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断标准.doc_第1页
血液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断标准.doc_第2页
血液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断标准.doc_第3页
血液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断标准.doc_第4页
血液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断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50.902052缺铁性贫血1、有引起缺铁性贫血病史,如慢性失血、吸收障碍、营养不良和铁需要量增加。2、贫血及组织缺铁所引起的各种表现,如毛发枯干、平甲、反甲、吞咽困难等。3、实验室检查:(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血清铁8.95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4.5g/gHb。(3)骨髓红细胞系增生。4、能排除慢性感染、肝肾疾病所致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铁粒幼细胞贫血。1、一般检查常规。2、骨髓象。3、生化检查:(1)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2)铁蛋白测定。(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1、按血液系统病理常规。2、病因治疗。3、补充铁剂。3060病因消除,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男120g/L、女110g/L、孕妇100g/L,血清铁蛋白20g/L游离原卟啉0.9mol/L(全血)。 铁剂治疗后血红蛋白增加3050 g/L,红细胞增加(1.01.5)1012/L。D61.905052再生障碍性贫血1、有严重贫血,伴有出血、感染和发热的患者。2、血象现象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3、脾不大。4、骨髓象见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能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重型再障的血象诊断标准是:(1)网织红细胞0.01,绝对值15109/L。(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3)血小板20109/L。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1、支持及对症治疗。2、雄激素。3、免疫抑制剂。4、造血细胞因子。5、骨髓移植。30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120g/L,女100g/L,血小板80109/L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量120g/L女100g/L,白细胞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增长,随访三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52.002052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贫血1、有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的病史,如摄入不足,吸收障碍,要求增加等。2、除一般贫血症状外尚有舌炎、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有轻度黄疸,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出现下肢对称性深感觉及振动感消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有步行障碍。3、实验室检查:(1)血象:大细胞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分叶多。(2)骨髓象:红系增生呈典型巨幼红细胞10%。4、血清叶酸6.81nmol/L,红细胞叶酸227nmol/L考虑为叶酸缺乏,血清维生素B1274pmol/L,红细胞叶酸227nmol/L应考虑为维生素B12缺乏。血清甲基丙二酸水平升高仅在维生素B12缺乏时。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生化检查。1、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2、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3、中医辨证治疗。30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数正常,形态学改变消失,骨髓中红系,粒系及巨核细胞系巨幼变消失。 症状减轻,血红蛋白增加30g/L以上,骨髓粒、红系统的巨幼变。D59.101052冷凝集素综合征1、以中老年为多,寒冷时耳廓、鼻尖、手指发绀,温热时消失。2、实验室检查:(1)慢性轻、中度贫血。(2)冷凝集试验阳性。(3)抗人工球蛋白试验直接阳性。1、原发病治疗。2、对症治疗。20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原发病治愈后,CAS亦治愈,此时症状消失,贫血纠正,抗人球蛋白直接反应C3型阴性,冷凝集素效价正常。原发性及继发于目前尚不能治愈而不能缓解的疾病者,原发病缓解,CAS亦缓解标准同上。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59.102052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发病多数隐袭,少数急骤,黄疸和贫血,半数有脾肿大,1/3有黄疸及肝大。2、实验室检查:(1)血象:多量球形红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2)骨髓象:红细胞系统增生,少数可有巨幼样变。(3)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骨髓象呈再生障碍,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4)抗人球蛋白试验。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抗人球蛋白试验。 1、 病因治疗。 2、糖皮质激素。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剂。5、其他疗法。 临床症状消失,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均正常,血清胆红素测定正常。直接及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转为阴性。