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实验课程.ppt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1.gif)
![[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实验课程.ppt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2.gif)
![[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实验课程.ppt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3.gif)
![[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实验课程.ppt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4.gif)
![[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实验课程.ppt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b6027d8c-a508-4f2d-af72-891325233aba5.gif)
已阅读5页,还剩2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核算实验课程 目录项目1GDP核算与分析实验项目2投入产出核算实验 表的编制与合并项目3投入产出核算实验 应用与分析项目4收入分配核算的应用分析项目5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 实物交易部分项目6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 金融交易部分项目7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项目8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 SEEA 项目1GDP核算与分析 实验课 1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GDP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 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数据间的平衡关系 运用GDP核算的数据进行经济分析 1 2实验原理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国民经济生产的成果 它也是国民经济分配的来源和国民经济使用的基础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别从生产 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加以表现 从生产方面来看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总产出的一部分 计算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值总和 就是国内生产总和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 增加值 国民经济总产出 全部中间投入 全部劳动者新创造价值 全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法 GDP 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法 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 2 季度 月度 GDP增长率计算 1 季度 月度 同比增长率本季度 月度 与上年同一季度 月度 相比而计算的GDP增长率 由于两个年份相同季度 月度 在季节上基本可比 故在计算过程中不作季节性调整 它反映本季度 月度 经济运行的内在因素和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点 能客观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进展 且季度 月度 和年度的变动幅度基本保持同步 2 季度 月度 累计增长率连续几个季度 月度 累加与上年同期相比计算而得的增长率 与同比增长率一样 它也不作季节性调整 优点 能客观 真实地反映经济运行的进展情况 并且随着季度的不断累加 其增长率也越来越接近于年度增长率 增幅与年度增长率趋于同步 缺点 受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对经济内在增长趋势的反映不是很灵敏 而且 该指标不能反映各个季度之间经济运行的结构变化情况 3 季度 月度 环比增长率指某一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计算而成的GDP增长率 由于受季节因素影响 两个相邻季度之间经济条件是不可比的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作季节性调整 故也称为季节性调整之后的增长率 优点 由于剔除了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的作用 只反映经济内在增长趋势 能十分清楚地反映经济内在运行的基本走势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 缺陷 该指标受基准期季节因素的影响 数据的变动起伏较大 4 季度 月度 环比折年率增长率是在全年均保持本季度增长幅度的假设前提下 将环比增长率外推到全年而计算的GDP增长率 其计算公式为 季度 环比发展速度4 1 100 月度 环比发展速度12 1 100 优点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比增长率与年度增长率在增幅上不同步的缺陷 缺点 季度 月度 环比增长率是经过相应的季节性调整 它不如季度 月度 同比增长率数据那样客观反映季度 月度 经济运行的实际进度 并且 因对比基期不同 其变动幅度与年度增长率的变动幅度是不同步的 3 季度 月度 GDP增长率计算 1 季度 月度 同比增长率本季度 月度 与上年同一季度 月度 相比而计算的GDP增长率 由于两个年份相同季度 月度 在季节上基本可比 故在计算过程中不作季节性调整 它反映本季度 月度 经济运行的内在因素和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点 该指标能客观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进展 且季度 月度 和年度的变动幅度基本保持同步 缺点 季度 月度 环比折年率增长率是基于全年均保持本季度增长幅度的假设前提下计算出来的 所反映的GDP变动程度常常会被夸张 当本季度 月度 经济扩张时 该指标会夸大实际增速 当本季度 月度 经济萎缩时 则夸大实际减速的幅度 表1 1美国与日本GDP季度增长率 1 3实验设计 运用三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 支出法和收入法分别计算GDP 生产法 GDP 各部门增加值 支出法 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 收入法 GDP 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2 GDP结构分析 1 各产业比重 投资率 各产业所占比重 净出口率 消费率 2 最终使用分析 3 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量对同期GDP增加的贡献率 各产业贡献率 注 此处的各产业增加值和GDP增量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 所以须用不变价格的增量计算 4 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 三次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 1 4数据来源及平台 