否有生气之事儿发生?答:与人打架斗殴,被管家捉起来打了数十大板,甚觉冤枉。不久后感冒,落下头痛顽疾,多经诊治服药无效。问:两胁下痛吗。答:也痛。遂与小柴胡颗粒三包,嘱:下午及晚间睡觉前各服一包,次晨服一包。后回访,答道:那天下午及睡前服药后,睡到半夜剧烈头痛,抱着头打滚,叫爹叫妈的痛。但到次晨头痛忽解,寒热也没了,后来再也没有发作。按:以笔者的经验,小柴胡证往往与肝郁相关,生气之后往往胆经为风寒所乘,盖因肝胆相表里故。前后遇到若干病例,均以两三包“颗粒”治愈,却有“手起病愈”之效,但必须以精确地辨证在先。这个是小柴胡证与杂病肝郁证的合证!又:现在小柴胡颗粒为家家必备之非处方常用药,真可谓铺天盖地。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流感高发期间,许多患者都喜欢拿着“颗粒”胡乱“品尝一番”,但每见患者抱怨说:“吃过啦,一点也不灵!”盖因伤寒论所提供的是“一颗子弹必然消灭一个敌人的狙击手”类型的方剂,有何种敌人,就要寻何种子弹。敌人看错了,就算是用机关枪朝天乱扫一通,也未必就能命中敌人啊!这也算是目前中医“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吧!?还有,笔者研究肝郁证多年,发现为何多用小柴胡汤奏效之奥妙。肝郁者,胆经亦虚,因肝胆相表里故也。有肝郁在先,后小柴胡证续之。患者往往病发之前有一段肝郁史。这是笔者多年的经验谈。小柴胡证解后,不见得肝郁解,尚需在解肝郁上下功夫,方保无虞!小柴胡汤运用对证,一两剂搞定无疑。甚至,用目前的冲剂,两三包也能搞定。示例寒咳汤对治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王牌方打遍天下无敌手那方子是: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通脉四逆汤等方的合剂,是笔者数年前精心开发的伤寒通用方:寒咳汤:麻黄6制附片6细辛3炙甘草6桔梗6杏仁6(去皮打碎)五味子 干姜 白芥子(打碎) 各3-6黄芪12 (单位:克。)水煎服。日一剂。儿童酌减,十岁左右的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方解:此方为伤寒论对治少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桔梗汤”(专治咽痛方)、“通脉四逆汤”,以及治痰饮的“小青龙汤”合剂。当感冒发展到咳嗽、咽痛,邪已入少阴矣!盖区区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咽喉为“众阴之会”。功效:升阳散风,祛寒解表,止咳化痰。加减:口咽干燥,口中津液缺乏者,加麦冬9-12克。夏季多汗,麻黄减到2-3克,服药毋使大汗淋漓为要,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余毋加。适应症初感受风寒,邪在肤表,还未发展成感冒时当即少量服用丸剂(九克丸服1/4丸),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避免发展为感冒,殊效。风寒侵入较深,发展成咳嗽,吐白痰,头不痛时。即少阴、太阴合证。用于受寒感冒后迁延不愈,转为急、慢性气管炎、肺寒吐白痰者、老慢支等。加白芷、辛荑可治急、慢性鼻炎。不适用于头痛、身痛、发烧、脉浮紧类型之热症。此时应按伤寒论太阳脉症之桂枝、麻黄汤症辨证论治。本方对感风寒所致的流感,经临床考验,证明具有特殊之疗效。有一年春季在雪域高原流感大流行,吊水、各种国产进口感冒药使用无效后,凡使用该方者,一剂好转,三剂痊愈。对多年反复感冒咳嗽引发的所谓“肺癌”,或可尝试使用。(笔者郑重声明在先:癌症乃世界性医学难题,在此仅提供某种解决思路,而非成熟之法,若有患者愿意尝试,应当持此方与当地中医师共同切磋,以中医望闻问切辨证之后再行试用,方保无虞。至于若有无效,甚至出现某种副作用者,笔者概不负责!)用于咽喉气管部位怕受风寒,一受寒就感冒咳嗽反复复发者。用于气管炎一类疾病的冬病夏治,凡是风寒积累所引发的,在夏季三伏天连服数剂。或者是初伏服用一剂,中伏服用两剂(每隔十天服一剂),末伏服用一剂。盖夏季毛孔疏松,寒邪易于驱除。对于幼童,往往要照顾其特点,才可能根治。幼童脾胃稚嫩,小学功课太重,思伤脾。嗜好冷饮,寒伤脾。大人批评太多、唠叨病,引发小儿肝郁,木乘土而伤脾胃。过食油煎等不易消化之垃圾食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等等等等故伤寒证愈后,必须重点治理脾胃,方保无虞!