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120.docx_第1页
K0+120.docx_第2页
K0+120.docx_第3页
K0+120.docx_第4页
K0+120.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已建堤防概况3.1 堤身结构及填土组成已建堤防湘江大堤总长为4.89km,堤顶高程一般为45.345.9m,大部分堤段堤顶宽815m,内外坡比一般为1:2.0,三门渠堤堤顶高程一般为41.844.4m,堤顶宽35m,内外坡比一般为1:2.0,堤身填土成分比较简单,主要为粉质粘土,部分堤段混有粉细砂和砂壤土。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堤身土天然含水量15.8%25.4%,干密度多在1.53g/cm31.64g/cm3,平均为1.59g/cm3,孔隙比0.660.77,平均为0.72,压缩系数0.1930.367Mpa-1,垂直渗透系数1.0210-53.0410-5cm/s,部分堤段混有粉细砂,水平渗透系数达2.510-35.010-5cm/s。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整个大堤大部分堤段堤身土质量较好。但局部存在堤身渗漏或散浸。险 情 隐 患 调 查 表桩 号险情分类发生时间距堤脚距离(m)险情特征应急处理措施及效果0+2002+600(湘江大堤)堤基渗漏、散浸每年主汛期(5月8月)3080堤脚沿线的坑凼内有水花鼓出,鼓水面积在12平米左右,水花鼓出高度高于坑凼内水面约2厘米左右,水花呈黄褐色,带泥砂。2+4002+600(湘江大堤)堤基管涌每年主汛期(5月8月)150200堤内沿线的坑凼内有水花鼓出,鼓水面积在12平米左右,水花鼓出高度高于坑凼内水面约2厘米左右,水花呈黄褐色,带泥砂。压渗、导流排水,效果不理想。3+8004+720(湘江大堤) 堤基渗漏、散浸每年主汛期(5月8月)50堤内脚土壤潮湿或发软。堤脚附近坑凼内出现孔径0.1m的管涌群,水花呈灰黄色。堤脚导浸沟排水,作用补明显。3+0003+900(湘江大堤)堤身渗漏每年主汛期(5月8月)堤内脚以上3m高度内普遍渗漏,堤内脚湿润。堤脚导浸沟排水,情况稍有好转。3+8004+000(湘江大堤)堤内塌岸堤内水沟边塌岸宽58m,长1015m,高23m塌岸。现已护坡0+4000+800(湘江大堤)当冲、当风浪堤外坡脚冲刷成倒坎,浪高2m,沿线堤外坡冲蚀严重0+0000+720(三门渠堤) 堤基管涌每年主汛期(5月8月)三门渠内三门渠内出现孔径0.1m的管涌群,水花呈灰黄色,带泥沙,形成1015cm高的砂堆,局部底部隆起。进行了反漏处理,效果仍不理想。0+0002+120(三门渠堤) 堤基渗漏、散浸每年主汛期(5月8月)三门渠堤内脚土壤潮湿或发软。0+3001+500(三门渠堤) 沉降变形每年主汛期(5月8月)三门渠东堤最大沉降量达4.5cm。0+6002+120(三门渠堤)堤身开裂开裂范围主要在堤顶,裂缝宽0.83.5cm,呈弧形状。堤身工程地质分类表起始桩号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建议处理措施00000+800(湘江大堤)堤顶高程45.445.8m,宽约815m,堤高58m,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少量壤土,天然含水量中等,渗透性弱,堤身质量较好。堤身现状良好,局部当冲。护坡0+8003+000(湘江大堤)堤顶高程45.445.9m,宽约815m,堤高58m,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少量壤土,天然含水量中等,渗透性弱,堤身质量较好。堤身现状良好,堤身质量较好。加强监测3+0003+900(湘江大堤)堤顶高程45.445.9m,宽约815m,堤高58m,以砂壤土为主,局部夹粉细砂、砂砾石等,天然含水量21%28%,填土结构较松散,但由于大量分布壤土,砂壤土,堤身防渗效果差,渗透系数10-4cm/s,高水位出现散浸现象。防渗处理3+9004+890(湘江大堤)堤顶高程45.445.9m,宽约815m,堤高58m,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少量壤土,天然含水量中等,渗透性弱,堤身质量较好。堤身现状良好,堤身质量较好。加强监测0+0000+300(三门渠堤)堤顶高程44.445m,宽约35m,堤高58m,以粉质粘土为主,天然含水量中等,渗透性弱,堤身质量较好。堤身现状良好,堤身质量较好。加强监测0+3001+500(三门渠堤)堤顶高程41.945m,宽约35m,堤高38m,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少量壤土,天然含水量中等,渗透性弱,堤身现已多处开裂及沉降变形。