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蜥蜴目.docx_第1页
广东蜥蜴目.docx_第2页
广东蜥蜴目.docx_第3页
广东蜥蜴目.docx_第4页
广东蜥蜴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两栖爬行动物蜥蜴目鬣蜥科:丽棘蜥:生态分布: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东、福建、贵州、海南、广西、江西等地,主要生活于400-1200米山区林下以及活动于路旁、溪边、灌丛下及林下落叶处。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400至1200米。形态特征:全长200毫米,尾长约于头体长的一倍半。躯干侧扁;背鳞大小不一,间有大鳞。腹鳞大于背鳞,每一腹鳞具强棱;后肢较长,贴体前伸达吻眼之间。眼后棘短,其长约为眼径的一半。体背具黑褐色斑纹,四 丽棘蜥肢亦具黑褐色横纹,尾背有黑色横斑。常栖息于海拔7401000米山区,活动在树上、灌丛下、落叶间或溪边,爬行迅速。书本P30棕背树蜥生态分布:棕背树蜥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广东和广西;云南省内分布于滇西和滇南部分地区,国外于缅甸、印度阿萨姆、泰国普吉岛、越南与高棉等地。形态特征:棕背树蜥头部两侧由吻端至耳后方各有一块大型深色斑块,其背上的鬣毛相较攀蜥属来的明显,背部并有数条深色鞍型花纹,繁殖期时雄性喉囊会转变为深色。身体两侧有一条白色带状条纹延伸至后腿部,体长约3540公分。头长约为头宽的1.51.8倍,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以上。头顶鳞大小似一致,吻棱与眼睫相连成刀状;鼓膜裸露,小于眼颈;眶后有棘;颈背鬛发达,向后渐矮;背鳞大小一致;腹面浅棕色。生活习性:本种栖息于环境潮湿的热带雨林内,所以饲养时箱子环境必须 棕背树蜥保持在75%的高潮湿环境,温度约保持在2530C,箱子最佳大小为150X80X120cm,以小型昆虫为主食。多在草丛、灌丛中活动。书本P36细鳞树蜥生态分布:生活于山间草坡、灌丛或乱石间。分布于云南、贵州(荔波)、广东、海南。形态特征:头细长,头背平直,头高与宽几乎相等,鳞片大、起棱并散有锥鳞,吻长超过眼耳间距离。生活时体背浅灰色,颈两侧棕褐色,背鳞有不规则的小斑点;腹部较背部色淡。书本P40蜡皮蜥生态分布: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常见土坟堆上,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米左右,洞穴与地面成30度角。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以昆虫为食物。一遇惊扰,立即窜入洞中。卵生,一次6枚左右,雌性将卵产在自己洞内栖息室。 经常挖很深的洞作躲藏,啡色的身体上有鲜橙色的花纹,腹部两侧可展开一对扁平的皮,像一对鲜橙色的翅膀。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等地。形态特征:体型较大,头体长150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躯干及四肢背面灰褐色,体背部灰褐色,其上分布有橘红色圆斑,腹侧有黑色及橘红色花纹。雄性密布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不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强壮,爪发达。尾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每侧有股孔1318个。 书本 P54变色树蜥生态分布:我国分布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本种栖息于环境潮湿的热带雨林内。生活在海拔较低的地区,活动于山地、平原和丘陵一带在灌木丛或稀疏树林下较多几。形态特征:头较大,吻端钝圆,吻棱明显。眼硷发达。鼓膜裸露,无肩褶。体背鳞片具棱呈复瓦状排列,背鳞尖向後,背正中有一列侧扁而直立的鬣鳞。四肢发达,前後肢有五指、趾,均具爪。头体长80-90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3倍。体浅灰棕色,背面有5-6条黑棕横斑;尾具深浅相间的环纹;眼四周有辐射状黑纹。喉囊明显。生殖季节雄性头部甚至背面为红色。体色可随环境而变。 书本P40长鬣蜥生态分布:生境分布:生活在热带低海拔湿热河谷的树上,和灌丛上,夏季夜间常伏于沟边竹叶上。地理分布:云南(河口)、广西、广东。形态特征:个体大,头体长150 mm,尾长300 mm以上。体背橄榄棕色或灰色或浅棕黑色,可随环境及光线强弱改变体色,通常具有灰色或浅黄镶黑边的斑点以及三条断续的纵纹。