本实验的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这里所需要使用的数据见附带的数据文件夹中项目1 亦可从中经网 搜集最新年度数据 可将表格数据以Excel文件导出 本实验的操作平台 Excel 1 5实验过程1 GDP总量计算以2005年度为例 计算该年的GDP总量 在数据文件夹中找到1988年 2007年生产法核算GDP 现价 为名的Excel文件 其中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2420 87364 6 72432 9 则GDP 22420 87364 6 72432 9 183217 5 打开1988年 2006年支出法核算GDP 现价 为名的Excel文件 找到相应的指标值 则GDP 97822 7 80646 3 10223 1 188692 1打开1990年 2006年收入法核算GDP 现价 为名的Excel文件 则GDP 81888 02 27919 21 29521 99 584459 81 179989 03 GDP结构分析计算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0 12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0 47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0 395 投资率 0 427消费率 0 518净出口率 0 054 3 产业贡献率计算资料来源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5年不变价的第二产业增加值 75870 4 亿元 2005年不变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 62779 1 亿元 2004年不变价的第一产业增加值 17224 8 亿元 2004年不变价的第二产业增加值 67926 1 亿元 2004年不变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 56813 6 亿元 1 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一产业贡献率 18125 8 17224 8 156775 3 141964 5 6 1 第二产业贡献率 75870 4 67926 1 156775 3 141964 5 53 6 第三产业贡献率 62779 1 56813 6 156775 3 141964 5 40 3 2 三次产业拉动GDP增长 156775 3 141964 5 1 10 4 第一产业拉动 156775 3 141964 5 1 6 1 0 6 第二产业拉动 156775 3 141964 5 1 53 6 5 6 第三产业拉动 156775 3 141964 5 1 40 3 4 2 根据得到的数据 在Excel中分别制作运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GDP的饼图和柱形图 如下 分析法GDP柱形图 1 6结果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处于较低级阶段三大产业中作为初级产业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仅有12 第二 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8 40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印度相比 2005年印度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高达54 而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75 英国 法国 德国和日本都在60 70 以上 所以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阶段 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 主要体现了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服务业的发展仍然严重滞后 从产业结构看 第一产业的贡献率相比与第二 三产业较少 而第三产业仍有发展的空间来带动经济的增长 我国投资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 2005年的投资率为43 我国的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水平 世界平均投资率为23 7 高投资率 既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 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投资率高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我国的消费率是52 也低于世界水平 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6 3 传统的消费观念 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各种购买力分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外需对我国国民经济经济的影响较大我国的净出口率达到5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78 2005年发达国家中的美国 日本 德国和英国的年均净出口率分别为 2 7 1 6 0 4 和 1 7 发展中国家的巴西 印度 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年均净出口率分别为0 6 2 2 7 和 6 7 亚洲国家整体属于贸易顺差 年均净出口率为1 9 其中韩国为2 1 说明外需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 1 7问题扩展与思考 运用这三种不同方法的方法得到的年度GDP应该相等 但是实际数据显示出现一定的偏差 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现有的数据 从生产 收入 支出的角度计算分析各年度的GDP并做相关的经济分析 从一段时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结合其他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发现差距和不同 3 计算各年度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及三次产业拉动 并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4 收集月度或季度数据计算各种月度或季度GDP或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指标 寻找经济增长的转折点 项目2投入产出核算实验 表的编制与合并 实验课 2 1实验目的1 熟悉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 掌握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2 熟悉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 掌握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3 理解产品部门 纯 部门 分类 掌握简化对称型投入产出表部门的方法 4 利用RAS法修订直接消耗系数的方法 以克服静态投入产出模型不能反映科技进步的缺点 2 2实验原理2 2 1 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记 xij为第j种产品在生产中消耗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yi为第i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Xj为第j种产品的总产出c1j vj