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沉床对COD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1页
人工沉床对COD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2页
人工沉床对COD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3页
人工沉床对COD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4页
人工沉床对COD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沉床对COD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李金中1,2、李学菊2、刘学功2、黄岁梁1(1.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2.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天津,300061)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外环河人工沉床示范工程长达1年的运行监测,研究了人工沉床对COD的实际净化效果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人工沉床的COD去除速率模型和COD浓度变化模型。结果表明:在停留时间为6天时,植物生长期内人工沉床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30%35%,而冬季对COD的去除率在510%;植物生长期内COD的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的关系符合指数增长的规律,但冬季人工沉床系统对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的相关性较低;人工沉床区内COD的降解与水力停留时间的关系符合指数方程,复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关键词:人工沉床、水质净化、水生植物、COD去除速率,COD去除率0 前言近年来,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的加剧,促进了多种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以水生植物为核心的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已成为当前水环境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1,许多植物的耐污及治污能力被发现2-4,多种以大型水生植物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和水体修复生态工程技术被开发5-7。事实证明,以高等水生植物为核心的生物生态水处理技术具有低投资、低能耗等诸多优点8。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既包括植物的吸收和物理吸附9-11,也包括根部释氧和微生物降解12-13等作用,部分水生植物甚至对重金属的去除和抑制藻类生长具有很好的效果14-16。人工沉床技术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身原理,突出人为干扰在整个修复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利用沉床载体和人工基质营造适宜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通过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达到修复受损水体生境,进而恢复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目的。与传统的水底直接种植方法相比,该技术由于利用其浮力调节系统,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和水位的变化人为调控制植物在水面下的深度,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水深大、水位变化大、透明度低、夏季藻类及浮萍泛滥等不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制约17。该技术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已报道的文献极少。本研究在天津市外环河建立人工沉床示范工程,并通过示范工程长达1年的水质监测,对该技术对COD的净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人工沉床系统COD降解模型。1. 实验材料及方法人工沉床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受力载体构件;植物种植箱体及填充基质;高等水生植物;浮力调节构件。其基本结构见图1。图1 人工沉床结构现场实验在天津市外环河河道内进行,外环河是天津市区的一条重要景观河道,两侧边坡已护砌,坡降为1:3,河面宽度30m左右,水深23m,水位变化较大。受两岸生活污水及面源影响,河道水质较差,为劣类水体,化学需氧量及氮、磷含量高,夏季经常曝发藻类和浮萍,水体透明度极低,在河底直接栽植水生植物极难成活。为此,本研究利用人工沉床技术在外环河建立了水环境改善示范工程,实验河段长度为450m。示范区内共有50个沉床,每个沉床尺寸为6m6m,种植植物有黑三棱、香莆、水葱、芦苇和睡莲,睡莲种植间距为60cm60cm(行距株距),其它植物种植间距为40cm40cm(行距株距)。每种植物的种植水深按30cm、50cm和80cm三个深度进行组合。植物种植时间为2007年8月,在实验河段排成一列,床与床间隔2m,床体距岸1m。实验区内水流平缓,流速约为82.05m/d,水流经实验区的总时间为56d左右,无明显死水区,因此,水样采样点设置时无需考虑存在特殊点位影响的情况。本次实验按水流方向在实验河段内均匀布设8个取样断面,水流自进水断面开始依次流经8个监测断面所对应的停留时间见表1。表1 各取样断面对应的停留时间监测断面距进水断面的距离(m)停留时间(天)1#(进水断面)002#600.733#1201.464#1802.195#2402.936#3003.667#3604.388#(出水断面)4505.48监测时分别在每个断面取一个水样,取样深度为水面下0.5m。取样时间自2007年10月开始,至2008年9月结束,取样频率为7d取一次。COD分析采用COD快速测定仪(HE-9906,德国)。3. 结果讨论3.1沉床系统对COD的总体去除效果COD去除率计算公式如下:=C进-C出C进100%式中:为COD去除率,%;C进和C出分别为COD的进水浓度和出水浓度,mg/l。实验区进水断面和出水断面COD浓度变化见图2,示范区COD总体去除率变化见图3。