方取六君子、四逆散,制香附等合方,培土生金,扶金克木为要。或为丸散,做上三至五剂,一受风寒,立即取服1-2克,即收驱除风寒之效。这个已为大量临床使用所验证。禁忌:禁忌一切生冷、冷饮,及寒性食物(如海带、黄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阴虚阳亢者慎用。(不是不可用,注意控制用量即可。)怎么样,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不妨试一把瞧瞧看吧!表虚多汗者使用寒咳汤的问题?因此方原来是特为高原修行者所设,主要针对少阴太阴进寒,同时表实无汗的综合状态。而在这内地大热天情况下使用,“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就是出现了这么一个特定的患者群体,有里寒,长咳不止,同时又兼时不时地出汗,即表虚的状态。这时,该药方就必需要作出一些非常必要的调整,即需要考虑太阳表虚的敛汗问题,同时又要兼顾到调和荣卫。按着伤寒太阳表虚的桂枝汤思路,在寒咳汤原方基础之上增加“桂枝6、白芍6-10、大枣六枚”,减少麻黄到2克左右。如果服一剂后,汗还是多,就全部减去麻黄。如果兼有口咽干燥,就减去干姜,换成生姜三大片。若还是干,再加麦冬6克。白芍的量根据出汗多少而定,出汗量比较大,白芍量就取上限。方剂的这一调整变化,是“玩家伤寒”近日向内地的患者老师们学习切磋,所获得的最新教益!驱寒散方:麻黄 细辛 制附片 炙甘草 干姜 各6克。打粉制成散剂。每服2克,即可获得极佳之祛寒效果。是寒咳汤中祛寒的核心部分。其中附片、干姜、甘草是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是回阳驱寒要方,麻黄、附子、细辛是伤寒论中少阴证要方,两者复方可将深处之寒引出,则驱寒效果极佳。当今全国各地的中药房,均有将中药粉碎的业务项目,加工收费很便宜。将中药饮片方剂,交给药房打碎了,就成了中药散剂。大一点,或者是老字号的中药房,还有做中药丸的蜜丸或水丸的业务项目。以加工后的总费用计算,约与一般市面上的丸药类中药的中等价格相当。现在在网上有各类家庭用小型粉碎机可供选择,100克容量的一种,价格是180元左右(含运费),200克规格的一种,要250左右。上海地区的有上海的当地产品“金刚牌”。湖南地区有“屹立牌”等等。转速均在三万转。要比超市里面卖的塑料一类料理机不知强力多少。中医发烧友们不妨将它作为一项价廉物美的健康投资。至于家庭自己加工蜜丸的工艺程序,稍嫌复杂,暂容后续。笔者开发寒咳汤(丸)成功后,凡出外旅行,总将其随身携带,或备不测。或可应路遇之患者急需。一般初感风寒,寒在毛孔,稍有清涕喷嚏者,每服1-2克足矣!笔者每与患者6克,每服2克。嘱以下午6点服用一次,临睡前再服用一次。患者服后,往往于次晨3点左右感到全身皮肤极冷,这是以往积累在体内深处的寒气被药力驱出(少阴积寒)。此时可将其余2克服下,少顷,寒气驱尽,周身皮肤会感到暖洋洋的,微微汗出,这是往日被风寒所束之毛孔重新打开之佳象。依作回答:1、从大量临床使用病例验证,该剂量就一般而言,对大人也是足够了。这个计量对于大人来说,属于“平剂”的范围。在原帖子中,“圆淳”的病例可作证明。但是不排除例外,重症者,可以两至三倍量服用,但是那毕竟是极少数。这个属于“重剂”的范围。但是也还有“轻剂”的范围,如同病例中,达瓦与圆空二人,一次服药量是使用散剂2克,连服三次,掌握好了服药的时间,同样可以获得奇效。2、一般从正规药房里面抓的附子,都已经是炮制好的,故我在药方里面特指定的是“制附片”,就不需要提前熬制。炮制到位的附片,从外观看,呈现半透明状,脆中稍带有韧性,不易破碎。若炮制过渡,附片就会出现很多裂纹,很容易破碎。偶尔也有生附片流入市场的情况,生附片的特点是带有一定柔软性,完全不透明。包括川乌、草乌、天雄在内的乌头类药物,都属于剧毒品,都得充分炮制后服用。检验药汁熬好之后是否还有毒性,可以先试服一点点含在口中,如果感到舌尖发麻,就是炮制不到位,可以用高压锅继续压十至十五分钟,待毒性充分地分解后即可服用。如果万一没有制附片,只有生附子,可以在高压锅单独熬制40分钟后入药。40分钟是毒素分解的临界点,此时附子中毒素已经大量地分解,不会引起中毒。附子里面的毒素叫做“乌头碱”,是极强的神经性毒素。印第安土著用它来抹在了毒箭的箭头上面,只要猎物被擦破了一点点皮,就可要命。由于附子的加工工艺要求极高,只有在国家指定的专门定点企业的产品才比较可靠,如四川江油的附子加工基地。这种企业生产的制附片是绝对可靠的。加工中,若毒素分解太多,疗效不好,若分解不到位,就能引起中毒。