D59.40305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 起病多突然而严重,出现血管内溶血和皮肤粘膜出血表现。2、实验室检查:(1)血象:血小板明显减少网织红细胞升高,有效多的碎裂的红细胞3%。(2)骨髓象:红系增生活跃。(3)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检查。3、骨髓象。4、血清胆红素测定。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控制病因后碎裂红细胞减少至正常范围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异常指标消失。临床表现消失,用以诊断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有2项以上转为正常。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56.901052地中海贫血1、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轻症者有轻度贫血或无任何症状,重症者出生后进行性贫血加重,黄疸、肝脾肿大,发育不良,智力迟钝。颧骨隆起,眼距增宽等。2、实验室检查:(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为主。(3)血清铁正常或增高,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增加。(4)血红蛋白检查阳性。(5)抗碱血红蛋白检查阳性。(6)变性球蛋白小体生成试验及异丙醇沉淀试验。(7)有条件者应做/链合成速率比。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血清铁蛋白测定。5、血红蛋白电泳检查。6、抗碱血红蛋白检查。7、变性球蛋白小体生成试验及异丙酸沉淀试验。8、家系调查。9、有条件者应做/链合成速率比,基因分析。1、病因分析。2、高输血测定。3、铁赘合剂治疗。4、脾切除。治疗后不再输血,Hb100g/L维持1年以上。治疗后不再输血或间隔延长,Hb80g/L,维持1年。D70 03051粒细胞缺乏症1、发病急骤,多有近期采用某种药物史,少数病例有感染或放射性物质接触史。2、症状突然,畏寒、高热、出汗、咽痛,随之出现口腔、咽喉、直肠与肛门等处溃疡,并伴有败血症之全身中毒症状,有的可有轻度黄疸。3、白细胞总数2.0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4、骨髓粒系细胞增生极度低下,或呈显著成熟障碍。1、一般检查常规。2、骨髓象。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立即停用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一切药物。3、一旦疑有感染,联合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4、促白细胞生长药物。5、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总数及数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55.003052葡萄糖6磷酸去氧酶缺乏症1、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或脾肿大。2、由G6PD缺乏引起的贫血。(1)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2)蚕豆病。(3)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4)感染等诱发的溶血性贫血。(5)新生儿黄疸。3、实验室检查:(1)高铁血红蛋还原试验阳性。(2)荧光斑点试验阳性。(3)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阳性。(4)红细胞海因小体计数。(5)G6PD活性测定。1、一般检查常规。2、高铁血红蛋白试验。3、荧光斑试验。4、硝基四氮唑蓝片法。5、红细胞海因小体计算。6、G6PD活性测定。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2、一般治疗。3、去除诱因。4、静脉输入右旋糖酐。5、输血及用糖皮质激素。14纠正贫血,各种溶血症状消失。 D45 01(M99500/1)049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 临床有多血症表现:皮肤、粘膜呈降红色。眼底视网膜静脉扩张,肝脾肿大,易并发高血压,血栓及静脉炎。2、 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增加。3、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尤以红细胞为主。4、红细胞绝对值容量增加。5、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血生化。1、静脉放血。2、化学治疗:(1)羟基脲。(2)烷化剂。(3)高三尖杉酯碱。3、干扰素。临床症状消失,皮肤、粘膜颜色恢复正常,肿大的肝脾显著回缩,血象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回缩,血红蛋下降。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57.301052异常血红蛋白病1、临床表现: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紫绀。2、实验室检查:(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贫血。(2)血红蛋白在PH8.6TEB醋酸纤维膜膜电游上可见异常区带。(3)遗传性。(4)不同类型异常血红蛋白特性与功能检查(必须的诊断条件):不稳定血红蛋白:a、热变性及异丙醇试验阳性。b、有变性球蛋白小体。氧亲和力改变的血红蛋白:a、氧亲和力增高。b、氧亲和力减低。血红蛋白M:a、有异常血红蛋白吸收光谱。b、高铁血红蛋白增多。C、可除外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a、 镰状试验阳性。b、 溶解度试验阳性。无临床表现型,反有异常血红蛋白区带。潜隐性异常血红蛋白,聚丙烯酰胺。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检查。3、血清电泳。4、热变性及异丙醇试验。1、一般治疗预防感染,防止缺氧。2、支持疗法。3、脾切除。临床症状消失,肝脾回缩1.01.5cm,血红蛋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临床症状改善,肝脾回缩0.51.0cm,血红蛋白上升。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70 01051白细胞减少症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成人4.0109/L,儿童1014岁4.5109/L;59岁5.0109/L;5岁5.5109/L。2、骨髓象:粒细胞系可正常,增生减低或成熟抑制。1、一般检查常规。2、骨髓象。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停止使用或接触对造血系统有害的药物,气体及射线等。