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的节日.doc_第1页
基诺族的节日.doc_第2页
基诺族的节日.doc_第3页
基诺族的节日.doc_第4页
基诺族的节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民族教育 研 究 性 学 习 课题名称: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 班 级:六年级四班 组 长:刘映辰 成 员:赵宇 高政 管相仪 指导教师:杨君 时 间:2012.3民族教育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2012年3月课题题目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指导教师杨君成员组长:刘映辰组员:赵宇 高政 管相仪 所在班级604背景介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学校的文化墙上看到了基诺族,听说这个民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很有自己的特点,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于是我们就想对此进行研究,我们想了解基诺族的节日有什么特点。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基诺族节日和风俗习惯的特点,更进一步了解基诺族的历史,丰富我们的知识。为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团结做出自已的贡献。课题目的 通过对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的了解与学习,了解中国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提高自我研究学习的水平。主导学科知识历史相关学科知识人文、 微机活动步骤与具体安排阶段时间任务目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3月下旬4月上旬4月中旬5月下旬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论证 搜集相资料提炼观点,制定研究计划课题实施、深化阶段整理资料,总结成果,汇报成果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实实施方案收集分析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活动所需的条件:本次研究学习需要相关的书籍,需要微机设备及多媒体相关资料预期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名称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成员组长:刘映辰组员:赵宇 高政 管相仪所在班级604实施时间2012年3月指导教师杨君研究目标具有悠久历史的基诺族,有着自已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通过了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进一步去更多的了解、探索和研究基诺族族历史文化,以利于发扬和继承基诺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民族团结建设作出贡献。研究内容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总结法,研究步骤第一阶段:选题、论证第二阶段:开题报告、答辩第三阶段:课题实施、深化阶段第四阶段:整理资料,总结成果,汇报成果形成文字。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人员分工刘映辰整理总结,赵宇、高政,管相仪收集资料。参考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香江路第二小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题目:藏族的哈达完成时间:2012年3月课题组成员:刘映辰 赵宇高政 管相仪报告执笔人:郑军光 指导教师:杨君报告正文一、课题的选择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学校的文化墙上看到了基诺族,听说这个民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很有自己的特点,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于是我们就想对此进行研究,我们想了解基诺族的节日有什么特点。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基诺族节日和风俗习惯的特点,更进一步了解基诺族的历史,丰富我们的知识。为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团结做出自已的贡献。2.目的意义:(1)了解基诺族的历史,及民俗民情,展示基诺族的文化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2)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研究基诺族的各种节日的特点和风俗习惯。(3)通过查询资料,了解研究基诺族与汉族自古以来和睦相处的历史,以利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二、任务分工组长:刘映辰 1.与组员、教师以及其他人联系,起到协调的作用。 2.把握课题发展的方向。 3.主持会议。4.和组员讨论,组织资料。记录员:赵宇 1.记录每次活动过程。 2.在网上查询信息。 3.保存记录。管理员:高政 1.保存成员收集到的信息。 2.搜集书面资料。3.为全组收集讨论所需要的信息。成员:管相仪 1.搜集有关藏族历史文化资料。 2.进行社会调查。 3.配合组长搞好协调工作。