人命关天的事情!现在庸医,每有让病人服用生附子,妄求奇效而惊世骇俗,结果反而要了患者命的,也绝不是个别的事情。3、长期咳嗽不愈,其中绝大部分患者,都起源于多次反复中风寒(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感冒),马马虎虎地吃一点VC银翘片、板蓝根等等中医里面的对治风热感冒的寒凉药,固然是嗓子痛等等可以一时缓解,但是寒气却一次次地反复叠加,而且深入,进入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里面所说的少阴、太阴合证的范围。寒气才是罪魁祸首,按照西医观点用中药来消炎,这种“中西医结合”,中药西用,是助纣为虐!患者们的咳嗽被越治越重,这在各地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伤寒论里面,其实有许多许多“隐台词”,显台词是关于战术性的“棋谱”,而隐台词往往是关于战略性“棋谱”布局的指导意见。伤寒论一书,实在应当被称为“医家之绝唱”,微言大义啊!如咳嗽一门,在伤寒论里面是列入到“少阴证”里面的。而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证的专方,再加上少阴证里面咳嗽一门的对治方法,就是加上“桔梗、炙甘草”两味。而痰饮,就是吐出带有许多粘性白色泡泡的痰液,就是潜伏的寒气所致,伤寒论用的是“小青龙汤”。三方合剂,故每显奇效。足少阴之脉,绕咽喉,夹舌本。感冒一旦有咽喉痛,寒气已入少阴矣!咳嗽出现,则意味着进入手太阴之脉。少阴太阴并证已成定局。故往往感冒已愈,而咳嗽长期迁延不愈,其原因盖出于此也!咽喉之患,看似简单,其涉及的医道可谓是至幽至深!真可惜,举天下西医,还有“中西医结合”的贴着中医标签西医,其特技,就是专门给中医抹黑。不知将多多少少的患者忽悠了进去啊!笔者有一位三十多年以前的友人,前年被西医开刀,切去了咽喉,说是“咽喉癌”,其实就是长期反复地寒气聚集,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我今年去拜访了他,还是让他吃了若干副寒咳汤,并告诉他说,老夫晚来了一步,如果再早上两年,你的喉完全可以免去了这一刀!【制备胶囊】:顺便补充寒咳汤的各种剂型中的一种,是各地居士在使用过程中发明的。将方剂打粉后,装进胶囊备用,也非常方便实用。可以更方便掌握服用的剂量。胶囊在西医的医疗器械商店有卖。特敬请列位看官,以后就免了什么“高人”不“高人”的吧,都是中医发烧友,同一条战壕里面的战友,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医圣仲景翁遗著的一点点心得嘛!咱寻常人一个,说一点点关于中医的寻常事而已。再重复一遍:说的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分文不取!少阴病的特点,长期潜伏,以求一逞,极其地阴险!正气旺盛时潜伏,正气亏损时发作,天气温暖时潜伏,稍有受寒时又发作。可以从吃奶时开始,一直咳嗽到接近于老死。无数的“老慢支”均属此列,反反复复,百药无效。等到你想彻底清算,它却消声灭迹无影无踪,等到你稍有疏忽大意,它就卷土重来,与你再开一次小小的玩笑有时使人哭笑不得,有时又使人欲哭无泪!真叫做“华佗无奈咳嗽何”!?有一个特点,就是咽喉部、天突穴一带特怕见风受寒。此处一受寒,很容易诱发。从同名经而言,可以传变到手少阴心经。伏寒侵犯到心肌,引起西医所谓的“病毒性心肌炎”。据笔者的临床观察,阴寒侵犯到心肌的绝不在少数人!而金银花、连翘二药,就进心经,故感受风寒,马马虎虎服用Vc银翘片,就会将寒气引狼入室,进入到心脏呢!从足少阴同一经而言,从咽喉部下传,进入到肾脏,引发肾炎。再从手太阴肺经而言,也可以逐步地深入,从气管到支气管,进而侵犯肺叶。阴寒反复在肺部沉积的结果,影响了肺部的气血循环机制,进而会产生阴影等,长此以往,就能引发肺癌。这个演变过程,往往会有十年到二十年的过程。当患者真正的被“癌”了之后,又有谁能拿得出真凭实据,能认定是西医惹的祸?按西医理论治病就是这样的后果。先用抗菌素不断地治标,使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全部产生错觉,还以为抗菌素真的有效。然而在消炎之后,阴寒趁机得以潜伏。当阴寒累次叠加并深深地潜伏之后,“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总会有爆发的一天。