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中人.doc_第1页
桃花源中人.doc_第2页
桃花源中人.doc_第3页
桃花源中人.doc_第4页
桃花源中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中人 鄂西北这一片山重水复。十堰四县一市三区,最偏远的是竹溪,民风最为淳朴者也是竹溪。即使到了今世,竹溪似乎仍置身世外。 根据世界人类文化学的理论,民族的性格、地域文化的性格与地理气候密切相关。长期的地气哺育,风物熏陶就会形成独有的群体共同气质。武汉夏日炎炎,武汉人性子燥。西北地域苍茫,西北人质朴。江南水多,江南人灵秀。 竹溪3300平方公里、36万人口,南部山区千里林海,谷壑幽邃,北部竹溪河沿线百里长川,山峦迤逦,沃野连绵。有耕地40万亩,水田近十万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要无兵匪战乱,政治上不“折腾”,百姓自耕自足,绰绰有余。同治版竹溪县志载:国朝户口原数1272户,人口13490。康熙55年奉旨,以后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在同治四年发展为户数八千四百,人口十一万四千。抗日战争结束竹溪也只有人口十八万三千。 竹溪人为人处世崇尚一个“厚”字,竹溪人鄙夷的是一个“薄”字,轻薄刻薄奸薄,只要沾“薄”都是让人瞧不起的。哪怕你富得流油,哪怕你权倾当世,只要处事上犯一个“薄”字,他也会在心里鄙视你,在人群中戳你的指头:“谁谁痞薄”。“不是个东西”。都说你不是个东西你自然就不是个东西,更不能成其为“人”。时光流逝,竹溪人衣冠虽不再简朴,但古风犹存。这是一个地域的共性,是一个群体的风习。竹溪人的性情平和,不急不躁,一如山高水长;竹溪人的怀襟宽徐、天地悠然,宛如云水苍茫。 天上白云悠悠,地上鸟语花香。田地里五谷生长,清溪中鱼虾游畅,山上有山珍野味,园圃有菜疏杂项,圈里有猪鸡牛羊。在这样优裕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竹溪人自会有淳厚的性格。他们的处世哲学是“做人要凭良心,做事要对得起人”。 竹溪适合修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在竹溪修过仙,吕洞宾是唐朝进士,山西芮城人,他在竹溪留下了“路逢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的诗句,还在黄龙寨留下了“白云剑迹”任人凭吊。 “莫急”这是竹溪人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是伟人们要干大事业,山民们不管,生在山中过日子,只管冬夏与春秋。“加快发展”这是世界性话题,是国家与民族间的竞争,然而就老百姓的人生本质上说,谁愿意那么快的节奏?把你八十年的日子加速到40年过完你高兴吗? 竹溪人不紧不慢,却又是坚忍不拔。他们相信水滴石穿,只要恒心在,哪怕九曲十八弯,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越不过的山。 竹溪地方僻远、山水阻隔,从竹溪走出来的人说“老家竹溪我是回去了不想出来,出来了不想进去。”这一层意思是说竹溪生活的安逸,一层意思是说路途遥远。现在从直辖她的十堰去,汽车仍要五小时。五小时啥概念?交通便利的已经跑出国了。 过去,那就更莫要说了。清康熙二十九年朝廷派到竹溪的知县叫黄晖烈,是江苏武进的进士,也许他从发达地区来,感叹山路艰难出乎想象。他写有一篇郧竹道中记险:“郧之属邑凡众,而竹溪最远。自郡城(郧阳)西南行四十里为大岭,又十五里为小岭,又西二十里为花果园,又二十里为老营仓,又十五里为黄龙滩,过滩而西,四十五里为大峡,又二十里为鲍家店,跨涧逾溪不可胜数。自此而上,二十里逾河,十三里为棺木崖,因崖半有洞,洞中有石,隐隐如棺,故名,又四十里越涧数十道,为大垭山,山高上下可二十里,于无径中取径,仅可容足,遇霖雨冰雪寸步难移。过山五里为康家坪,前后六十里无烟火。又从涧池中行四十里为界岭,其险与大垭略相同,此郧县境也。”黄知县就这样自郧县、经竹山而竹溪一站站记下去。这是正常情况,若遇暴雨山洪只能在崖洞中等待数日了。 “自郡而县,凡500余里,急行七日可到,缓行每至经旬(十天)也。山溪无常,遇暴水则望洋而叹”。 带月宵征日又西,万峰高处夕阳低。 悬崖断壁无人迹,木叶缤纷衬马蹄。 叠嶂连峰接远天,登临衣履尽云烟。 有人若问来何处,西指山城霄汉边。 一县之长,有马匹仆役,走一趟尚且如此艰难,平民百姓则基本与世隔绝。 正是与世隔绝,竹溪(应该说是两竹)才能成为躲避历来天下乱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算是一篇奇文,文章记载了一个故事,勾画了一个老子和庄周哲学观念下的社会境界,一个清净美丽与世无争的农耕理想生活境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武陵渔人是谁,桃花源在哪里?