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鹤山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校本教材咏春拳(武术选修)主编 冯学勉鹤山职中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伍小平副主任:邓伟光、陆雅璋、田来富成员:吕荣辉、麦荣根、徐秉炬、李高英、郑炳其、崔志卿、李雪仪、李 琳、麦群超、巫桂喜、魏 强、黄永信、黄礼丰、谢智情、李细江、何茜虹出版说明中国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它不但体系完整,门派众多,而且理论深博,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咏春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集少林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实战,具有招式多变,寸劲力量,并且运用灵活,出拳弹性,不练花架子等特点,十分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士练习,而且通过 练习能够起到强身健体,自保自救的作用。本书是鹤山职中的校本教材,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的主干课程咏春拳的教学要求及要达到的技能水平,结合职业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特点,编写了本教材。本书包括咏春拳的基本知识、技击原理、小念头(初级套路)、寻桥(中级套路)、标指(高级套路)和古劳咏春十二式4套拳及木人桩,全书文字通俗易懂,特别适合模块选项教学使用,仅供参考使用。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也较为仓促,出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所述内容也会挂一漏万,本人诚心希望武术界的前辈、同人、老师和朋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我将会虚心接受并加以改进。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和体艺科组老师的支持、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鹤山职中 2007年8月 目录目 录第一章 咏春拳的源流1一、咏春拳的起源1二、咏春传人介绍4第二章 咏春拳学前常识7一、咏春拳的马步7二、咏春拳的心法8三、咏春拳的习练要决9第三章 咏春拳技击原理解析10一、“守中用中”原理的运用10二、“经济节约线”原理的运用10三、“内外门”原理的运用11四、“四门”原理的运用12五、“不动肘”原理的运用13六、“攻守合一”原理的运用14七、“长桥寸劲”原理的运用14第四章 咏春拳的基本套路15一、小念头15二、寻桥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标指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古劳咏春拳十二式34第五章 咏春拳的木人桩法错误!未定义书签。I第三章 咏春拳技击原理解析第一章 咏春拳的源流 第一节 咏春拳的起源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严咏春拳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第三种说法是,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解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据说的严四。第四种说法是: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拳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第五种说法,又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较详细的说法是: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师祖。祖师严咏春原藉广东福建,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而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大师习技。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其师父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咏春师祖并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则答曰你既名咏春,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祖师及后下嫁梁博仇,其后更随其夫返粤并将其武技传与博仇,因此其夫尽得咏春之所传。此为咏春拳之第二传,时在嘉庆未年。博仇因与红船中人友好,并常与其友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饮酒论技,博仇更将咏春拳与华宝等人交换红船之名技六点半棍。及后更与华宝等人随红船漂流,在此期间,他们更日夕钻研,苦心练习,不两年己尽得其秘奥了。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可称之为咏春拳派之第三传。少林六点半棍更为习咏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华宝六十岁后退休,税居于佛山快子市,青云街。快子市有名医梁赞行医于杏济堂,颇富盛名,佛山人之称之为赞先生。而华宝与赞先生友善,且退休后长日多暇,乃到杏济堂与赞先生饮酒论技,并将咏春拳术,尽传于赞先生,时为逊清道光年间。梁赞,原籍山县古劳,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赞先生医术精湛,经营草药店杏济堂于快子市清云街。他交游广阔,故人缘甚佳。