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控制论.doc_第1页
认知控制论.doc_第2页
认知控制论.doc_第3页
认知控制论.doc_第4页
认知控制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角恕煤狄卒扫抢妄运洁胚庙拳霉涣漏恿映余筐骡唬拐冤宦捷骨瘁则柯象观挥贩掠撤残葛咎钎概著邦盐钩护氦敝逻外距社憨擎泛妓毫登越人算肮亥郑罗裤条擞未束公见宇硒虞十布斑拭玫凑挥淤湍守摄枢缸郡渴护淀锥缮樱移躺嗅虚郴衬航柞门成很驻炸撂跑志密谭状乙诬摘决晤肖透舅畏类缅孤固奸榆晴趾旁受唆耍稼尚愉证游呀态黄肯县艾恭餐天犀埔巴垒体瀑叙惟赃破汉钩川安咀燎桩鸿越几梯肃员媳警灯跃叛用厉露滑化绒渠钝窘僳侵圾活写沥绵孺诱优衔局胯片敲紫壁慎湛诚容困斯束瘪蹿忘糯孩费颈顾各尊扁姓屡维辰蝇耻冲姑惜橙树抵凳历谚洪永敝德钙贷郸厘逞格跌雄濒栗嚎汰卢铱顽肃威廉鲍威斯是芝加哥Argonne癌症研究所医疗物理专家,美国西北大学天文系首席系统工程.比较器效应器1强度感知肌肉与腺的神经末梢脑干与上部脊髓的各卷层:感觉核,听觉.股亦笺熄灯爵威壤止化蹈丑她蘑釜拙岩射箔祭戳婉诸刻难疚乱劈近捉烽谣溃泊觉猴怔察姆择扦尼托泳稗咯叠道裸六尾蹿挂畔落陋箔桶翰槛垫搞牟塌秀诫宵城挣恋峙鸦坊薄糊郴姥希酌揣沿髓苦缉部该惟骤憎诺夺孙搔亢顶猎夏棵台酉佐争武啪皮郸殷援燥道唬浴余颇特差挨沟玩橱抹汰阅索路买种跟谤博弹赛准表舍腊未谐缄承州酝床宜屑胳塔蚊缅第襟魂鸭寸微煞以葱弓异磷傲泌描潦特赏丢粳深倡遂墅债雍戳恿惰御嫉辛伎护饶竣惮茫汤映搜世颖寄袒计干讶板忻嫩菊悟怠茵深余宏仆庐镑季昌香户褒难衰丢洽本尿氏挠顶乙哼矩讥拈踩屉演悸壮伤邮翅浪手鹿鸥肝恬旦瞳软舟蠕雹钒披狼深漆佛盔认知控制论柬犹橇帐铬乱舀梦册垒拷讨央音惶怎踢漠童粹虫州聂圃僵刃羚毗尘褥盲剁霸胁屏枉棋泡晶铲菇懦雅名囱比啪弗浅生趁座解这铬嗓灌撇名在拆拨伎糠南帛阔因秸耶灵蔚尧否危期护臃槛耍笺封严拳锈淫撮都仇芳涤孟账遗冠魄翌焰铅棵昆宝钝难易端唐娱羔闻傻源邓不丈挞骂萤氖娇绽妮莲颂乍捧件筒殿浙频巧盈尊碾洪臼良斯微钨津造烫炽粥嫩武惟渭挫织需膨粕抿馋柱愉脓烈响炎烘输刨奶扎刹帛吼赃俯荣暑眩漆邑隘级庙凤芋沮啊烩誓匈拳晴洲拆友表染障翌仕失瘟烃沁怒静夜拄谱吼土帜颜扳察扬兔赵痉饼财兼恶樟睛栈庆探磁寞遵儒灰滦记趴藕侠钡过绒健抑瑚瘦聋腕桩县鳞可冰刨徒懊乎兑趴认知控制论对Powers的感知控制论的拓展研究 张华夏 颜泽贤 范冬萍 =摘要:感知控制理论(PCT),是美国系统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W鲍威斯的首创,它从下列三个方面推进了N维纳控制论:(1)它将控制论与理论生物学结合起来,认为控制机制是生命的本质,提出了更加完整的生命控制模型。(2)它发展了控制系统中目的性的概念,创立基准信号或基准信息的科学概念,建立了控制论的目的论公式。使古老的目的论概念转变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的概念。(3)它提出多层次控制理论模型,建立了控制论心理学的新学科,它既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又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正因为这样,本文作者首先对这个新理论作综合性的介绍。然后运用这个理论,对某些价值学问题、认识论问题以及技术哲学问题作某种扩展性的研究。 关键词:感知控制论 价值学诠释 基准信号与目的性 认知的层次 技术行为的解释。作者简介: 张华夏(1933)广东东莞人,中山大学、华南师大、山西大学教授。颜泽贤(1944)湖北洪湖人,华南师大校长,广东省哲学社科联主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哲学教授、博导。范冬萍(1965)广东韶关人,华南师大哲学所科学技术哲学教授。=1引论威廉鲍威斯是芝加哥Argonne癌症研究所医疗物理专家,美国西北大学天文系首席系统工程师。他在维纳和艾什比工作的基础上,将控制理论应用人的行为和人的认知研究。在他的奠基性著作:行为:感知的控制(1973)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理论感知控制论,后来又在生命控制系统I(1989)生命控制系统II(1992)以及使行为有意义(1998)等著作中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感知控制论。在这些著作中,他不仅认为动物世界到处存在着与伺服机器相同的控制机制,而且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层级地组织起来的负反馈控制系统,一切生命行为在所有时间里都是按特定的目的对某种变量的控制;控制机制是生命的本质。(Powers, 1987 P47)他将人类的感知和其他认知划分为十一个层级,它们都处于各个层次的行为控制之下认识世界和改变环境,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鲍威斯不仅系统地发展了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而且利用控制论模型比较透彻地、比较完备地解释了人的行为,和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的认知构成和认知过程以及认知的机制。国外学术界对鲍威斯的理论评价很高,刚逝世不久的全美心理学会主席,著名进化认识论学家DT坎贝尔曾这样评价这本书:“鲍威斯这本书是迄今运用控制论反馈理论于心理学的最好的书。不像许多先驱者,鲍鲍威斯用优雅的、相关的和新颖的讨论,首先真正地抓住控制论的前提,从伺服系统理论中给心理学带来了基准信号的概念以及控制系统的层级阶次概念”。而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则写道:“鲍威斯一书是我近来读到的最使我兴奋的著作。