头小体侧扁;背鳞很小,大小一致,起棱,鳞尖朝后上方;喉区鳞片椭圆;颈鬣与背鬣相连续,前段鬣鳞着生在皮肤褶上;雄蜥鬣鳞较雌者长,呈矛形或镰刀形;背鬣与尾鬣略为分开;趾侧具齿样栉状鳞。尾强烈侧扁,被小鳞,尾下鳞较尾背侧者大而起强棱。 书本P68壁虎科中国壁虎生态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多见于亚热带以及栖息于野外森林地区的山洞内或建筑物的缝隙内,常在建筑物墙的较高处和天花板上活动。形态特征体背棕色,具暗斑;尾背具9条左右暗横带。腹部灰白色。 书本P76大壁虎生态分布: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福建及云南。台湾省有记录。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形态特征:体色变异较大,基色就有黑色、黑褐色、灰褐色、深灰色、灰蓝色、绣灰色、青黑色、青蓝色等,头部、背部有黑色、褐色、深灰色、蓝褐色、青灰色等颜色的横条纹,身体上散布有67行横行排列的白色、灰白色或灰色的斑点,还有砖红色、紫灰色或棕灰色,密布桔黄色及蓝灰色小圆斑点,以及不规则的宽横斑。背部疣粒状的小鳞片之间还杂有均匀散布的粗大疣鳞。尾巴较圆而长,但长度不及体长,有67条白色环纹,基部较粗,容易折断,能再生,但再生的尾没有白色环。 书本P76蹼趾壁虎生态分布:分布于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多见于亚热带、栖息于房屋的墙壁缝隙内以及亦见于山野草堆及石缝等处。形态特征:全长10-45cm。吻斜扁,吻长明显大于眼径和眼至耳孔间的距离;吻鳞长方形,宽为其高的2倍,上缘与鼻间鳞、鼻孔相接,鼻孔圆形,近吻端,位于吻鳞、第1上唇鳞、鼻鳞之间;两上鼻鳞之间被1片小鳞隔开,个别的有2片小鳞相隔开;上唇鳞8-11片,下唇鳞8-11片,颏鳞三角形,颏片3-5对,大多数个体,大小很不一致,排列也不对称;眼大,瞳孔垂直椭圆形,颞部鼓起,耳孔明显,呈卵圆形,鼓膜内陷。头、躯干和四肢背面均被粒鳞而无疣鳞,喉部被以粒鳞,体腹面鳞片呈覆瓦状排列;趾成瓣状,趾间具蹼,第1趾无爪,具单行趾下瓣;尾略纵扁,背面被覆瓦状鳞片,腹面有1列横向扩大的鳞片,雄性具7-11个肛前窝,尾基部膨大,每侧有1个大疣鳞。体背灰褐色,躯干背面有6-10条浅色不规则横斑,尾背有9-12个浅色环状横斑;腹面白色。书本P80原尾壁虎生态分布:栖息于墙缝、屋檐、树洞、石缝等处。夜间活动,以小昆虫为食。繁殖期5-8月,分布于四川、云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形态特征:体背浅灰色,有一条褐色横斑;尾背有10余条浅色横斑。腹面淡肉色。书本P80疣尾壁虎生态分布:疣尾蜥虎是台湾壁虎中叫声最明显的一种,除了夜间,它们白天也常会躲在阴暗的地方发出类似啧啧啧啧的连续数个单音叫声。疣尾蜥虎对於比较炎热环境的适应性相当好,常会在住家房舍附近活动,所生的卵卵壳不会相连。分布于琉球群岛、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非洲、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热带和晚上常在屋檐下及墙上。形态特征:体背粒鳞间的疣鳞较少,平滑或微棱。尾鳞分节排列,每节后缘具6个大而尖的疣鳞。书本P82 锯尾壁虎生态分布: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栖息于房舍得墙缝及天花板内。形态特征:头体长40-54毫米,小于尾长。颏片2对,外侧1对小于中间1对并位于其后,与下唇鳞之间有小鳞相隔。尾甚扁平,侧缘具锯齿状鳞。体背棕灰色,有不规则褐斑,腹面淡肉色。书本P82 云南半叶趾虎生态分布:分布于中国广东、云贵高原、广西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1000-2400米的高原山区以及栖息于墙缝、岩缝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000至24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昆明。活动较迟缓,夜出扑食昆虫,常见几只一起在有灯光处伺机扑食。形态特征:体较小,头体长39-53毫米,等于或大于尾长。体背褐斑呈纵列块斑、波状横斑。网斑及隐斑等多种变化。尾基背面大多有“U”形白斑,尾背有褐色褐斑或1纵列黑色斑块。体腹面肉色或灰白色。有些个体尾腹面呈橙红色,有些地区的个体上有螨类寄生。书本P84石龙子科光蜥生态分布: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常栖息于低山区的山脚树木落叶间以及水塘边浅草丛或住宅附近竹林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40至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形态特征:中国光蜥,体长近8厘米,最大全长可达17厘米的石龙子科蜥蜴。