赞先生性好武技,涉猎甚广,但并未令其满意,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再凭其天资聪颖,苦心钻研,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间,在岭南一带声名大著。然而,赞先生因店务缠身,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但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仅陈华顺公一人而矣。华公本藉顺德陈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并以找钱为业,混号找钱华。因华公之找钱事业,常经杏济堂,故有缘师事赞先生。技成后,更于赞先生前技服猪肉贵,声名大振。及后,赞先生去世,华公设馆于莲花地大街,正式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手之练习,而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华公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仕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而矣,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在华公时期未能广泛流传。能得华公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叶问及其子陈汝锦。但能将咏春拳术一派推广者,首推叶问。叶问本为佛山名门望族之子,因年幼体弱,七岁便投入陈华顺公门下学习咏春拳术,而华公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手,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可惜华公染病不起,弥留之际,嘱咐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及其子汝锦。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十五。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其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碧,并随梁碧修练咏春拳术,尽得其学,且技更大进,而性情亦变为谦厚和霭。三年后,叶问返回佛山,广识佛山拳豪,更有义助温大牛比武事件,轰动佛山。于光复后,他投身军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绩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楼勇擒剧盗罗灶为人乐道。直至佛山变色后,叶问便离开佛山,避居香江,约为一九四九年。此时叶问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绍,在九龙深水大南街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拳,也开始了叶问授拳的生涯。当时门下弟子有梁相、骆耀、徐尚田、招允、卢文锦等人,后而在海坛街、利达街、李郑屋、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多处地方授徒,廿年来,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以上诸种说法虽然都是各有所本,且尽皆言之凿凿。各自以为真实可信,但都不能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可作权威立论。若从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细推敲,则上述诸说,均让人有可觉疑惑之处。有些言之过简,难以辩真伪。如一尘庵主,说者就只有这么一句话,“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尘庵主所传”,连性别都没有讲清。“嵩山少林弟子”则似乎出身于嵩山少林寺应是个女尼。再者,一尘庵主若果真是一个女尼,而五枚师太也是一个女尼,两者是否就是同一个人物,也颇有思考余地。可惜材料缺乏,无以考证。有些则与历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据。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都说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据当代历史学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据清官档案材料的考证,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宠礼遇。不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宣统,都从来没有发生过朝廷焚烧少林之事。火烧少林一说,是当时的反清组织“天地会”,为了煽动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绪而编造出来的。既然历史真实并非如此,则五枚、至善逃亡避祸之说就难以成立,他们因此而创编了咏春拳,并将少林永春殿的咏春拳传播出去之种种说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怀疑。有些则与现实有出入,难以自圆其说。如说摊手五或是至善禅师,在红船所传的本是叫永春拳,后因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遭受清政府镇压,连及“琼花官”诸弟子。为了掩人耳目,门人乃将所习之永春拳改名为咏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说,永春拳与咏春拳、泳春拳应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但据考证当时的事实是,泳、咏春拳流传之时,永春拳依旧公开流传于世,两者并行不悖。难道一部分因避祸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则无需避祸?这似乎是说不过去。