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doc_第1页
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doc_第2页
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doc_第3页
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摘要:雪山魂塑是刘文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新作,乐曲结构简洁明了,四部分各具特色,带有一种全新而强烈的民族音乐风采。本文从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两方面入手,就乐曲进行了分析,以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解读这部作品。关键词:雪山魂塑;创作风格;演奏技法一、作品介绍雪山魂塑是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刘文金先生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作,该曲是一部带有音诗和音画性质的单乐章二胡协奏曲,包括征途、雪山、战友、朝霞四个部分。该曲是描绘与刻画红军长征将士的音诗,是一曲缅怀和崇敬革命先烈们的颂歌,是一幅史诗般革命斗争历程的雕画。作者生动地捕捉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栩栩如生的革命战士音乐形象。“凝固的雕像”给予“生动的音乐”以巨大的启迪,而那“流动的音乐”则给予雕像以灵魂的升华。这些革命战士通过作者灵巧而有生命力的音符,活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水湍急,山峭耸,铁索桥上显威风,踩波踏浪歼敌兵;雪皑皑,野茫茫,雪山低头迎远客,野菜充饥志越坚。”二、创作风格分析近现代中国二胡界能称得上泰斗级人物的,除刘天华、阿炳之外恐怕要数著名的作曲家刘文金了。刘文金先生是一位高产优质的作曲家,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和泰山魂等,而在他的众多优秀作品中,雪山魂塑尤其突出了其独具匠心、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下面按照该曲的四个部分进行分心。2.1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征途“征途”这一部分共56小节,中间经过两次短暂的转一调,将其分为三个乐段。开篇以钢琴模拟钟声拉开了长征史诗般的序幕,气势磅礴、坚强有力。这个主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作者匠心独具的创作构思:一是开始的五度大跳,以及整个音域、音区的开阔,旋律线的上下翻腾,给人以一种辽阔的视野和前进的气势,展示了一支具有革命抱负的队伍,眺望着高耸的削壁峻岭、淌着寒水激流,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征途。二是运用附点与三连音节奏相结合,既带有一种征途漫道真如铁的沉重感,又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量。作者颇具匠心的设计,使西洋技巧元素与中国音乐特色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需要中西音乐两方面创作功底的。三是运用传统的变徵音与羽调式相结合,使旋律略带悲壮的成分。慷慨的羽声与悲切的变徵声交织在一起,音乐形象准确、生动而典型。这里,作曲家利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关系,由G小调转入E大调,使音乐更为坚定明亮、铿锵有力。接着,又转回G小调,在乐队半音升降的强烈衬托下,二胡个性化的旋律,又张扬了战士们一种坚毅不拔的战斗精神。这是由铿锵的节奏型,半音的旋律进行,二胡的颤弓音色,以各种生动的音乐形象,来模拟行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同时,也表现出战士们坚韧的精神面貌。之后,乐曲转入了F调,伴奏出现了艰难跋涉的节奏型后,乐曲进入第二段。2.2大胆创新的创作技法雪山这一主题通过二胡众多的装饰半音,多用内弦较淳厚的音色,以表达一种深厚之情,同时,也带有一些遐想、思索、倾诉的情感。突然,一阵寒风瑟瑟扑面而来,这是用二胡的颤弓与下行音阶来表示的。整段慢板刻画较为细腻,似乎是红军队伍弯曲绵长,红旗在前腊腊飘扬。面对着座座高耸的雪山,战士们艰难地向上爬行着,但心中仍充满着必胜的信念。接着的快板出现了坚定的音调,象征着革命队伍一往无前的精神。伴随着乐队几个连续的下行音阶,乐曲转入了D调,一座座庞大的雪山如横空出世般浮现眼前。几串下行的抖弓乐句描绘着瑟瑟寒风和连呼吸也困难的恶劣生存环境。二胡独奏进入自由的慢板段落,整段刻画比较细腻,似乎是红军的队伍在迎风飘扬的红旗指引下,面对着座座高耸的雪山,艰难地爬行着,将士们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心心相惜,心中充满着必胜的信念。缓缓流动的旋律中包含着许多悲怆因素,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中段是果断而强劲的暴风雨式的快板节奏,由慢渐快,把那种红军战士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同大自然进行殊死搏斗的画面刻画得形象逼真。最后是一段特殊的弓法,演奏者用右手的弓根将弓毛紧压内弦,弓杆磨擦外弦,发出双弦噪音,左手还要上下有序滑动。用这一特殊的演奏技巧配合伴奏的半音进行,结合乐队中的打击乐器,模仿山谷中深沉的巨响,来暗示着一部分将士永远长眠在这皑皑的雪山在创作技法上,作曲家在受到刘天华“中西交融”经验影响的同时注意继承传统、吸收民间手法与传统韵味,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自成一家。从这段旋律中不难看出他深悟民间二胡演奏家阿炳的传世之作听松精髓,音乐中他大胆地创新,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表形手法,急骤的下行旋律、强烈的音色对比,使得音乐跌宕起伏、奇峰兀起,呈一泻千里的奔腾气势。2.3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战友这又是一段写意性的段落,作曲家以歌曲十送红军为主题,温馨而亲切。