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1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2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3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4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 从这里走向世界 文化健康自强和谐 太极文化知多少 太极拳历史传承 太极拳传承人 太极拳秩事 陈式太极拳传承人 陈王廷陈王廷 1600 1680 字奏庭 太极拳创始人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人 祖父及父亲均为明朝官吏 他天资聪慧 勤奋好学 不但深得家传武功精髓 技艺出类拔萃 而且熟读诸子百家 涉猎经史古籍 学识渊博 被称 文事武备 皆卓越于时 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 声播齐鲁 惜时值时局动荡 生不逢时 无法抒发报国之志 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 清初 他隐居乡间 终日以 黄庭经 为伴 倾心搜集 整理民间武术 汲取精华 在家传108式长拳的基础上 加以融合与创新 在此基础上 将 河图 洛书 之太极阴阳学说 与导引 吐纳之术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 融诸家之长于一炉 创编出了一种阴阳开合 虚实转换 刚柔相济 快慢相间 老少咸宜的拳术 开始时共分太极拳五路 炮捶一路 双人推手等 又据此理 创编了刀 枪 剑 棍 锏 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由于这些拳 械套路饱含太极之理 拳术套路的每个招式均分阴阳 即虚 实 柔 刚 动作又以弧形 划圆为基础 人们将此拳称为太极拳 陈王廷所编创的太极拳在陈家沟诞生后 历经各地武术家的传播发展 以后又逐渐演变出了许多流派 但目前流传最广的有陈式 杨式 武式 和式 吴式 孙式等六大流派 2006年 陈氏太极拳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 温县被中国武协 民协命名为 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中国太极拳发源地 和 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文化的研究者络绎不绝地到陈家沟寻根问祖 探源研究 陈家沟成了国内外瞩目的太极拳之村 得此所益 所在地温县2012年被 世界华侨华人社团 中华文化促进会 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 联合授予 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 武式太极拳传承人 武禹襄武禹襄 1812 1880 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 姓武 名河清 字禹襄 号廉泉 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 兄弟三人 两兄皆进士后任职 禹襄自幼习文好武 性孝友 侠尚义 乡秀才 廪贡生 侯选训导 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 1799 1872 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 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 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 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赵堡太极拳月余 得其精妙 并从陈青萍处得王宗岳 太极拳谱 读后大悟 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 结合 太极拳谱 之精华 通过自身练拳体会 融会贯通 创出姿势紧凑 动作舒缓 身法端正 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 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式架和赵堡架 虽然能找到很多赵堡架的影子 但是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 自成一派 后人称之为 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 创试验之法 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 并反复笔录修订 故拳式中式势可用 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 但终以教读自任 故此拳传人甚少 只传其甥李经纶 字亦畲 技艺最精 和式太极拳传承人 和兆元和兆元 1810 1890 字育庵 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 其父讳彦方 精通中医内科 善治疑难杂症 在当地有一定影响 为使兆元公能秉承家学 振兴家业 其父嘱其习文学医 和兆元十五岁时 时值清王朝后期 社会动荡 其姐夫李棠阶劝其兼习武技 1825年冬 和兆元拜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萍门下 开始习练太极拳 因他天资聪颖 活泼机敏 有习武的天份 并且能尊师重道 勤奋好学 功夫出类拔萃 深得清萍师的赏识 成为陈清萍的入室大弟子 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 清末著名太极拳家 中国传统太极拳六大流派之一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 和兆元乃河南省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人 出身中医世家 幼时受家乡习拳之风的影响 舍弃功名 从本镇陈清萍 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人 习太极拳十载 悉心苦练 尽得真传 之后 太极神手陈清萍之师张彦 赵堡人 云游归乡后 和兆元又得精心指点 悟通拳理 其功夫出类拔萃 刀 枪 剑 棍无所不精 杨式太极拳传承人 杨露禅杨露禅 1799 1872年 名福魁 河北广府 今永年县 人 自幼喜欢武术 年青时 在广府武禹襄的介绍下 到温县陈家沟投拜陈长兴学习太极拳 陈家太极拳原本不向外姓传授 因陈家沟富商陈德瑚 也习太极拳 在广府开有 太和堂 药店 与武禹襄交往至深 经武禹襄牵线 陈德瑚介绍杨露禅到温县投奔陈长兴 陈长兴当时在陈德瑚家开拳馆教拳 因陈家门规规定 拳不传外人 所以杨露禅开始只能以做工身份居住陈家 在陈氏师徒练拳时 在一旁偷偷观看 因聪慧留心 久而久之 大有所得 后被陈长兴发现 见其是可造之才 加上有陈德瑚推荐 