且今天的永春拳与泳、咏春拳,虽然其音相近,但却各自不同的武学内容与训练系统,实乃两个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说法,似与事实不符,难以弥缝其说。其他如严咏春其人,关于她的种种传闻,实也颇有斟酌的余地。若真有其人,则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说她是五枚师太的传人,则她起码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说梁赞曾遵其黄华宝之命,往福建寻严咏春继续学艺深造,若说严咏春既学艺五枚,又传艺于梁赞,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六个朝代,起码活至岁,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严咏春是否确有其人,她生活于哪个朝代,就很有必要弄个清楚。总之,上述种种说法,只能给人留下一个有待揭开的谜底。咏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咏春拳的崇拜、敬仰,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心理,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总喜欢把所崇拜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的出处,把它传奇化、神话化。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是越说越多、越说越玄,与历史真实距离越来越远,终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说。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贤、帝王将相,总有不平凡的出处。所谓“不凡之子,当异其生”,这是咱们中国很有趣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关咏春拳起源的种种不同的说法,大概也是属于这种现象,历史就是这样活在人们的口中。咏春拳起源之谜,恐怕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纽结。让诸种说法并存,让它们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给人们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让人们去思考、去想象,也未必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第二节 咏春传人介绍咏春拳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传入佛山至今多年,造就了大批武术英才。历代传人中不乏佼佼者,他们播下了咏春拳的种子,门人遍及世界各地,使咏春拳这一古老拳种盛名于世界武林。近年,海内外不少咏春拳爱好者到佛山“寻根”,寻找名师们的遗迹,追寻咏春拳的真谛。过去,史书记载拳师事迹甚少,以下的人物介绍,是根据有关资料和走访名师后人综合整理而成。梁赞,生于年,卒于年,鹤山古劳乡东便村人,世居佛山清正堂街。自幼随父在佛山筷子里“赞生堂”药材店经营,精通医术,有“佛山赞先生”之誉。少时喜武,曾广聘名师传授武功。后为求深造,师从粤剧武生黄华宝学习咏春拳术,又向少林弟子梁二娣学习六点半棍法。光绪初年,梁赞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咏春拳术发扬光大,被咏春门人推崇为一代祖师,除子梁壁外,得衣钵真传的还有陈华顺、雷汝济、卢桂(猪肉桂)、梁奇(流氓奇)、大山树(佚名)等。晚年曾回鹤山古劳授徒最后病逝于佛山。陈华顺,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年),顺德杏坛东马宁乡人。岁时在佛山米店做工,后以找钱为业,故有“找钱华”之称。陈个头高大,天生神力,对武术十分痴爱,岁时,拜当时佛山有“咏春拳王”之称的梁赞学习咏春拳,先由木人华(李华)代教,在年李华病逝后由梁赞亲自教授。陈悟性颇高,对梁赞所传之技苦练不缀,故得其师衣钵真传。他不仅能武,且能善医,在随师学艺其间同时习研医术,年梁赞年老时还代师坐堂诊治病人。陈华顺在佛山的门徒甚多,除传技儿子陈汝棉外,有雷汝济、陈锡侯、何建、黎厚培、陈孔大、吴小鲁、何汉侣、吴促素、叶问等。年陈华顺因中风回乡养病,年病逝。陈汝棉,顺德籍,年出生于佛山。八岁时始随父亲陈华顺习咏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数载勤学苦练,陈汝棉很快便有相当根底。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陈氏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跌打伤科。因拳法出自父(梁赞首徒),故求技者众多,除传子陈家新,陈家廉外,咏春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其门下。年后陈汝棉到广西梧州设馆,挂匾曰:“佛镇陈馆”,后又在贵县广收门徒,其拳法拳技为人称道,时人称“两广陈汝棉”。民国三十一年(年)病逝,享年岁。叶问,年年,佛山桑园叶族人,幼年从师梁赞首徒陈华顺学习咏春拳术,后随师兄吴仲素、梁壁(梁赞之子)习技。年赴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从而一举成名。其徒除总会及分会的会员、港九各地的中国工人外,还有在港的各籍留学生。其弟子中还有扬威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叶问在港传技20余年,为咏春拳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后人和门徒叶准、叶正与李小龙、黄淳梁、徐尚田、梁湘不仅在港、澳、台地区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更将咏春种子播向世界各地。现在其门人在香港成立有“咏春体育会”和“国际咏春总会”等组织,致力于咏春拳术在全世界的推广与普及,并已取得累累硕果。吴仲素,生于清代末年,世居佛山。其父为经营陶瓷器的店东,家颇富有。吴促素甚喜武术,其父特地聘请咏春名师陈华顺至其家中让吴拜师学艺。吴父本与陈华顺为好友,并经常在经济上资助陈,为答谢吴父,陈华顺亦不惜将本门功夫悉心尽传。吴仲素经数年苦练,技艺大成,成为陈华顺衣钵真传之人,并代师授拳小师弟叶问。