mj分别为生产第j种产品投入的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 Nj为第j种产品的增加值 即Nj c1j vj mj 平衡关系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总产出中间投入 增加值 总投入同一部门 总产出 总投入 Xi Xj 当i j时 全社会总产出 全社会总投入 Xi Xj全社会最终产品 全社会增加值 yi c1j vj mj 2 2 2 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对供给表 记 vi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生产数量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平衡关系 一种产品全社会供给总量 各部门生产的该产品一个部门的总产出 该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总产出 对使用表 记 uij为第j个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yi为第i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使用总量zj为第j部门的增加值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 一种产品全社会使用总量 各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该产品 全社会作最终产品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 该部门生产中消耗的中间产品 该部门增加值 供给表与使用表之间的平衡关系 两张表的行合计数一一对应相等 两张表的列合计数一一对应相等 2 2 3 RAS法修正直接消耗系数如果科技进步具体体现为替代效应和制造效应 记r为反映替代效应的替代系数 s为反映制造效应的制造系数 记发生两种效应前直接消耗系数为a0ij 发生两种效应后直接消耗系数为a1ij 假定两种效应同时发生 并且两种效应都具有部门一致性 则有a1ij ra0ijX1s 若已知计划期各部门的总产品X 最终产品Y 增加值C1 V M 即令X Y C1 V M为外生变量 通过行合计数矩阵与列合计数矩阵 经过多次迭代 便可将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A0修正为反映了科技进步的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A1 2 3实验设计1 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投入产出表2 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合并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3 根据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4 利用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推导对称型投入产出表5 利用RAS法修订直接消耗系数2 4实验数据中国2002年122部门投入产出表 见数据库 2 5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投入产出表 表2 1 表2 1对称性投入产出表单位 亿元 表2 1对称性投入产出表单位 亿元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建立方程组 求出表中缺失的数据 结果见表2 2表2 2对称性投入产出表单位 亿元 2 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合并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中国2002年122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要求见表2 2 1和表2 2 2表2 2 1 17个部门的名称和各个部门的编号 将中国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按照表2 2 2的编号合并为表2 2 1 规定的1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第一步 按部门合并的要求将横向数据一一对应地加总合并 第二步 按部门合并的要求将纵向数据一一对应地加总合并 合并后 中国2002年1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见附录 3 根据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根据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补上删去的数据 完成供给表和使用表 熟悉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 掌握每张表中的平衡关系和二张表之间的平衡关系 表2 3 供给表单位 亿元 表2 4 使用表单位 亿元由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可得结果见表2 5 2 6 表2 5供给表单位 亿元 表2 6使用表单位 亿元 4 利用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推导对称型投入产出表利用非对称型供给表和使用表 推导 编制对称型产品投入产出表的方法 从而克服编制称型产品投入产出表缺乏 纯部门 资料的困难 在产品技术假定和产业技术假定下 可以利用非对称型供给表和使用表推导出 纯部门 的直接消耗系数A 继而编制对称型产品投入产出表 给出供给表和使用表 计算产品比例系数 市场份额系数 部门消耗系数 然后利用这些系数在产品技术假定和产业技术假定下推导出直接消耗系数A 再用A编制对称型产品投入产出表 表2 7供给表单位 亿元表2 8使用表单位 亿元 第一步 计算产品比例系数D 市场份额系数E和部门消耗系数E 产品比例系数市场份额系数部门消耗系数第二步 根据产品技术假定 推导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A A CD 1第三步 计算称型投入产出表的中间产品AX和增加值 并编制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第四步 根据产业技术假定 推导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A A CE第五步 计算称型投入产出表的中间产品AX和增加值 并编制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表2 9产品技术假定下对称型投入产出表单位 亿元 表2 10产业技术假定对称型投入产出表单位 亿元 5 利用RAS法修订直接消耗系数中国2005年17部门投入产出表及其直接消耗系数 见数据库 假设2006年17部门的增加值 最终产品和总产出如表2 11 将2005年作为基年 2006年作为计划年 给出中国2005年17部门投入产出表及其直接消耗系数和假设的计划期2006年的增加值 最终产品和总产出 由此 就可通过多次迭代计算出2006年的直接消耗系数 2006年以RAS法修订的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 12 2 6实验拓展与问题思考1 利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用生产法 收入法与支出法分别计算GDP 并从生产 分配及使用的角度做GDP的结构和动态分析 2 将中国投入产出表合并为按三次产业分类的投入产出表 对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做分析 3 收集或预测相关指标数据 用RAS法对基年的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修订 项目3投入产出核算实验 应用与分析 实验课 3 1实验目的1 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分析 