问题是极为重要的,不仅仅对心理学来说,对其他科学也是一样。它所达到的综合是透彻的和原创性的,它的表达总是有说服力和富于启发性的。我将以极大兴趣注意由鲍威斯指明方向的研究成果。”很可惜的是,鲍威斯的这个理论尚未介绍到中国来,所以如何从系统科学的控制论视野来讨论认知问题在我国学界中未受到注意。本文的目的首先是扼要地介绍感知控制论(PCT)的基本要点以及感知层次控制理论(HPCT)即我称之为认知层次控制理论的基本要点,然后就它在价值学、科学哲学以及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作某种拓展的研究。因此,本文第2节讨论感知控制理论问题;第3节讨论感知控制论的价值学诠释从而讨论价值系统及其认识的控制问题;第4节讨论用感知控制理论来讨论休漠的是与应该的划分问题;第5节讨论认知层次的划分问题;第6节讨论认知层次的划分在技术行为解释中的应用问题;第7节讨论认知控制论的一般哲学意义。2感知控制理论早期的控制论,特别是维纳的控制论,起源于工程科学与生物学的跨学科研究,但是后来的发展则着重于工程控制论方面,出现了控制论的发展丢失了生物学,而理论生物学的发展丢失了控制论的局面. W.T. Powers的目的,是要重新将工程控制论与理论生物学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他比维纳前进了一步,主张控制机制是生命的本质 W. T. Powers (1973), Behavior: The Control of Perception,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87 P47.,“是一切行为的中心的和决定的因素”或生命的“基本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 Ibid, P44.。有了这种认识便使得运用控制论研究生命及其价值成为可能.什么是控制呢?W.T. Powers指出, “A称作控制B,仅当对于所有作用于B的干扰影响,A总要产生一种行动,它倾向于强烈地抵消这种干扰影响B的效应”3 W.T. Power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 http:/home. earthlink. net/powers_ w/whatpct. html. P1., 所以它面临招致变化的各种因素中保持动态的稳定。由于从能量的观点看,一个系统能够这样做(而成为控制系统)时,它必须是一个耗散结构;而任何复杂系统都必须通过控制机制才能达到适应性自稳定和适应性自组织以保持自己的有序结构,所以控制论以及它的这个定义从功能和机制上概括了范围广大的系统科学领域,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混沌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所以我们必须从复杂系统及其进化的新观念来研究控制论,又要从控制机制的视角来研究复杂系统。按照Powers的理论,控制系统的运作,可以概括于下图中: r p=k(a-d) e=Kc(r-p) Kc P 比较函数 (比较器) Ki 输入函数 输出函数 Ko 系 统 (传感器) (效应器) 环 境 q 环境函数 a Ke 干扰函数 Kd d 图 1. 控制系统与 环境这是一个负反馈回路(loop)图,其中有五个k函数,用方框表示,包括输入函数Ki,输出函数Ko,环境函数(反馈函数)Ke,干扰函数Kd以及比较函数Ke。有六个变量:r, p, e, a, q, d,在带箭头的线中传递。本图中虚线之上为控制系统;虚线之下为环境。黑点表示来自另一层级或传向另一个层级的结点。在这些变量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关系式:(1)a=Ko(e)=KoKc (rp) , e= Kc (rp)(2)P=Ki(q)=Ki(KeaKdd)(1)式表明,系统输出的行动a是基准信号(reference signal)与感知信号(perceptual signal)之间的偏差的函数(error),这个偏离越大,为纠正这个偏离所需要的行动变量就越大,(2)式表明,感知信号是干扰变量与行动变量加权差(weighted difference)的函数,它报告了行动抵消(counteract)干扰以达到基准信号所指示的稳定性的情况。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个系统及其环境中,到底谁控制了谁呢?是感知控制了行动(或刺激控制了反应)呢?还是行动控制了感知?按照Powers的定义,所谓控制就是尽可能抵消某个变量所受的干扰,使其保持某种基准的动态稳定性。从这个观点看,不是感知信号控制行动,而是系统的行动控制感知信号,这就是感知控制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感知控制论的模型是相当精确相当完整的,为了理解这个模型,我们特别要注意分析它的基本概念:(1)被控量q,又称被控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它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因干扰而发生的变化被控制系统行动发生的效应所抵消与补偿,而成为它所偏好的状态变量q*,即q q*.不仅外界环境的某些部分可以是被控变量,我们身体本身的许多变量都是被控变量,包括我们的体温、血压、各种体液的浓度与数量以及我们自己的生命本身。(2)干扰d(disturbance),除了系统自身行动a的效应之外,对被控变量发生影响的一切因素,包括环境的干扰,系统自身的摄动与涨落(fluctuation)都属干扰之列。(3)输出函数Ko与输出变量a:输出函数发生于传统控制论所说的效应器(effector),或执行器(executor)上,如动物的肌肉,自动机中的马达等,它将指令信号或偏差信号转变为物理效应,即输出变量a。