民国初年,吴仲素在古路头街开设武馆,投其门下多是富家子弟,如合记盲公饼东何兆初,跌打名医李寿彭,“大益”五金店东张升若,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当时佛山名重一时的“咏春三雄”阮奇山、姚才、叶问也常到其武馆受其点拨以及切磋拳技。吴仲素生平喜广交武术界的朋友,为朋友挥金如土,义气甚重。晚年逝前数年,生活已是相当拮据,幸得众多门徒合力资助维持,得以颐养天年。黎叶篪,年年,原籍南海小塘,父辈落籍佛山。其父亲在佛山经营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财颇丰,宅弟在朝阳街。黎自幼全弱,早期曾从师陆兰官学艺,岁拜陈华顺之徒雷汝济学咏春拳以防身强身,又随师学习跌打医术。经近多年刻苦练习拳技日渐精湛,四十岁开始授徒,门徒有劳华、劳煊、扬德、许三珠、霍润芝等。 黎为人宽厚,武德纯良,过去学咏春拳者大多为富家子弟,而其所授之徒多为搬运、打棉胎的普通工人,他待徒如子,授拳从不收分文;他善收藏古董,不少英、日商人欲向他购买出境均不允,并于年向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珍贵文物三件;解放后在市二运公司工作期间,看到搬运工人常扭伤手脚,他献出雷汝济秘传跌打药方,并自制“刀伤散”散发南海小塘故乡的农民兄弟;土改前夕,将南庄田亩产业悉数献出。阮奇山,生于清光绪十三年(年)世居佛山朝观里,其父阮宠明是民国初年永安路从事化工颜料业的富商。阮奇山排行第五,人称“阮老楂”。他自小生性顽纵不羁,酷爱武术,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后礼聘咏春武术名家郭宝全、冯少青为其兄长阮济云及阮奇山教授拳技,二人数载勤奋,技乃大成,尢以被后人称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他天资聪颖,在研习拳术中懂得科学地融会贯通,将咏春门的拳、桩、刀、棍等功技挟于一身,与叶问、姚才被门人誉称为“咏春三雄”。生年仅传技于挚友张保爱徒岑能及记名弟子黄精。其传人在世界各地将咏春拳发扬光大,源出阮奇山一脉为数不少。年阮病逝于广州,享年岁。招就,生于年,南海县朗边乡人,富家弟子。少年在西便巷师从沪春拳名师陈汝棉习拳,抗日战争后在筷子里“众义”馆任主教,后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设馆授徒,两地门徒计有多人,得意弟子有彭南、区康、招允、梁日星、朱国现等。招就平生痴爱习武,由于生活无忧,全部精力、时间皆用于练武授徒,除潜心研习咏春拳、刀、棍、桩法外,还熟习五节鞭、七节鞭、齐眉棍、单刀、双锏等多种器械,一次在中山八区演示棍法,铁棍重达斤,而招就舞来出神入化,呼呼生风,令在现场观众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表演结束后,百多位渔民,农民观众随即拜其为师,一时传为佳话。招就年病逝于佛山。张保,年月出生,原籍四会邓村,世居佛山。早年曾师从中山县一出家人习武,后随佛山咏春拳师韦玉笙习拳兼学跌打正骨术。张保从业到佛山天海茶楼点心部,任点心师傅兼茶居行“会义”馆武术教头,常在“会义”馆、先锋古道“洪圣庙”及居家中传授咏春拳技。张与阮奇山为挚友,二人每有闲暇便切磋拳术,技艺日臻神化,成为一代名师。在众多的弟子中,得意门徒有:岑能、黄吉泉、梁德源等。年张保因病逝世。姚才,年年,祖籍宝安县,世居普君墟安天坊,世家弟子。其父姚九枝在黄伞巷(今福贤路)开设膏、丹、丸、散中成药店。姚才人称大力才“,其腕力惊人,能单臂伸直将一箩谷用绳吊于手腕之上而轻易举起。他自小好慕武术,拜阮济云门下学沪春拳,在师傅精心培养下,经十载苦练武技大成。及后,其师阮济云往安南(越南)传扔咏春拳,他赏识姚才是练武的好材料,故领姚往启吴仲素武馆深造,其时阮奇山、叶问也常往吴武馆请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宝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传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满、姚锡、霍超、林瑞波、吴日明等。彭南,年,祖籍花县,世居佛山,因右脸有巴掌大黑痣,人称“黑面南”。岁习武,跟从的师傅有甘珠、梁世苏、伍文龙等。岁时随咏春名师招就习技,后又虚心请教于咏春拳师黎叶篪,并尽得其真传。其精湛的武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享有声誉。晚年热心于佛山的精武事业,积极参与对佛山武术的挖掘,整理出咏春拳的拳谱、木人椿谱等,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武术资料。年荣获“广东武林百杰”称号,门徒有:彭树松、彭树藻、陈树藤、邱隆兴、伦伙、韩广玖、甘家康等。李小龙,年)祖籍佛山。原名振藩,粤剧名丑生李海泉之子。幼年因体弱而拜名师叶问习咏春拳术,岁往美国留学,毕业后在美国西雅图开设“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武术。期间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击精华,创截拳道。年返港从事影视业工作,拍摄了多部轰动世界影坛的中国功夫片,从此中国武术名扬世界。其本人也被誉为“功夫之王”,他早年所习的佛山咏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年在港突然逝世,年仅岁。他在著作有截拳道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和截拳道研究。叶准,年出生于佛山,为咏春拳宗师叶问长子。岁时曾随父习咏春“小念头”拳法,后因兴趣不大而半途中断学习。年叶准定居香港,随着生活渐趋稳定,便立意继承父业。他自小受父影响,对咏春拳术耳濡染,深受熏陶,得其父拳法精髓,武技提高神速,在叶问年老担任助教。之后他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海内外慕名者甚众。目前,叶准及其门徒在世界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近家,会员不计其数。他虽年俞古稀仍精神矍铄,为中华武术的传播不遗余力。鉴于叶准在世界武术推广的卓越贡献,美国奥委会武术组为叶准颁发了表彰匾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武术专业小组也给他颁发了最高学位棗武术院士学位。岑能,年出生于秘鲁,五岁父亲在秘鲁病逝后应祖母之命返回故乡南海深村乡仁和村。