使学生掌握运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分析的方法 2 掌握同口径的纵向投入产出系数对科技与管理进步作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同口径的横向投入产出系数 对不同地区科技与管理水平作概略比较分析 3 掌握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方法 4 掌握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遴选国民经济龙头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分析方法 3 2实验原理1 分别计算各部门增加值 最终产品 总产出占全国总量的比重 进行部门结构比较分析 2 投入产出系数 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投入产出消耗系数 反映了该时期 该地区的科技与管理水平 对比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口径的消耗系数 可以对科技与管理进步状况做出概略分析 3 将总产出或最终产品或增加值作为外生变量 在模型求解前加以确定 就能求解投入产出模型 从而就能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编制发展规划 确定规划期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各部门的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总产品和增加值 4 在既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下 利用劳动报酬系数 可以测算新增产量所需新增的劳动报酬数量 再通过人均工资水平 可以求出所需新增的劳动力数量 5 通过自身发展 可以拉动很多部门发展的部门 有资格入选国民经济龙头产业 计算影响力系数 有助于遴选国民经济龙头产业 能满足很多产业的发展需要为它们提供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部门 有资格入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计算感应度系数 有助于遴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记完全需要系数 即 I B 阵中的元素 为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 3 3实验设计1 运用中国2002年17部门投入产出表 分别计算各部门增加值 最终产品 总产出的结构相对数 对计算出的结构相对数进行比较分析 2 运用投入产出消耗系数 计算全社会单位总产出的中间消耗 部门中间消耗率 对上述计算的指标和完全消耗系数进行比较 以此对科技与管理进步进行分析 3 编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 设计从总产品出发编制规划 即将总产品作为外生变量 先确定所有部门的总产品量 然后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编制规划 4 在出现某种情况时修订国民经济规划 设计某几个部门最终产品量变动 即将最终产品作为外生变量 然后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修订各部门的产品生产规划和劳动力规划 3 4实验数据中国2002年17部门投入产出表及其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中国1997年17部门投入产出表 中国2005年17部门投入产出表 上海2005年17部门投入产出表及其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见数据库 3 5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3 5 1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分析1 中国2002年17个部门结构分析分别计算各部门增加值 最终产品 总产出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如表2 4 1 见如下表3 1 分析 由表3 1可看出 就增加值而言 农业所占比重最大 占13 65 其次是运输邮电业占13 16 在最终产品中 建筑业所占比重最大 占21 58 其次是其他服务业占21 51 在总产出中 机械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 占15 10 其次是运输邮电业占9 81 在这三个指标中 总产出中存在大量重复计算 用总产出无法反映各部门的真实情况 最终产品这个指标很多部门存在负数 用其反映各部门情况也不合适 因此 用增加值反映各部门的情况比较合适 2 中国2002年三大产业结构分析分别计算三大产业的增加值 最终产品 总产出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如表3 2 表3 2中国2002年三大产业结构分析表单位 亿元 分析 从增加值来看 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3 65 45 22 41 14 表2 4 2 表明 第二产业还是我国的支柱产业 占GDP的45 22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在GDP中所占比重达41 14 但总体而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依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3 2002年中国最终产品使用结构分析分别计算三大产业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 其他占最终产品的比重如表2 4 3 表3 3 2002年中国最终产品使用结构分析 分析 从全社会来看 2002年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关系为58 83 37 39 表明我国居民储蓄过高 消费仍存在很大空间 从部门来看 第一产业消费比重为86 83 第一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是消费比重的2倍还多 表明存在投资过热情况 3 5 2利用投入产出消耗系数对科技与管理进步作概略分析1 直接消耗与中间消耗分析通过上海与中国2005年17部门直接消耗系数 计算有关指标 进行分析 1 全社会单位总产出的中间消耗比较分析 分别计算上海与中国全社会单位总产出对各部门产品的中间消耗 全社会生产单位总产出所需消耗的第i部门中间产品 例如上海全社会生产单位总产出所需消耗的农产品为0 0047 说明上海各部门生产都要消耗农产品 平均而言 上海全社会每生产1元总产出需要消耗0 0047元农产品 见表3 4 分析 A 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看 上海市单位总产出需要消耗0 7单位中间投入 高于全国0 66的水平 B 在17个部门中 上海市单位总产出对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 金属产品制造业 机械设备制造业 建筑业 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其它服务业等6个部门的中间消耗高于全国水平 其它11个部门的中间消耗低于全国水平 C 由数据可见 上海市对农业 轻工业 食品制造业 纺织 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化学工业等产品的中间消耗量较少 对机械设备制造业 建筑业等生产加工制成品部门的中间消耗量较多 这说明上海应特别注意进一步提高降耗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 各部门的中间消耗率比较分析 分别计算上海与中国各部门中间消耗率 第j部门的中间消耗率 例如上海农业部门的中间消耗率为0 63 说明上海农业部门每生产1元总产出需要直接消耗各种中间产品共0 63元 见表3 5 分析 A 上海市农业 重工业 除金融业外的其它服务业等9个部门单位总产出所需中间消耗 