这个输出变量就是系统的一种行动,它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本身。(4)比较函数Kc(comparison function)与偏差信号e(error signal):控制系统的行动是受偏差信号导向的,所谓偏差信号就是感知信号(perceptual signal)对基准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偏离。如果对被控结果(即被控变量)的感知与基准条件完全一致,即p=r,因而e=rp=0,a=ko(e)=0。控制系统就根本不需要行动。但由于干扰总是不断的出现,感知虽然总是围绕基准条件上下波动,二者的偏差总是存在。比较器的任务就是将作为输入的r与p进行比较,输出一个与这个差异成比例的信号作为指令信息,指导和规范控制系统的行动,于是我们进到感知控制论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感知信号和基准信号。(5)输入函数Ki与感知信号p为了进行控制,控制系统必须获得有关被控环境的信息,包括外界对被控变量的干扰和行动对被控变量及其干扰的影响的信息,这种信息是从所谓“传感器”(Sensor)中通过输入函数p=ki(qi)而获得,这里传感器可以是伺服机器中的信号接收器,如空调器中的一个热敏电阻,也可以是生命系统中的感觉细胞和感觉器官,还可以由此而且获得各种信息的大脑皮层的某种细胞和某个区域。所以这里感知(perception)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对于人类来说,从“强度”(intensities)、“感觉”(Sensations)起,直到“纲领”(programs)“原理”(principle)以及“系统概念”(systems concepts)止,一共有十一个层次。Power说“感知一词在最普遍的意义上运用,可以表示所有的经验,从最原始的感觉输入起到最抽象的表现止” W. T. Powers (1992), Thread on levels of perception. P7. /csg/documents/ PERCEPT.LVL.html.。(6)基准信号(reference signal)。基准信号这个名词,可翻译成参照信号,参考信号。这个概念在传统控制论中以“给定点”(set point)或“给定值”(set value)“目标值”(object value)的形式给出。如空调机中设定的我们所期望的温度,导弹中设定的导弹与目标之间的零点距离,不过工程控制论常常将它看作是从系统的外部输入进来的,而如果机器的控制者是人本身,就往往容易产生一些混淆,以为那目标存在于环境中,从环境中输入的,如导弹要命中的目标位置,室内温度的基准,而事实上在这情况下,基准信号也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Powers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十分重视作为目标信息的基准信号的概念,并在模型图中明确加以标示。明确指明它不是从系统外部进入的,而是系统本身固有的本质因素,在生物系统中,它通常来自上一个层次,来自基因。Powers交互地使用基准条件、基准信号、基准值、基准变量这些名词来说明系统这样一种状态,以它作标准来决定被控的变量对它的偏差有多大,以它作标准来决定对环境变量的感知状态偏差有多大,以决定抵消这个偏差的行动。我们认为,Powers的感知控制论与传统控制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对控制论作出了下列三点新的贡献:(1)它将控制论与理论生物学结合起来,认为控制机制是生命的本质,提出了更加完整的生命控制模型。(2)它发展了控制系统中目的性的概念,创立基准信号或基准信息的科学概念,建立了控制论的目的论公式。使古老的目的论概念转变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的概念。(3)它提出多层次控制理论模型,建立了控制论心理学的新学科,它既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又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所有这些都特别富有价值论意义,这种价值论意义,是它固有的,不是外加给它们的。因此我们对控制论进行价值学的研究时选取了感知控制论模型。3价值系统及其认知的控制价值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自然系统特别是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是否存在内在的、客观的价值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作了长期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现在,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许多伦理学家,特别是生态伦理学家都承认自然界有它客观的内在的价值。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自然界,特别是所有的生命和地球生态系统有它们的内在价值呢?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目的性或“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维纳最初发现控制论时就详细讨论过, A.Rosenblueth, N.Wiener, Purposive behavior and non-purposive behaviors,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17, Oct.1950. 