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用人之道.doc_第1页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doc_第2页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摘 要】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关键词】 曾国藩 人才观 选人之道 用人方略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 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曾国藩的人才观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曾国藩对人才的认识之高,渴求之急,在封建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是少见的。曾国藩的选人之道曾国藩有其独到的选人用人标准,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曾氏幕府人才众多,几乎全国人才之精华,都汇集到这里,再加上曾国藩知人善任,懂得激发他们的才干能力,因此,湘军和曾国藩集团想不成功都难。原则二:首选忠义血性之人有血性够忠义是曾国藩选人的最核心的标准。尽管曾国藩的“忠义血性”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它揭示了政治信仰对于人的极其重要性,因而对于人才的选拔来说,也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只有立场坚定、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不被任何困难吓倒,你才能成就一番大事。这些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在战场上居然能表现得如此之凶悍,完全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都有一股所谓的“忠义血性”,作为他们为清政府卖命的终极理由。原则三:德才兼备,以德为本曾国藩识人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对于德与才关系论述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31也就是说,如果德才不可兼得,他宁要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简言之,用人应该看重才干,但更应看重的则是心术,即道德操守。他如此重视人才的道德水准,是因为当时士风败坏,人欲横流,从上到下都孜孜求利,惟利是图,所以他才突出道德的重要性,惟德是举。原则之四:发挥人才的一技之长。曾国藩认为用人要发挥人才特长,对推荐或自荐者, 他都要认真考察,做到人尽其才。洋人傅兰雅推荐聂仲芳,曾国藩问他为什么在广州做洋务而不继续读书,考功名。他答“今日中国不缺官,当官的人多得很,候补官员也数不清,不愿意去凑热闹,所以出来学技术、管理。”1145聂仲芳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是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和头脑的。他还向曾国藩提出了“江南机器总局不善经营将会倒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等”。曾国藩听后很满意,认为是一个人才,并决定留在他的幕府。他的幕府吸引了当时许多的优秀人才,像一所培养造就人才的高级“学校”原则之五:重用有才之人而不拘小节。曾氏在军中极讲规矩,李鸿章散漫惯了,曾国藩大动肝火,当着所有幕僚的面大声训斥。但是对于李鸿章的文书处理能力和其他优点,曾氏注意褒奖和鼓励,认为李天资过人,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使李鸿章很快成才,终成一代名臣。曾国藩的用人方略1.管理人才要赏罚分明。用兵管人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攻心为上,攻身为下。如果下属有杰出贡献一定不能嫉贤妒能,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锐气,应该论功行赏。曾国藩向立有战功的下属奖励刻有自己名字的腰刀,将士们都奋勇作战,期望能得到这难得的荣誉。除了奖赏之外,在该罚时也绝不留情,交情深厚如李元度者在徽州失守后照样被免职。赏罚分明是曾国藩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他严格要求下属,特别是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必须做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严格的军法,曾国藩与湘军才能在晚清那个混乱的时代中站稳脚跟。2.委功与揽过。委功,指把功劳如实地分给他人,不据为己有;揽过,指主动承担责任,不把错误推给别人。曾国藩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5168。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当获得了太子少保衔时,认为功劳应属于众人。“上托圣皇鸿福,下赖僚友同心,出谋以胡林翼为先,苦战以多隆阿为最,如臣碌碌,何功可言。”6124曾国藩在错误面前,也实事求是。一次他借李次青(元度) 未请假擅自回乡募勇之事,参劾打击了李元度。他的弟弟认为哥哥做得不对,并写信过去。曾国藩阅信后大声悔恨地说:“吾过矣! 吾过矣!”“余益觉大负次青,愧悔无地。”5185李元度见曾国藩如此悔过,就愈加尊敬之,并为之忠贞不渝地效命了。3.识人未卜先知。曾国藩善于对一个人进行综合的预测。曾国藩观察人重视观察人的精神,也就不以貌取人。譬如罗泽南“貌者不扬,目又短视”,2243骆秉章“如乡甲老德,粥州无能”2250,但他都能倾心结好,许为奇才。又如塔齐布,因为他出仕很早,穿草鞋,每朝认真练兵,便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来一力保举他。曾国藩善于识别人才,主要是因为他能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故此才有超越的知人之明了。4.育人循循善诱。曾国藩把自己的幕府(包括所率之湘军)办成一所人才学校,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他的幕府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中,起先掌管文书,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