岁时家道中落,经人介绍到佛山天海茶楼点心部当杂工,因工作勤快,深得点心师傅,咏春拳师张保器重并收其为徒弟授以咏春拳技,又推荐岑随韦玉竹学习医术。岑习武刻苦,悟性颇高,为张保挚友阮奇山所赏识,张保力荐岑能于阮门下,阮将自身武技悉数尽传。岑能将二位师傅长处冶练为一体,年纪虽轻,然武功精湛,十八岁时在深村乡已是名声大噪。年因生活所需到广州谋生,在广州大德路开设医武馆,主教多年,桃李甚多。其医馆主治跌打伤科,因医术高明每能妙手回春。年代表省体委参加全国民间武术汇演表演咏春木人椿,名扬京华,饮誉神州,国内外前来求学者极一时之盛。年岑能在广州成立“岑能咏春拳会”,如今,广州地区习此拳者数万人,岑能也常年应邀到美国、澳洲、秘鲁等地授课、授拳。7第二章 咏春拳学前常识第一节 咏春拳的马步马步,是练功夫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各种拳术对马步的动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短打拳术的马步有:外钳阳马、内钳阳马、二趾钳阳,三角(藏三脚)钳阳马、吊提马、单蝶马、双蝶马等。外钳阳马:左脚在前,右脚在从,站成不丁不八;左膝关节向外互相扭旋使髋关节向后移靠,右膝关节向外扭旋,使髋骨向前移靠,两膝关节的力相互拉开,两髋关节成相夹状,右脚占三分力,左脚占七分力(三七马);身形偏向后龟背,田鸡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钳阳马能使两脚的力由则旋向外则,使外则肌肉膨胀有力。内钳阳马:两脚站好不丁不八后,关节向内扭钳,髋关节向外旋开右膝关节向内钳靠,形成两膝相夹相合的力,髋关节的力相反成相互拉开,左脚占七分力,右脚占三分力。身体前扑,吞腰松胯。二趾钳阳马:两脚左右分开,距离比两肩略宽,两脚第二趾筋用力向内向后拉,髋关节内则也同时互相对拉,力向骨内收敛。三角钳阳马:两脚站在身体中线两边,然后从脚趾开始收缩关节继而收叠跟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节节锁紧。外钳阳马主要练外则肌肉和筋膜,内钳阳马主练内则肌肉,二趾钳阳马主练筋,三角钳阳马主练骨。各马互为转变即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变所产生出来的动态。钳阳:“动则生阳”,“阳”是指人体中的阳经、气,肾阳、心阳、肝阳;督脉,阳跷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有凡带钳阳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阳经脉紧些,使阴经畅通,练以达阴阳平衡,故名钳阳马。持之以恒,细心体会。马步运动自如时,三盘也就形成,初级套路多用以上马步。第二节 咏春拳的心法()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自然较快击中。再看我们若向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无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出手快而影少;仅手美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勃颈。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相互兼顾。()埋踩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踩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守方面:一方面埋踩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收踩理论:永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踩微曲是为收踩。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们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发强力向我们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再加力顺其势向那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失势或把式用老。()“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指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何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朱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离手练习锻炼出来的。()攻守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第三节 咏春拳的习练要决一、整体:任何拳术都有其富有个性的肢体表现形式,但任何拳术的终极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求得整体,整体的力量和整体的协调及整体的移动。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所有功法和招势,都是渡河之舟,是在达到整体后必需要舍弃的东西。说到这里,须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你很容易的理解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但是你却不能因此就不重视形式,以为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来直达内容,从而省却形式的练习阶段,并自诩为捷径。其实不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形式上的正确往往比内容更重要,所谓先求形似再求神似也。因为神似也就是内容往往蕴含着很多初学者无法理解的东西,或者是理解了也无法做到的东西。因此初学者必需通过形式来取得将来达到神似的能力。有不少人喜欢用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来形容自已的东西是多么的珍贵。其实大不列颠全书以及四库全书从来就没有人说他们是假传。