从而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如果将寒气比作为“地雷”,则抗菌素的作用就是“埋地雷”,并且将“地雷”深深地埋下去,再加以伪装!有朝一日,“地雷”爆炸,发展成了癌症,而这个正是西医所希望看到的,或者说是正盼着这一天的到来。那就拿你“放疗”、“化疗”一通,把你送上了断头台,还得让你乖乖地买单!不然“化疗”用药,“放疗”等等斩人的设备,不就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实际上啊,阴寒沿着少阴一路悄悄地潜伏,以求一逞,是伤寒系列疾病之中最最阴险,而且不容易对证下药、重拳出击的大敌。自从西医与抗菌素插手干涉中国国民治疗体系之后,伤寒论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仲景翁时代闻所未闻的一切,现在天天上演。如果仲景翁再世,看到了两千年之后的徒子徒孙们居然也效仿起西医的“吊针天下”,同样会“晕了过去”!为了奋起反击,吾人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向老祖宗讨教,踏踏实实地体会伤寒论里面的“微言大义”,仲景翁的397法、113方,给出了立法立方的大原则,但是绝对没有限制后人,只能用这一些方与法。(不曾限人以方法,仅仅示人以方法。)扁桃体发炎,以前西医主张摘除,就是因为有诱发肾炎的危险。而现在的西医也不主张摘除,认为扁桃体也属于人体的一道防御屏障。总之,伤寒往往是百病之首!把“伤寒”与“杂病”分开而论,实在是不可取啊!某些网友的问题超出了伤寒系列,这儿是个伤寒专卖小小地摊,不便在此讨论,欢迎到玩家伤寒在本网站的博客(杂货总店)去坐坐吧:幼儿使用寒咳汤问题(2-5岁)托起中国宝宝的健康幼儿属纯阴纯阳体质,服药之后,情况变化极快。故须随时掌握用药的进退,方保无虞!首先是用药量,儿童酌减,十岁左右的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三岁左右的五至六天一副。当代幼儿,往往在受寒出现了咳嗽之后,要么寻西医吊针伺候,要么寻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伺候。而后者用药的概念已经被西医所污染,往往以寒凉消炎攻下虎狼药伺候为能事,结果寒上叠寒,变证叠出,小病“治”成大病,大病“治”成了不治之顽症。比之西医尤为可惧!患儿一般在服用寒咳汤一至两次之后,往往会出现咳嗽加剧,频频排痰的情况,这是正气扶上,排除陈痰之佳象。出冷汗,是在排除往日之阴寒,但是也要适可而止。次日汗太多,去麻黄。若汗仍多,取伤寒太阳表虚的桂枝汤思路,在寒咳汤原方基础之上增加“桂枝6、白芍6-10、大枣六枚”,以调和营卫。白芍量一般取下限6克,若出汗量太大,可取上限10克。如此调整之后,出汗过量必定能解决。小儿长期伤寒,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射击技术小试题及答案大全
- 学校篮球场施工分包合同
- 防控技能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国际市场开发协议分析
- 共享物流网络-洞察及研究
- 社区物业服务合同(标准版)2篇
- 基本供货标准合同5篇
- 工程木门订购合同常用版范文3篇
- 部队修理装备课件
-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 Unit 2 My school things第1课时教学课件
- 企业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优化研究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T-CPIA 0056-2024 漂浮式水上光伏发电锚固系统设计规范
- 低应变检测(RSM-PRT)课件
- 玉米脱粒机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
- 2024年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
- 招标采购业务培训课件
- (多场景)劳务合同(通用)
- 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基于电子时钟的设计报告参考模板样本
-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