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太郎中国结局.doc_第1页
乌鸦太郎中国结局.doc_第2页
乌鸦太郎中国结局.doc_第3页
乌鸦太郎中国结局.doc_第4页
乌鸦太郎中国结局.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鸦太郎”故事的中国式结局 一次作文调查引发的思考 一笔者以续写的形式进行了一次作文调查。调查对象为某农村高中全体学生。写作要求:请根据下面故事的情节提示,设想“乌鸦太郎”今后的命运,为这则故事补写一个结尾,200字左右。乌鸦太郎一个农村孩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没人注意他,他也就安然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一边发呆一边看看窗外的桃花、玻璃上的水汽、窗框的木纹,或者偶尔爬过白色墙面的一只小虫。本来,日子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如果不是新来了一位年轻的老师。新老师常常带着孩子们在野外上课,种花种草,并和他们私下里闲谈。不久,学校里开大会,学生们纷纷上台表演节目。那个最不起眼的孩子也上台了,他给大家模仿乌鸦的叫声,清晨高飞的、黄昏离巢的、欢叫、悲啼。原来。乌鸦的叫法如此细腻丰富,各自不同。他发出的这些惟妙惟肖的叫声让人想到这个孤单的孩子,是如何一天天一个人在旷野里奔跑,追着一群乌鸦,奋力地把自己的声音,融会到它们中间去。很多人听着流下了眼泪。后来, 乌鸦太郎是日本漫画书中的一则平淡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其实称不上严格意义的故事,因为它没有什么结局。后来,在人们给那个模仿乌鸦叫声的孩子取名“乌鸦太郎”后,他还是一个人来来去去,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小学毕业后,再也没有消息。老师不是伯乐,他也不是千里马。图画书里没有明确画出的一场对话,是一个热心的教师和一个内向孩子的心灵邂逅。如果说这也是种缘分,那么,并不是所有的缘分,都能让生活有所改变。然而,中国学生对这则异国故事结局“合情合理”的想像与自说自话的设计却与原故事中“乌鸦太郎”的未来人生走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断裂。沿着已有故事情节展开的各式各样的续写,在“后来”这一设定叉点分道扬镳,最终又殊途同归为耐人寻味的中国式结局,既显示了众声喧哗与集体失语的双重性,也呈现了一道颇为特别的中国式作文景观。本文力图以对本次作文个案的描述、解析,获取对当前中学生写作现状、心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某种角度和入口。二综观学生们对“乌鸦太郎”后来命运的种种设想与安排,不难发现某些共性的话语态度与价值取向。一是放大“乌鸦太郎” 模仿乌鸦叫声这一拟声才能的效用。以下是被调查学生设计的几种富有代表性的“才能效用”案例:例:后来,同学们开始关注这个孤单的孩子,和他一起学乌鸦的叫声,一起看窗外的桃花,一起在有水汽的玻璃上画脚丫。从此,他不再一个人躲在墙角,也不再孤单寂寞。例:后来,那默默无闻的小男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老师也对他特别关注。他找到了自信。例:后来,“乌鸦太郎”因为那次表演找到了他人生的价值,他开始慢慢学会与人交往,逐渐融入到集体中去。他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好。例:后来,旷野里奔跑着的不再是一个孤单的身影,而是在一个年轻阳光的老师身后,叽叽喳喳地跟随着一群“乌鸦”,一路欢歌笑语。旷野的天际下,不再有孤单、寂寞和悲伤。例:后来,那个默默无闻的小男孩变得活泼开朗。课上,回答最积极的便是“乌鸦太郎”;课后,他与同学们玩耍,开心地去做每件事。经过努力,最终成为班上的三好学生。例:后来,这个最不起眼的孩子用乌鸦的声音感染更多的人。他的声音诠释了斑斓的生活、丰富的情感,同时他的声音也不再孤单。人们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笑而不答。例:后来,“乌鸦太郎”不再独来独往,他向同学们讲述他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奥秘,同学们都折服于他的见识,一下课,纷纷围在他的身边。