而如果哪位师傅拿出一张纸,给你写上一句话,你就能得道成仙吗?所以说,真传还是假传并不在于说话的多少,他要根据接受对象来谈。他不理解,你当然要多角度,多反复的为他讲,他一听就懂了,你又何必费话?李小龙一生的感悟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有限为无限。这不正是教导人们,形式是通往内容的必经之路,你必需大步向前,而不要梦想一跃而至,但是你更不能总是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却失去了你的方向。咏春拳练习时多为上肢的运动,特别是在练习小念头的过程中,马步基本不动,但练习者切不可忽略了下肢,丢掉了整体。使拳术在上下分离的状态中进行,那样是练不好咏春的。二、风格咏春拳是一门男女适合、老少咸宜、攻防俱备、功效显著的拳术。咏春拳术注重防卫,稳重灵巧。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移动迅速,攻守兼备,体力肖耗小。咏春拳的防护方法是短桥相接,连消带打,来留去送,甩手直冲,多以小臂接触对方,化解对方的力量,而进攻时则义无所顾,讲究寸劲。学习咏春拳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即先求动作工整准确,放松慢练,不要一上手就求打出寸劲的力道而肌肉僵硬,马步虚漂。待动作熟练后,有所体认,再加入念力(即意念,内力)练法,以求提高。并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三、求实要点在于入门拳套小念头,此套路短小精悍,易学易练。但所担忧者,初学者切不可因其简短易学就轻视之,比葫芦画瓢,不求甚解,闭目自欺。相反,正因为其短小易练,更适合初学者练习,且不会耗时太多,方便你逐渐加码,提高运动量。小念头的每一招式均有其实用方法,学者更要认真体悟,每一动作都不可马虎,要精益求精。为将来练习更高深的咏春拳术打好坚实基础。四、坚持对于自学功夫的朋友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坚持就没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没有最终的收获。恒心,是练武必备的品质,如果你做不到,什么真传,名师,对你来讲都是一场空。27第三章 咏春拳技击原理解析第一节 “守中用中”原理的运用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条从正面百会穴正直下行至人中穴、咽喉、心窝、丹田,直至地面的中心线(如图),简称之为“中线”。咏春拳为什么提倡“攻守抢中线”呢?一是因为“中线”是人体上的重心线,如果破坏了人的重心线,人自然会失去重心而倒地;其次是因为人体大多数的要害部位都集中在“中线”上,所以有效地打击对手的“中线要害”,也是击倒或击败对手的捷径。当然,正因为攻击对手“中线部位”可轻易将敌击倒或击伤,那么,你在攻击敌方中线要害的同时更要注意守护好自己的“中线要害处”,这也就是咏春拳或是截拳道中的“守中用中”,也是咏春拳中最基本的核心指导理论。如不谙“中线”之原理,则很难臻至咏春拳之最高境界。我们都知道咏春拳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拳术,它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巧”字,而“攻守抢中线”便已将这个“巧”字发挥到了极限,因为即便是一个体形瘦小的人,倘能在搏击中有效击中对手的“中线要害”的话,亦能迅速制敌。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我方已经严密地摒护住了自己的“中线”,那么对方便无法发起其威力强猛的直线攻击动作来,而只能以速度较慢的弧线形攻击动作从侧面(两侧)攻来,这样一来便处长了其攻击距离,同时亦延长了其作用时间,自然也就降低了其攻击效率,而我方则可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并进行有效的迎击或防御,而且我方在防御的同时仍可由“中线”直插进去而果断重击对手。第二节 “经济节约线”原理的运用所有与李小龙交过手的技击家无不惊异于他的快如闪电般的惊人攻击速度。据他自己解释,他的动作之所以往往可以快人一步,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反复训练与不断地快速击打来练习速度;二是他所使用的动作本身便已决定了它将拥有极快的速度。李小龙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无论是咏春拳还是他后来所独创出的截拳道,都以那种简单、直接、强劲、快速的直线攻击动作为主(攻击动作通常分为“直线攻击动作”和“弧线形攻击动作”两种),原因是由于“直线”攻出的动作所走的路线最短,与那些弧线形动作相比,它节省了大量的运动时间与运行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对手抢先发起攻击,而我方却仍可后发先至迅速准确地击中对手。此种原理在初中课本中已经学到,叫“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如果把前一节中的“攻守抢中线”同这里的直截了当的省时、省力的“直线攻击法”相结合起来,便可得到这样一个理念:咏春拳的攻击动作之所以令人防不胜防,是因为它是由最短的路径去直接创击对手的“中线要害”或是距离已方最近的目标,从而大大增加了对手对此类动作出反应的时间与难度,此类动作的威胁性就犹如手持一柄利剑去直剌敌咽喉或心脏一般(西洋剑术都是把主攻手放在前面,以增大攻击的突发性,这一点正好与咏春拳的格斗风格不谋而合)这种威胁是令人胆颤心惊的。 正因为咏春拳的攻击动作贯穿了省时、省力、短促、突然的原则,所以才被冠上了“经济节约线”的名号。当然,这种科学而合理的原理与原则是咏春拳所独有的,最起码咏春拳也比别的拳派更加注重此等原理的运用与发挥。咏春拳中的“后发先至”并非它一定要求练习者做到,而咏春拳本身的技术结构注定了它可以这样做到。第三节 “内外门”原理的运用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这句著名拳谚,那么这个“门”又到底是如何运用的呢?首先它起到一个防守的作用,不过相对于咏春拳来说,它所起到的作用好像更大一些,或者说在运用上划分的要更详细一些。通常可把人体划分为两种:即“内门”与“外门”,一种是处于两手臂之外的称为“外门”,两手臂之内的则称为“内门”。在此种“内外门”之中,当对手的攻击处于外门时我方则根本不用理会。