防渗、护坡、扩大基础断面或固结等处理1+5002+120(三门渠堤)堤顶高程41.841.9m,宽约35m,堤高35m,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少量壤土,天然含水量中等,渗透性弱,堤身质量较好。堤身现已多处开裂。防渗、护坡处理2+1203+735(三门渠堤)堤顶高程41.842.9m,宽约35m,堤高15m,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少量壤土,天然含水量中等,渗透性弱,堤身质量较好。加强监测综合上表,堤身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堤身开裂、沉降变形和散浸,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措施处理。三门渠堤堤基地质结构分类表类型结 构 特 征主要分布位置(桩号区间)累计长度(m)占堤段总 长百分比大类亚类单一结构类()粘性土单一结构亚类 (1)堤基上部为粉质粘土,厚度8.69.2m;下部为粉细砂及砂卵砾石。3+0003+73573519.7粉细砂、砂卵砾石亚类 (2)堤基上部为粉细砂,厚度45.5m;下部为砂卵砾石层,厚度23m。0+0000+2002005.3双层结构类()上厚粘性土下砂性亚类 (1)堤基上部为粉质粘土,厚度3.07.5m;下部为粉细砂、砂卵砾石,厚度大于5m。0+9403+000206055.2上薄粘性土下砂性亚类 (2)堤基上部为粉质粘土,厚度03.0m;下部为粉细砂、砂卵砾石层,厚度大于5m。0+2000+94074019.8三门渠堤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表分段类型工程地质特征分段位置累计长度(m)占总长百分比(%)A主要为单一结构类(1)堤基,地层具弱透水性结构单一的粉质粘土。不存在抗滑稳定、抗渗稳定等问题,工程地质条件良好。3+0003+73573519.68C主要为(1)类堤基。局部存在散浸和渗透变形问题。0+9403+000206055.15D主要为(2和2)类堤基,存在渗透变形问题。0+0000+940、94025.17三门渠堤(1) 0+0000+200全长200m,三门渠底板高程33.533.7,堤内地形较平缓,堤基属单一砂性土结构亚类(2),为上更新统冲积堆积灰褐色粉细砂及砂卵砾石,粉细砂厚57m,砂卵砾石厚23m,砾石粒径一般0.56cm,结构较紧密,分布较连续。粉细砂、砂卵砾石层,为中等强透水层,渗透性强,当水库正常蓄水位持续作用下,地下水渗透压力增大,形成地下水渗流通道,该段渠内见管涌及堤脚散浸严重。工程地质条件差,属D类。(2) 0+2000+940全长740m,三门渠底板高程33.533.8,堤内地形较平缓,堤基属双层结构上薄粘性土下砂性土亚类(2),上部为上更新统冲积堆积灰褐色黄褐色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状,一般厚03m;中部为粉细砂,一般厚37m;下部砂卵砾石,砂卵砾石厚23m,砾石粒径一般0.55cm,结构较紧密,分布较连续。粉细砂、砂卵砾石层,为中等强透水层,渗透性强,当水库正常蓄水位持续作用下,地下水渗透压力增大,形成地下水渗流通道,击穿薄盖层粘性土,该段渠内见管涌及堤脚散浸严重。工程地质条件差,属D类。(3) 0+9402+120全长1180m,三门渠底板高程33.533.8,堤基属双层结构类上厚粘性土下砂性土亚类(1),上部为上更新统冲积堆积灰褐色黄褐色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状,一般厚5.47.5m;下部粉细砂、砂卵砾石,粉细砂厚03m,砂卵砾石厚37m,砾石粒径一般0.54cm,结构较紧密,分布较延续。下部粉细砂、砂卵砾石层,为中等强透水层,渗透性强,当高洪水时,地下水渗透压力增大,形成地下水渗流通道,堤基可能存在渗漏或渗透变形问题。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属C类。(4) 2+1203+735全长1615,三门渠底板高程33.533.8,堤基属单层结构类上粘性土亚类(),上部为上更新统冲积堆积灰褐色黄褐色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状,一般厚69.6m;下部粉细砂、砂卵砾石,工程地质条件好,属A类。三门渠底板及岸坡稳定问题三门渠底板高程一般月3334m,0+0000+720段底板多为粉细砂或仅剩薄层粘性土,由于下部砂卵砾石渗透性较强,渗透系数1.410-38.710-2cm/s。为中等强透水层。在水库正常蓄水位持续作用下,堤内外水位差较大,渗径短,地下水渗透压力增大,砂卵砾石层中形成通道,进而在水库正常蓄水位持续作用下,击穿三门渠底板和边墙砼,危及三门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