三、实施计划第一阶段3月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论证 选题第二阶段4月日搜集相资料,提炼观点,制定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第三阶段4月 课题实施、深化阶段 收集资料,整理分析第四阶段5月 整理资料,总结成果,汇报成果形成文字 撰写结题报告四、过程记录第一阶段:用查找资料、上网的方法,我们了解到基诺族的历史。第二阶段:用查找资料、采访的方法,我们了解到基诺族的各种节日和风俗习惯。第三阶段:用查找资料、上网的方法,我们了解到基诺族和中华大家庭的和睦相处的关系。第四阶段整理资料,总结成果写研究报告五、研究体会我国是一个统一的民多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首先,在上网查询资料方面。以前同学们使用电脑还不够熟练,再加上要搜集相关信息好比大海捞针,不知从何下手。自从接了这个课题以后,学生一有空就一头扎进电脑中,慢慢地学生逐渐掌握了上网查资料的方法,对各个网站的名称、网址以了如指掌。其次,学生分类、整合、分析、截取材料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过这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当同学们手里拿着自己辛辛苦苦查来的资料,觉得心里又充实又愉快。但要从这么多的资料中找出真正符合要求的,确立了一条科学的研究思路。在总结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整合资料也是有方法的,比如:把资料有序的串联起来,可以按时间顺序、发展顺序、不同类别而组织材料。再次,通过调查研究,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的过程了解了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的特点,进而了解基诺族的节日、风俗习惯的文化特点,提高了自我研究学习的水平。 参考书目及资料:校本课程、历史资料。附录材料:上网查阅的相关资料基诺山寨位于野象谷至勐仑植物园之间的基诺乡巴坡村,位于景洪市东部,距景洪市28公里,西距勐养镇70公里。 “基诺”二字系基诺语,“基”是舅父,“诺”是后代,“基诺山”就是舅父的后代居住地,从此亦可窥基诺族文化。基诺山寨是基诺族世代繁衍生息之地。基诺族是国家承认的56个单一民族的最后一个。人口较少,大多居住在此地。山里分布着40多个村寨,聚居着17000多人。基诺族的风俗习惯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人口. 万多人(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无本民族文字。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日常食俗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也有直接把米带上山,就地砍竹筒、采集野菜,把米和菜放在竹筒里煮熟而食。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其中有自家种植的青菜、白菜、韭菜、葱、姜及随时采集和猎获的山菜野味,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经常猎有野猪、野牛、鹿、麂子、野狗、大蟒蛇和捕捉松鼠、竹鼠、穿山甲、河蟹、鱼、鸟及各种昆虫。每年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酸荞(野生植物,形似荞麦叶,味酸)、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竹笋可鲜吃,可与鸡、狗肉、猪排和兽肉一起炖吃,也可制成干、酸笋和基诺族特有的压笋保存。制作压笋时,将部分笋片装入大竹筒内,用一根与竹筒口径粗细大致相同的木棍把笋片舂实,再压上石块,每隔天往竹筒内加一次笋片,直至压满、干透为止,最后剥去竹筒,将压干的笋片用芭蕉叶包好备常年食用。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如: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即取鲜竹一节装入水和盐,旺火烧沸,下入麂子排骨,沸时下焙香的草果,煮至离骨,倒入装有焙香的八角粉碗内,色棕黄,味鲜香。又如油煎扫把虫,扫把虫是客至现去采来待客的佳品。此虫寄生于扫把草,白色,长约一手,像筷子那么粗。焙干煎香,营养丰富,味道很像青豆米等。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基诺族的各种节日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 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切”,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新米节:亦称“新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谷物即将成熟的时候,基诺族人就从田地里采集一些新谷子、蔬菜和瓜豆,再杀几只鸡,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共同品尝新米、陈酒、鲜肉、绿菜,同时举行一些仪式。人们边吃边唱,欢乐的歌声常常通宵达旦。 特懋克节:基诺族的传统节日,在月日至日举行,人们除了杀猪宰羊,开怀畅饮外,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打起太阳鼓,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火把节:基诺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节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来的树枝在寨内广场上支起一高大火把。这天全寨人停止征税,男女老幼皆着节日盛装,家庭主妇忙于准备节日会餐,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晚上,在塞外烧起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周围,待卓巴向火把祈祷后,人们便纵情歌舞,老人们开怀饮酒。