另一种“内外门”原理是:把向前伸出的手臂之前半部分称之为“外门”,后半部分即上臂部分称之为“内门”,这种内外门之分是以自己的肘关节为界的。在实战时,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外门的打击动作皆用已方前手来格挡,同样的道理,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已方内门的动作皆用后手来防御。也就是说前手主要用来防御外门攻击,后手主要用来防御内门攻击。在实战中,无论对方的招式如何变化,皆不外乎是置于自己的双手之“内门”或“外门”而已。当然我们应设法使敌双手置于已方“外门”,也就是设法使其双手离自己的“中线要害”远一些;或者说使其攻击偏离自己的身体。这就要求已方的双手应始终占牢“内门”这一关键部位,当然,这一要诀也是应与“守中用中”之诀结合在一起运用的,也可以说“守住内门”是“守中用中”的一种延伸。如果你的双手能够始终守住内门的话,除了可籍此屏护住身体上的大多数要害部位外,即使已方在发起攻击时也会快捷许多,因为它亦基本上由中线直接发出,故同样可节省时间与距离。格斗讲求的是瞬间的闪电般快速反应,因此哪怕是仅仅快出几分之一秒时间,都可能会抢先击中对手并一击制胜。第四节 “四门”原理的运用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护呢?这就需要来研究咏春拳“挡四门”原理了,在这里且简称为“四门”原理。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各种格挡法的依据(如右图所示本图为李小龙早年所绘)。此“四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具体施用标准如下:一、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二、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记住,此时须一手防御另一手迅即攻击,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挡的同时,身体尽量不要有左右的摆动动作,以免影响自己的重心平衡。三、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四、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第五节 “不动肘”原理的运用在咏春拳中,“不动肘”主要是相对于防守而言,当然也并不是说在防御或格挡敌方的攻击之时已方肘部是完全不动的,而是肘部几乎不动或者应尽量少动,仅用手或前臂的动作来完成防御,以避免因已方手臂的过大防御动作而使自身更加暴露。因为我们都知道,“摆桩法”或“戒备势”是防护最严密的姿势,你一旦发出攻击或去做过大的防御动作时,必会将你的手臂对自己的相应的要害部位的防护放开,从而遭到对手乘虚而入的突然打击,所以说你的防守动作应恰到好处,肘部尽量不要做幅度较大的动作。当然,“不动肘”最好能和咏春拳的其它要诀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和“四门”原理配合运用便可称得上是完美结合;根据“不动肘”原理,手臂及双手的活动范围以“上至眉毛、下至大腿水平线、左右以两肩宽”为限度,在此标准内所构成的“四方形”内肘部当可发挥出最高效能。咏春拳之“不动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一、以肘部为轴而用手臂去进行防御。也就是以肘关节为转轴而用手臂去做恰到好处的防御动作,这样既可以避免自身动作过大,又可以手臂的精简动作去迅速完成防御动作。二、肘部不动本身就是对身体的最佳屏护。因为不动肘或者说肘部屈曲可用来有效地保护与封闭身体上的诸多要害部位,如肋、胸、腰等,同时手及手臂还可快速地去格挡对手的攻击动作。三、肘部的“台风眼”作用。咏春拳中的“不动肘”原理就同台风的原理一样,它的风眼通常是静止的,但其外围却具有极其强大的威力与破坏力,不动肘的原理亦即以肘部为中心,而手及手臂则可以做任何方向与角度的动作,并由此产生极大地打击威力。在这里,肘部及乎是始终不动,肘部与身体的间隔差不多有厘米。当然,肘部虽然不动而做为活动的轴心,但却不是僵化的,它可以做为一种辅助手部运动的有效装置。例如手与腕一旦无法控制对手的动作时,肘部可以做为辅助力量来协助手或腕化解对手的劲道与压力。四、肘部不动还可保持咏春拳独有的“肘底劲”的优势而使手部强劲有力地攻出。也就是攻击时直接以肘部为动力并从“中线”上果断攻出,用短促的“瞬间爆炸力”去重创对手或“洞穿”目标。当然,这种中线攻击动作亦符合“守中用中”的要求。第六节 “攻守合一”原理的运用“功夫之王”李小龙潜心练习咏春拳整整年(年年),后来的“振藩功夫”及“截拳道”也仍以咏春拳为根本,那么李小龙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咏春拳的修习呢?这实际上仍是由咏春拳的科学价值所决定的。李小龙是个讲求实际效率与注重效果的人,他决不会对无用的花招虚投入精力,相反,他却会对真正有用的东西苦练不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打击动作之所以快,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合理运用了攻守合一的打法,故而会大提高打击速度。”别的拳派的动作打法都是先“一攻”再“一防”,或是先“一防”再“一攻”,也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分成了两步或者两节拍去做,故而动作自然会慢一半。而咏春拳的打法则是“在防守的同时便进行反击”,亦即将别的拳派两个节拍才能做完的动作在一个节拍就可做完,用来节省一半的时间。你说李小龙的打击能会不快吗?搏击的取胜往往取决于关键性的“几分之一秒”或是“几十分之一秒”,所以哪怕是快一点点,你也会占得先机。也可以说咏春拳或截拳道一出手就具有攻与防两种意义,也就是它们没有单纯的防守,也无单一的进攻,而是“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样一来,就是防护(反击)却又可同时击中对手,说是进攻却又闪开了对手的攻击,总之是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不离防,防不离攻,讲求“攻守合一”与“消打合一”。第七节 “长桥寸劲”原理的运用我们都知道,咏春拳是一种典型的近战拳术,它提倡以短、快、脆、狠的动作于瞬间击倒或重创对手。正因为它的动作短快,所以出招迅速突然,所用的时间极短,因此对手极难防御。