例:后来,音乐老师让“乌鸦太郎”练习各种动物的叫声,老师让他代表学校去参加一次大型的文艺活动,他脱颖而出,被领导看中。领导让他练好口哨,推荐他参演春节联欢晚会。例:后来,“乌鸦太郎”不再独来独往,也停止了对乌鸦声音的模仿。终于在第二次表演时,让大家失望了,大家觉得他是个骄傲且不求上进的孩子。从此,他又成了孤独的人。例:后来,“乌鸦太郎”仍旧一个人独来独往,人们只是在他表演的那一刻感动过,事后都快将他忘记了。“乌鸦太郎”仍旧一个人看着世界发呆。例例中,尽管续写者对“乌鸦太郎”表演节目后的状况设想得不尽相同,但所有续写情节的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一次偶然的表演彻底改变了“乌鸦太郎”的现实遭际。例例,以一个孤单且被人忽视的孩子的被关注、被羡慕、被认同,凸显了老师和集体怀抱的友善、温暖与感化效应的强大;例例,则以“乌鸦太郎”脱胎换骨般的进步、一步登天或一败涂地的结局,强化了那场表演对“乌鸦太郎”后续命运决定性的影响力。包括上述例例在内的99.7%的续写故事表明,偶然表现出来的拟声才能似乎是“乌鸦太郎”价值的唯一体现,更是其命运转折的分水岭。对于一个原本暗淡无光的孩子而言,一种突然绽放出来的才能不仅立刻让他光彩夺目,还意味着从此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路绿灯,飞黄腾达(例);反之,丧失才能则意味着重新退回过去的灰暗世界(例)。这里,被绝大多数续写者竭力夸大的“才能效用”,其实是现实校园普遍存在的成绩至上、智能至上观念的翻版。当今,在升学竞争压力日益沉重的背景下,学生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一俊遮百丑已经演化为校园潜规则,成绩等于成功,才能就是万能,成绩、智能的高低决定学生个体在校园生态中的优劣地位。如此扭曲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们确信老师亲贤能远无能、重优生轻差生体现了一种正常的校园生态秩序。因此,续写者都善于根据原文描述,精准地考量“乌鸦太郎” 边缘化的地位和被漠视的合理性,然后顺理成章地设想了“乌鸦太郎”拟声才能被发现后种种优待“关注”、“注意”、“羡慕”“折服”,堪称蔚为壮观。如此盛大其事,其实质是曲折表达了续写者自己在现实情境中饱受刺激折磨、爱之恨之的才能崇拜。天可怜见,那些放大的“乌鸦太郎”拨云见日般的幸福享受,掩藏了多少中国孩子破碎冷落的心,又寄寓着孩子们多少缠绵苦痛的希冀和热望啊。众多学生对“才能效用” 的推崇还折射了一种值得警惕的价值扭曲倾向。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不乏错位的成功故事:获得金牌的某运动员尽管文化水平低,但被某名牌大学破格录取;不向外国人下跪的某民工因读书心切,也被大学录取众多励志故事也一直喋喋不休地渲染着浪漫主义的成功迷梦:一个坚持给妈妈洗脚的小伙子因品格的力量打动了外国老板,被破格聘用;一个求职无果的女孩子在转身离去前,用鞋跟敲平了老板办公桌上一颗松动的钉子,结果被聘用破格录取、破例聘用成了一种搁置正常录取程序与公平竞争规则的超常奖赏。这样的故事经常被复制和高调宣传的结果是,与必备资质、专业素养、录用条件风马牛不相及的才能、品格的效用放大了,规则、程序的刚性柔化了。这就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只要具备某种才能或良好品质,就能破例、破格,一切人生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下面一则故事反而匪夷所思了。美国奥巴马总统打算出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春季毕业典礼,这所百年名校却表示不授予总统荣誉学位。校方表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奥巴马的到来“欣喜若狂”,但除了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出过两本畅销书外,奥巴马“没做任何应得荣誉学位的事”,学校有不给在任政界人士颁发荣誉学位的规定,即使奥巴马莅临,校方立场也不会改变。