高于全国水平 其它部门低于全国水平 B 上海市农业部门直接消耗水平大大高于全国 因为上海市农业生产工业化 机械化水平高于全国 农业生产中传统的对劳动力的高消耗已经逐渐转化为对小农机 化肥 农药等工业品和运输 信息等服务的中间消耗 C 上海市的金融业具有较高发展水平 其科技和管理水平比较先进 因此其直接消耗水平远低于全国 3 几个典型部门之间的中间消耗率比较分析 表3 6上海与全国2005年几个典型部门间中间消耗率对比表注 表3 6单元格中左上角为上海数据 右下角为全国数据 分析 上海市运输邮电业单位总产出对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的中间消耗比全国水平高出两倍 而食品制造业单位总产出对农业的中间消耗比全国水平低6倍 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对采掘业的中间消耗则只为全国水平的一半 这说明上海运输邮电业部门的科技和管理水平低于全国 而食品加工业和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的科技和管理水平高于全国 2 完全消耗系数分析通过中国1997年与2005年17部门完全消耗系数 计算有关指标 进行分析 计算1997年与2005年中国各部门的综合完全消耗系数和自身完全消耗率 第j部门的综合完全消耗系数 例如全国2005年农业部门的综合完全消耗系数为1 0748 说明2005年农业部门每生产1元最终产品需要完全消耗各种中间产品共1 0748元 分析 A 从表2 5 4 数据可见 八年间 大多数部门完全消耗系数呈上升趋势 这说明从整体而言 我国当前仍处在工业化阶段 仍表现出以资本代替劳动 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 部门间联系进一步紧密和复杂化的特征 当科技进步还未成为主导时 这些特征就导致了完全消耗的上升 从根本上看 我国的科技发展滞后于迅速扩大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中间消耗之间的替代方向并非用经济的因素替代不经济的因素 所以我国当前实际上仍旧实行粗犷型 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加强科技进步 加强降耗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B 农业 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率降低 对能源 机械制造业 服务业的完全消耗增加 反映了我国农业 纺织业等基础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其它大多数行业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率提高 说明各部门内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深化 部门内的产业链逐渐延长 C 大多数部门对轻工业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产品的完全消耗降低 对能源 机械制造业 建筑业 运输业 房地产业完全消耗增加 反映了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房地产业对机械制造业的完全消耗增加了三倍 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 必然增加对机械设备以及各种资本型制成品的依赖程度 见表3 7 3 5 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 产品生产与使用规划编制假定要求2006年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如表3 8 编制2006各部门产品生产和使用规划 见表3 8 1 编制国民经济规划步骤 第一步 计算各部门增加值N 第二步 计算各部门总产出X I AC 1N X 第三步 计算各部门中间产品AX 第四步 计算各部门最终产品Y I A X Y第五步 编制2006年国民经济规划表 答案见数据库 2 对编制的2006年国民经济规划进行分析评价见表3 9 根据以上编制的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表3 9 2006年全国GDP计划增长14 88 三大产业分别增长4 7 14 95 18 03 实现基础产业稳定增长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比较各部门最终产品增长率和增加值增长率 可见有10个部门的最终产品增速比增加值增速慢 主要集中在第一 第二产业 服务业部门最终产品增速大于增加值 这说明规划中的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 对基础产业的中间使用将增多 而服务业的最终产品比例将加大 农业 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金属产品制造业三大部门的最终产品增长率则会出现较高负增长 食品制造业 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和餐饮业等最终产品的大幅增长 导致农业提供给各部门的中间产品的增加远大于总产出的增加 因此农业最终产品出现负增长 为了满足机械设备制造业 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和房地产业等部门的发展 金属产品制造业提供给各部门的中间产品大幅增加 而其总产出10 4 的增长率远不能满足中间投入增长的需要 结果使其最终产品出现大的负增长 同样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消耗电力 热力及水 而我国能源供给稀缺 电力 热力及水大部分都提供给各部门作中间产品 导致了电力 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终产品的大幅缩水 为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制定了较高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 而各部门对金融业的中间消耗都比较少 这就使金融业最终产品增长率高达63 以上 2 资源优化配置假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预计2008年食品制造业 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 金属产品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净出口将比2005年分别降低5 11 8 和15 作为应对 2008年应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1 修订规划步骤 第一步 计算各部门最终产品变动额 Y假设其他部门最终产品不变 则 Y3 603 16 0 95 603 16 30 16 亿元 Y4 7847 19 0 89 7847 19 863 19 亿元 Y10 557 81 0 92 557 81 44 62 亿元 Y11 422 02 0 85 422 02 63 30 亿元 第二步 计算各部门总产出变动额 X I B Y X 第三步 计算各部门中间产品变动额A X第四步 编制2008年国民经济规划变动表 答案见附录 计算表明 由于2008年食品制造业 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 金属产品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净出口分别降低了5 11 8 和15 食品制造业总产出要减少102 69亿元 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总产出要减少1380 37亿元 金属产品制造业总产出要减少182 89亿元 机械设备制造业总产出要减少265 10亿元 同时 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其他部门的产量亦要相应减少 才能达到社会平衡 在各部门共同作用下 中间投入共将减少了2317 33亿元 增加值共将减少1001 27亿元 2008年要达到各种资源优化配置 