当协奏乐队中弹拨乐器奏出这个主题时,独奏二胡则以江西山歌风的支声复调同它紧密融会在一起,着力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夜宿时梦中思念故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又如红军伤病员牺牲前在弥留之际,对乡音乡情朦胧的回顾与真挚的寄托,乐曲以B调予以描写,使旋律更为情深意满。几声自如的拨弦后,耳际传来了乐队中的弹拨乐演奏的十送红军的温馨主题,与二胡演奏的江西山歌紧密融汇在起,那饱蘸血泪的旋律,是那样的发自肺腑,每一位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听了,都会为之深深动情。那是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深情,那是催人泪下的依依离别之情。人文至上、雅俗共赏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他的创作既有学院派的技巧和技法,又面向了广大观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4细致入微的创作境界朝霞这一段着力描写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的庄严瞬间,同时也象征着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光辉前景。一个大的难题摆在作者的面前,描绘雄伟壮观的场面不是二胡这种乐器的特长,它更擅长的是抒情。作曲家的高明之处也正在此处得以表现,在乐队奏出了辉煌的江西山歌单调后,迅速转回到乐曲开始时的G小调。上四度转调正如早晨的霞光那样,使旋律具有明亮、炫耀的色彩。随之以激情的三连音,引出了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主题音调的乐队齐奏,二胡则以华彩变奏式灵活巧妙回穿插其间。音乐主题在更加宽广的速度中进行,富有宏伟的魄力和轩昂的气度,好像是千万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胜利的征途挺进,最后在辉煌、坚定的音响中结束。这样从很细微的地方寻找突破口,四两拨千斤,将一种二胡本不擅长表现的主题转而变为它的特长正是这种变不利为有利的创作理念,造就了这一段音乐的辉煌。能够把如此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写成这样富有“神韵”的二胡曲,让人不得不佩服作曲家深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日积月累的知识及捕捉灵感的睿智。三、演奏技法分析在音乐表演中,我们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是音乐情感的表达和音乐演奏技法。说明了在音乐表演中同时很好地达到这两个方面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笔者在这方面的观点是:音乐最终的目的是要表现人们情感的,需要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然而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经常会因某些技法的难点的困扰而影响到音乐情感的表达,从而影响了音乐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演奏者有着很好的技巧。所以说,在追求完美音乐的道路上,演奏技巧是表演者通往完美音乐所必不可少的。刘先生的二胡作品推动了二胡的演奏技法的发展。其中很重要一方面是对长弓技法的发展,其作品中大篇幅的快速十六分音符音乐促使练习者必须具备很好的快弓技巧。雪山魂塑中乐曲开头饱满结实的长弓演奏体现了红军战士征途中的坚定信念;对于“心声”部分的长弓写作,是为了表现内心的短暂平静,因而,在演奏时对于长弓力度的控制、换弓的痕迹,要求严格;在梦中对于战友的思念,长弓的演奏要做到情深义重。在第四乐章我们还看到了作曲家常用的以长弓演奏的三连音上行,并最终推向一个小高潮的作曲技法。在这部作品中,长弓的应用吸取了作曲家在长期的作曲经验中的精华,将所要展现的音乐形象完美的勾勒出来。快弓的应用同样极具特色,刘文金先生从创作第一首二胡作品开始就是站在一个专业作曲家的角度为二胡这件民族乐器“量身打造”独奏乐曲,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他借鉴西方弦乐器的作曲经验,极大的扩充了快弓的容量,将二胡快弓演奏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雪山魂塑的快弓则始终贯穿全曲,音符在十六分音符为主的情况下,大量使用三十二分音符的模进、同音反复等等,乐曲的紧迫感加强,对演奏者快弓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雪山魂塑还包括一些特殊技巧的应用,(1)颤弓。尾部除具有以上所有特点外,还在颤弓后加上了三连音、八分音符形式的相同音符,将乐曲的结束感进一步加强。(2)特殊音效性颤弓。在雪山魂塑作品之中。作者以力度微弱的颤弓配合左手的音型,奏出了寒风瑟瑟、荒凉寒寂的悲凉场景。(3)双弦快速颤弓这是一种颤弓的演变形式,演奏时需要将弓毛压内弦,弓杆压外弦,以发出双弦噪音,同时结合左手的上下有序滑动,从而模仿战场上冲锋时“厮杀”的效果,在雪山魂塑中先生借鉴战马奔腾中的创作经验而作。四、总结刘文金创作的这首新作,是他二胡创作上又一成功的杰作。在不大的乐曲结构上能转好几个调,但均不是无的放矢、炫耀技巧式的,而是与特定的内容密切相结合的。其实,转调运用并不难,难就难在二胡这种音域相对比较狭窄的乐器上,转得自然妥贴、合情合理,转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既解决了二胡音域较窄的难点,又充分结合发挥了旋律调性的优势,非要有娴熟的中西音乐创作底子,又能非常熟悉二胡乐器的性能而不可为。作曲家具有深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日月的积累,灵感的捕捉而获得的。如果深入到技术后面的则是精神,把握乐章背面赋予精神的人格,这才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过程及魅力。参考文献:1 赵宋光.举起中华乐派的大旗J.人民音乐,2003(3).2 潘方圣.雪山魂塑的历史音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