青年男女则合着锣、象脚鼓和三弦,尽情鼓舞,直至通宵达旦。 成年礼:基诺族传统的交游节日。基诺族认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岁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担和享受公社成员的义务和权利,晚上不得随便出门,禁止谈恋爱,下地劳动只能算半劳力。只有到了十五、六岁,举行了成年礼以后,他们才取得村庄正式成员的资格,才可以谈恋爱。成年礼一般是在本寨上新房仪式中举行。有些村寨对要举行成年礼的男青年进行奇袭式的捕捉。上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的组织安排一些男青年先埋伏在收工的途中或房前屋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然后把他挟持到上新房家的竹楼上,与大家一起吃喝,贺新房的人要给他敬酒,上新房的主人要送给他用芭蕉叶包成四方形的三块牛肉。他收下这份肉,表示乐意参加“绕考”(基诺语)。突袭的目的是使他在被抓的刹那间产生恐惧,增加接受“成年礼”的神秘感,使受礼仪式在一生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参加“绕考”组织的第二天,父母要送他全套的农具,铜制的装槟榔的盒子,装石灰的盒子还有背上绣有月亮花纹的新衣裤,绣着几何图案的筒帕、包头巾、包脚布等物。在上新房的仪式上,长老们带领大家歌唱史诗,歌唱传统的社会生活的习惯法规、生产过程和古老的生活,还对接受成年礼者进行民族的传统教育。 女青年举行“成年礼”一般不经过突然捕捉的仪式,只要由女青年组织(基诺语称“米考”)的认可就行,但父母同样要赠与农具和衣服。这时女孩子的服装颜色更加鲜艳,有的围裙是两层,发式也改成一条独辫。 参加“成年礼”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他们便成为村庄的一名正式成员,要承担起社会的各种义务。他们要参加青年男女相互结交的社会组织,即“统考”和“米考”。男青年要巡逻放哨,维护村舍法规和寨子治安,调解纠纷,对违法的人进行教育和惩罚,同时他们可以享受村舍成员的一切权利,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食俗基诺族聚居于中国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 基诺族常食用的菜有菜园子里种的蔬菜、竹笋、野菜、家禽、野味。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汉炒、傣蘸、基诺舂,就是说汉族的菜喜欢炒吃,傣族的菜喜欢蘸着调料吃,基诺族的菜则以臼舂为主。每家最少有两个木臼,一个舂盐巴、辣子,一个舂菜。常用的佐料有香茅草、荆芥、姜叶、野八角、大薄荷、姜、香椿等。 肉类的吃法较多,可以酉奄成干巴,也可吃新鲜的。牛肉、狗肉煮时放几片黄果叶去腥生肉切成小块放上辣子、盐巴、八角等佐料,用竹子夹着放在火上烘烤熟,或者剁成肉末,放上佐料,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在火塘里烧熟,这种做法冷吃最可口。 基诺人做饭就餐均在竹楼二层的火塘周围进行,有一定的礼节和讲究。基诺族吃饭时首先要在火塘东侧献一点饭菜祭祀祖先和灶神,吃饭时全家人按顺序在火塘旁围蔑桌而坐,家长正对火塘,客人靠火塘而坐。给客人盛饭要少盛勤添。一般不兴给客人夹菜,因为他们认为若给客人夹菜,就好象意味着吃完夹的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们认为人有人魂,鬼有鬼魂,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饭时甑子里的饭不能盛尽,哪怕肚子没有吃饱也要留一些,否则,甑子空着,谷魂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人也就没饭吃了。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 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 基诺族特色饮食 逢年过节和喜庆盛会时还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盐巴、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匀,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样才进食。 基诺人习惯于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 塘边上,用烟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坏,食用时切 片烹汤,其味鲜而不腻。 基诺族最喜欢吃的菜有酸酉奄鱼。做法是将鲜鱼去鳞洗净,拌上辣子、盐巴与热的米饭,装进竹筒里,用芭蕉叶蒙在筒口,扎紧,待酉奄熟后即食,这种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饭佳肴。 蚂蚁蛋也是基诺族喜吹的营养佳肴。农历三、四、五月间把蚂蚁包砍开,用篾箩接着,一个较大的蚂蚁包子获蛋七、八市斤,蚂蚁蛋一般有筷子头那样大小,似蜂儿的样子,营养丰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里烧吃,或放上盐巴、辣子舂细加水做成汤喝。 建筑基诺族住房一般为干栏式竹楼,茅草覆顶,多是一个小家庭住一竹楼,包括一个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员。房屋因经济条件规模各有不同:单身汉、寡妇或较贫穷者多为一层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楼房,房屋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楼房,房屋间架较高,宽敞舒适。人住竹楼上,楼下养牲畜及堆放杂物。房屋一般建在较平坦、背风、距水源近,便于饲养猪鸡牲畜,便于打扫卫生的地方。建房地址初步选好后,太阳落山时,插上“达溜”(一种用篾编成的神器)。