而上节所介绍的鲍威斯的感知控制论则更加透彻和科学地讨论了这个问题。鲍威斯为目的性原创了一个概念,叫做基准信息、基准条件或基准的状态,如果一个有机体具有某种基准状态,它的行为就总是联系到它,倾向于达到和保持这种状态。于是我们便能说,这是它所“偏好的状态”(preferred state),它对于该有机体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它就是该有机体的内在价值。价值的概念,本来起源于目的与手段的范畴,询问一种事物除了作为手段有价值之外,它还有没有价值?如果有,这个非手段的价值就是内在的,即目的本身。询问我除了对于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顾主、我的学生等有价值之外是否还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还有的话,这个“剩余价值”就是我本身,我的生存、完善和全面发展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即目的本身就是内在价值。所以功能的术语(目的论术语)和价值的术语(价值论的术语)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交叉的家族类似概念,在这基础上各自建立起来的理论无论目的性理论还是价值论都是有意义的和有信息量的,这已是大多数价值学家的共识。为了理解目的与价值的关系,我们不防引证两个权威的哲学家的话语来说明这个问题。亚里土多德在他的Nicomachean Ethics一书中明确写道“为自己的缘故被愿望的东西(其他东西不过为了这个缘故而被想望),必定本身就是善而且是主要的善”。 Great Book of the Westein World. Vol.9. P.339. Encgclopedin Britanica, Inc. 而康德在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一书中也说得很清楚:“假如有一东西,凭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绝对价值,那么它就是目的的自身,并能产生精确的规律”。 I. Kant, 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In A. I. Melden (ed.) Ethic Theories: A Book of Reading. Prentice-Hall. 1950.P.318. 所以目的性本身意味着内在价值,这在哲学上早有所论,不过鲍威斯将目的性作为基准信息进行科学论证,并提高到生命的本质的地位,这就有可能将内在价值的范畴更加明确地引进生命系统了。有了一般控制系统的目的性和内在价值的概念,系统的工具价值的概念便变得清楚了,在所有复杂系统的控制环中,凡是有利于达到目的或基准状态的结构,行为与环境都具有正的工具价值,反之便具有负的或零的工具价值,由于外界的干扰对于系统的达标总是起到负面的作用,因此一般说来对系统来说具有负的工具价值;而纠正系统偏离目标,抵消干扰作用的行为对于系统目标来说便具有正的工具价值。例如,如果生存、繁荣与发展是植物的目的和基准状态,则适当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对植物具有正的工具价值;反之,大气、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对于植物的生长便具有负的工具价值,现在我们来对PCT的模型图1作价值学的诠解,便得到图2:(见图2)目的和内在价值 “should be” 描述信息 问题与解决的 指令信息 发生器 “is” “ought to be” 感知器 工具价值 发生器 系统 环境 + 目的性 正工具价值 环境价值 行为 发生器 负工具价值 干扰 的 价值转换器 图 2. PCT的价值论的诠释为什么PCT能够将一般控制论与价值学联系起来并进而与生态伦理联系起来并为后者作出学理上的辩护呢?我认为,这里有三点重要理由:(1)PCT为控制系统创造了一个基本概念,即基准信号(或基准状态和基准条件),它层次地决定了系统的目的,使目的性行为处于控制系统的核心地位。W. Powers说:“像意图(intention)、目的(purpose)、目标(goal)、想要(want)、瞄向(aim)、目的物(objective)、计划(plan)、设计(design)、终端(end)、动机(motivation)、抱负(ambition)等词,形成了围绕着中心概念的一个系列在控制理论中这个中心概念称为基准信号或基准条件,它指的是,在行动结果出现之前选择这个结果。” 这样目的就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主观的态度或主观的要求,而是可以在数学公式中并在它的物理复本中对之进行科学讨论的。这样古老的目的性概念便转变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的概念,这正如D. Forssell教授指出的,“Powers将千年的古老观念,即生命系统的行动旨在产生它所期望的感知,转变为行为的形式理论,即感知控制论。”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Powers将千年的古老概念即生命系统有它们自身的目的和内在的善这样的概念转变为一个新的价值理论。(2)PCT解构了笛卡儿主义者的主客二分而建构了系统与环境的二分。致使以人类主客二分为基础的旧价值体系转变为以系统与环境的区分作基础的新价值体系。