四肢相对较短小、颈部不明显的中国光蜥,体背部主要为暗褐色,体侧面颜色较浅且从颈部到尾部都有白斑的分布。日行性的中国光蜥,主要以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书本P88 中国石龙子生态分布:中华石龙子是昼行性性地栖型蜥蜴,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1000公尺以下山区及平地草丛。活动在树林下和公路旁的落叶杂草丛中及乱石堆间。在33-38为活动觅食高峰期,以各种昆虫为食,亦吃小蛙、蝌蚪、仔蜥等脊椎动物,偶而也会摄取植物茎叶。国内分布于四川、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海南、香港、湖北、湖南 中国石龙子、江苏、江西、上海、台湾、云南、浙江等地。形态特征:体粗而短,头体长102-126毫米,尾长144-189毫米。头部棕色,背灰褐色,隐约可见有3条浅黄色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颈侧和体侧有棕红色斑纹,腹面灰白色。书本P90蓝尾石龙子生态分分布:栖息于长江以南的低山山林及山间道旁的石块下,喜在干燥而温度较高的阳坡活动,但在茂密的草丛或平原地区比较少见。分布于河南、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形态特征:小型石龙子,体长约1012公分,体色底色为黑色,并从吻端到尾巴的基部缀有金色的长条纹,长尾巴则为鲜艳而显眼的蓝绿色或铁青色。书本P92 四线石龙子生态分布:四线石龙子(石龙子科,拉丁学名:Eumeces quadrilineatus)又名蓝尾石龙子,分布于泰国、柬埔寨、越南以及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等地。蓝尾石龙子不是单独对一种石龙子的称呼,同时被称为蓝尾石龙子的有四线石龙子、五线石龙子、丽纹石龙子,而四线石龙子是唯一在成年后仍能保持蓝尾的品种。形态特征:体细长,尾粗壮。头颞部稍膨大,鼓膜显著而深陷。头部淡褐色,颈部暗灰色,腹部淡灰色。喉、尾下黄灰色,从丁鳞后第二鳞列2条脊侧线延伸到尾基脊部,并在尾部延续,其线宽约占尾中部2列鳞片之多。书本P94蝘蜓生态分布:喜生活在山麓荒地、路边、阴湿之石堆、石壁裂缝隙间、高大乔木林荫处,偶见于小溪边、茶田旁。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形态特征:头体长80-90毫米,尾长130-145毫米。头体两侧、正尾基两侧各有1条占2-3鳞行宽黑色纵带,其上缘有1条浅色线纹,下缘浅色纵纹宽,略呈棕红色,杂有细黑点。腹面浅色无斑。书本P96长尾南草蜥生态分布:分布于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形态特征:体侧有1条宽的黑带,其上有一些白斑从颊部通过眼、肩到尾端。腹部黄绿色,腹侧杂有黑斑。书本P98南滑蜥生态分布: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四川等地,一般栖息于低山区以及常活动于路旁落叶或橡胶林下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50至3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形态特征:南滑蜥体细长而略扁,头体长略短于尾长。头宽略大于颈宽,吻短而末端圆钝,吻鳞宽大于高,鼻鳞较大,完整,鼻孔位于其中央;无上鼻鳞;额鼻鳞单枚,宽大于长,其前缘正中与吻鳞相节,切缝较额鼻鳞与鼻鳞之切颖短。体背面灰棕色。身体两侧上半部始自鼻孔,通过眼,经耳孔上缘,四肢基部上方,向后延伸至尾端,各有一棕褐或黑褐色纵带;此纵带在体中段约占2 2(1/2)鳞行,上缘平直,下缘有连续缺凹略呈波状。在两侧纵带之间的背面,自颈部到尾前段有棕褐或黑褐色小点缀连成的四条链状纵线,两侧纵带下方为蓝灰或灰白色,多无斑点,仅指、趾下面略带红棕色。书本P106棱蜥生态分布: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香港等地,一般栖息于山溪流水旁的浅水函中、碎石下、杂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450至135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西江鼎湖山。形态特征:头背具明显线纹。体背深褐色,具淡黄色大斑或横列的大块斑。体侧有较小的浅黄色点斑。腹面带白色,或具点斑或短纵纹。尾部具粗大的褐色斑。书本P108海南棱蜥生态分布:生活于山区小溪边阴湿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下。分布于江西、海南、广西、广东。形态特征:头体长38-48毫米,尾长47.5-57.5毫米。头背鳞具线纹,顶鳞一侧4-5枚鳞片相切。前额鳞1对不相遇,颞鳞2对,上唇鳞6枚或7枚。