3、有感染者应及时控制感染。4、药物治疗:(1)刺激白细胞。(2)糖皮质激素。(3)免疫抑制剂。5、脾摘除术。21白细胞4.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109/L,并持续2周以上。 停止治疗后白细胞又下降,但较原来水平上升。D58.002 052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1、多为幼年发病,半数以上有阳性家族史。2、贫血、黄疸、脾肿大,多同时有肝肿大。3、可有再障性危象或溶血危象。4、半数患者合并胆结石,少数小腿有迁延有愈的溃疡。5、实验室检查:(1)血象:小球形细胞10%。(2)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3)自溶血试验(48h)溶血5%,溶血可被葡萄糖或ATP纠正。1、一般检查常规。2、B超。3、血象。4、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5、自溶血试验。1、脾切除术。2、对症治疗。3、输血。贫血及溶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0g/L,女100g/L,网织红细胞3%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者。贫血及溶血显著改善,血 红蛋白70g/L,网织红细胞8%,不输血,随防一年以上病情稳定。 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59.50205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有发作性睡眠后排酱油色或葡萄酒色尿的病史。2、实验室检查:(1)血象常有三系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不减少。(2)骨髓红系增生活跃,部分病例呈增生低下,须与再障贫血鉴别。(3)酸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中任何两项目阳性即可确诊。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室检查。5、特异性血清学试验。(1)酸溶血试验。(2)蔗糖溶血试验。(3)热溶血试验。(4)蛇毒因子溶血试验。1、输血。2、控制溶血发作。3、促使红细胞发作。4、血管栓塞治疗。5、骨髓移植。601年无血红蛋白尿发作,不需输血,血象正常(包括网织红细胞)1年无血红蛋白尿,不需要输血,血红蛋白正常。C92.101(M98630/3)03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脾肿大。2、血象:白细胞增高,主要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核细胞。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3、染色体:ph染色体90%以上阳性。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化学改变。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化学治疗:羟基脲、白消安、靛玉红、干扰素、小剂量AraC、其他药物。3、骨髓移植。4、白细胞单采。5、脾放射和脾切除。6、慢性粒白血病急性变的治疗。1、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2、血象、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总数10109/L,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0109/L到400109/L。3、骨髓象正常。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C95.001(M98010/3) 039急性白血病1、发病急,突然疲倦,乏力、发热、贫血、出血及异常痛等。2、常有胸肌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3、实验室检查:(1)血象: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高低不等。(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白血细胞为主,白血病细胞30%。红系及巨核细胞高度减少。4、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共分8型:M0、M1、M2、M3、M4、M5、M6、M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共分3型:L1、L2、L3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细胞化学。5、免疫学检查。6、染色体和基因改变。7、粒、单系祖细胞半固体培养。8、血液生化改变。1、一般治疗:(1)防治感染。(2)纠正贫血。(3)控制出血。(4)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5)维持营养。2、化学治疗。(1)化学治疗的策略、目的是达到完全缓解并延长生存期。(2)急淋白血病的化学治疗。(3)急非淋白血病的化学治疗。3、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治疗。4、睾丸白血病治疗。5、骨髓移。指停止化学治疗5年或5年或无病生存达10年者。 症状、体征及血细胞改变消失或改善。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C95.901(M98000/3)03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颅神经和(或)脊神经损害。2、有脑脊液的改变:(1)压力增高0.02kPa(或)60滴/min。(2)白细胞数0.01109/L。(3)涤片见到白血病细胞。(4)蛋白量450mg/L或潘氏试验阳性。(5)2微球蛋白增加。3、能除外其他原因增加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相反的改变。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细胞化学。5、免疫学检查。6、染色体和基因改变。7、粒、单系祖细胞半固体培养。8、血液生化改变。1、一般治疗。2、化学治疗。3、骨髓移植。症状、体征及脑脊液改变消失或改善。D46.901(M99890/1)04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以贫血为主要症状,兼有发热或出血。2、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血细胞减少。3、骨髓:有三系血细胞或任两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4、除外其他病态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细胞遗传学异常。5、病理学改变。6、粒-单系祖细胞半固体培养。1、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一般治疗。