如同人们读西游记要对证花果山、水帘洞,读了红楼梦要对证大观园、青梗峰一样,1600年来人们一直力图在现实中求得这个对应的地方。 湖南常德近水,人聪明,他们在陶渊明写出文章几百年后的隋朝,改县名为武陵县,宋朝又干脆改为桃源县。查桃园县沿革: “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合临沅、沅南、汉寿三县为武陵县,隶属朗州。唐、五代时期,今桃源地域均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公元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转运使张咏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在实地考察之后,建议置桃源县。”借东晋大诗人桃花源记之名也。 至于武陵源,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张家界山水呈现于世后,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给取的名字。湘西一线即今天的武陵山区,很多地名都是从鄂西北移过去的。古庸国被楚国所灭后,国破家亡,庸国国民沿巴山山脉南迁,老家的生活习惯被带去了,如淹酸菜、熏腊肉、煮甜浆饭,老家的地名也被移植过去命名新的山水。动物都回游,人类岂不恋旧! 那么桃花源记的真正模型到底取自哪里?上个世纪末,一个新“武陵渔人”的蓦然回首,发现了那个陶潜记下的桃花源! 1991年3月的一天,竹山官渡中学一个青年语文教师沿堵河撒网捕鱼,一路行至武陵峡口,发现一个窄窄的石峡口,被树木杂草遮蔽,探身一瞄却有光透出。于是他背着鱼篓钻进去顺着溪谷往前行,过了窄处豁然开朗、只见里面桃花遍野,屋舍俨然桃花源记的情景再现了,他一路走来心旷神怡,忘记了路的远近,原来他走进了竹溪桃源乡! 十几年中他遍查府县地方志书典籍,到各地“桃花源”考察,请学者论证,终于大白天下,这里被国内外学者证为真桃花源。此人名叫华赋桂,一个腹有诗书而兼带野逸之气的民间高人。现在担着竹山县文联主席的名衔,继续着他的易经和民间文化研究。 华赋桂发现的桃花源,入口在竹山官渡镇桃花源村,进去后则是今天竹溪的桃花源(简称桃源)乡,是为堵河注入条条清溪的竹溪山水田园。竹溪整个是一个大的桃花源!陶渊明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就对了,缘江行,缘河行,再缘溪行,进入竹溪。“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进山避秦时乱的路径! 也难怪,竹溪、竹山本为一县,1476年才来了一个兄弟分灶吃饭。查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武陵县名:“前汉置,后汉省,三国魏复置。故城在今湖北竹溪县东。”竹溪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到南北朝时的齐(公元479502年)708年间,除东汉的195年外,其余500年间一直叫武陵县。武陵县西汉属汉中郡管,三国、两晋、宋、齐都隶属上庸郡管辖。这正是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年代。 竹溪这一片山水,处于大巴山中段,北翻越秦岭,即到达古都长安和八百里关中平原,西南边即是重庆的巫溪巫山、大三峡小三峡,东南阻控荆襄。处在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片地方秦巴横亘、汉江东南去,每当中华民族有战乱时,北边的关中平原、东边的河南中原以及湖南江西等地百姓沿河上溯,都潜入这一片山林中躲避战乱。秦末天下大乱,从北边的关中平原到东边的中原地区都是一片战火连绵,人民只好就近遁于深山之中。竹溪县志载,竹溪人口构成“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山东河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今则四川江南山西广东湖南本省武昌黄州安陆荆襄之人亦多入籍。” 明朝成化年间,由于苛捐杂税,天灾人祸,饥民们丢弃合法户籍,冲破关津制度(注:关口津渡朝廷把守,不许随意流动,那是我们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的原始模型),又一次潮水般向山里涌来这一次的移民潮铸就了现在的府县建制格局。1476年,明王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