背鳞明显起棱,环体中段鳞30-34行;体侧鳞最小,其棱尖斜向背上方;腹鳞较小,肛鳞2枚较大。后肢前伸达腕部或稍后。背深红棕色,有镶黑边的淡横斑,前面两个位“V”形斑;体侧具白色边缘带黑色的大斑点,喉咙部具深色纵纹。书本P108股鳞蝘蜓生态分布:股鳞蜓蜥主要於树林边缘活动、喜活动于岩石石缝的小坡地及空旷地等处,尾巴极容易自割,为一种以昆虫与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的日行性蜥蜴。分布于云南、湖北、福建、台湾、海南、广西、广东。形态特征:体背灰褐色到褐色,具黑褐色小斑,体侧由鼻孔后缘至尾基有1条黑褐色纵带,带的上下缘镶白色边。耳孔周围白色,腹面浅褐色。书本P94铜蜓蜥生态分布:主要生活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平原及山地阴湿草丛中以及荒石堆或有裂缝的石壁处。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20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喜马拉雅山。中国大陆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等地。形态特征:头体长63-90毫米,尾长97-160毫米。吻短而钝;眼睑发达;耳孔卵圆形;鼓膜小而下陷。体表被覆圆鳞,覆瓦状排列,光滑无棱。体背古铜色,具金属光泽,中央有一黑脊县,两侧的黑褐色斑点缀连成行;体侧有一宽黑褐色纵纹;腹面白色、灰白或青灰色。卵胎生,繁殖期7-8月,每产7-8仔。蜥蜴科台湾地蜥生态分布: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带的草丛及灌木下的乱石堆中。树栖性,白天常在树上或灌木丛上活动,极少在地面上被发现,夜间则在树梢或五节芒、林投叶末端睡觉,行动讯速,尾巴极易自割。卵生,也常发现在地面活动,喜栖息於五节芒丛上或树上,亦曾在离地四公尺的柳杉树枝上发现过,行动极为敏捷迅速。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1000米。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形态特征:体全长130-200毫米,尾长为头体的2倍以上。鼻孔位于吻鳞、上鼻鳞、上鼻鳞及第一上唇鳞间。背鳞大,有8行纵走的大鳞。体侧鳞小,粒状。腹鳞大,方形,排成纵行。全身鳞片均起棱。指、趾末端略钩曲,尾节近端侧扁。有3对鼠蹊窝。书本P114北草蜥生态分布:栖居于山区、丘陵之农田、茶园、荒野、路边草丛、灌木丛中。10月下旬陆续进入冬眠,至翌年4月上旬出眠,活动期约6个多月,冬眠时多匿藏于草根下、树根下或田埂边之土洞中,或路边石下。春秋季节多在中午前后活动 觅食,见于阳光照到的草丛中,其他时间活动较少。夏季气温高,中午较少活动,且多在背阴处觅食,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以昆虫为食。分布于吉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形态特征:体细;吻端稍钝,吻长约与眼、耳间间距等长;外鼻孔位于鼻鳞、后鼻鳞于第一枚上居鳞之间;耳孔大。几于眼径等长。四肢较发达,贴体相向时彼此达对方掌部,鼠蹼窝一对。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尾易自截。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为体长的两倍以上。书本P118南草蜥生态分布:南草蜥栖息于长满长草的低地,常见于干燥空旷的地方。多栖息在海拔700-1200米的山林下或草地。多在晚上活动。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形态特征:体圆长细弱而不平扁,头体长52毫米;尾长164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3倍以上。头长为宽的2倍。吻端稍尖窄,头鳞比较粗糙,表面凹凸不平。额鼻鳞较大,长大于宽。体背橄榄棕色或棕红色,尾部稍浅;头侧至肩部,齐平的分为上半棕褐色,下半米黄色;一般边缘色深,近于黑色,体侧有镶黑的绿色圆斑。雄性背面有2条边缘整齐的窄绿纵纹。尾部具深褐斑。书本P120双足蜥科白尾双足蜥生态分布:生活于海拔450900 m亚热带阔叶林中,多见于朽木或石下,有时也到地面。白色尾部有吸引敌害注意力的作用,当地栖鸟类翻动石块觅食时,双足蜥立即将白尾竖起摇动,以引起捕食者注意而去啄食,双足蜥则将尾自截而逃遁。繁殖方式为卵生,产卵于腐殖质层中,以昆虫、蜘蛛或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形态特征:头体长130-165毫米,尾长35-72毫米。体小蚯蚓状。背面紫棕色有金属光泽,腹面色略浅,尾短而钝,末端全为玉白色。书本P120蛇蜥科脆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