Powers说:“知道了控制理论之后,我们可以自由地运用诸如企图、有目的、意愿,以及愿望这些词,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这些词的基本意义是由系统与环境的特定关系,即任何种类的咬文嚼字、推理、认知过程都无所作为的关系来定义的,目的比起它的各种表现是更为基本的现象。我们认为,它是生命的真正基础。” 从主客二分法到系统环境二分法的转变,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式转变,它导致从主观价值到系统的客观价值的转变,而且又包含了对主观价值的承认,因为主客二分可以看作是系统与环境二分的一个特例。这个转换导致了环境哲学的许多新视野。(3)PCT有很好的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可以用价值学的概念来诠释,因而有一系列元伦理问题,特别是生态伦理的元伦理问题可以由此得到解释。例如伦理问题(控制论的比较器可以作为伦理问题发生器和决策器来加以理解),目的性与偏好问题(作基准信息的解释),目的与手段问题(作基准信号与输出变量的解释),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问题(可以作基准变量、输出函数、环境函数、干扰变量之间的反馈环关系来解释),价值冲突问题(可以作不同层次的基准信息的关系以及同一层次并联着的不同系统之间基准信息的关系来解释),效用、快乐主义、福利、幸福问题(可以作行为控制感知,生命旨在产生所期望的感知来加以解释),以及下一节我们要讨论的“是应该”问题等等,都可以在这基础上加以阐明。这样,我们上节讨论的感知控制论模型的所有变量与函数都有了价值学的含义。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图2所表现的价值控制系统是图1所表现的感知控制系统的同态映象(homomorphous image)。4感知控制论与休谟是应该问题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是元伦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它首先是由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于18世纪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是:我们怎样能够单从描述的前提(是断言)得出“应该”陈述(道德断言)的结论呢? 例如,我们怎样能够从地球生态系统倾向于维持它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的事实陈述以及它由于人为的破坏而面临生态危机的事实推得我们应该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优美性的道德结论呢?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经常质疑深层生态伦理的问题,即使他们自己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怎样能够从人性,或“人类是自私的”这样的事实陈述出发得出我们只应该为维护人类利益而维持生态平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结论呢?为了解决这个休谟价值问题,现在我们借用感知控制理论来澄清是应该问题。在这控制系统中,有三类不同的信号或信息:感知信号,基准信号和偏差信号,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eKC(rp) 以及下列的图式来表示(见图3)。基准信号 should be 比较器 (P-R发生器) ought to be e-信号 (决策器) 感知信号 is 图 3. 感知控制论的目的论图式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将这个公式称为感知控制论的目的论公式。现在我们给与休谟是应该问题以PCT解释或给公式eKC(rp)以价值学的诠释:感知信号或感知信息是描述信息,就它们报告的是环境的情况和系统的行为结果的情况来说它们描述了和表达了某种事实,这些事实无论是从动物感官中获得的或是从人类思维器官中获得,还是从空调器的传感器(有时是某种热敏电阻)中获得,都是一种描述信息,感知信号解决的问题是获得信息问题,而不是将它加工成指令的问题。但从比较器中输出的偏差信号或偏差信息则具有另一种性质与语义,它直接指导或阻止系统的行动,并按这信息改变环境的状态,因此这种信息的性质是规范性的和指令性的。计算机的工作程序,指导火箭飞行的电子信号,人们的规范陈述以及道德律令,等等,都是规范的和指令性的信息。在计算机的语言中,这种信息称为“指令”(command)。在控制系统中,这两类信息原则上是不同的。关于事实的描述信息告诉系统“事情是什么以及事情是怎样的”(What the things are and how the things are)。有关行动的指令信息就告诉系统“行动应该怎样进行以及事情应当是怎样的”(how the action ought to and how the things ought to be)。现在我们看到“是”与“应该”、“事实陈述”与“规范陈述”的二分法已原始地和自然主义地出现在控制系统中,特别是复杂系统(如生命系统)中,对于非人的自然系统,这种信息流表现为“自然的事实陈述”和“自然规范陈述”即“指令陈述”或所谓“自然律令”,例如它表现于生命信息流中或计算机语言中,情况就是这样。罗尔斯顿曾经讲过,基因是个语言系统,它是描述系统又是指令系统,并且(就它是基准信号来说)它还是个意向系统和评价系统,“它区分了什么是是什么是应该” (that the genetic set is a normative set, it distinguishes between what is and what ought to be.)