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禁忌 正式纳入门下 传其太极拳 这便是民间传说中 杨露禅陈沟偷拳 的真貌 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 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 金蝉盗技 等 也由此衍化而来 宫白羽武侠小说 偷拳 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 神丐 以及最新热播的电影 太极1 就是由此事情为基础加工创作的文学作品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 在二十多年中三下陈家沟 历时十八载 深得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先生所传太极拳的精髓 艺成时 已届不惑之年 被推荐去北京授徒 因武艺高强 号称 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 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 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 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 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 使姿势较为简单 动作柔和易练 既适合穿长衫 留辫子的人练习 又有益于健身 后经其孙杨澄浦修改 定型 而演变成流传至今的杨式太极拳 其特点是 柔和缓慢 舒展大方 速度缓匀 刚柔内含 深藏不露 轻沉兼有 此拳一出 在京 津一带影响很大 学者日众 相对于仍在陈家沟陈姓内部传习的陈家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最早流传于世 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写的诗中 有 谁料豫北陈家拳 却赖冀南杨家传 的句子 杨露禅在太极拳的社会传播中 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吴式太极拳传承人 吴鉴泉 1870 1942 又名爱伸 满族 北京人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 太极高手全佑之子 幼秉家学 在其父之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 逐步修改 形成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 长于柔化的流派 民国3年 1914 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 民国17年到上海授艺 张群 褚民谊 王晓籁等闻人 多从其习拳 曾任民国17 25年上海各次武术比赛评判 民国18年全国国术考试和民国24年六届全国运动会国术比赛均被聘为评判员 民国19年2月 聘为上海市国术馆董事 并任该馆太极班教员 民国20年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 此后 在香港 九龙 澳门等处成立分社 杨禹廷杨禹廷 1888 1982 又名瑞霖 北京人 光绪二十三年 公元1897年 开始习武 先后从周相臣 赵月山 田风云 高克兴习练十路及十二路弹腿 八卦掌 长拳 黑虎拳 形意拳 太极拳等拳术及摔跤 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 1916 1941年从王茂斋习吴式太极拳 20岁始 在太庙 今劳动人民丈化宫 及志华寺设场授拳 建国后 继续教拳 建国初 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谊会 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 编有 太极拳讲义 太极拳简易八大式 太极拳动作解说 等 1983年经弟子马有清修订成 太极拳规范 一书 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孙式太极拳传承人 孙禄堂 1860 1933年 名福全 字禄堂 晚号涵斋 别号活猴 完县东任家疃人 现属河北省望都县 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 孙禄堂 天资弥高 性情恬淡 又得数位名师真传 武功绝伦 自幼从师河北名拳师李魁 奎 元学习形意拳 后随李魁元之师拳法大师郭云深继续深造 又随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习八卦拳 尽得八封掌精髓 此后 他游历天下 访少林 朝武当 上峨嵋 广识武林各派之精华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并得太极真传 孙禄堂追本求源 挣脱师法樊篱 终于在1918年将形意 八卦 太极三门拳术合冶一炉 创立了孙氏太极拳 卓然自成一家 他提出 拳与道合 的武学思想 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 八卦 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曾任民国时期南京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 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禄堂晚年 正值国力衰败 民族危亡日趋严重 在外侮面前 他大义凛然 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 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 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 在武林中有虎头少保 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孙禄堂一生以教拳为业 广收门徙 弟子遍布海内外 早年在故乡蒲阳河畔创办蒲阳拳社 晚年又在家乡成立了蒲阳国术研究社 小女孙剑云女士曾任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是孙氏太极拳的第二代掌门人 孙禄堂著有 太极拳学 形意拳学 八卦拳学 拳意述真 八卦剑学 八卦枪学 论拳术内外家之别 详述形意 八卦 太极之原理 等重要专著 影响极为深远 文武之道太极拳产业集团 文武之道太极拳产业集团文武之道太极拳产业集团以传承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为己任 下设宁夏文武之道太极拳产业投资公司 文武之道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文武之道致力于太极拳产业的发展 建立了世界性的太极拳产业发展平台 文武之道致力于太极拳文化研究 太极拳教育体系的开发与规范 太极拳互联网平台开发与运维 太极拳武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