另一方面,从作文的整体面貌看,中国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懂得把寻找意义、表现光明面作为写作的第一准则,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的应试作文标准。绕开生活苦难,回避社会难题,格调昂扬向上,习惯自我检讨,一味表现人生的美好、人性的光辉,几乎成了中小学生的写作共性。在如此的写作惯性下,生活收束为家庭、校园、自然景物的狭小场域,情感不越乎亲情、友情、师生情。沉重的社会问题与学习生活绝缘,烦恼、忧愁等一切问题都能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帮助下轻松化解。学生习惯想当然地把现实难题用感人的故事作喜剧化粉饰。结果,在社会价值倾斜、应试作文标准诱导的双重压迫下,学生逐渐对规则失去了敬畏,对艰难不幸的命运和困窘不堪的生存状态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对生活中那些难以复制的特例反而充满向往,向往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一步登天。所以,沿着例例的续写方向,98%的续写者认定,“乌鸦太郎”最终命运是成为口技表演家、配音演员、儿童节目主持人、动物学家等等。至此,“才能效用”被演绎到极致。二是美化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校园权力结构”。福柯的权力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在社会中要受到各种权力关系的控制。什么被允许,什么被禁止,都源于这个社会中的权威、规则、等级和学科系统,因此,一种文化必然产生出一种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正是这种认识方式导致相应的话语被生产出来。如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关于话语的真伪、正误、合理与不合理的准则,这些准则正是权力的产物。因此,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律或自治的,而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话语乃是权力的话语。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无孔不入,看似各不相同的有关校园生活的续写情节里也充满了各种权力符号。这里既有权力的表演,也有对权力的欣赏、崇拜与追逐。从例例续写者的话语立场看,学生普遍将自己定位于温暖班集体中面目模糊的一员,自视为那个默默无闻的孩子的观察者、同情者与拯救者,以“集体”的视角,俯视着“乌鸦太郎” 的命运沉浮。显然,在当今校园教师中心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故事中的教师代表了校园权力的中心,集体代表了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权力网络,其中的个体与权力中心存在着亲疏远近的不同距离,而“乌鸦太郎”则明显处于权力网络的边缘与外围。续写者步调一致地融入“集体”的角色选择,是对自我身份的主动隐藏和对校园权力中心的有意靠拢。“乌鸦太郎”沉默寡言,加之独来独往,“没有人注意他”。在绝大多数续写者看来,这种处境理所当然。“一无是处”的孩子自然是校园权力排斥、疏远的对象,因为他没有得到权力认同的条件和资本,他的边缘角色是物有所值,他的饱受冷落是咎由自取,所以,也就没有谁应对“乌鸦太郎”的孤单境遇负责。那位年轻的新老师给“乌鸦太郎”一展才华的机会,则彰显了权力中心的决策力和号召力。我们看到,一个原本似乎没有什么价值的孩子立即得到集体的百般呵护(例例)。由续写者加盟的集体这种积极响应的姿态与先前无动于衷的表情转换如此快捷,不啻一场滑稽的权力变脸。漠视你心安理得,追捧你亦有道理。权力就这样翻云覆雨,掌控着“乌鸦太郎”的运命。续写者未必自觉的情节设计折射了校园权力结构的威仪与森严。耐人寻味的是,“乌鸦太郎”“追着一群乌鸦,奋力地把自己的声音,融会到它们中间去”、“安然躲在教室的角落里”的“孤单”,在原有故事中具有一种别样的美丽与忧伤,可续写者对生命中的美,缺少善意的发现眼光,例甚至编织了师生共同在旷野奔跑、一路欢歌笑语的盛况。在他们的眼里,“孤单”彻底沦为“乌鸦太郎”有待矫治的性格过错和品质缺陷。