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绍兴文理学院2010学年第2学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史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凤冠霞帔在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中的演化服装设计与工程102 韩俊凯 10143311摘要本文主要以凤冠霞帔的起,以及它如何逐步取代宋明之前的传统婚礼服饰为主题,探讨其倍受明朝贵族妇女的青睐以及后来风行于民间的原因,感受蕴含其中的巨大魅力。中国传统婚礼服饰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经过中国服饰几千年的变革,婚礼服饰也有其自身的变化。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现阶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纵观华夏婚礼,古代传统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爵弁玄端纯衣纁袡”、“梁冠礼服钗钿礼衣”、“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关键词凤冠霞帔 婚礼服饰 追本溯源 风行 没落 明朝 清朝 引言自古以来,我国都以礼仪之邦著称。特别是儒家思想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服饰,这一社会风尚的突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礼仪文化的影响。从婚礼礼服的角度讲表现得更为突出,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古代的婚姻不仅仅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且而是对夫妻双方家族负责。这种及其重视“家庭价值”的观念,与西方一些礼仪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都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社会成员”特殊的表现。向来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在这一漫长历程中,凤冠霞帔这一不容忽视的传统元素究竟如何产生,盛行再到没落,究竟怎样改变了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发展方向,究竟以何魅力重新受到了现代新娘的青睐,本文将带您领略其所包含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沉淀,为您揭开所有的秘密。第1章 凤冠霞帔追本溯源1.1唐宋时的婚礼服唐宋时期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唐代或幕离,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唐初用幕离为多,幕离是女子遮体之物,用缯帛制成,其长可以遮蔽全身。永徽以后,渐多用帷帽、皂罗,帷帽是帽子的一种,其网子只遮到脖颈,故又称为“面帽”。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凤冠和霞帔是承袭宋代贵妇服饰发展而来的,既是对汉族妇女服饰的继承和保护,也为清代汉族妇女开拓了道路,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贵族妇女的这两种装饰又进一步影响民间妇女的服装、习俗,民服中常以此二种服饰为大喜大贵之装,发展为一种祝福和祈福的服装形式,进而成为贵妇人的一种符号标志。1.2明代的大红婚服定制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人们眼前会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然而鲜有人知周代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发展到隋唐以乃至南北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宋代各种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里,婚服为青色。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第2章 凤冠霞帔在明代的崛起2.1关于凤冠霞帔的稗官野史说起传统的婚礼服饰,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彩绣龙凤的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以及大红吉服。醒世姻缘传如此描写婚礼的场景:“.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从这些典章文献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代婚礼礼服的印记。清稗类抄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然续通典所载,.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这里可以看到并没有明文规定的,允许如此“贵族”之服可用于寻常百姓之家。一般说来按照大明律与大诰里严苛的规定,也是明令禁止非法越级而服的。在历史传说里,记载凤冠霞帔用于民间女子的婚嫁是明太祖朱元璋特许的恩典。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然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对于凤冠霞帔在民间女子婚嫁中使用,确实得了皇室的承诺与默许。明代起始新娘能用凤冠霞帔。明朝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艳丽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一般说来这是贵足所拥有的特权: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意为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而八、九品绣缠校花纹。图2-12.2技术的革新推动凤冠霞帔走向极致总的说来,明代社会物质财富是丰富的,技术是先进的。江南蚕桑丝织业、丝绸织绣技高超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很多方法确实具有相当高超的水平。服饰种类繁多、风采各异、蔚为大观。服饰制度作为权利、阶级的附属品,等级森严,而且由于制度的限制也一定程度扼杀了“官家”服饰文化的发展。图2-2明代凤冠霞帔能够得以在民间流行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这里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家对人民“婚庆”、“家庭”价值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且也反映出蕴含在劳动人民内部强大的智慧,表现了充满生机和变革力量的服饰繁荣景象,也能看出礼仪制度在我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处处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第3章 凤冠霞帔在清王朝的没落3.1清满族的强压政策延缓了凤冠霞帔的发展之路明亡之后,清朝一度想强迫汉人改穿清装,因受到人民的强烈反抗而作罢。当时新娘都以凤冠霞帔作为结婚礼服。满族建立清王朝的第二年,再次开始实行剃发易服。清政府命令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剃发相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正式执行,从那时起就禁止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在明代男子都是蓄发挽髻,宽松衣,用长统袜、浅面鞋;而到了清朝,都是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而且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小说家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恽来与咸水妹“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当时新娘婚服必须使用凤冠霞帔,不用凤冠霞帔已成为一种忌讳。一是担心不吉利,二是有“不是嫡妻”之嫌疑。可以说,清代婚礼服饰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传统。这点为何能够在清廷满服制度中存留呢?其后这里主要是由于汉族人民的长期抵制与满清政权的基本稳定使清政府考虑做出一些让步。特别是接受了被人称为“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的明代遗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建议,其中二条是:“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红喜裙是用于婚嫁时的裙子的一种统称,式样主要有单片长裙及襕干式长裙,以大红色地绣花,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3.2社会变革导致凤冠霞帔的地位被旗袍颠覆到了晚清,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倡导下社会上掀起了移风易俗思潮。这股思潮从剪辫易服、禁烟禁赌到废除奴裨、男女平等和破除尊卑观念,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各大城市中,要求解放妇女、兴办女学、反对缠足、提倡天足。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男子反满要求恢复汉装,而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妇女反而以穿着旗袍为时尚。“髻鬓钗朵满街香,辛亥而还尽弃藏。却怪汉人家妇女,旗袍各各斗新装。”反映出女子在服饰方面对美的追求起着主导作用,也反映出她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体现了女子自我解放意识的提高。特别是在晚清末期,连婚礼上的装扮也发生了变化,新的文明婚礼中新娘常常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被衣绣红鞋绿袜一概不用。第4章 凤冠霞帔元素当代中式婚礼中的复苏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传统的喜庆与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虽说中式婚礼听起来有些老套,可如今却是个新鲜玩意儿。图4-1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市场上的中国传统婚礼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设计上过于纷杂、零乱,缺少文化特征与内涵。一些古装电视剧或舞台中的婚礼服也存在有许多臆断的设计成份,而没有考虑到当时朝代的服饰文化。虽然一些古装偶像剧、喜剧可以有较多的现代设计,但也要考虑到历史背景等。中国传统婚礼服的设计亦不是一定要严格按照史实而设计,不是把古代的服饰纹丝不动搬到现代设计中,应立足现代纵观历史,挖掘传统婚礼服中之精髓。发展与变化是现代传统婚礼服的趋势,以史为鉴,加入现代设计元素与自己的创意,才能使传统婚礼服久立于不败之地。结论凤冠霞帔自明代诞生至今已越过600年的光阴,坎坷的发展历程赋予了它高贵的气质和饱满的内涵,它承载了中国服装文化的厚重积淀。随着社会环境的无穷变幻,民族文化的沉淀,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婚礼服的设计也必将追随时尚的潮流,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精美的凤冠霞帔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荟萃。炎黄子孙的发展与融合正是中国的多民族相交融的过程。从婚礼服饰的变革上也展现了我中华民族广阔的胸襟,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过程,也在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比如满族与汉族服饰的融合,清末的洋为中用,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都深深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个人躯体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社会风貌。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也反映出服饰文化的繁荣。婚礼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中国礼仪文化,彰显了我国重人文、重礼仪的文化传统,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