3、化疗。4、诱导分化剂。5、细胞因子。6、骨髓移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象及骨髓象接近正常。 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69.004051过敏性紫癜1、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2、典型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和(或)血尿。3、血小板计算功能及凝血检查正常。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血管炎及紫癜。5、分型:(1)单纯皮肤型。(2)关节型。(3)腹型。(4)骨型。(5)混合型。1、一般检查常规。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3、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检查。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消除致病因素。3、一般治疗:(1)抗组胺药。(2)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3)糖皮质激素。4、对症治疗。5、其它。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一年内无复发。病情明显好转,但未恢复正常,治愈后2个月内复发。C91.101(M98230/3)039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患者多为老年,发病隐袭,可有疲乏、消瘦、低热、贫血或出血表现,可有淋巴结、肝、脾肿大。2、血象、白细胞10109/L成熟淋巴60%,成熟淋巴细胞绝对值6109/L,持续增高三个月。可排除其他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患。3、骨髓像:增生活跃及成熟淋巴细胞40%。4、组织学检查,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表现。5、免疫分型:(1)B-细胞型。(2)T-细胞型。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细胞化学。5、免疫学检查。6、染色体和基因改变。7、粒、单系祖细胞半固体培养。8、血液生化改变。1、一般治疗。2、化学治疗。3、骨髓移植。症状、体征及脑脊液改变消失或改善。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47.301(M99620/1)04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有出血,脾脏及(或)肝脏肿大,血栓形成引起的症状和体征。2、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计算1000109/L。(2)血片上血小板成堆,有巨大血小板。(3)骨髓增生活跃或以上巨核细胞增多,体大,胞浆丰富。巨血小板对肾上腺和胶原的聚集反应差。凡临床表现符合血小板1000109/L,可除外其它骨髓增生性疾病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脾切除后出血缺铁性贫血,炎症反应)者即可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骨髓。1、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骨髓抑制药。3、干扰素。4、血小板单采术。5、抗凝和溶栓治疗。无出血及血栓形成症状,血小板降至750109/L以下。C85.907M95910/3023非霍奇金淋巴瘤1、多为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韦氏咽环,胃肠道、睾丸侵犯,腹腔内淋巴结病变均较重霍奇金多见。常侵犯骨髓。2、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其他化验。1、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放疗。3、化疗。4、骨髓移植。5、手术。6、干扰素。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66 03051血友病A1、男性患者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符合性联隐性遗传规律(女性传递男性发病)。2、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轻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严重者可有自发性关节腔内出血,反复出血可引起关节畸形。3、实验室检查:(1)凝血时间,重型延长,中型可正常,轻型,亚临床型正常。(2)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重型明显延长,能被正常血浆及新鲜血浆纠正,轻型稍延长,亚临床型正常。(3)血小板,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4)凝血酶原时间正常。(5)因子促凝活性(:c)减少。(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正常,:c/VNF:Ag明显降低。 4、排除获得性因子缺乏症。1、一般检查常规。2、凝血酶原时间。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2、一般治疗。3、补充凝血因子。4、药物治疗:(1)DNA VP.(2)达那唑。(3)糖皮质 激素。(4)抗纤溶药物。5、外科治疗。据出血症状改善水平及血浆,水平判定,经治疗后出现血改善功或消失,水平上升,轻活性后无新的出血为好转。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67 01051血友病B1、临床表现同A。2、实验室检查:(1)APTT延长,PCT缩短。(2)TGT延长能被正常血清纠正。(3)FIX抗原活性明显减低。1、一般检查常规。2、凝血酶原时间。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2、一般治疗。3、补充凝血因子。4、药物治疗:(1)DNA VP.(2)达那唑。(3)糖皮质激素。(4)抗纤溶药物。5、外科治疗。据出血症状改善水平及血浆,水平判定,经治疗后出现血改善功或消失,水平上升,轻活性后无新的出血为好转。D68.001051血管性血友病1、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多数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2、出血以粘膜、皮肤多见,少数者可有关节腔,肌肉或其他部位出血。3、血小板计数和形态正常出血时间延长或阿斯匹林耐量试验阳性,血小板粘附性降低或正常。瑞斯托霉素诱导聚集障碍。4、VWF:Agc活性减低。5、排除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1、一般检查常规。2、出血时间。