各个部门需按照2008年国民经济规划变动表减少中间投入 总产出和增加值 3 劳动力优化配置分析如果计划建筑业增加8亿最终产品而其他部门最终产品不变 全社会应如何配置劳动力 假设各部门的年工资水平S如表3 10表3 10各部门人均工资单位 万元 计算步骤 第一步 计算各部门总产出变动额 X根据 I B Y X得到总产出变动额 X 第二步 计算各部门劳动报酬系数avj 第三步 计算各部门增加的劳动报酬 v v avj Xj第四步 计算各部门需增加的劳动力 L 结果见表3 11 分析 根据上述2006年各部门需增加的劳动力表 可以看出建筑业最终产品的增加会使其他各个部门对劳动力需求都上升 其中除了建筑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多外 还会使农业和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猛增 尤其是农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超过建筑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 说明如果计划使建筑业较快发展 则需要在农业部门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3 5 4国民经济龙头产业和基础产业分析计算结果见表3 12 分析 根据所得出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 可以看出农业 采掘业和运输邮电业影响力系数较低 但感应度系数很高 说明这三个产业部门是我国的基础产业部门 各部门的发展都需要他们大力支持 而金属制品业 机械设备业和化学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很高 说明这三个产业部门既是我国的龙头产业部门也是我国的基础产业部门 因此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建筑业 纺织缝纫及皮革制品业和其他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较高但感应度系数较低属于我国的龙头产业部门 剩下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不高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如上述几个部门那么大 3 6实验拓展与问题思考1 利用中国历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分析 2 查找各地区投入产出表 用同口径的纵向投入产出系数对科技与管理进步作概略分析 用同口径的横向投入产出系数 对不同地区科技与管理水平作概略比较分析 3 根据经济发展趋势 寻找相应的指标值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试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 4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遴选国民经济龙头产业和基础产业 项目4收入分配核算的应用分析 实验课 4 1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掌握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内容及核算过程2 掌握国民总收入 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的计算和意义3 分析收入分配结构及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4 2实验原理1 收入的初次分配核算对增加值的直接分配 就是收入的初次分配 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值总和 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是初次分配中获得的原始收入总和 而且国民总收入是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GNI GDP 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净额 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NNI GNI 固定资产折旧人均国民收入 GNI 人口总数 2 收入的再次分配核算收入再分配 就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形成的原始收入 在各部门之间的所进行的 非交易 收支 原始收入通过再分配收支就得到可支配收入 公式如下 国民可支配收入 GNI 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 4 3实验设计1 国民总收入及相关计算 实际运用到的公式为 GNI 国民总收入 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NNI 国民净收入 GNI 固定资产折旧人均国民收入 GNI 人口总数国民可支配收入 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根据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 实物部分 中的数据 我们可以核算出相关指标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收入分配的过程 2 收入分配结构对于收入分配结构的分析 一般通过计算一些相关的比重系数 如收入形成 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部门占有结构和分配要素构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 某部门初次分配收入所占份额 某部门再分配收入所占比重 对于收入分配要素结构分析 计算各种分配项目得比例 在收入初次分配阶段 由劳动报酬 生产税 财产收入等的分配项目形成收入分配流量 所以计算各部门的分配流量系数 如 劳动报酬分配系数 生产税分配系数 财产收入分配系数 3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对收入分配的公平分析 国际上通常用洛伦茨曲线图和计算基尼系数及财富分配系数来进行观察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有直接计算法 人口等分法 万分法 回归曲线法 城乡分解法 差值法 由于数据的局限 这里我们运用人口等分法 万分法 城乡分解法分别来计算基尼系数 人口等分法 这是一种利用洛伦茨曲线分组求和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是 把全部人口 或家庭 按收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并等分为k组 设第i组的收入额为Yi 则该组的收入额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 Ii i 1 2 k 且有 I1 I2 Ik I1 I2 Ik 1基尼系数G 其中IiPi为某一组家庭户数占全部家庭户数的比重 Si为第一组至第i组累计收入比重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SA SB 累计收入百分比 Ii Pj 人口累计百分比 基尼系数 2 城乡分解法 差值法 将总体分为农村和城镇两个组 先分别农村和城镇的基尼系数G1和G2 则总体的基尼系数 G P1 P2分别表示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u1 u2 u分别表示农村 城镇和总体的人均收入 财富分配系数是指最高20 家庭户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与最低20 家庭户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之比 其公式为 财富分配系数 当系数为1时 表示分配绝对平均 系数越大 说明分配越不公平 4 4数据来源本实验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这里所需要使用的数据见附带的数据文件夹中项目3收入分配实验数据 