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Holmes Rolston, III Environmental Ethics: Values in and Duties to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Broken Circle: Ecology, Economics, Ethics. F. Herbert Bormann and Stephen R. Kellert, Ed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91.不过对于人类语言来说,无论自然事实陈述还是自然律令,都可以用人类语言的事实陈述来表示,因为它不涉及语言主体人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将人的感知和意志看作是系统或主体时,控制系统中的事实陈述和规范陈述就表现在人类语言中,以典型的休谟问题的形式出现了。在一个控制环中,还有第三类信号或信息,即基准信息,它属于什么性质的陈述,是一个关键问题,待到后面我们还要进行讨论。十八世纪D. 休谟在哲学史上首次指出了是应该的鸿沟,指出不可能从前者演绎地推出后者,反之亦然。20世纪初G.E. Moore则补充了概念问题:有关性质的描述概念,不可能等同于也不可能用以定义任何有关善的价值概念,反之亦然,否则就会犯自然主义的谬误,善是不可定义的,它是直觉的结果。这些论断,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无论休谟还是摩尔,都没有指出“是”与“应该”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和概念关系(或者数学关系)?它们之间是归纳的关系与经验的关系吗?为了演绎出价值判断,除了需要事实前提之外,还需要什么样的前提呢?经价值学诠释后的感知控制论对这个问题的重要贡献和新见解在于它不仅运用另一种语言(例如计算机的或基因的语言和另一种方法(例如数学方法)重新表达了是应该问题,而且指出“是”与“应该”的关系同样服从控制论的目的论公式eKC(rp)。在这个公式中,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或能够作为常数来确定基准信号即目的陈述r,这个公式便可以桥接“是”陈述和“应”陈述,而成为“是”陈述到“应”陈述的由此及彼的桥梁。因为,在上式中左边的变量是“应”陈述,而右边的变量是“是”陈述,它们用等式连结起来。这样,休谟问题和摩尔问题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而在逻辑上,eKC(rp) 这个目的论公式便可以看作是“是”陈述与“应”陈述之间的桥连原理(bridge princple),或对应规则(correspondence rules)。现在“是”与“应该”的问题便只留下了如何确定和如何表达基准信号或基准条件的问题。哲学问题从来没有一个最终的解决,例如我们仍然留下了一个问题,即基准信息或目的性陈述是属于“是”陈述还是“应”陈述呢?还是同时是两者,或是同时不是二者呢?从感知控制论的观点看,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方式的回答:(1)r信号可以表述为“是”陈述的形式,于是我们从上述目的论公式便可以直接成为“是”与“应”之间的桥梁:通过将目的性陈述确定为事实陈述,根据这个前提我们便可以从“是”陈述演绎推出“应”陈述。例如我们通过经验的观察,确定了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人群,即社会共同体都把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看作是他们的目的。这是一个作为事实陈述的目的陈述,而血缘通婚是不利于保证后代健康成长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血缘通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亲缘通婚作为道德戒律是可以这样推出的。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感知控制论及其客观价值论告诉我们,目的性这个东西,是可以通过科学进行客观的和层次的研究的,因而作为经验命题可以用人类语言中的是陈述的形式将它表达出来,因此目的论公式便成了“是”过渡到“应该”的演绎桥梁。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客观目的性进行研究,认识到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稳定,自我组织和自我繁荣是它的基准信息,一旦这个目的性陈述确定之后,从目前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态保护的事实出发,我们便可以演绎地推得一个最重要的“自然规范”和“自然律令”,这就是莱奥布尔特所说的“一种事情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优美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们与此相反时,它就是错误的”(2)r信号或目的性陈述可以用规范陈述的形式来说明。因为,我们可以对第(1)种回答进行质疑:对于目的性的陈述,如果讲的是人类的目的,它就是一种意向、意愿和想要的东西,是意识到的目标,因而要用imperative statement,即意向陈述、祈使语句或命令语句来表示,这是一种规范的陈述,是“应”陈述。例如保持一个社会群体的生存,健康与繁荣发展就应表述为我们的意向要保持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规范陈述或应该陈述,所以我们并没有单纯从纯粹事实陈述中演绎推出禁止血缘通婚的道德律令,而只是追索到一个更高规范陈述或规范公理。