图2 进水浓度与出水浓度对比图3 COD去除率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进水COD浓度实验期间波动较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出水中COD浓度均明显低于进水中COD浓度。出水水质变化与进水水质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外环河污染负荷较大,已超出人工沉床系统的净化能力,此时进水浓度的增加,必然导致系统出水浓度的增加。从图3可以看出, COD的去除率受进水浓度波动和气温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的波动现象。总体变化趋势为:10月份至次年2月份COD的去除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3月份至5月份 COD去除率迅速上升,到5月底以后,去除率基本达到平稳。水力停留时间在6天时,沉床系统在植物生长期对COD的去除率达到30%到35%,冬季对COD的去除率仍在5%10%。污染物去除率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0月份植物处于种植初期,此时植物生物量及密度都较低,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而且10月份至2月份,水温较低,植物已基本进入休眠期,微生物活动也明显减弱,表现出对COD的去除率较低。自2月至5月,随着气温的回升,植物进入萌芽和快速生长阶段,而且此时微生物活动也迅速加强,表现出系统COD去除率迅速上升;到5月份后,水生植物生长基本达到稳定阶段,而且微生物活动也基本达到最大,因此,COD去除率基本保持稳定。3.2进水浓度与去除速率相关性分析COD去除速率是指单位面积沉床植物在单位时间内所去除的COD质量,计算公式如下:PCOD=(C进-C出)QA式中:PCOD为COD去除速率,g/(m2.d);Q为水流流量,m3/d;A为植物面积,m2;其它符号同前。根据示范工程进水断面和出水断面的COD浓度监测结果,分别利用指数、线性与幂函数3种数学模型对植物生长期(310月)和冬季(112月)两个时段内的进水COD浓度与去除速率进行拟合,分析进水COD浓度变化对去除速率的影响,结果见图4图9。图4 生长期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指数回归图5 生长期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线性回归图6 生长期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幂函数回归图7冬季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指数回归图8 冬季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线性回归图9 冬季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幂函数回归由图4图9可以看出,植物生长期内人工沉床系统对COD的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的相关性较高,而从线性、指数和幂函数三种回归趋势来看,其相关关系更符合指数增长的规律,即对COD的去除速率随着进水浓度的增加呈指数上升,复相关系数(R2)可达到0.9以上。而冬季人工沉床系统对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基本不相关,不论从线性、指数还是幂函四种类型的回归趋势来看,其复相关系数(R2)均在0.5以下。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1)植物生长期内,不仅温度适宜微生物生长,而且植物旺盛的新陈代谢为根际和叶片表面附着的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氧源,微生物对COD的降解能力较高,进水中COD浓度的升高促进了微生物繁殖和代谢活动,表现出沉床系统对COD的去除速率随着进水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相关性较高。(2)冬季植物进入休眠期后,其输氧和光合释氧速率也随之下降,为好氧微生物提供的氧量相对减少,而且随着水温的下降,微生物活性明显降低,对COD的降解功能大大减弱。冬季沉床系统对COD的去除主要依靠沉降过滤作用,而这种沉降过滤主要去除悬浮态和不溶性胶体态的COD,对溶解态的COD去除效果甚微。因此,表现出沉床系统对COD的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的相关性减少。3.3 COD浓度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人工沉床实验区内8个监测断面的COD浓度监测结果及其对应的停留时间,利用指数函数对人工沉床实验区内COD浓度随停留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拟合,结果见表2。表2 COD浓度随停留时间变化拟合分析月份回归方程C(t)=C0e-kt月份回归方程C(t)=C0e-ktC0mg/lK1/d相关系数R2C0mg/lK1/d相关系数R210月173.60.020.9915月155.00.060.99211月191.70.010.9976月153.90.060.99812月144.60.010.9947月151.00.060.9911月164.10.010.9978月108.30.060.9952月149.80.010.9979月118.00.070.9983月153.70.020.959由表2可以看出,水体在人工沉床实验区内,COD浓度的变化与水力停留时间呈现出极高相关性,复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变化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因此,对于人工沉床系统,可以建立如下水质预测模型:C(t)=C0exp(-kt)式中:C(t)为停留时间为t时的COD浓度,mg/l;C0为进水COD浓度,mg/l;k为一级动力学衰减系数,d-1;t为停留时间,d。该模型中的k值是一个与地区、季节和植物种类有关的参数,对于某一特定的沉床系统而言,该值是基本稳定的。对于北方地区,以黑三棱、香莆、水葱、芦苇和睡莲组合的人工沉床系统中,植物生长期k值为0.060.07d-1,冬季k值为0.010.02天-1。4.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生长期(310月份)人工沉床系统对COD的去除率较高,在停留时间为6天时,COD的去除率可达到30%35%。而冬季(112月份)植物进入休眠期后,人工沉床系统对COD的去除率也随之下降,但仍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停留时间为6天时,对COD的去除率为510%左右。(2)植物生长期内人工沉床系统对COD的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关系符合指数增长的规律,即对COD的去除速率随着进水浓度的增加呈指数上升,复相关系数(R2)可达到0.9以上。