也可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查找最新年度数据 本实验的平台选择Excel 4 5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计算过程 选取2003年的数据为示例 计算国民总收入 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 根据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可得 单位为亿元 GNI 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 116742NNI 116742 固定资产折旧 95190 3人均GNI 116742 108 129227 104 9033 87 元 国民可支配收入 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 118201 6 GNI 1459 6 118201 6 收入分配结构 数据来自资金流量表 以非金融企业部门为例 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所占比重 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所占比重 由此我们得到各部门收入分配中的占有结构表 对于收入分配要素结构分析 计算各种分配项目的比例 得下表 基尼系数的计算 按照人口等分法来计算农村的基尼系数 根据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2005年 的数据 按照人口等分法来计算城镇的基尼系数 根据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数据 2005 其中共有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偏下户 中等收入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七组 数据如下表 各组可支配收入总计 1711852031 可得 G2 0 2907G2为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 按照城乡分解法来计算总体的基尼系数 依据人口数及构成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2005 的数据 得P1 0 5701 P2 0 4299 u1 3255 u2 10493u 0 5701 3255 0 4299 10493 6366 62 0 57012 3255 6366 62 0 2999 0 42992 10493 6366 62 0 2907 0 5701 0 4299 10493 3255 6366 62 0 4170 下面计算一下城镇居民的财富分配系数 运用上面计算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时的数据 得到 财富分配系数 3 71 结果分析1 由计算得到2003年的人均GNI为9033 87元 纵观往年数据 1995年为4746 9元 到2000年 2001年的6966元 7500元 近年来的增长速度很快 查阅相关资料2005年我国的人均GNI排名位居世界第128名 为1740美元 而我国的GNI居世界第四 2 从各部门收入分配中的占有结构表来看 我国住户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所占比重最大 为0 632 表明我国国民总收入大约2 3由住户部门占有 并且住户部门是以雇员报酬和混和收入的形式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 金融机构部门占有的初次分配收入最少 仅有2 4 表明金融机构部门尽管是一个国内生产净值主要创造者 但在初次分配阶段的作用并不明显 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的经常转移支出项目主要是收入税和其他 表明我国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向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倾斜 显示了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宏观作用 从收入分配要素结构表得知 在这几个分配项目中 劳动报酬的分配系数最大 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最大 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仍是收入分配的主流 从各部门看 金融机构部门的财产收入分配系数很高 达到1 369275 这与该部门主要从事融资活动有关 政府部门劳动报酬的分配系数为0 915257 这表明了政府是非盈利机构的特征 3 国际上通常将基尼系数定在0 3 0 4之间 作为个人收入差异程度合理的范围 根据上面计算得出的结果 我国农村和城镇的基尼系数都在0 3以下 表明在农村和城镇的内部收入差异并不大 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总体的基尼系数就有所上升 表明城乡差距的确存在 并从人均收入水平的绝对数值来看 城乡差距相当明显 但从本质和总体上看 目前收入差距大主要并不是因为高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过高 而是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太低 收入增长速度过慢 低群体主要是由农民组成 这也彰显出 三农 问题的严峻性 从城镇的财富分配系数来看 2005年的财富分配系数为3 71 比1994年的11 27下降许多 大量财富已经从少数人手中分配到更多人的手中 最富裕之人和最贫穷之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6问题扩展及思考1 计算其他历年的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 观察我国国民收入的增长趋势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增长的原因及变化的趋势 2 上述实验计算了在收入初次分配阶段的各分配流量的系数 依照这个方法 试着计算在收入再分配中各分配流量系数 并结合数据分析其经济意义 3 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 我国2005年基尼系数为0 47左右 而上述实验中得出的结果却只有0 42 原因是什么 4 收集相关的统计资料 计算我国历史年份的基尼系数 观察不同年份基尼系数的变化 结合现实经济环境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与趋势 项目 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 实物交易部分 实验课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资金流量表 实物交易 核算方法 根据实验结果解释资金流量表 实物交易 数据间的平衡关系 运用资金流量 实物交易 核算的数据进行经济分析 2实验原理1 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 国内各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 增加值 支付劳动者报酬净额 支付生产税净额 支付财产收入净额 国民生产总值 2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 国内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 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国内生产总值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3 国民总储蓄国民总储蓄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最终消费4 