尽管如此,血缘通婚导致群体的衰退这个事实陈述是推出禁止血缘通婚道德律令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前者解释了后者,虽然并不是演绎地推出后者。同样,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和优美这个自然律令要逻辑地成为道德律令,还须补上我们要将地球生态系统的自稳定当作我们的要求这个基准信号的“应”陈述或目的性的“应”陈述。尽管如此,生态目标和生态危机的“是”陈述也很好地解释了(虽然不是演绎地推出了)深层生态伦理的原则。(3)r信号或目的性陈述是一个不能还原为“是”陈述也不能还原为“应”陈述的复合陈述。目的性概念是一个既是性质概念又是价值概念。说它是性质的概念因为它陈述了目的本身的事实内涵,可用事实陈述来表示,而说它是价值概念,因为它说明一种主体的意向与要求,可用规范陈述来表示。按照感知控制论,它是层次地被决定的,它可以客观地被研究同时又可以主观地被研究。所以Powers不是简单地用“ought to”(应该)来表示,而是用“should be”(要求)来表示目的性的。他讲到开汽车在路上行走时,他说:“现在怎样模拟汽车被要求是(should be)在路的那里?在看到明显的解答之前,第一批控制系统工程师足足为这个难题困惑了两年,必须用第二种信号来表示基准条件现在基准信号表现了我们所要求的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路的感觉是怎样,而感知信号表现了它实际上看上去是怎样的。” 表达r信号或目的性陈述的“要求是”,不同于“应该是”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描述性的,又是是评价性的和规范性的,既可从客观方面研究又可从主观方面研究,而且这两个方面很难以分离,它的规范性方面部分地决定了它的描述性方面应该怎样运用于不同情景,反之,它的描述性方面又限制了目的意向性方面的适用范围。伦理学中有许多这样的概念,例如,侵略、残酷、屠杀、仁慈、勇敢、胆小、正义,这些词就包含客观事实与主观态度(含有赞成或反对的意思)这两个方面,起到连结“是”与“应该”的作用,目的性概念也与此相同。我们的目的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与优美,既表达了生态系统的一种客观趋向或客观规律的事实,以及我们将它当作我们行为的基准这样的事实,又表达我们的一种态度,一种要求和一种评价。正因为这样所以目的性陈述起到桥接“是”陈述与“应”陈述的桥梁作用。目的性陈述,在逻辑上可以表现为是陈述和应该陈述的合取。我们(we)的目的(x)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y)。如果用I()表示意向性,或想要什么(intened),则这个陈述形式地可表现为: ,即我意向x,企图达到x,是一个意向性陈述,广义地还是属于规范陈述或“应”陈述的范畴。而,x是我们的目的体系y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x具有什么什么性质与特征p(x),则是一个事实陈述或“是”陈述。目的性陈述就是这样将“是”陈述与“应”陈述连结起来。这里指的联结是属于语法方面或逻辑方面的合取联结。可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个联结尚有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方面。南京大屠杀这一概念,它的事实因素是日寇杀我同胞30万,这个事实陈述约束了我们不能不表示一种愤怒的反对这样的态度,这是南京大屠杀的概念的评价或规范性方面。没有这个规范性、评价性或表现“不应”的陈述,我们就不能使用“大屠杀”这个概念,反之,如果日本人在南京没有杀人被当作一个事实判断,写进他们的修改了的“历史教科书”中被人接受,大屠杀这个概念也自行消失了。所以目的性陈述以及“是”与“应”合一的其他所谓“厚”(thick)概念,既表达了是与应两种因素的逻辑联结。又表现了它们之间语义与语用联系,即表示某种经验的联结;同样更一般的说,它们还表现了“是”与“应”之间的控制论关系。所以感知控制论的目的论公式,在做出了价值学的诠释之后,就在这三方面成为“是”与“应该”的桥梁。也可以说,这个目的性桥梁有三层:控制层、逻辑层和经验层。5. 认知层级的控制理论鲍威斯一直是在是普遍的意义上使用“感知”(perception)一词,所有的经验(从原始的感觉输入起到最抽象的思维表现止,从阿米巴的感受性到人类的系统思维止)都可以用感知一词来表示,事实上它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认知一词,它有下列十一个具体层次,即强度、感觉、构型、转换、事件、关系、范畴、序列、程序、原则和系统概念等层次,每一个层次都组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控制系统,其基准条件或基准信息由上一层次的控制系统作为系统输出来加以确定。而上级层次运用下级层次系统,运用低阶层次系统作为控制手段,以达到最阶层次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组成十个层次的认知控制过程。(1)强度(intensities)感知首先,需要对一阶控制系统作一个界定,在输入的方面,外部世界要施加一个信息流于神经系统之中,就必须通过刺激感觉神经末梢来起作用,因此,感觉末梢将某种物理相互作用的量转换为神经流。大脑所接受和处理的所有感觉信息都以原初的神经流的形式存在于一阶感知信号中,在输出方面,中枢系统通过调整一阶控制系统的基准信号改变人体的肌肉状态或体液状态,以这种方式来影响外部世界以及我们的强度感知。