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误区.doc_第1页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误区.doc_第2页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误区.doc_第3页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误区.doc_第4页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误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莫在对话教学的“十字路口”迷了路 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课堂观察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南化四小 宋传敏葛金芳【背景】 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活动落下了帷幕,多个省份的教师代表给我们展示了目前最高水准的英语课例。更加难得的是每节课结束都有一个“face-to-face” 的专家与授课教师的直接对话与交流。其中充斥在我们耳边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鲁子问教授指出,许多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课例中,纠缠于阅读教学的形式中,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用功能不明显,师生的话语比严重失调。这无疑是一个遗憾,但也给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对话教学的实质是什么。【关键词】 对话教学 语境 意群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对话教学便是实现交际功能的有效教学形式之一。对话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获得新的语用语境,实现新的交际功能”。也可以说,在语境中对话,实现对话的交际功能才是最终的任务。但是,“听说能力”作为小学英语的一级目标,在本次教学观摩研讨课上体现得比较含糊,个别教师的课例甚至在对话教学的“路口”找不到方向。下面是天津市奚咏梅老师五年级“Unit6/Whose T-shirt is that?”一段课堂实录: 【片断一】Step2. Lead to New Lesson. T: (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Can you introduce? S: This is T: (暗示学生要是想看照片) You can say, Can I see it? S: Can I see it?T: (递给学生所要照片) Is it nice? S: Yes.T: Its really a nice picture. T: Read after me, really.本节课的前二十八分钟,奚老师都是在处理本单元的陌生词汇和语法内容,如“really, maybe, camera, in front of, be going to”等等。使得本来的对话语境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导致后面的课文对话没有得到有效时间的交际。 辽宁省沈阳市屈丹老师四年级“Which is bigger?” 一段课堂回放:【片断二】Step3. Practice (Students practice saying the things in their daily life by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s) T: Show me your hands, please. Look, my hands are bigger. Your hands are smaller. SS: My is /are 本节课始终围绕“比较级”这一个语法环节引出对话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但是鲁子问教授认为该课例中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比较级的导入和活动安排的语用目的存在明显不足。建立在“比较级”之上的对话教学停留于教材本身,而不能为我们的实际生活语境服务。使得对话教学的语用目的停滞不前。专家的一席话不由得让全体英语教师警觉。 . 通过两天的课堂观察,综合专家的精彩点评,不难发现本次全国英语教学观摩课的对话教学存在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1对话教学过于注重词汇、语法内容的处理,对话语境遭分割。例如天津市奚老师的对话教学重难点是由名词性物主代词引发的物品归属问题。在“展示物品 询问归属物品共享”的过程处理中,奚老师为了解决教材中的“分支”,在导入阶段意图解决所有的单词和语句,从而耗尽了本该属于对话的时间分配。作为对话教学的语言要素,单词语法的成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单独的割裂出来,或者有意识凸显其重要性,无疑会破坏原有的语境,使得整个对话没有整体性。 2. 对话教学中的“读”被钝化成阅读教学中的“读”。 对话教学中的“读”不同于阅读教学中的“读”。阅读教学中的“读”目的是一种理解意义上的“读”,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获取信息的一环。而对话教学的信息获取不是“读”出来的。江苏省南京市的顾洁老师在展示一节六年级“Asking the way”对话教学课例时, 【片断三】Step3 Learn the dialogue. T: Read the dialogue and get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 Find the right place: History Museum, post office SS: T: Read the dialogue again and learn more the text.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in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s: How does Mr. Smith ask the way? How does Yang Ling show the way? 顾老师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对对话教学的深入学习,构思准确到位。