国民储蓄率国民储蓄率 国民总储蓄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5 资金余缺资金余缺 国民总储蓄 资本转移净收入 资本形成总额 其他非金融资产的获得减处置 6 国民总储蓄资金不足部门的资金余缺率 该部门净金融投资 此时为负值 资本形成总额资金有余部门的资金余缺率 该部门净金融投资 此时为正值 总储蓄 资本转移净收入 3实验设计 3 1收入分配分析1 收入初次分配分析从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分析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与支付国外要素收入的增长或下降原因 从国民总收入的部门构成分析企业 政府 住户部门初次分配的比例结构 2 收入再分配分析从国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民总收入发展分析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变动影响及原因 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部门构成分析经过再分配阶段企业 政府 住户部门国民可支配收入比例结构 3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较分析根据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发展分析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与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的变动及原因 3 2储蓄投资分析1 储蓄分析根据我国国民总储蓄与人均国民总储蓄分析我国运用自有资金进行非金融投资的能力 从国民总储蓄的部门构成看我国非金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计算储蓄率分析各部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可用于非金融投资或金融投资的比重 2 非金融投资分析假定全部非金融投资等于资本形成总额 分析我国经济总体非金融投资后资本形成总额的部门构成 各部门资金余缺 含资金余缺率 的情况 4数据来源及平台 本实验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栏目下的资金流量表 实物交易 中国1992 2004年资金流量表见 国民经济核算数据 光盘的数据文件 本实验的操作平台 Excel 5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以2000 2001年度为例 计算并分析 在数据文件夹中找到2000 2001年资金流量表 实物交易 的Excel文件 实验过程如下 1 国民总收入2000年国民总收入 16040 51 684 10 14737 24 56826 77 89468 1 53281 37 53241 88 14701 68 14701 68 12187 40 11047 41 89468 1 16 69 56 18 992 18 2132 13 88288 62 亿元 支付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 生产税净额 支付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 2001年国民总收入 16875 07 464 47 17573 36 60814 03 97314 80 56963 30 56917 43 17281 30 17281 30 12235 83 10693 83 97314 80 24 62 70 49 752 55 2294 42 95726 93 亿元 国民可支配收入2000年国民可支配收入 13368 29 527 24 17352 86 57562 71 88288 62 567 97 45 49 89468 1 16 69 56 18 992 18 2132 13 567 97 45 49 88811 10 亿元 国民收入 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 GDP 2001年国民可支配收入 14308 07 291 05 20331 77 61499 21 95726 93 755 53 52 36 97314 80 24 62 70 49 752 55 2294 42 755 53 52 36 96430 10 亿元 3 国民总储蓄2000年国民总储蓄 88811 10 54616 66 34194 44 亿元 2001年国民总储蓄 96430 10 58927 40 37502 70 亿元 4 国民储蓄率2000年国民储蓄率 34194 44 88811 10 0 3850 38 50 2001年国民储蓄率 37502 70 96430 10 0 3889 38 89 5 资金余缺2000年资金余缺 总储蓄 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 资本形成总额 34194 44 3 89 32499 84 1690 71 亿元 2001年资金余缺 37502 70 4 00 37460 80 37 9 亿元 6 资金余缺率2000年资金余缺率 1 净金融投资 此时为负值 资本形成总额 2 净金融投资 此时为正值 总储蓄 资本转移净收入企业部门资金余缺率 5978 71 24432 66 24 5 政府部门资金余缺率 2074 64 3163 82 0 65574 65 57 住户部门资金余缺率 9744 06 14651 31 3 89 0 665241 66 52 2001年资金余缺率 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余缺率 7578 60 28233 55 26 8 政府部门资金余缺率 2419 94 3666 58 0 66 66 住户部门资金余缺率 10036 44 15601 11 4 00 0 643481 64 34 结果分析5 5 1收入初次分配分析1 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分析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增加值对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生产要素 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李计划员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社群健康助理员专业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粉状化妆品制造工质量追溯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瓦楞纸箱成型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钛渣冶炼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荫罩制板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脂肪酸酰化及酯化操作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保育员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保险经纪人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司法鉴定所管理制度
- 特殊感染处理
- 面神经炎教学护理查房
- T/CACE 009-2017清洁生产管理体系要求
- 2025届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海南专用】(含答案)
- 气瓶安全协议书
- 锚杆锚索施工合同协议
- 铝合金门窗购销合同范文9篇
- 2025-2030中国MLCC粉末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无人机吊装作业安全管理
- 处方审查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