晚上建房的家长做到好梦,认为可以在此建房;若做恶梦,认为不可在此地建房。若梦中的情景不清晰,第二天还要插上“达溜”。这样的仪式可以举行3次,上山砍木料前一天,要杀一头小猪、一只鸡,请毛丕(巫师)祈祷。然后上山砍一棵顶上带着叶子的树,拿回来作椽子,还要扎一捆篾、一把茅草供在老屋后。请寨父寨母和巫师吃饭。第二天请村社的老人上山选树,先杀狗祭树神、森林神之后,砍两棵祭神时杀黄牛和剽水牛时拴牛的柱子。房梁、房柱砍够了,晒在山上,然后请亲朋好友们帮忙割草,扎草排。山上的房梁、柱子凿眼后,众人帮着抬回寨子,挖好地基,盖房就正式开始了。立柱子时要杀狗,柱坑里要放竹鼠的头骨、狗的脚趾,还要把狗血涂在柱子上,以求驱除恶鬼。立柱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进行,以免人影被埋在柱洞内。柱洞内要埋些槟榔,3块芋头和3块生姜,3个达溜和3块铜。立柱那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杀猪、鸡、狗祭神,把血涂在东南柱上,还贴上狗毛、鸡毛。请巫师念经,请求地神保佑房主人清吉平安。新房建成后,举行上新房仪式。 婚姻家庭基诺族青年恋爱自由,但青年男女必须在举行“成年礼”之后,才取得谈恋爱的资格。男青年16岁,女青年14岁。举行成年礼后,还要接受父母祝福,同时还要接受父母赠送的全套农具和成年人的衣饰绣有月亮花徽的上衣,绣有月亮花徽和几何花纹的筒帕。基诺族的恋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诺语称“巴漂”,即秘密的谈情约会阶段,这一阶段,互相赠送礼物,如女子送槟榔、鲜花,男子回送草烟、精心刻制的刀把之类。第二阶段,基诺语称“巴宝”,即爱情由秘密转入公开的阶段。这一阶段,互赠的礼物更多,而男子此时对女子最为尊贵的礼物是男子的母亲向女子赠送的礼肉,大凡男方家中杀鸡、杀猪、杀牛或猎到野兽时,男方的母亲都要选一块好肉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四方形,让儿子交给自己的恋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夜晚参加“尼高左”(男女社交的公房)进行社交活动,其间男子编竹篾活,姑娘刺绣纺织,或相互对歌。女子可把沾有梨木烟脂的铁片递给男方,男方则用手指细心漆齿。第三阶段,基诺语称“巴里”,即请求同居。男方认为双方的热恋已达到了同居的程度时,便可秘密地直接告诉女方,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就可以进行同居,即使同居后,男子再到女家,如女方的房门户没有半开也不得任意闯入。同居时,男子天不亮即应离开女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同居后,双方觉得应该组成家庭时,男子即在早上给女方家背水、扫地,即是向女方的父母表示也向世人申明,他要和这家姑娘结为夫妻。不久,男方的父母和证人便登门求亲。迎亲这天,新娘必须在迎亲的队伍到来之前,躲藏起来。届时由亲娘的舅舅和兄长找到,交给迎亲的队伍。在到新郎家的途中,还要举行泼污水仪式,即青年男子将污水泼在新娘身上,这是原来和新娘相好,而且同居过的男青年,其中也包括血缘氏族内的伙伴(基诺族不少村寨允许血缘氏族内的恋爱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结婚)。现在,她要到丈夫家生活,与伙伴们分离了,泼污水是对她的报复。 新娘来到新郎家,新郎的母亲送新娘一个鸡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红线,绕3圈,新郎的父亲要给她一只鸡脚,并在她手上拴红线。意为不但把姑娘的心拴住,连魂也给拴住了。村寨的长老“卓生”、“卓巴”也前来祝贺。结婚当晚,新娘不能外出,第二天清晨,新娘背水回家烧好洗脸水,请公婆洗脸,并正式称呼他们为阿爹阿妈。男子婚后仍可以“窜”姑娘,而妇女婚后一般不参加社交活动。离异现象很少。 葬俗基诺族实行独木棺土葬。若寨子中有人去世,全村的男子就上山砍棵大树,取其中一段,剖成两半,挖空中间,入殓后两半盖起来。棺材上绕3道白线(有的是用死者生前曾相好过又不能结婚的女友编给的花边)。人去世后,亲人为其穿好衣服,一只手放一个鸡蛋,眼睛上放两块银子,随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筒帕、生产工具。如是老人,还要放把扇子,一条毛巾,意为让他路上煽凉擦汗。然后用白布盖上,顺火塘的方向停放在客房。在尸体的上方房梁上挂两块白色砍刀布,一直垂到尸体上,这是死者结婚时,新娘用一天一夜织成送给新郎的,死者的儿子每人挂一个新筒帕在白布旁,每过几小时,查看筒帕,里边有谷壳一类的东西,预示有好收成;若有一两根兽毛,象征会打到大野兽,若有篾屑,预示做篾活顺手,如什么也没有,便是不利的象征。 入殓时,要跳“花脸”和“竹竿舞”,由5个男子跳,花脸代表鬼要吃尸体,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驱鬼。出殡时要洒米、打枪,以驱跑鬼神。出殡队伍前面是抬着各种颜色和白布人形长幡的人。据说人死后到苏季左米(鬼居住的地方),路上有9个岔口,3道关,彩色幡是送给各道关的礼物,人形幡是送给“杰卓”官(杰卓是基诺族迁到基诺山后最先定居的地方)。出殡时准备好6个装肉菜的竹筒和一个装苦子汤的竹筒,苦子汤放在寨边,献给寨子神鬼,其余6个带到坟地,献给各道关的官。送殡当天,要请亲朋用餐,亲朋送一碗菜饭,一斤酒,有的老人还送鸡蛋,并用白线在死者家属手腕上绕3圈,男左女右,意为拴住他们的魂,不要跟着死者走。 墓地为公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后要用树叶在坑里扫几下,不然,挖坑者会得病。入殡时,当即敲死一条狗,放在棺材上一齐埋,据说狗可以在阴间给鬼魂带路,坟上用草排和篾笆盖间房子,叫坟墓棚。墓棚周围插上涂过狗血的尖竹桩。据说这是让一种会吃尸体的野人误认为尸体已被吃掉了。送殡的亲朋返回死者家中,要拖把草覆盖脚印,防止阴魂跟到家。到房前,人群分两边,绕房一周,进了屋要用水冲洗手脚。亲人每天早晚要到墓前献饭两次,13天为一轮。少则献几个月,多则要献12年。我想说:我对基诺族的各种节日特别感兴趣,基诺族过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巫师有两种,一为“布腊包”,一为“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