而冬季人工沉床系统对COD去除速率与进水浓度的相关性较低,复相关系数在0.5以下。(3)人工沉床区内COD浓度的变化与水力停留时间呈现出极高相关性,其相关关系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COD浓度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复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5. 参考文献1 种云霄,胡洪营,钱易.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2):36-40.2 Kamal H. S, Tarek M. G, and Thanaa M. E.K. 2009. Evaluation of the Nutrient Status of Some Hydrophytes in the Water Courses of Nile Delta, Egypt. Journal of Botany, 2009, vol. 2009: 1-11.3 贺锋、吴振斌.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植物学通报,2003,20(6):641-647.4 岳维忠,黄小平,黄良民等. 大型藻类净化养殖水体的初步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2004,23(1):13-15.5 程南宁,朱伟,张俊. 重污染水体中沉水植物的繁殖及移栽技术探讨.水资源保护,2004,6:8-12.6 谢田,朱富寿,管颖.“网箱养草”净化水质技术初步试验结果.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3) : 5862.7 Zhang X B, Liu P, Yang Y S, Chen W R. Phytoremediation of urban wastewater by model wetlands with ornamental hydrophyt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19(8):902-909.8 朱亮,苗伟红,严莹. 河流湖泊水体生物- 生态修复技术述评.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3(1):59-62.9童昌华,杨肖娥,濮培民. 水生植物控制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与机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2(6):673-676.10 Pempkowiak H O, Ozimek T, Haustein E. The removal of biogenic compounds and suspended solids in a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02, 11(3):261-266.11胡春华,濮培民,王国祥等. 冬季净化湖水的效果与机理. 中国环境科学,1999,19(6):561-565.12 Sorrell B K, Armstrong W. On the difficulties of measuring oxygen release by root systems of wetland plantsJ. Ecol. 1994 (82) :177-183.13 万晓红, 李旭东, 王雨春等. 不同水生植物对湿地无机氮素去除效果的模拟. 湖泊科学,2008, 20(3): 327-333.14Keskinkan O, Goksu M Z L, Yuceer A,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adsorption capabilities of Myriophylum spicatum and Ceratophyllum demersum for zinc, copper and lead.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 2007, 7(2):192196.15 Keskinkan O, Goksu M Z L, Yuceer A,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adsorption capabilities of Myriophylum spicatum and Ceratophyllum demersum for zinc, copper and lead.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 2007, 7(2):192196.16鲜启鸣,陈海东,邹惠仙等. 四种沉水植物的克藻效应. 湖泊科学, 2005,17(1):75-80.17 李金中, 李学菊.人工沉床技术在水环境改善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增刊): 825-830.A Study on the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function of COD removing for Constructed Submerged Hydrophyte BedLi jinzhong1,2 Li Xueju2 Liu Xuegong2 Fang suiliang1(1.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2. Tianjin institution of water Sciences, Tianjin, 300061)Abstract: By a long-term monitoring of water quality in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Constructed Submerged Hydrophyte Bed(CSHB) in Waihuan River in Tianjin for more than one year, the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 of COD removal for CSHB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n, a regressive model of Removal rate of COD and a regressive model of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COD for CSPB are brought forwar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show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