从独来独往到融入集体,从沉默寡言到能说会道,从悲观自闭到乐观开朗,“乌鸦太郎”的前后转变,被设计成在集体威权感召下、顺应权力控制与摆布的痛改前非、积极投诚。“乌鸦太郎”只有告别孤单,改“邪”归正,变得大胆、阳光,才能得到权力的认同,获得温暖,享受幸福,才能成为符合权力标准的好孩子(例例);反之,将再次被权力放逐,重蹈覆辙,“又成了孤独的人”(例)。而例中,高居“校园权力结构”之上的领导,成为决定“乌鸦太郎”未来命运的主宰,散发着“贵人相助”观念的陈腐气息,可视为校园权力的延伸与放大,再一次表明了校园内外权力结构对中国学生行为和心态的格式化塑造。应该看到,续写者在设计教师、集体关心“乌鸦太郎”故事时,强调以温暖感化一颗冰冷的心,教化一个沉寂的灵魂,其动机是真诚而善意的,但续写者的角色定位和话语态度却泄露了冰冷的权力底牌。校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抵达了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部日常行为”。99%的续写者(其中90%为农村孩子)根本就没有打算进入“乌鸦太郎”的世界,去体味这个“每天走很远的路”“ 一边发呆一边看看窗外的桃花、玻璃上的水汽、窗框的木纹,或者偶尔爬过白色墙面的一只小虫”的孩子的内心感受,去触摸他的艰难、孤独、忧伤与快乐。续写者们白天不懂夜的黑,有轻飘的感动与同情,却不懂得真正的慈悲,不思考儿童生活中的苦难因素,习惯廉价的感动与轻佻的救助。他们用关心弱小同学的方式来人为制造一个心理落差,自我培育一种可以关心他人的优越感,以此化解、转移自己在别处受到的屈辱。因此,其真诚的背后也不乏几分世故与逢迎。与直抵人心、痛彻肺腑的慈悲相比,感动实在浅薄而滥情。过多的感动,则未必不是对苦难刻意的无视与美化。而学会进入苦难,懂得慈悲,或许能让我们拥有一些反思与良知,拥有写作中普遍缺失的批判力和自省力。三是向往传奇化、戏剧化人生,追慕成名成家的荣耀。如上文所述,沿着“后来”被几乎所有续写者设计出的“乌鸦太郎”的幸福改变继续发展,“乌鸦太郎”的命运必然地乌鸡变凤凰,修成正果。因善于模仿乌鸦叫声,成为口技家、配音演员、儿童节目主持人;因善于研究乌鸦,成动物学家、驯鸟师、飞行员;因善于奔跑,成为长跑运动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不足2%的学生认为“乌鸦太郎”没有拥有辉煌的未来(例)。在设计“乌鸦太郎”的未来时,续写者流露的其实是自我的人生憧憬,代表了个人对世界、社会,现在、将来的某种价值确认与期待。绝大多数续写者认为成功就是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习惯励志照亮人生,富于浪漫情怀,向往大喜大悲、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不懂得没有华彩乐章的生命,照样可以怀抱骄傲不流俗的寂寞,让别样的美景,在心中如花绽放。不认为平淡无奇是人生常态,不承认普通生活和平凡生命的价值,轻视甚至蔑视普通人波澜不惊的生存状态。2006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最不满足于过普通的生活。我们在讨论时一致认为,这不仅和升学压力有关,和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们讲课。学生们在吃饭之前,要向厨师鞠躬表示感谢。大家对普通的职业都怀有感激和尊敬的感情。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能站在学校讲台上的,不是教授、专家就是学者、官员,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对威权的膜拜、对寻常的鄙视,已经造就了一大批以“长大要当科学家”为人生理想的豪迈少年。他们是社会名人的狂热粉丝,是权力意志的忠实随从,轻视甚至无视日常生活的意趣与价值,日渐形成崇拜权力的奴才心态。他们把理想放在天上,建构着不切实际的人生捷径,企图轻而易举实现梦想。诚如阿富汗著名作家乌尔法特尖锐的感慨:“真的,我们真的不认得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们。可是,我们对于那些达官贵人却认识得那么清楚。”让学生自甘臣服于权力和名利并为之孜孜以求,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