你自己可以尝试一下:一种从厘米以外攻来的拳法,一种从厘米外攻来的拳法,是不是前者更容易防守一些,因为它的运动规迹较长,所以你有足够的时间对此做出有效地反应,这样一来你就知道咏春拳运用“短小”或“短快”招术的秘密了吧!原来它是为了让对手难以防御而去专门设计的。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距离短,它发出的拳法之力道是不是就会相对小一些呢?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产生是因为大家对咏春拳不不够了解,因为武术中的劲力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快速精彩的短劲,也就是发出前后时间短、速度快、穿透力极强的类似于压缩的弹簧突然弹出时的劲力,这种劲起动的时间短及预动相当小,故对手极难发觉,也不容易防范;另一种则是以腰、腿、胯、肩节节相推顺势涌出的劲力,这种劲运行的距离较长,份量也很重,叫“长劲”。不过咏春拳所主张运用的是前面的那种“能入里透内”的具有“震荡力”的极强的短劲,无论是截拳道一代宗师李小龙,还是在海外有数千家咏春分馆的梁挺博士,都以超强的“寸劲拳”而著名。同时,在实战中运用“寸劲”还有一大优点,那就是一旦攻击落空时却不易影响自身的重心平衡。第四章 咏春拳的基本套路第一节 小念头小念頭是詠春入門的第一套拳法。練習小念頭必須將全身放鬆,包括雙肩、手腕、手肘,挺胸收腹,肩膀下垂,兩膝向內拑。初學時,整套拳法可以以較慢速度來練習,特別是一攤三伏手,應以最緩慢的速度去練習。待整套拳法熟習之後,便可將速度加快。注意上身不可搖晃不定,埋肘,出手取中線,不求快,只求姿勢正確。須知日後學習尋橋、標指、黐手等,其手法皆由小念頭變化而來,再配合了馬步而成。初學者必須持之以恆,務求將基礎打好。 1. 預備式 雙腳靠合立正,兩手垂於兩腿側,眼向前望,舌頂上顎。 2. 立正抱拳 依循上式,兩手從雙腿側提起至胸側,兩手握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雙臂稍微用力向後拉。 3. 正身二字拑羊馬 依循上式,兩膝微曲,雙腳掌向左右分開(以45度先分開兩腳尖,後分開兩腳跟,腳掌貼著地面,不可離地),挺胸收腹,收起臀部,臀部不可向後突出。 4. 下交叉耕手 依循上式,雙拳變掌向前交叉下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背向上,掌心向 5. 上交叉攤手 依循上式,上臂不動,曲肘將兩前臂提起,並保持交叉之勢,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掌背向外,而掌心向內。 6. 收拳 依循上式,雙掌握拳,一起收回胸側,兩臂微用力向後拉,拳心向上,拳背向下。 7. 左日字衝拳 依循上式,將左拳移至胸部中線,尾指向下,拳頭與胸口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向前直線衝出,至手臂伸盡時,左拳攤開向前穿,掌心向天,左掌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胸側。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8. 右日字衝拳 依循上式,將右拳移至胸部中線,尾指向下,拳頭與胸口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向前直線衝出,至手臂伸盡時,右拳攤開向前穿,掌心向天,右掌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右拳收回胸側。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9. 左攤手 依循上式,左拳變掌,掌心向天,放鬆手腕,貼著胸側,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線向前伸出,伸至肘部與胸口距離一個拳頭位時稍停,左掌以腕為軸作一內圈手成護手(指尖向天,掌心向右),將左護手以肘底力慢慢回收於胸前 (護手與胸口須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 10. 左三伏手 依循上式,放鬆左護手手腕成伏手,手背向外,掌指向右,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線向前推出,至肘部與胸口距離一個拳頭位時稍停,左伏手以腕為軸作一內圈手成護手,將左護手以肘底力慢慢回收於胸前。上述動作做三次。 11. 左橫掌 依循上式,將胸前左護手橫推向右與肩齊,再收回胸前 12. 左正掌 依循上式,左掌依中線向前推出, 13. 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天,再以手腕為軸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左胸側。 重覆 913 所有動作,不同的是,這次是用右手來練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申报护理市级课件要求
- 2025年建筑设计师入门模拟题集与答案详解初级
- 外科常见各种引流管护理
- 诗经秦风蒹葭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三助式教学课件
- 江苏苏州2014-2021年中考满分作文78篇
- 用电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中考新突破教学课件
- 了解纸藤花教学课件
- DB31/T 477-2018旅行社服务质量要求及等级划分
- 2025年中国振动筛设备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规范化治疗及进展
- S7-1200 PLC原理及应用基础 课件 第5章 S7-1200 PLC的模拟量处理
- 江苏盐城2025年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分析
- 班费收支统计表
- 建行善担贷合同协议
- 餐饮研发中心管理制度
- 2024年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全集第10章至16章节讲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
- 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 国网公司合规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