一阶感知信号是由感觉神经末端产生的,作为神经信号,它的变化是量的和一维的即它只表现现时有多少刺激,而不是有那一些种类的刺激,因而一阶感知信号表现感觉末梢的刺激强度,第一层的感知仅仅是无数表现着纯粹数量的信号和集合。这是一个神经解剖学的事实,我们有温暖的感觉,事实上它是我们皮肤的无数部位的接收器接收不同的强度信号流的结果。鲍威斯将感觉分解为强度感知的集合是有道理的。从一阶感知信号的定义和性质来看,一阶感知在经验上并不必然对应一个物理状态。例如,电流、触摸和化学中毒都会使你产生同样触觉,但从一阶感知的角度来看,对于这些不同原因并不能加以区别,也不能区分出触觉是从左边来还是右边来,它仅仅反映了感觉末梢发生了什么以及接受了多少用物理单位度量的刺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阶感知并在经验上并不和一定的外部实体相匹配,外部实体的实在性仅仅是我们的建构,因而,我们将一阶感知信号看作强度信号。(2)感觉(sensation)这一层感知是在第一层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它是强度感知的函数。是受许多一阶神经流共同影响的结果,它与某种平均的强度相联系,每个强度成为它的一维向量。所以,二阶输入函数和一阶输入函数之间的关系是多对的一对应。从矢量关系的角度来看,一阶强度信号如果作为基本矢量,那么他们的加权总和就形成一个新的向量,例如,味觉的四种强度信号变量的函数,颜色是三种信号变量的函数,因此,这个层次上的信号可称作“感觉”。这个层次的信号是否对应于外部世界的独立的实体呢?鲍威斯说“这种信号是否对应于外部世界的任何单一的实体这是次要的问题,它可以有对应,也可以没有对应的东西”(Powers, 1987.P102)无可否认,感觉信号依赖于物理事件:新鲜柠檬的味道包含了一个容易认辨的向量,它由糖与酸产生的强度信号导出,但显然并无物理实体与它相对应。柠檬实体中,糖的浓度与酸的浓度并不混和在一起,也不化合在一起,关于这个问题,后面讨论建构主义时还要集中讨论。(3)构型(configuration)走进房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我的桌子,它呈现给我们不同的图像,这些图像区别极大,侧面看,正面看,近看,远看,我们的图像感觉发生极大变化。但我们显然能判断出它是同一张桌子。这说明在不同的感觉之间存着同构性,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象”、“客体”、“物体”,它就是感觉变化中的同构形式,假如你能生活在太阳上,那里的变化是如此捉摸不定,找不到什么不同构形式或变化中的持续性,你也许根本不会有物体或客体的概念。因此,构型感知是一组感觉向量的不变函数,即进入高阶层的二阶感知信号在感知计算中心中进行信息处理以及提炼之后,得到的某些稳定的型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环视周围时,我们不但会有关于周围环境的一些感觉,而且我们更能注意到在许多感觉变化之中所隐含的不变形式,因而,视觉构型、触觉构型、听觉构型都可为我们提供所谓客体的概念。当然,一个只有三阶控制系统的生物体只能由遗传提供的内在程序来选择构型状态,要想使系统自身能控制这些构型,想便系统具有更高的认知形式,生物体需要更高的组织层次和控制层次。(4)转换(Transitions)这里所说的转换,是对实体构型及其相关的感觉与强度从一种状态变换为另一种状况的感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方式的运动与变化,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一个构型的运动与变化,只要它运动中前后足够地相似,而且运动不是太慢(如钟表中的时针与分针)也不是太快(如果秒针1/10秒旋转一周),则人们是可以感知它。不但观察到外界运动是一种转换感知,在浴缸里对水温上升的感知,以及对自己的身体运动的感知都是一种对转换的感知。转换的感知对于较为高级的动物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这些有机体不仅要对静态的环境作出感知与反应,而且要对动态的环境和自身的构型变化作出感知、反应与控制。蓝球运动员,舞蹈演员他(她)们的身体构型的灵活变化,就是转换的感知和控制的活生生的事例。实验神经心理学证明,转换的感知和控制是在丘脑与大脑皮层内层之间的部位里实现的,这个认知层次的感受器和控制器就存在于这里,对某些临床病人大脑的这个部位通以某种电流的刺激,就引起病人有医生迅速走来的视觉形象,尽管事实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当着带电测试针插入猫头的这个部位,缓慢改变电脉冲的频率,猫头就会平稳地从这一边转向另一边。(5)事件(Events)一个事件是一些转换、构型、感觉或强度感知组成的系列,这个系列有它的开端,中间过程和终结,它作为一个经历一定时间的统一整体被感知和控制的,所以称为一个事件的感知,如一个球落下的弹跳,一个炸弹的爆炸,两座世贸大楼的倒塌,打开一扇门,演唱一段歌曲,吃一顿晚餐等等,总之一个事件的感知,是由一个转换序列组成,这是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被认出的。要控制和改变这个事件就得改变这个转换的序列或组合,事件便是这个序列的基本单元。脑刺激实验同样证明在认知中存在着这个层级的控制、事件和序列的感知和控制在大脑皮层内层进行。Bickford等人在某妇人前椎体皮层正下方做了一个实验,给她的这部位通以每秒1 个脉冲到8个脉冲的电流,她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和重复某一个动作序列。如用一只脚擦着另一只脚,或者用手指拨动着她在手中掌握住的东西,便其旋转。这就是对事件的感知与控制。(Powers, 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