3、血小板粘附试验。4、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试验。5、VWF抗原测定。6、:c活性测定。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一般治疗。3、替代治疗。4、DDAVP。轻型出血表现出血时间10min。C%1520重度或手术出血时间5min:C(%)2050。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D65 0105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临床表现:(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2)有以下二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表现。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性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抗凝治疗有效。2、实验室检查指标,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有下列上述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血小板球蛋白(-TG)。PF4。TXB2。GMP-140(P-选择素)。(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g/L。(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g/L或D=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5)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6)AT-含量及活性降低。(7)血浆F:C活性50%疑难病例应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F:C降低,WF:Ag升高;:C/WF:Ag比值降低。血浆TAT浓度升高或F12水平升高。血浆纤溶酶与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浓度升高。血(尿)FPA水平提高。1、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3、抗凝治疗:(1)肝素治疗。(2)其它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4、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1)新鲜全血。(2)新鲜血浆。(3)血小板悬液。(4)纤维蛋白原。(5)F及凝血酶原复合物。5、纤溶抑制药物。6、溶栓治疗。7、中医辨证治疗。1、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2、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其它凝血象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等检测结果全部正常。1、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2、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其它凝血象和蛋白原降解物(FDP)等检测,部分达到正常。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C81.901(M96500/3)023霍奇金病1、慢性,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搔痒,饮酒后引起淋巴结疼痛。2、实验室检查:(1)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血沉增快及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3)本病较晚期,骨髓穿刺可能发现典型Reed-sternberg细胞或单个核的类似细胞。(4)少数患者可并发Cormbs试验阳性或阴性的溶血性贫血。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其它化验。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放疗。3、联合化疗。4、骨髓移植。5、手术。6、干扰素。可见肿瘤完全消失超过一个月。D73.101051脾功能亢进1、脾脏肿大。2、外周血细胞减少,可一系、二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3、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病例可出现轻度成熟抑制表现。4、脾切除后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1、一般检查常规。2、血象。3、骨髓象。4、B超。1、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原发性治疗。3、手术治疗。4、对症治疗。治疗后已稳定的血象接近正常或恢复正常。治疗后已稳定的血象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有未能接近或恢复正常。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C96.101(M97200/3)023恶性组织细胞病1、长期高热,少数有寒战,进行性全身衷竭,淋巴结、肝、脾肿大,还可以黄疸、出血、皮肤损害和浆膜腔积液等。2、实验室检查:(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细胞进行性减少。血片中可见少量异常组织细胞及(或)不典型的单核细胞。(2)骨髓涂片,发现数量不等的多种形态的不正常组织,并带有各种细胞被吞噬的现象。1、一般检查常规。2、周围血象。3、骨髓象。4、组织活检。1、按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2、化疗。1、完全缓解:症状及体征均消失,Hb100g/L、WBC4.0109/L,分类正常,骨髓涂片中找不到异常组织细胞,无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2、部分缓解:自觉症状消失,体温下降,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血象接近完全缓解标准,骨髓涂片中异常组织细胞和血细胞被吞噬现象基本消失或减少。ICD10病名诊 断 标 准检 查 要 点治 疗 原 则住院天数疗 效 判 定 标 准疾 病统计治 愈好 转C90.001(M97320/3)023多发性骨髓瘤1、多数在4060岁之间,发病缓慢,骨痛、贫血、体重减轻,不易解释的血沉增快,蛋白尿,血浆蛋白异常,病理性骨折及反复发生感染。2、实验室检查:(1)血片上可见红细胞有缗钱样形式。(2)骨髓中浆细胞增多15%,或组织活检有浆细胞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