但是,作为对话教学,学生在导入环节中,已经基本对“询问路径”的任务得以 生成。接下来该做的,就是在这个语言情境中让“听说”占主导,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是用笔头的勾划取代语言的表达。 3对话教学的语用目的性不明显。 对话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交际功能,并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让该功能得到真实的运用。这一点契合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任务型”教学。鲁子问教授认为:“任务教学方法的课,有着非常明确的任务呈现,让学生在本节课为了任务完成而展开学习,而不是到了最后才给学生一个任务活动。可以说,这是任务教学与任务活动的本质区别。”鲁教授所指出的完成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指的是在真实的语境状态下,不得不为的,为了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教学;而并非为了解决巩固环节中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几个活动。这一点的阐释,无疑是与会教师最大的收获这一。例如,辽宁省沈阳市屈丹老师在处理比较级时,如果能在一定语境背景下自然产生比较级的意义,在课中以及拓展环节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注意比较级在对话教学中语用目的性,那学生的参与性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通过对本届全国英语课堂观摩课例的学习,结合几位专家的精彩点评,对话教学的实质变得清晰。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做才能合理实现对话教学的交际功能呢?一、 创设真实语境,激发话题的预设与生成。对话教学的话题导入,无论是基于课堂实际,还是基于课文本身,都要以符合学生的真实语境为前提。脱离真实的语境,对话交际就失去了服务生活的意义。目前很多教师都习惯于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来引领对话,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忽略了学生自主思维这一环节,使得话题的预设无法进行。例如,天津市奚老师在处理 “picture”时,如果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来预设话题并参与评价,如对“Whose is it?/How about ” 等自主话题的讨论,那么整个话题就被“picture”联系在一起。从对物品的评价态度(Its really nice. )到询问物品的所有人(Whose ?/Perhaps its mine/hers),最后表达自己的意图(Im going to take photos with a camera)。这种在真实语境下的话题预设,教会了学生针对话题而展开个性思维,而且学生也乐于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专注于对话。真实语境中话题生成是一种水到渠成,避免了老师为了几个“无伤大雅”的单词而白白浪费学生交流的宝贵时间。二、 关注话题衔接,形成意群。 对话教学的内容,特别是高年级英语对话教学,是培养小学生交际能力的关键时期。不但要关注学生交流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交流的。这就要发挥意群的作用。意群的表达不同于低年级对话教学的一问一答式。它要求学生能够在对话的过程中,自觉注意话语间的逻辑关系,逐渐完善对话群落,从而完成对话模式的构建。在平时的对话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对话内容给予了重视,但是对话题衔接的意群处理,关注度不够。在平时的课例中,我们看到得比较多的,还是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自己呈现对话框架,让学生去“填充”对话内容的形式。本届活动中北京市的张老师在“travelling”对话教学中,就能把“Where does go?/How does go.?/How far?”自然贴切地整合在一起,使对话教学的对话功能清晰地展示出来。张老师教学中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筛选出合理的生成因素,步步紧逼,直到把相关的对话要素最终衔接成一个逻辑性很强,事理分明的意群。最后再运用到学生实际的“travelling”中去。对意群的关注,是对学生对话交流语言形式的纵向评价。它更加关注学生语言思维的逻辑关系和事理顺序,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对话的质量,这一点是本次教学观摩课的又一收获。三、 关注活动的功效。对话教学中的活动安排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论是围绕对话教学内容本身的活动安排,还是新授结束时的拓展活动,都要以“听说”为基点,不能“跑偏”或者不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拔高。例如,本届观摩课例中,有教师在设计对话课的活动时,利用“写作,填空”等笔头形式来检验对话课的课堂效果,这无疑和对话教学的目的相悖。如果以这些形式为载体,再在对话中利用好这些材料,那也是可以达到对话教学的目标的。再如,沈阳市屈丹老师在最后的拓展活动中,设计了一个讨论话题:Which place do you like? Countryside or city? Why? 目的是为了让比较级的话题得到有效延伸。但是,教者在“countryside”和“city”所覆盖的比较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欠考虑,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这种对话活动的开展缺乏了应有的语言支撑,更像是一种自我意愿的表达,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此外,在小组活动中,对于人员的安排,活动的要求,教师的评价都要及时有效。应避免老师的一句“practice in pairs/four”就把自己“闲置”在一旁的局面。活动安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话题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